識自本心
生命的現象⇒不斷的變化。
迷者隨業流轉,悟者隨緣自在
生命的作用⇒不斷的展現。
迷者錯用造罪,悟者善用行功
生命的本體⇒不斷的緣起。
無迷悟之對待,無善惡之是非
生命的現象,生命的作用,還有生命的本體,這三個是不能分的,三個本來就是一體,是為了加以說明,才勉強作這樣的分析。有的人你問他問題,他就雙手合十,閉著眼睛說:「佛曰不可說。」這幾個字「佛曰不可說」不是已經說出來了嗎?佛講經說法四十幾年,就是在宣說那個不可說。學佛不要只學會依樣畫葫蘆,要學佛的本懷。生命的現象、作用跟本體,三個雖然不能夠切割,但還是可以勉強地宣說。什麼是生命?身心就是你的生命,生命的現象就是五蘊,色受想行識。既然有現象,就有生命的作用,生命的作用是什麼?「生命的展現!」對,就是五蘊的運作。生命的本體呢?就是五蘊的本來面目。所以,生命的本體是什麼呢?「空性!」你回答得好,生命的本體就是五蘊本空!《心經》講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它的主題就是五蘊。我們在講生命,其實就是五蘊。譬如,一個小孩子剛出生你可以看到生命的現象,接著你看到生命的作用是什麼?成長的過程,小孩子會哭,會笑,然後小孩子會吃奶會吃飯,也會大小便,這個就是他生命的作用。生命的本體呢?因為空,他可以不斷地緣起,所以這個小孩子會不斷地生長,這個不斷地生長變化其實是一種空的內涵,也就是生命的本體。
談到生命的作用,那一個覺悟的人,他怎麼展現他的生命呢?一個覺悟的人展現他的生命要透過兩項:第一項就是學習;第二項就是付出。也就是說你來到這個地球,你是來學習,你是來付出的。學習跟付出是我們上次還沒談完的。在人生的不同階段,你會接觸到各式各樣你所需要的東西,你應該隨緣學習。譬如這位同學,你過去是不是別人的女兒?「是!」有沒有學習怎麼當個女兒?「有!」長大有沒有學習怎麼當個窈窕淑女?「有!」然後嫁為人妻有沒有學習當妻子?「有!」生了孩子有沒有學當父母?「有學當媽媽!」來這裡有沒有學當老師?「沒有,當學生!」,我故意講錯,你聽得很清楚。好,那從剛才到現在,不同的角色跟學習,有沒有衝突?「沒有!每個階段不一樣。」這樣回答夠清楚吧?所以你應該隨緣學習。而不是說,「師父,你不是叫我一門深入嗎?你不是叫我好好念佛就好?好好地觀呼吸就好?」剛才的譬喻就很清楚了。在人生生命的過程當中,我們會扮演各種角色,你都要學。譬如大家今天來這邊當學生,你不見得會當學生,你是上課時間到來上課,下課就跑回去,這個是當學生之道嗎?《論語》開宗明義講:「學而時習之。」孔老夫子教我們怎麼去學習,怎麼學習才能進步突破,才能有所領悟,你會學習嗎?你不見得有辦法扮好學生的角色。在上課,有時候你聽到的是表面性的東西,譬如現在聽到我講學習,然後你的腦袋只想說:「哦,師父叫我們都要學。」你有時只知道表面的概念,但是你不明白我真正的用意,你們現在重點都擺「我學什麼」。「我學什麼」這個概念是從外面進來的,我真正的用意是講裡面那個東西。為什麼說聊天你也要學?一般人都把學習偏向於技術,技術性的東西他才要學,他腦袋認為說,聊天需要學習嗎?你就是沒有學習聊天,所以你和別人在一起講話才會起衝突。每個人內在都是有好惡的,這個東西我喜歡我就學,這個東西我不喜歡我就不學。你內在有好惡,有分別,你就沒有辦法體悟生命的本體,為什麼?生命的本體沒有好惡這一回事。
生命的作用跟生命的本體有關係,如果不明白生命的作用,很難領悟到生命的本體,也就是說,你難以「識自本心」,你難以了解你心本來的狀態─本來的面目。難以明白心本來面目,是因為你現在用分別心在看這個世界。學習有更深的意思,就是要破你的分別好惡,這樣你體會到了嗎?
同學給我一個插花的用具,叫做劍山,我說,好哇,既然你給我劍山,我就開始來學插花,男士會插花的舉手?你們都會!要看看你自己,自己的內在一直在排斥某些東西,但是我們到底在排斥什麼呢?我們為什麼不能隨這個因緣來學習呢?現在雖然跟你講隨緣,但是你會覺得說:「師父,你可不可以具體地說明一下。」從儒家的角度來說明。你讀四書五經,儒家叫你學習,但是它到底叫你學什麼?儒家要學仁,學忠恕,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。所謂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所以四書裡面的《大學》叫做大人之學。儒家所講的「大人」,其實就是佛家所講的「佛」,就是聖人的意思,所以儒家叫我們學習是要學大人之學。
學習⇒學六度,付出⇒行六度
佛家要我們學什麼?當然是要學覺悟。有沒有具體的方法?有!具體的方法就是「學習六度」,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但是學六度不要死板,或教條式地方式來學。那天一個同學說:「師父教的佛法叫做實用佛法!」沒有錯,我講的佛法就是實用佛法,如果我講的佛法你在生活當中用不上,我幹嘛講?但是很多人學佛法是學什麼?學術佛法!學術佛法不是不好,但我只跟你講實用佛法,就像有人講生活禪一樣,但什麼叫生活禪呢?很多東西是不可以勉強你去學的,是你自己要有所領悟,就像吃素,我不可以跟你說你學佛就要吃素,我不會勉強你,是希望有一天你能自己領悟,為什麼你要這麼做,有時候我不告訴你答案。
布施,就是普遍(布)的付出(施)。六度中第一個是「布施」。這個「布施」就是普遍的意思,你不可以有選擇性,你應該對所有人都好,你應該對所有的萬物都慈悲,這才叫做普遍性,所以這個「布」是普遍性。「施」千萬不可以解釋作「施捨」,施捨好聽嗎?這樣的解釋是很不恰當的。這個「施」其實就是付出的意思,所以「布施」的意思,就是普遍的付出,我對任何人我都願意這樣地付出。那你會說,「師父,我為什麼要對所有的人付出呢?難道我不可以選擇性的付出嗎?」有沒有這個問題?「有!人還是有親疏遠近之分。」對呀,人還是有親疏遠近,我是不是也先看看你在我心中到底是什麼關係,才來決定要講多少?再問你們,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,你希不希望有人幫你?「希望!」你們今天下課回去車子可能會破胎,那你會不會換輪胎?「不會!」那你希不希望有人經過願意幫你換?「希望!」幫你換輪胎的那個人從哪裡來?幫忙的那個人從你過去幫忙的人來!聽得懂嗎?「懂!」我們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,我們實際是要先去幫忙別人,以後有困難時才會有人幫忙你。你對所有的人好,你不要覺得你會吃虧,因緣成熟,才會有人幫你。談佛法不可以從固定某一點的角度看佛法,這樣你對佛法不能了解,為什麼我講是「從過去你幫忙的人來幫你」,這個「過去」指的是在無限的時空當中,這是整體的概念。你會說:「師父,我現在打一一九,然後這個警察先生就來幫忙。」表面上你是打一一九,有人接到電話,所以警察先生來幫你,其實是在過去的因緣當中,你就曾經幫過人,所以今天才會有人來幫你。你要從佛法整體的角度來看問題,你才可以看得出,為什麼你要布施。
你希望別人幫忙,所以你應該幫忙別人,這是第一個角度。那第二個角度呢?你希不希望別人不要阻礙你?「是!」所以你就應該「不要阻礙別人,要幫忙別人。」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,你要養成習慣對人好。你有沒有習慣對陌生人好?還沒有習慣對不對?我們習慣對印象好的人好,我們習慣對我們疼愛憐憫、關心的人好,我們不「習慣」對不是這些人的人好。一樣的道理,我剛才已經講過了,你不可以只去學習你喜歡的,然後你內在排斥你不喜歡的。所以你不可以只去幫助你喜歡的人,而卻不去幫助你不喜歡的人,如果你這個樣子,你沒辦法悟道。不管你喜不喜歡,我們「本來」就應該對人家好,你要注意這句話中的「本來」。那天有一對夫妻來跟我聊完天之後,我就送他們到電梯那邊。我送到電梯那邊,我一定會替他們按電梯。那對夫妻同學說:「師父,您不用送了,你忙你的!」我就跟這對夫妻同學這麼說,我說:「其實不管我忙,或是不忙,做人本來就應該這個樣子。」它只是「本來」就應該這個樣子。跟我聊天過的人,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觀察到一個問題;譬如說,甲乙兩個人是朋友,你是甲,現在乙的朋友丙你不認識,那你跟他們兩個人聊天,你大部分會跟誰聊天?「乙!」你為什麼只跟乙聊天?另外他的朋友丙你為什麼不跟他聊天?「不熟!」這是我們普遍對待人的方式。第二個問題,現在,乙的朋友丙你也很熟了,但是乙的朋友丙帶他一個孩子來,比如他的孩子是讀國小六年級,他們三個人你會跟誰聊天聊比較久?你注意力會不會只擺在大人,而不會擺在小孩?有的人不善於聊天,但不善於聊天是藉口,為什麼?只要我願意去關心別人,其實別人一定能夠感受得到。其實不論多少人來找我,不論那個人我認不認識,不論他是不是大人,只要今天來四個人,我就會平均(是質不是量)跟這四個人聊天。我們一般人不太會這樣聊天,一般人都只會針對今天來的,哪一個是主角,跟他聊天。然後哪一個比較聊得來的跟他聊,卻不習慣對所有人一樣聊天。你要看到你的內心世界,我們會偏向跟他聊天,代表我們比較重視他,我們卻對其他人簡單噓寒問暖,或是只講幾句客套話。你跟不喜歡的人聊天一般都是聊得很痛苦,就只是人情世故,為聊天而聊天。我相信很多人應該是這個樣子。這樣的你快樂嗎?你為了人情世故跟人家聊天,其實你並不快樂,為什麼?因為你內在很累知道嗎?你內在在應付對方而這樣聊,自己真是索然無味。
我們會掉入「找話題跟人家聊天」的陷阱。「師父,你會不會找話題跟人家聊天?」我是真心關心別人,我幹嘛找話題!你們問問自己的內心世界,為什麼找話題?我們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到底發生什麼事?我們今天有緣坐在一起,我是真心關心你,而不是你不說話,我也不說話,兩個人坐在那邊,相看兩不厭,越看越討厭。坐在那邊,兩個人都不講話,氣氛就會變得很嚴肅,嚴肅到喘不過氣來,所以我們就動腦筋想話題。比如說,你看到我,你會怎麼問呢?「師父,你出家多少年了?你有娶沒有?你幾個孩子?」你難道不覺得問這些話很無聊嗎?你就不是真心關心我啊!真心關心我,就不可以這樣跟我講話,找話題跟真關心別人,你分不出來嗎?你內在的佛性會知道,怎麼會不知道呢?怎麼會不知道對方這尊是佛,對我這尊佛,你到底有沒有真心關心我?我現在找個人問一下,你有真心關心我沒有?「我自己也沒關心我自己!」這個意思就像一個女孩子問你:「你可以給我幸福嗎?」你就跟這個女孩子說:「我自己都沒辦法給自己幸福了,我怎麼有辦法給你幸福?」誰敢嫁你啊?有時候要客氣,有時候要謙虛,有時候要肯定跟對方講,你要養成習慣對別人好,就這麼簡單。
有的東西其實不需要教你,教你就太假了,舉個例子,「我現在教你怎麼布施?」我從來不會這樣講。就像教你「怎麼做好事?」,我從來也不這麼講。它不是教,那是你一種很深的領悟,當你領悟之後,你自然就會這麼做了。現在不是有人接到詐騙電話後,都會打165去詢問是不是詐騙嗎?我心裡就想,如果我對他好,把錢給了他,那是幫他嗎?我不給他,我就不是幫他嗎?對別人好等於是愚癡的人嗎?你們不要掉入一個陷阱,比如當我說」「放下」,同學就舉手問說:「師父,那難道不用做事嗎?」放下跟做事有什麼關係?一樣的道理,對別人好跟詐騙集團有什麼關係?對別人好,我也可以對詐騙集團好啊,我可以對他好,但是他騙不了我的錢啊!如果不相信,你改天邀詐騙集團來,他也是人,我也應該慈悲對待他;但是他沒辦法騙我的錢,因為我不愚癡,不會被他騙啊!
那怎麼對他好?我會有意無意地規勸他,懂嗎?沒有關係,沒有那個力量就掛電話,但如果街上遇到的話呢?就趕快跑。只要我們不貪心,只要我們不愚癡,他騙不了我們。以前我住在牛角坑山上,有一天早上六點多,有兩個中年男子拿著一堆黃金,看到我在那邊散步,就過來跟我講說:「師父,我們是從外地來打工的,我們來這邊工作,是在開挖土機,結果挖到這些黃金,現在想要急著回去,師父,這樣啦!你是出家人,我便宜賣給你啦!」我就跟他們講說:「你們就拿去那邊金樓換現金不是更多嗎?哪還需要便宜賣給我?」當我這樣講的時候,其中一個人就跟另外的人講:「走啦,走啦,這個沒用啦!」當然沒有用!這麼愚昧的騙術居然能夠騙人,代表被他騙的更愚昧。如果他們繼續跟我耗,如果他們不急著下山,你知道我會怎麼做嗎?我會說:「你們辛苦哦,早上六點多就跑來找我,你們早餐吃了沒有?」然後我會準備早餐給他們吃。等他們吃完之後,我又會說:「要不要喝杯茶再走?」然後在邊喝茶的時候邊跟他們聊。我會對他們好,但是我不會被他們騙!六度波羅蜜都要學,如果學不好,你就有可能變成爛好人,要有智慧,不要掉入陷阱。
布施度慳貪
所謂「布施」,就是代表我願意無私地付出。表面上都是你在幫人,對你自己好像沒什麼好處。但是佛法講的布施沒有那麼膚淺,我從幾個角度來分析。譬如,我對別人好,改天別人也回饋了我,這個不叫智慧,這個叫做福報,我對你好改天你對我好,善有善報,這只是福報。不要以為佛法講的布施,只是單純的這種一來一往,然後就結束了的福報。佛法真正在講的布施是一種智慧,為什麼?因為得到的東西必然會失去,不管你得到什麼都一樣。現在佛法要講的布施是,我對別人付出,其實可以開啟我的智慧,因為我的內在是慳貪吝嗇的,是不願付出的,但是我現在願意付出,就能破除我內在的慳貪。你有沒有看到你內在在付出時候的心呢?我看我自己的心看的很清楚。我過去在付出的時候,你知道我看到什麼情形嗎?比如我要捐款一萬塊,我看到當我的手從口袋裡抽出錢來的那一剎那,我的心痛一下!但是人家為了救災都肯布施了,我為了面子,捐那一萬塊錢算什麼?但是我看到我一萬塊錢拿出來的時候,我的心痛一下。所以回去之後,我很慚愧,我對自己說:「怎麼那麼差勁?心還痛一下!」你有看到你的心痛一下嗎?
下次我再布施的時候,我又看到我的心,但是這次不是痛,只是有點捨不得。一直到後來,這種感覺就消失了。你要看到你自己啦!大家不要只會金錢上的付出,卻不懂得用智慧來付出,要練習講啟示別人的話,要練習講真正關心別人的話,要練習講出來的話別人能有所領悟。這些東西是你要練習的,你越不練習你越不會。你看學習這兩個字,大家都是學,卻不願意習,這個習就是練習。練習久了,你就很習慣,很主動。但是我們幫助別人,切勿給別人壓力,以金錢來幫助別人,要顧及別人的自尊。而假設你是以法來跟別人分享,要切記,不要用否認別人的方式:「你不對啦!我這樣才對。」這樣就愚昧了,這樣沒辦法達到你幫助別人的作用,反而傷害了別人,因為你已經帶給別人壓力了,別人不舒服了。
給人方便,就是給自己方便。幫助別人,就是幫助自己。更進一步,布施要三輪體空:無「能」施之人(我)、無「所」施之物(它)、亦無受者(你),這就是「能所」雙亡,也就是普遍付出的真正用意。
持戒度毀犯
六度中第二個是「持戒」。前面「布施」講的是你應該去幫助別人,這裡「持戒」講的是你不應該傷害別人。會幫助別人的人,並不代表他不會傷害別人,這兩個概念不太一樣。有的人雖然一天到晚當選好人好事代表,廳堂上掛滿熱心公益匾額,但是這些人有時候會不會傷害到別人?會!舉個例子,譬如他現在邀你做善事,當你不認同,不參與的時候,他可能馬上就不高興。會不會有這種情形?會啊!這樣的人還很多呢。所以就代表說,你動不動都會傷到別人呢。比如你會不會傷害到我?「比較不容易!」你如果打瞌睡就傷害到我了啦!其實我們動不動不小心就傷到別人。如果你們傷害到我,我要觀察我自己,自我檢討。
認識大家這麼久了,我上課也很坦白,知道你們要什麼,知道你們需要我的肯定,但是我又常常不願意給你肯定,好像常常傷害你們。我肯定你們的話很少,我很少私底下肯定你,我只公開肯定。這個就是更困難,為什麼更困難?你現在肯定一個人,說不定你是在傷害他,但是你現在表面上傷害他,其實你才是真正的幫助他,這叫做緣起甚深,你現在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感覺。比如我現在對你這個樣子,給你肯定,你感覺好,你認為我在幫你,我已經講過了,不要這樣看佛法,你要看到它深層的道理,這點是你自己要去體悟的。
但是我現在跟你說,「持戒」的意思就是不要傷害別人,你們認同嗎?「認同!」真的?「真的!」去受了戒的同學舉手?還沒受戒的人,為什麼不去受戒?你們是不是認為那只是形式?我現在穿的這套衣服是不是形式上?「是!」那我還是要穿啊!那你不去受戒是為什麼?你的潛意識在想什麼?請你馬上看到你的內心世界,你的潛意識是不是覺得說,根本不需要這個樣子,不需要這個樣子這個叫做自在?你如果這樣解釋,就表示你對佛法完全不理解。所謂自由,是要建立在不傷害別人的基礎上。佛家講自在,莊子講逍遙,逍遙自在。我現在再重新解釋給你聽,所謂自在,是建立在不傷害別人的條件上,才可以叫做自在。我現在把衣服脫光算不算自在?不算!那是神經病!
你要自在,你就更不應該去傷害別人,你要自由,你就更應該去尊重別人,你認知這樣的自在跟自由,就代表你真的懂。但是我長期觀察,包括我們自己的學生,有些人內心總認為說,又何必一定要受戒呢!你為什麼不去看你的內心世界呢?你在害怕什麼?你害怕被戒所綁對不對?我有沒有講出你內心的真話?你害怕說,當我去受五戒,我就被五戒所綁;我受了菩薩戒之後,我就被菩薩戒所綁。其實你的內心是害怕這個,而不是說你真的是一個持戒的人,所以你不受戒也沒有關係。
學佛如果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,你是不會進步的。我會這樣跟你談的意思,不是說,哎呀,那師父,你的意思是叫我們受戒嗎?我不敢啦!我怎麼敢?叫你吃素我都不敢了。只是有一天,當你自己領悟,你自己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,但是在你還沒有領悟之前,勉強不得。雖然我不可以勉強你去做某些事,不過我還是要把道理講開。什麼叫講開呢?喜歡開車的同學舉手?噢,還不少人呢,因為你以前是公路警察,所以我問你最恰當,我問:在台灣開車可不可以很自由自在?「可以!」那自由自在有沒有紅綠燈?「有!」幹嘛設紅綠燈?「要讓別人通行!」除了讓別人通行之外,還為了什麼?「為了安全!」為了保護什麼?「為了保護每個人!」但是我現在很不自在呢!我現在開車都遇到紅綠燈,我很不自在呢!你可以跟我解釋嗎?自由自在跟遵守交通規則有沒有衝突?原則上沒有衝突!那現在佛教裡面所講的「持戒」跟你自由自在有衝突嗎?「沒有!」好好地去體悟。
除了我自己,天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傷害我。我以前都覺得別人會傷害我,後來我發現,其實天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傷害我。這個也是一種領悟,這不是隨便喊一喊的。那一樣的道理,也請你從今之後不要去傷害任何人,這叫「持戒」。我講的不是叫你修,是叫你悟,再三強調這個概念,為什麼?悟了之後自然會做,不悟呢,勉強你你也沒辦法做啦!
忍辱度瞋恚
「忍辱」是什麼呢?我做個譬喻,「布施」是說我對別人好,「持戒」就是我不傷害別人,那你覺得別人會對我怎麼樣呢?比如說,你現在對別人好,也不傷害別人,別人會對你怎樣?別人是不是一定會對你好?不一定噢!你要注意這句話,我完全幫你,完全不傷害你,你不見得會對我好。那你會跟我講說:「師父,佛教講因果,這樣不是就有落差,沒有因果了嗎?」因果絲毫不爽,我善待他,以因果的角度,他應該回饋我,應該也會幫助我,應該也不會傷害我,對不對?但是你人生一路走來,是這樣嗎?你會不會懷疑因果?從短時間來看,你當然會懷疑因果。我剛才已經講過了,你雖然這輩子對人家很好,但是在多生累劫的因緣,你曾經傷害過他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,所以你這麼待他,他還是處處刁難你,他還是處處找你麻煩。佛法最難學的是這個。舉個例子,你對他很不好,所以他現在對你很不好,你會覺得這很理所當然,你會接受,也比較甘願,因為我對他不好嘛,我以前扯他後腿,他現在就扯我前腿,合理!合理!因為這樣冤冤相報,我可以接受。但是我現在都為他抬轎,他還把我拉下水,你說這樣的人,還算是人嗎?這事要從因緣的角度來看,你才會明白為什麼會這樣。大家不要死板板來背這個東西,而是生活當中我這樣子做,但是別人他對我的反應不見得好,所以你當忍辱!忍辱的意思不是忍耐,如果你覺得你真的被別人欺負了,所以你忍耐下來,其實那個不是美德,因為你那個忍耐其實是一種埋怨,你埋藏在你內心世界,一直埋,一直埋,埋到有一天,你受不了了,就火山爆發開來,那時你就會反擊,你會以牙還牙。
如果你覺得你很委屈,你被人欺負了,你把它忍下來,其實對你是不好的,因為你內在不斷累積怨恨,你的瞋心會越來越強,只是你沒有表現出來。我常這麼講說,沒有發洩叫做埋怨,一發洩就叫做抱怨,埋怨埋在心裡面,我對你的恨吞起來,埋在心裡面。這樣是不對的,這代表你道理沒弄通。忍辱的意思是說,你要從因緣的角度去觀察,我明白了這個法,就叫「法忍」。我明白了這個「法」,所以這個「忍」就叫做「安」,就是安住的意思,叫「安忍」。所以一個開悟見性的人叫做「無生法忍」,要從法的角度去理解它,不是只是單純的忍耐,單純的忍耐是壓抑,你會受傷的。
忍字是「心」上一把「刃」(刀),只要你有心去忍辱,遲早會出事。布施要三輪體空;忍辱也要三輪體空:無能施之人(你)、無所施之事(它)、亦無受者(我),這就是忍辱要無心。這也是天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傷害我的真正意思。
談到布施、持戒、忍辱這三個,這三個有沒有一天到晚在你身上發生?「有!」那你都怎麼做?你有沒有這樣地來學習?
精進度懈怠
六度中第四個是「精進」。「精進」的意思不是以時間的角度在看,比如說我打坐,我每天坐二十三小時,只睡一個小時,這叫做精進嗎?這叫病態,不是精進。精進也不是以數量的角度來說的,比如,我每天都念十萬句佛號,我每天都很認真的讀一本經。那精進是以什麼角度來看呢?精進是以它的品質來說的!不是時間,不是數量,是品質!什麼品質呢?我的惡一直少,我的善不斷地增,這叫做精進,這就是它的品質,精進是擺在這裡,不要擺錯地方。假設你這麼用功了,你自己惡也不斷,善也不增,你一定是修錯了。一個能夠這樣修行品質精進的人,必然能夠突破他的懈怠。
禪定度散亂
六度中第五個是「禪定」。什麼叫「禪定」呢?遇到境界不被影響就叫「禪定」。簡單這麼講,身有身的定,口有口的定,意有意的定。有的人,坐沒坐相,那就是身不定;有的人,不該講的話亂講,這個叫口不定;常常胡思亂想,那叫意不定,專心不胡思亂想,意才能定。所以要看你自己有沒有定很簡單,看你的身體定不定,你講話定不定,講話該講則講,不該講不要講,這叫定。接著,平常的時候,你的內心世界有沒有很穩定?
般若度愚癡
六度中最後一個「般若」。最後這個才是決定前面五個是否真實具足,沒有這個「般若」,前面五個幾乎是功虧一匱。為什麼?只要沒有智慧,沒辦法拿捏恰到好處就胡亂布施,自己壓抑自己說他持戒,自己一直埋怨說他是忍耐,然後自己就像個苦行僧般每天勤苦精進,但是內在修行的品質並沒有提升,只是坐在那邊什麼都不做說他是禪定。所以,假設你沒有智慧,前面五個你都做不來。懂了這個,其他五個自然會做的很好。所以有的人一直想要學這個,但這是一種領悟啊。譬如,你坐下我也打你,你站起來我也打你,你趴下我也打你,你該怎麼做?接著,我畫個圓圈,你在圈內我也打你,你在圈外我也打你,你站在圈的中間我也打你,你把那個圈劃掉我也打你,你該怎麼做?講完了,這就是般若,這是一種領悟啊。
現在講的就是現實的人生,現實的人生你常常會產生這種兩難的狀態。有什麼狀況?當有一天,你帶著你的父母親到日月潭划船,你的父母不小心掉到日月潭當中,掉下去之後,你要先救你父親還是母親?當你面臨著事業跟感情的考驗,你要如何抉擇呢?當你面臨了現實跟理想取捨,你如何達到平等不二呢?這個才是你來上《傳心法要》真正的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