今天早上突然發生地震,看到你們來上課,就知道你們平安。有同學跟我講:「師父,今天要不要上課?」我說,如果有人就上課啊!我們學佛,身體要平安,心要心安;如果身體平安,心也心安,那學佛當然就很圓滿。問題是,世事可以這麼如意嗎?給各位的功課,也就是說你有沒有去思考過,你的心為什麼不安呢?你不安的原因是什麼?現在每一個人講一個。為什麼心不安?「看到這個社會越來越動盪,怕會威脅到我的生存。」好,第二位,「媽媽的健康不是很好,我心不安!」第三位,「怕死!」第四位,「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?就是人生很茫然,不知何去何從,沒有一個方向,沒有一個確定感,所以心很不安。」第五位,「大家心都不安,我豈能安?」你真是菩薩,你心量比我更好,我看你跟我要換座位了「眾生有苦,我心也苦,如果眾生快樂,當然我也安樂。」嗨!你,第六位,「我也是跟他一樣!」也是跟他一樣?好,從剛才這六個同學他們所回答的,不安的因素其實很多。不過,凡事要提綱挈領,你學佛法,你應該要清清楚楚看到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?從深度跟廣度,你都要徹底了解。我們看問題不能枝枝葉葉,要有辦法看到根本,不能只談一點,卻沒有辦法觀照全面。
我們先從第一個角度來看,「外境的影響」。一般人你問他為什麼心不安?他談的大概都是事情,比如他跟你講說:「我沒錢心不安?」「沒有錢心怎麼會安呢?」不知道你自己或是別人,有沒有說過這樣的一句話:「如果沒錢,年老時怎麼辦?」你說過這樣的話嗎?你有沒有聽過你身邊的人這樣跟你說呢?應該有!所以保險公司找你才可以拉到保險。保險公司告訴你,你要規劃,你要投資理財,你要有一筆養老金,不然你年老時怎麼辦?另外,有的人心不安原因是「我的孩子不聽話」或是說「我先生每天都早出晚歸」以上都是事情,也就是外面的境界影響到你。就像今天早上突然發生地震,尤其是受到九二一地震的影響,一搖之後,你那個記憶又生起了,你心馬上不安。今天早上一搖有跑出來的舉手?好,放下,我請教你:「開悟的人遇到地震,他會怎麼樣處理?」「也是跑到戶外。」對!開悟的人不是坐在那邊等死,他一樣是跑出來,不會跑的人叫做笨蛋。該跑還是要跑,該躲還是要躲。外面境界對你的影響可以分成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。
「人」,因為某人的因素讓你心不安。這位年輕人,你應該還沒結婚吧?有沒有女朋友?「有!」女朋友會不會讓你心不安?「隨緣!」隨緣不能亂講,我等一下解釋隨緣真正的道理給你聽。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,我們會因為某些人而心不安,尤其牽涉到感情的事情,比如你喜歡某人,某人不喜歡你,這些都會讓你心不安。至於事情,我剛才已經講過了,當一件事情沒做完,有的人心就不安,尤其是責任感很重的人,當一件事情他沒做完,或是說他明天要去做哪一件事,他今天晚上就睡不著。譬如我坐在這邊上課,算不算一件事情?「算!」那你的位子比較好坐還是我的位子?「師父的位子好坐!」你要不要上來坐坐看?你上來坐你就知道好不好坐?為什麼?每個人的想法、觀念、教育程度跟成長背景都不一樣,你要講到讓每個人都能受用,光是跟一個人溝通就不容易了,何況是跟一群人。以前我還沒出家之前,我們台中有許多人,他們常常羨慕我可以到處去演講上課,還可以有鐘點費可拿,他們很羨慕。我就告訴他們說,好啊!你準備好的時候跟我講,我幫你安排去上課,去演講。你真的準備好之後告訴我,我替你安排;而且,我的位子你也可以取而代之。老同學都知道,我過去就是這樣的人。你們主動跟我講,我全力培養你;但是當你上台之後你就會知道;不論是為人說法,或是為人上課;實際情形跟你想像的可能不太一樣,真正面對的時候,有的人會寢食難安。
「事」,你做錯事心會安嗎?一個人內心不安,他一定有做錯事,但是很多人他沒辦法察覺他錯在哪裡?我們心不安一定有錯,但是這個錯,並不只限於你做錯什麼事情,你該做的事沒做,你就會良心不安。譬如,古來有很多忠臣名將,他們平常帶兵打仗,在戰場上殺敵報國,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,他心安還是不安?因為他自覺沒盡到孝道,他是忠臣哦!他心不安。我今天坐在這裡上課,其實我也心不安,你們知道我為什麼心不安嗎?我為你們說很多,但是我從來沒有為我的子女好好上過課;我從來沒有好好教他們,我心也不安,所以我喝口良心茶。
「時」,這個「時」,二十四節氣講的就是時間。從四季的變化,到一天朝夕的改變,這個「時」會不會影響你的心?你的內心世界會不會跟著「時」不停地變化?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」一個開悟的禪師,四季他都喜歡,「時」不能影響他。但是「時」在影響我們,那我們是怎麼被影響?我們把「時」拉短一點,早上跟晚上。你白天心比較不安還是晚上?「晚上!」為什麼晚上你心比較不安?「沒有陽光的關係。」那座山你很熟悉,早上你去爬山覺得山很好,晚上你敢去爬嗎?你為什麼晚上不敢去爬?「因為現在黑夜了。」所以是這個黑夜讓你心不安。如果黑夜就讓你心不安,那你每天都要心不安,因為太陽每天一定會下山。你莫名其妙的害怕黑暗,你不知道你到底在害怕什麼?你以為黑暗中躲藏什麼可怕的鬼怪,你受到「時」的影響,你著於「時」相。
「地」,地就是空間,你們現在所坐的位子就是空間。我們都知道,坐在越前面聽課的同學,壓力就越大,也就是說,空間感不一樣,你的壓力就不一樣,尤其你今天來聽這個課,你遇到的是一個會叫人的法師,你去聽星雲大師,或是去聽聖嚴法師講課,他們不會叫你,為什麼?因為你跟他們距離太遠了。
「物」,一般人談的不安,都是外界的事情讓他不安,比如說「師父啊,我的孩子怎麼樣;師父啊,我的先生怎麼樣;師父啊,我的工作怎麼樣」。其實心不安的真正因素,跟外境無關。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這句話就是四祖對法融禪師(旁系弟子)講的話。我們今天掉入什麼樣的陷阱呢?這個「好醜」的「好」,就是你認為好的事,「醜」就是你認為不好的事。「不好」的事讓你心不安,「好」的事你心就會平靜嗎?你今天中到大樂透頭彩這樣的「好」事你心會平靜嗎?你心也不平靜啊!好與醜外相不一樣,分別執著的心是一樣的,你只要一執著,心就不會平靜。
要探究一個人心不安的背後真正事實,我習慣丟個問題讓人來反推,他講的話根本不成立!譬如,現在有一個人來跟我說:「師父,我先生不顧家讓我很痛苦,我心安不下來!」我會跟那位婦人講,你還沒結婚之前是什麼狀態?她說:「師父,我還結婚之前是單身啊!」我說,那你單身的時候你心就安嗎?還沒結婚之前心有沒有安?「沒有啊!」所以你還沒有結婚之前心也不安啊!並不是結婚之後你先生才讓你心不安,其實你心本來就不安。譬如有人又問我說:「師父,我最操心的,就是我的孩子。」你反推一下,你還沒生孩子之前你就不操心嗎?你也一樣操心哪,是你還沒生孩子之前你心就不安。這樣你會反推了嗎?比如,我找你訴苦:「師兄,我出家以後,心很不安呢,怎麼辦?」「那難道你出家前,你心就安嗎?」啊!那就開悟了,我這樣就開悟啦!對啊!心不安跟我出家有什麼關係?沒有關係啊!一樣的道理,跟你先生有什麼關係?跟你孩子有什麼關係?跟某個人看不起你,某個人對不起你,有什麼關係呢?
大家都不去悟到那個心不安的源頭,都希望別人告訴你這件事情怎麼處理,比如「我先生對我不好,師父你可不可以教我,讓我先生對我回心轉意?」「我孩子不聽話,師父你可不可以教我,讓我的的孩子聽話?」「師父,我股票投資都在賠錢,你可不可以教我股票投資都賺錢?」你把我當成什麼人?神嗎?我告訴你,你請這尊,這尊也沒辦法。你一直誤會,你一直誤會是這個事、那個事讓你心不安;其實不是那些事讓你心不安;其實不安的根本,是在你的心。為什麼?第一、你對這個境界,你總是把它分成好跟不好(分別);第二、你掉入境界,好的境界你喜歡,不好的境界你不喜歡(計較、執著);第三、你把枝末當成根本(顛倒),事情是枝末,真正的問題是在你的心。假設你不能悟到問題根本是在你的心,坦白講,你這輩子是不會快樂的,你再怎麼學?再怎麼修?你都不會解脫,為什麼?因為道理不懂。俗話講:「知道道理,好修行!」不知道理,寸步難行。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這個概念很多人一輩子沒辦法突破。四祖為法融禪師講了這句話之後,法融禪師就開悟了,他悟到真正問題的「核心」是在哪裡。
「身體的狀況」,大家認為心不安的原因,是身體出現的一些狀況。身體出現幾種狀況,第一、是身體健康出了問題。你的身體健康一有問題你的心就受到影響;譬如,你常常頭痛你會怎麼想?就會胡思亂想!你開始想「奇怪,我頭為什麼會痛?我裡面長一顆瘤嗎?」很多人常常會這樣不由自主就胡思亂想起來,都還沒檢查出他頭是否真的長瘤,他的心馬上先長顆瘤。你一生病你就開始胡思亂想,尤其醫生沒辦法看好你的病時,你想得更厲害。一定要等到醫生檢查出來之後,跟你講:「沒病!」但是當醫生跟你講你沒病時你是高興,還是懷疑醫生呢?你想:「我都難過成這樣,還說我沒病?」那現在確定你身體出了狀況,也就是說醫生已經宣布你得到Cancer,這時你能接受嗎?身體生病你的心就不安了。但是你心不安,也不是只有你生病的時候才不安,你把它反過來推,你不生病的時候心也不安啊!譬如你去參加選美比賽,人家叫你穿泳裝,你心會不會安?為什麼不安?因為身材怎樣?「身材不好!」她自己說的,因為身材不好,你的身材跟人家一比較,你就有自卑感了。不是只有身體健康出狀況,包括一個人的美醜、身材,甚至外表的穿著跟打扮都會讓人心不安。像穿著跟打扮這個事情還是要問女生,來這邊上課的女同學,我看家裡面好的衣服都拿給衣櫥穿,來這邊上課只拿那個布袋裝穿一穿就跑過來了。我在這裏澄清一下,學佛不是叫你越穿越醜;如果你以為穿越醜就是越有修,拜託一下,我暈倒了,這是誰教你的概念?你看觀音菩薩、文師菩薩,她們是不是穿得比你美多了。也就是說當你參加宴會,或是出席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;如果你的穿著沒有搭配一些好的裝飾,手裡沒有拎著一只進口的包包,其實有時候你自己就感覺還是會不安。你還是會啦!你不要跟我講你不會。
回歸問題真實的根源,其實真正讓你不安的不是你身體的狀態。前面我講過一個概念,我說心跟你生病沒有關係,這代表什麼?如果心跟你生病有關係,我們難以修行。為什麼?因為生老病死每個人必然要經歷,有一天你一定會生病;如果心跟你生病有關係,那麼當你生病之後,你的修行一定會中斷,最後功虧一匱。我們同學有些人去安寧病房當過志工,這些同學回來常常告訴我,他們在安寧病房裡看到;不管是在家人或出家人;不管他們修行有多久?當這些人躺在安寧病房的時候,他們過去的修行看起來好像一點都沒有力量,因為都被病魔打敗;甚至有些一輩子都在念佛的人,這時候連一句佛號都提不起來。我說,對啊!不是說你修凈土,就代表你生病時你就能把佛號念起來。如果你現在沒有建立正確的觀念,到那個時候我可以告訴你,你根本「破功」啦!所以你現在要清楚的認知,不是我的身體讓我心不安,真的不是。對身體感覺到不安,跟對境界感覺到不安,其實都是一樣的意思,因為都是執著那個境界,所以是執著那個境界讓你心不安,因為執著這個身體是我,把這個身體當成是我,所以我心不安,重點在這裡。
「內心的妄念」現在我們要來談真正的重點,也就是第三點,內心的妄念。簡單這麼講,這個「境」沒有意義,有意義的在哪裡?就在那句話,「好醜起於心!」是你心的問題,是「妄心」的問題,不是誰讓你不安。你們什麼時候能夠沒有妄心?「念佛的時候!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心?念佛也是妄心,為什麼?以妄治妄,知道嗎?你為什麼心不安?很簡單,因為你的心有所求。想不想考上代書?想不想,老實說?「想沒有用!」那應該怎麼辦?「想沒有用,要考得上」,所以要好好讀書啦!對不對?好好讀書!來聽我的課,會不會耽誤你讀書?聽我的課讓你的心更安,你反而會考上,知道嗎?「沒考上怎麼辦?」沒考上就每天來聽課。你會想說:「每天來聽課,那沒考上就沒收入啊?」我養你,我還沒講完,是我們養你啦!我養你跟我們養你不太一樣,對不對?真心對待大家,就是養大家。你怎麼養父母?我說以後你怎麼養父母?真心對待父母,知道嗎?我在台北上課,課程當中我講了一句話,我說其實大家都一樣,大家都是一尊佛,不管是達賴喇嘛還是你,都一樣。就有同學舉手:「師父,不一樣!」我說,哪裡不一樣?「達賴喇嘛這麼多人尊敬他,他們怎麼不來尊敬我?」你會怎麼回答?我說很簡單,人家之所以尊敬達賴喇嘛,是因為達賴喇嘛尊敬每個人,今天別人之所以不尊敬你,是因為你從來沒有尊敬別人。等到有一天你會尊敬所有的人了,所有的人也一定回過頭來尊敬你。我們都是佛,沒有錯,那為什麼別人不這樣對待你呢?你看看你怎麼對待別人。學佛不離開因果,這個道理是很清楚的。
「有所求」,現在回到正題來,我們內心最大的不安,是因為我們有所求。好好看看你的內心世界,你的內心世界從小到大,你有求的心從來沒有片刻停過,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,你有求的心沒有停過,包括你現在坐在這邊聽課,你有求的心也沒止息。比如,你現在來聽課你求什麼?「求心安!」你心不安,跟聽我的課有什麼關係?你聽我的課是要真正了解為什麼心不安及心安的方法。你要不要去做就跟我沒有關係。其實每個人內心世界,早被人家看穿了,你的內心世界人家看的很清楚。
你相不相信你未來的人生我都清楚?我講這句話,我不瞎說。我講幾個名詞,一個叫先知先覺,就是還沒發生他已經知道;另外一個叫後知後覺,他後來才覺悟,後來覺悟也很好哦,因為他終於能夠覺,也就是說末班車他還趕得上。最怕的是什麼?不知不覺!我現在不用排八字,不用排紫薇命盤,也不用算流年,其實你們的人生就盡在我寫的這個黑板上。不知不覺的人,他們的人生狀態每個人都一樣,我現在舉個簡單的例子作說明。你的內在現在生起一個慾望,當你生起那個慾望之後,你就開始辛苦了。不管你這個慾望是小的慾望,還是大的慾望,小的慾望小到等一下九點半下課,因為你肚子很餓你要去吃點心,這叫小的慾望;中的慾望,包括你要找一份工作,你要創業,你要追求一個人;那大的慾望呢?包括你要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,乃至你要開悟,你要成佛。
慾望不分大、中、小,只要你生起那個慾望,接著你就會想盡辦法去滿足那個慾望,當你想辦法去滿足你那個慾望時,你就會掉入一個陷阱,就是你的身、口、意會不斷、不斷的造業,造什麼業呢?造善業,造惡業,還有造一種業,叫做道業,修道的人會造道業。你會不斷、不斷的造業,直到你滿足你那個慾望。
但是表面上那個慾望你得到滿足了,其實你沒有真正滿足。舉個例子,你今天晚上吃宵夜,是不是代表你以後不吃了?「不是!」你今天得到師父的肯定,下節課想不想再得到我的肯定?「當然想啊!」你今天這節課得到我的肯定,下節課得到我的否定,那再下節課你會得到什麼呢?下節課你就不會來了。「肯定」,「否定」,「就不會來了」,很少人會來,為什麼?因為你經不起別人的否定,你真的經不起。你現在注意看,你那個慾望得到滿足,那是表面上得到,如果你真正得到滿足了,那你為什麼還會繼續生起其它的慾望?這代表你根本沒有得到滿足,那個表面的滿足根本沒辦法餵飽你。
你看到了什麼?你有沒有看到你的人生沒辦法離開這個模式!一個沒有悟道的人,他說他是一個快樂滿足的人,其實是自欺欺人。但是,我相信有很多人他一定是裝得很快樂。我們在講什麼話我們自己都不知道,自己到底是什麼狀態自己也不知道。你有沒有看到你自己的內在?你最大的心不安,關鍵就在你潛意識那個有求的心都沒斷過,一個人只要有所求,他的心是不會平靜的,他怎麼做都不會得到平靜。
一樣的道理,可曰:「我心未寧,乞師與安!」祖憫而問曰「汝久立雪中,當求何事?」關鍵就在這個「求」字,就是在潛意識當中,我們內在就是有所求,不管你求什麼都一樣,你求開悟也一樣,這個「求」,是我們內心裡面最重要的欲念,是讓你不平靜的心念。這個求其實就是一種欲望,有這個欲望你就得不到平靜,你一定會想辦法去滿足它,但是你為了要滿足它,你的身口意會不斷、不斷的造業,你會陷入惡性循環。所以《地藏經》講:「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」,講的就是這個問題。但是求到最後,你會得到一個答案,就是你怎麼求,你都不會得到滿足,你完全不會得到滿足。我現在講的,你用這個公式去看看你的人生,你過去的人生有沒有按照這個步驟?「有!」所以你未來的人生一定什麼?除非你能突破,你沒有突破,你未來的人生一定是繼續這樣做,所以你會很辛苦,你會不斷的追逐再追逐。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,你在追逐一個你永遠求不到的滿足。所以,如果你是一個智者,你當覺醒,不要再掉入這個陷阱。你會問我:「師父,那如果沒有慾望怎麼活?」我常常用三個字來形容:「身、心、境」,講白話一點就是身,心,跟世界,就是身心世界。
你要領悟,你的身心跟外面這個世界,它有一個特性,它都是不停地變化,這是宇宙不變的法則。不但佛陀發現這個道理,連中國的《周易》也發現這個道理。佛陀發現這個道理的時候,他講了一句話:「諸行無常」。中國的《易經》,它的英文翻譯直接翻作「一本變化的經典」,就是一本講變化的書。在佛經裡面叫「無常」,在《易經》裡面叫「變易」。你的身心世界,從內到外,就是不停的變化,任何人都沒辦法改變這個事實。但是,你看看你的內心世界,你為什麼希望好的東西不要變,不好的東西就要變呢?為什麼你不要的東西你就希望它變,為什麼你要的東西你就希望它不變呢?你到底在想什麼?你在騙誰?你為什麼要這樣重複的騙自己?你騙你自己要騙到什麼時候?當逆境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,你希望逆境趕快離開,就是你希望它變化。但是當順境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,你卻不願意讓它變化離開,你希望它能夠永遠停留在自己身上。你不覺得你這是在自我矛盾嗎?同一套理論在你的身上,你希望這個變,希望那個不變,你不覺得你是人格分裂嗎?既然它會不停的變化,那就代表不管是好的不好的,它都會變。但是你在抗拒,你覺得你做起來很困難,你在想什麼?你知道不知道你自己到底在作什麼?這個無常的道理,我們在座每個人都知道,但是你知道道理沒有用,因為你沒有力量去改變你自己!就像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,甚至《大智度論》的道理你研究得很高深,但是,不是研究得高不高深的問題,而是無常這個道理對你來講,如果你不改變,你無法受用。那為什麼大家都來聽道理呢?為什麼?你想不想知道你聽什麼道理?「想!」想知道要表示一下。「請師父為我們釋疑!」你是要剁左手還是右手?你可以接受我每堂課不斷地否定你嗎?
「功德力」,為什麼你沒辦法改變?為什麼你用不上?因為你沒有功德!功德跟福德不一樣。大家上過《六祖壇經》,我曾經解釋,功德跟福德不一樣,不是說你布施就有很多功德,這樣講是錯的,為什麼?這個「功」,我過去解釋過,這個「功」就是功夫,但是我現在再跟你解釋的更具體一點。一個真正有功夫的人,他才能夠產生力量,這個「功」,你可以更直接的解釋成「力量」,功就是一種力量,就是說我可以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,這叫做「功」。「德」呢,就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,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修行。你看到了嗎?我有功德,所以我有力量,但是你沒有功德,你當然沒有力量。為什麼你沒有力量呢?你不是沒有力量,你觀察過你的內心世界嗎?你的內心世界其實有一股很強大的力量,它一直把你推,它不斷的推動你的欲望,你的內在是這種狀態你有察覺到嗎?簡單這麼講,那個慾望,你不需要出力,它自然就會生起,每個人身上都有這股力量,這股力量是業的力量。這個業的力量為什麼會這麼強呢?是誰提供它養份讓它不斷的茁壯呢?是誰呢?是你!你不斷、不斷的造身口意業,你不斷生生世世的增強它,所以這股力量很強,我們稱它叫做業力。
佛門講一句話: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」為什麼會有業隨身?你死亡的時候其實生理上你都沒有能力了,就像一個生重病到末期的人,他都沒有能力了,但是你死的時候卻有一股業的力量,它會帶動你繼續投胎,帶動你繼續輪迴,是誰提供它力量的?當然是你自己啊!你不斷的提供它力量,而且越來越強,所以你就不斷的輪迴下去。
「道力與願力」,我們為什麼不能提高我們修行的功德力量呢?我們修行的功德力量叫做道力,另外還有一股修行的力量叫做願力。你有這個力量嗎?這個力量你有培養嗎?為什麼你業力這麼強?因為你不斷的支持它,所以它很強大,就像這盆盆栽,你時時刻刻每天都在灌溉它,所以它不斷的茁壯。知道知識沒有用,因為你沒有功德力量你根本沒辦法突破你自己。知識就像你知道喝酒不好,為什麼你要喝酒?知道抽煙不好,為什麼你要抽煙?知道賭博不好,為什麼你要賭博?因為業力這股力量叫你這樣做啊!不知道你現在有沒有培養你的道力?有沒有培養你的願力?我學佛,我不是只看書,我不是這樣學的,我是一直看我的心,用書本上所寫的東西,來印證我心裡面的狀態,我是這樣看經的。但是很多喜歡讀書的人,他是不斷的看文字而已,他不習慣看他的心。所以為什麼很多學佛的人,他覺得沒辦法突破自己,問題出在哪裡?問題是他沒有回到他的心。那這股力量會障礙誰?會障礙你自己,所以叫做業障!葉障這樣的解釋清楚吧?不是你們隨便講的那種業障,動不動就說跌倒是業障,腰閃到也是業障。是你自己創造那個力量,然後不斷的障礙你自己,這叫業障。
你現在業障深不深重?你要不要再障礙你自己?當你不再障礙你自己就叫消業障,而不是你去釋迦牟尼佛那邊猛磕頭叫消業障,消業障的方式有比這樣更快的嗎?我不要再障礙我自己了,我不要再傷害我自己了,這就是消業障。這不是迷信,也不是只有信仰,但這股力量你要培養你才能突破。那你說怎麼做?簡單這麼講,對道理一定要通達,接著培養你的道力跟願力來突破你的業力,這樣你才能落實。不然,你的理論跟實踐不能結合,解行不能相應,當然不能突破業力。
前面講的是幫你分析為什麼心不安?一個法界根本法則,在佛法裡面叫做三法印,其中一個叫無常法印,你的身心世界都離不開這個無常法印。你領悟無常法印,解行相應,就是你心安的方法。你看到這裡就知道攀緣跟隨緣的差別。攀緣的意思是說,他一直不承認無常這個事實,他不承認不停變化這個事實,他一直不願意承認,所以他不斷的想盡辦法,用盡思量到處去攀緣。他為什麼要到處去攀緣呢?攀緣一定是對他自己好,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去攀緣嘛!也就是說我們想盡辦法要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都留在身上,所以不斷地去刻意造作。這個攀緣造作的目的跟動機是因為你有所求,就是你想滿足你的欲望啦。這樣的人一輩子心都不會安,他怎麼修都不會安。
那現在心安的答案來了,隨緣要從這邊好好體悟,隨緣不是你嘴巴講的。隨緣的意思是,你隨著各種因緣變化而面對,而接受,而因應。這裡面它為什麼要隨呢?因為它變。你要能夠隨它變,而不是一廂情願的想它不要變。生病就生病,別人對你不好就對你不好。但是隨緣並不是等待,也不是什麼都不作,隨緣的意思其實是積極去面對,去因應這個變化。比如我問說:「你娶了沒有?」你回答說:「隨緣!」「你嫁了沒有?」「隨緣!」「你生了沒有?」「隨緣!」這樣的回答是真隨緣嗎?如果有人這樣回答,你就把他的頭敲下去,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?
「隨緣盡份」,隨緣盡份!勇敢地面對變化,但是盡自己的本份。「隨緣盡份」這四個字,是我人生學佛過程當中,我一直努力朝向的目標,它的意涵很深,比如我現在隨大家的因緣,盡我的本份來跟各位分享,只是這個樣子,我內心並沒有任何多餘的企求,我不可以企求你下節課要帶一箱蘋果,一籠榴蓮,或包一個紅包給我。我也不企求你看到我要畢恭畢敬,看到我要把我當成神,或者你看到我就要對我五體投地。這樣就不叫隨緣,你做這個事情是有目的的話,那一定是攀緣的。所以我常跟同學講說,你們幫助別人,但不要輕易講你們在幫助別人,為什麼?因為你都沒看到你的內心世界,你內心世界是真的真心在幫助別人嗎?你真心幫助別人是那種態度嗎?我告訴你,十個有九個都不是真心的,只是人家不把你拆穿而已。無所求,心才能安;有求,心不會安。
祖曰:「將心來,與汝安。」可良久曰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祖曰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
慧可說:「我心不能安!」所以請達摩祖師安他的心。結果達摩祖師怎麼說呢?祖曰:「將心來,與汝安。」旁邊寫四個字「直指人心」。一個高手,他根本不需要像我這樣跟你們解釋好幾堂課,我也很想做高手,但你們都不配合一下,你們都要我「師父,解釋清楚一點啦,一直分析給我聽啦。」
「可良久曰:」我上課問你們的時候,有時我會故意稍微停頓一下,有的同學就想說:「師父停頓可能是在想下句要怎麼講吧。」停頓是為了你啦,就在那個停頓,你能直下面對你自己嗎?「良久!」達摩祖師跟慧可一講之後,慧可徹徹底底的面對他自己。《六祖壇經》有關陳惠明求法─良久謂明曰: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」也是良久!
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你會這樣說嗎?你良久之後你會怎麼說?「師父,我的心依舊很紊亂」。我知道你的感覺,其實你的感覺明明就是心不安,但是你沒辦法像慧可直下面對自己,直下這樣體會,你感覺你心不安,但你就是講不出「覓心了不可得!」
祖曰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慧可講出「覓心了不可得」之後,達摩祖師就跟他講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他就開悟了。師徒兩個人講的話都這麼高超,我們這群人坐在這邊看熱鬧,人家他們兩個人都沒有事,只有我們這群人坐在這邊聽整晚。聽到最後聽到什麼?只聽到被師父修理,沒有聽到真正的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