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三, 02 三月 2016 08:32

傳心法要講記-42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             又經過了一年了,學佛就看能不能有所受用,假設不能受用,那個年會越來越難過,就是一年比一年不好過。如果學佛很受用,那我相信年一定會越來越好過,真的是日日是好日啊!。以前我們在讀書,有時候也讀得很辛苦,畢業之後出社會工作,有時候工作得也很辛苦,然後成家立業也辛苦!學佛辛不辛苦?也辛苦。只要不懂就是辛苦,也就是說,會從頭苦到尾,所以都是辛苦。但是如果有所領悟,讀書不苦,工作不苦,包括成家立業,現在來學佛也不苦。那苦是苦在哪裡?苦在你的心哪!你的心為什麼會苦?因為想不開,想不開的人,一切都想不開。所以當我們在讀黃蘗禪師的《傳心法要》,那個觀念就很重要,重要在哪裡?就是說你相信黃蘗禪師講的話嗎?相信祖師菩薩,相信佛所講的話嗎?還是半信半疑,至始至終在障礙你自己呢?所以坦白講一句話,參禪悟道,不費吹灰之力,如果不是這種狀態,會學得很辛苦,會修得很辛苦,會念佛念得很辛苦,會坐禪坐得很辛苦。為什麼?因為費盡力氣,還修不出所以然,修到的只是苦的結果。所以現在在學佛,有沒有我所講不費吹灰之力?吹還要出力知道嗎?連吹也不用。不要修到,念佛的念到喉嚨發炎,坐禪的坐到筋扭到,拜佛的拜到膝蓋傷到,誦經的誦到眼睛越來越老花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什麼事情不費吹灰之力?最自然的事情不費吹灰之力!只要是違反自然的,就像要愚公移山,人定勝天,要很辛苦,而且到頭來,終究是塵勞一場,為什麼?因為沒有體悟到佛法的核心。所以只要相信黃蘗禪師所講的道理,其實《傳心法要》看一看之後你會很高興。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?看完《傳心法要》之後有沒有很法喜?還是看完了之後黯然神傷,是講得很有道理啦!不過我就沒辦法。我不知道平常看完之後你是什麼狀態?但是我個人看得很法喜啊!為什麼很法喜?輕鬆!如意!悠閒!自在!這才是我想學的佛法,我想學的佛法就是這一種。 

此本源清淨心,常自圓明遍照,世人不悟,祇認見聞覺知為心,為見聞覺知所覆,所以不睹精明本體。 

           「本源清凈心」,旁邊寫個「體」,「圓明遍照」寫「用」,體用。你現在修行是在修「體」?還是修「用」?「用」。這個清凈的心要不要你修?「不用」。它不用你修,不用修那不就輕鬆了嗎?那才會輕鬆啊!你現在過得不輕鬆,你很忙,忙著工作,忙著賺錢,忙著教育小孩,忙著照顧家庭,你會一直忙下去。我們真的忙嗎?我們不是忙,是我們自己內在創造很多事情讓我們忙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此本源清淨心,清凈心不是用修的,是用悟的,它不是用修的。我的鬍子,你的頭髮是用修的,你的衣服不合適就是用修的。這盆花插得不好看就需要修剪,這個草太長了就需要割草。看到了什麼嗎?只要是修的,一定是跟那個本體不相干,只要是需要讓你出力的,就跟那個本體不相干。比如說抱一包水泥五十公斤累不累?一定累。那抱一顆五十公斤的鑽石累不累?也是累啊!管它是水泥還是鑽石,都是累死人。管你現在是抱煩惱,還是抱修行,都是累死人。那樣修怎麼不累?都很累啦!不管抱好的抱不好的,都很累,只是一個是你認為好的,一個是你認為不好的,只是這樣子。大家的概念,認為最好的那個東西,都給自己,如果這樣讓你又累又苦,有意義嗎?沒有意義啊!這輩子從來沒辦法享受一天的清凈,沒辦法擁有片刻的平靜,為什麼?因為你不開竅,只要不開竅,平靜清凈的歲月片刻是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的。你會說:「師父,我一定是修得不夠,所以那個清凈才不會產生。」你是越修越不清凈啦!為什麼?因為你以有所求的心在修那個無所求,這不符合因果,有所求得的因,求到的果一定是有所得,有所得一定是有所失,有所失是不可能清凈的。所以你聽我上課,我不是給你催眠,不是「師父,我聽你的課,心好像很清靜哦!」那叫傻傻,知道嗎?傻傻的不會抓癢,連哪裡癢自己都不會抓。我能替你抓癢嗎?我怎麼替你抓癢呢?而是我現在所說的,是你的觀念有沒有開竅?有沒有覺醒?有沒有覺察,這樣想正確嗎?這樣修正確嗎?沒辦法輕鬆,也沒辦法自在,就代表你還沒有辦法察覺到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「本源清凈心」這個東西不是修的,是領悟的。我們常講說「常樂我淨」,「不生不滅」,每個人至始至終,這個智慧都存不存在?都存在!有一個同學問我說:「師父,我們一般人常講說斷人家慧命,這句話對還是不對?」我說:「那個人本來就沒有智慧,所以對他來講,談不上有沒有斷他的慧命。」他這樣問我,我就這樣回答他,兩個笑笑,一拍即合,師父回答他的,正是他想要聽的答案。沒有錯,我們誰沒有佛性,問題是佛性對你有什麼作用?你都拿佛性來煩惱折磨自己,都拿佛性來折磨別人,那佛性對你到底是什麼?怎麼不拿佛性來自覺呢!怎麼不拿佛性來覺他呢!怎麼不拿佛性來隨緣度化呢!所以對啊!你也有佛性,但是你的佛性,我們不要講說正面不起作用啦!如果你反面也不起作用,那也不錯啦!我們現在是正面不起作用,反面偏偏無盡地發揮作用,有沒有厲害?所以你有佛性,我當然知道你有佛性啊!但是它到底對你產生什麼作用?所有的東西都是拿來用的,從這一只麥克風一直到後面的馬桶,從有形的一切,一直到無形的心,哪一個不是你拿來用的?但是你會用嗎?就像你們現在在聽課,你的心是拿來抄筆記,還是拿來趕進度,還是拿來覺悟的?「師父,你講萬物都有用,那譬如說我們碰到流氓,殺人犯,躁鬱症,跟叛逆的人,我們怎麼用他?」見賢思齊,見不賢內自省。你不是沒病,你的病比較輕,內在也有流氓的個性,本身也有躁鬱症、憂鬱症,本身也有被害妄想症,只是你的病比較輕,知道嗎?什麼東西都可以用,連外面那一堆黃金都有用!所以都可以用,這個無上的妙法你會用嗎?「師父,我換個方式問,比如剛才那個問題,我們怎麼樣跟他相處得很好?」先跟自己相處得很好,我再回答你如何跟別人相處很好,只要一個人跟自己相處得不好,就不可能跟別人相處得好。一個開悟的人跟一切眾生沒有距離,為什麼?因為他活在無限,活在無量,活在無邊,我們活在哪裡?我們活在有限、有邊、有量,所以活得不快樂。覺悟的人零距離,沒有覺悟的人,人跟人之間,都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距離,都有一道很厚很厚的隔閡。看看自己就知道,真的是有一個框框,真的是有距離,真的是有一個把你固定起來的個性,所以「人」加「固」就叫做「個」,就成為一個固定起來的人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常自圓明徧照,講的是智慧,每個人本來具足圓滿的智用,它能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這個文字你不要亂解釋,有的人解釋說生命的本來是一團光,有這樣的學說,這不是佛法,此相無相,所以不是你所講的那個光。有的人打坐一天到晚想要看到眉間放光,任何人眉間都可以放光,只要打坐眼睛閉著,注意這裡(眉間),過一下子就會產生光,而且還是螺旋狀的。要玩這個遊戲很簡單,每個人都可以,那叫做眉間放光。但是不要這樣教人家,這樣教人家,誤已又誤人。圓明遍照是智慧,智慧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體則清凈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世人不悟,衹認見聞覺知為心,為見聞覺知所覆,「見聞覺知」不是真心,但是我們誤為真心,沒有證悟的人,常常都會把妄心當成真心。在生活當中修行,一定離不開見聞覺知,那什麼叫見聞覺知?見聞覺知跟六根有關係,眼根能見,耳根能聞,鼻根、舌根、身根能覺,產生觸覺,意根能知,當六根接觸六塵,會產生六識。但是不管是眼耳鼻舌身哪一根,它最後一定都要透過意根才能產生認知,如果不透過意根,認知是沒辦法產生的。那現在就要從這邊開始來探討,見聞覺知不好嗎?見聞覺知不是不好,而是你不會用,「為見聞覺知所覆」。在「見聞覺知」旁邊寫「意識」,寫「妄心」,腦袋就是意識,意識所產生的就是妄念,整體來說那是妄心,你被你的腦袋所產生的妄心所覆蓋。現在這樣聽我這樣講,但是你理解嗎?這一盆蘭花好不好看?「好看」。這個「好看」是誰說的?是你嘛!是你的什麼?是你的妄心所分別,所生起的,這個是不是你的心?這個「好看」會不會讓你迷失?「會」。它已經枯萎了,好不好看?「不好看」。這個「不好看」是不是你的心?「是」。這個會不會讓你迷失?「不會」。不好看就已經是迷失了,好看也會讓你迷失,好不好看都會讓你迷失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《道德經》裡說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,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,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,故去彼取此。」,世尊說我們被「見聞覺知」妄識覆蓋,所以我們迷失了,那現在《道德經》老子那樣寫,你覺得他是不是一個覺悟的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五色令人目盲」,五色不是指五種顏色,是譬喻各種現象,這就是我們常講五官的感官系統。如果一直在追逐外面這些現象,一定沒辦法看出真相。世尊具有五眼,五眼是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沒有開悟的人沒辦法像世尊那樣,所以我們看到最後都看不清楚。不論是學音樂的,學藝術的,學舞蹈的,或是學繪畫的,一定要符合一個原則,什麼原則?真!善!美!第一個一定要符合真,不可以失真,那我們現在是活在哪裡?我們現在就活在自我失真的概念裡,自我的概念說那個是美,那個是醜,但佛法不是這樣看。連藝術都要把真擺在第一個前提,假設不符合真,那談什麼善跟美呢?所以看東西首先就是要看到真,看到真理、真相。比如說你是什麼人?你是工人?學生?兒子?還是情人?都是。所以當問你是什麼人,回答一定要符合什麼人講什麼話,不可逾越。有沒有感覺到,有時候你講的話,已經逾越所該扮演的角色?所以很多人在跟我聊天,我察覺會聊天的人很少,相當、相當少,不要說談般若智慧啦!也不要談什麼一佛乘,什麼緣起性空,也不要談什麼中道,什麼不二法門,我們就來聊天,我看你會不會聊?什麼樣的人,在什麼樣的位子,是什麼樣的時間,就講符合相應條件的話,這就是會聊天的人。比如說有時候這個話應該是老師講,不應該學生講;有時候這個話應該是學生講,不應該老師講;有時候是在你家,有時候是在講堂,我們講的話都不太一樣呢!如果你講的話符合相應條件,講的東西一般都能啟發別人,利益別人,別人也會覺得很受用,因為你講的話符合緣起條件。光是這個樣子,對一般人就很受益。所以美跟醜先擺一邊,先看到真,所有的東西都先看到真,看到真之後,後面再來善巧方便,而一切善巧方便都是假名,都可以用。但是也不要善巧方便到最後離開了究竟,到最後就失真啦!很多人到最後都失真,離開那個真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五音令人耳聾」。大家聽歌要聽好聽的歌,聽人家講話要聽聽讚美的話,喜歡聽拍馬屁迎合你的話,這些都會讓人迷失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五味令人口爽」。調味菜吃多了,反而失去了原味啦!現在都在提倡生機飲食,因為我們現在根本都不是在吃蔬菜本身的原味,我們現在都在吃調味料啦!前一陣子不是有食安的問題嗎?真的比較好吃,還是假的?假的。吃到最後反而那個假的比較好吃,真的反而不好吃,難怪現在講真話的人,不是已經往生了,就是還沒出生,要不然就是站不住腳。佛法其實沒有這麼困難,我換個角度講,其實佛法本來是很單純的東西,佛法本來就是燙青菜不加調味料,但是這樣的菜好吃嗎?這樣的菜我們覺得不好吃,所以我們現在學佛法一定要吃調味料,就是我們現在學佛法一定要學得很複雜,學得很豐富,學得好像無所不能,因為我們覺得,佛法怎麼可能那麼單純呢。所以現在講真話的佛法反而沒什麼人要聽,因為大家覺得說,佛法很浩瀚,佛法太不可思議。就是不可思議,所以不用費力氣,知道嗎?就是一直費力氣,你的思議不對,所以沒辦法相應,沒辦法契入不思議境界。你一直在想什麼?一直在想說,沒那麼簡單,一定很深,一定很困難,一定要會五眼六通,一定要什麼都懂佛法才會懂。加太多調味料了,我不蓋你,真的加太多調味料了。我現在就來加調味料好不好?首先,你們來聽我的課就一定要修福,你們每年要繳一百萬,這是修福,知道嗎?繳越多福報越好。再來,你們每天一定要拜佛拜一萬拜,這樣才能消業障,知道嗎?那你們有任何事情,來,看是算命、卜卦、針灸,我都免費跟你們服務哦!所以調味料就是要這樣一直加下去,你們才會感覺有口味知道嗎?今天就是沒有加調味料,所以才有位子可以坐著聽課,不然,如果調味料都加下去,我們這裡空間才多大,怎麼坐得到位置呢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」,「馳騁畋獵」是騎馬打獵的意思。為什麼「令人心發狂」?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喜歡刺激,我請教各位一個問題,比如你們聽我講課,如果我講不刺激的,我每節課都講:「請各位翻開第幾頁,佛法不離緣起性空,性空緣起,所謂緣起就是諸法因緣....」,這個不刺激的對你有用嗎?沒有用。那你們想要心發狂嗎?不應該讓你心發狂,而是要讓你狂心止息,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啊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「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」,意思就是說,如果得到一個很好的東西,得到一個很珍貴的東西,比如得到很多的珠寶,很多的黃金,有很多的財貨,其實,反而讓你「行妨」,就是反而讓你不自在,太不自在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」,要注意這五個字「為腹不為目」,這五個字是重點。「腹」就是肚子,這個譬喻什麼?這個譬喻生命基本的需求,一個人基本的需求不能說是慾望,那個是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條件,那個不能說是貪欲,超過那個條件才叫做貪欲,叫做慾望,要能夠去分別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故去彼取此」,所以聖人不可能被他的感官系統所騙,不可能被外面的六塵境界所騙,也不可能被他的腦袋妄識所騙。我那天講一句話,有一個法師聽到,他這麼跟我講,他說:「達觀法師,你講話很有趣,這種話別人不會這麼講。」你知道我講什麼話嗎?我跟法師這樣說,我說:「我從來都不相信自己的想法,你相信嗎?」你相信你的想法嗎?「越來越不相信!」對,這叫漸入佳境。我們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想法,我們的想法就是我們的意識,我們的腦袋,就是我們的妄心。那你說這些從哪裡來的?從「見聞覺知」來的!以「見」來說,譬如說你看這個人龜毛,所以你就越看就看龜毛,他一輩子都是龜毛,為什麼?因為你龜毛眼鏡一輩子都不拿掉。我們現在看我們身邊的人,他的成見是不是都已經放在你腦袋裡面了?你一輩子看他或許你會這麼說:「牛就是牛,牽到北京也是牛啦!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啦!」反而沒看到你自己內在已經輸入對他的成見,看到別人牛,有看到自己是什麼牛?西班牙鬥牛。所以佛法這麼複雜嗎?不複雜。佛法只問說你看到什麼?只看到別人的缺點,卻沒有看到自己內在的陷阱,那個內在的陷阱,不是透過「見」進去的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跟別人在一起,我們一天到晚在聽,聽到真理的話很少,聽到是非、批評、誹謗,講一些無聊的話最多,縱使偶爾聽到真理,兩個人都在辯論,都在相爭,一輩子都是這樣。那話你聽進去之後就進去了,然後你聽到有人在談這個人,這個人縱使還沒見到,你已經對這個人產生了印象,然後你都活在你輸入的資料裡,接著你再繼續看人,聽人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「見聞」這兩個字是最容易輸入的。看到什麼,聽到什麼,就輸入了。你有注意嗎?這兩個可不可怕?很可怕!你內在所有的概念,幾乎都是這樣進來的。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假設沒察覺受見聞覺知的蒙蔽,根本不要談修行,門都沒有,永遠沒辦法入門。但是很多人有這樣察覺嗎?沒有。不察覺他受見聞覺知的蒙蔽,只是傻傻地修,人家說怎麼修,就怎麼修。縱使很認真地修行,觀念卡住了,這樣修,修不動知道嗎?我們哪裡卡住?卡到陰,陰就是無明,也就是觀念錯誤,錯誤觀念不打開,真正的癥結點找不出來,吃藥也沒用。這些種子,哪個不是從日常生活見聞覺知輸入輸出,哪個不是這樣?今天想要在日常生活修行,日常生活二十四小時一定不離開見聞覺知,那要注意我這句話哦!有的人是我這個不管啦!我完全都不管。那知道他管什麼嗎?他管修行,修行是什麼意思?就是吃藥,他管吃藥,但是不管他的病情越來越加重,只管吃藥。見聞覺知就像什麼?「見」就像吃涼的啦!「聞」就像吃辣的啦!「覺」就像熬夜啦!「知」就像太累啦!一天到晚都違反健康的中道原則,那每天固定照時吃藥有用嗎?沒用啦!所以現在自己就要懂真正如何去修行,現在每天時時刻刻要去練習。禪宗的法門真的是不用刻意去找什麼?二十四小時都可以練習,因為二十四小時六根都會接觸六塵,《金剛經》一開始,世尊不就是這樣交待嗎?「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」,「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」,《金剛經》一開始是這樣教你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所以上課不是聽我解釋,那樣沒有用,而是說你會了嗎?你會了,接著要去用啊!去用了,馬上就知道會還是不會,是不太會?還是生疏?還是很熟?學佛法不是在教室學,學佛法是要進入實驗室,所以我們這裡,以後改作禪心實驗室,知道嗎?佛法是拿來實踐的,心是拿來用的,但是我們都是拿心來煩惱,拿心來批評!禪宗講的道理很簡單,我講的課也很簡單,就是因為簡單,所以才能活潑。經過我這樣的解釋,你能體會嗎?能體會為什麼黃蘗禪師講「為見聞覺知所縛」嗎?文字不需要談多,但是你要有很深刻的體悟跟感受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我們都是活在自己的妄知妄覺,活在自己的意識概念,經驗法則之中,所以用成見偏見要恢復那個清凈本來的心,是沒有辦法恢復的,因為都是認賊為父啊!把妄知妄覺當成是心,接著到處問人家:「師父,我心情很不好,很差,師父,你可不可以幫我安慰一下,安慰我破碎的心,幼小的心靈。」那個心,我不需要安慰你啦!因為安慰也是沒有用,除非是什麼?除非是你瘋,我跟著你發瘋而已。那如果是真心呢?真心也不用我安慰。學佛法不可以活在杜鵑窩,要飛越杜鵑窩,飛過去之後才回歸杜鵑窩,飛過去是智慧,回歸是慈悲。所以不要小看這個,關鍵都在這裡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不覩精明本體。「精明本體」旁邊寫兩個字「真心」。這個「睹」字,本來的涵義是「見」的意思,我們常講說「明心見性」。但真心無形無相,何能見?所以這個「睹」的意思其實就是悟,要自己悟啦!不是真的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看到,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你看到。今天課談到這裡,我知道你們有一個很深的疑惑,什麼疑惑?怎麼有可能說見到什麼?聽到什麼?接觸到什麼?或是知道什麼?想到什麼?然後不被影響呢?你們一定會這樣想:「這個很難呢!」沒錯,很難!那應該如何突破呢?不要把「難」字掛在嘴裡,那是你心創造出來的,所以回去練習,順便思考,自己先思考一下:「我如何能突破呢?」

閱讀 245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, 02 三月 2016 08:44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