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05 三月 2016 07:06

傳心法要講記-43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但直下無心,本體自現,如大日輪昇於虛空,遍照十方更無障礙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每個人心中,其實可以有無限的障礙,但是那些障礙如果能看到它本然不實,修行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了;然而如果認為那些障礙每個都是真的,這輩子修行一定會很辛苦。為什麼?因為內心所創造障礙的速度,比解決問題的速度更快。我們創造了很多的問題,然後修行一一想要去解決,不要說一輩子啦!縱使三大阿僧祇劫也入不了門。所以關鍵並不是在解決創造的問題,當知道這些問題本然不實,其實就沒事了。這個你說很困難,那個困難是你創造的的概念;你說很簡單,那個簡單也是你所創造的概念,事實當中,沒有難跟易的問題。就像佛法沒有什麼漸跟頓,漸跟頓都是方便說而已。剛才大家在這裡靜坐半個小時,這半小時假設坐在這裡是要去解決你心中的問題,你會很累;要去得定,想要開悟,然後去注意那個法,你也會很累!但如果本來就沒有事,就會很輕鬆,怎麼輕鬆?時間沒有時間的概念,空間沒有空間的概念,也沒有我坐在這裡的概念,這些概念根本生不起來。但是它也不是頑空,只是清清楚楚地坐在那裡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直下無心,本體自現。你在看這個書,如果你的腦袋一直生起一個概念說,我做不到,這個就是你多心!為什麼你多心?因為你對這個世間抱持很大的誤會。我說一個簡單的概念,開車到屏東要不要加一百萬的油?「不需要」。加多少油就開得到?一千塊就開得到吧?「差不多」。但是如果你覺得說一定要存一百萬,當一百萬存到之後,才有可能到屏東。我現在問你,你學佛第一個目的是哪裡?「覺醒!自覺!」只要花一千塊就可以到屏東啦!這個譬喻你不要不相信,你們總是覺得說開悟可能一定要存很多錢,一定要怎麼樣才會開悟。真的是誤會了!這就像說你覺得想要開悟,一定要把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經典讀完、讀通才會開悟,你真的誤會了。不用!一本經、一個法就可以大徹大悟了。除非你懷疑,就是要把所有的經典都讀完,把所有的法門都學完,然後覺得這樣才有機會開悟,這是在耽誤你自己,不用這個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現在讀在《傳心法要》,雖然它的知名度,它的份量沒有《六祖壇經》影響力這麼大,當然《六祖壇經》也沒有《金剛經》影響力這麼大,但事實上,法無高下,只要契入了,就可以開悟。但你的腦袋不是這個樣子,總是這本看完之後,趕快要去看別本;總是修這個法不得力,趕快要去換別的法,這樣是在耽誤自己。這個禮拜我在台北講《六祖壇經》有談一個公案,就是永嘉玄覺禪師,永嘉禪師少習經論,又精研天台的止觀法門。有的人讀了這一段,他的理解可能是說,永嘉禪師年輕的時候,就讀很多的經,很多的論,而且也專修天台止觀法門,所以有一天讀《維摩詰經》才會開悟。如果你的想法是這個樣子,那我問你,你幾歲開始學佛法?那段時間已經錯過了,你有機會開悟嗎?已經沒辦法「少」了,已經是老了,老了才來接觸佛法,這樣你有機會開悟嗎?我的解釋是一本經、一本論,就足以讓你開悟。如果你覺得人生無常,我會建議你讀一本經,一本論,一本經就是《金剛經》,一本論就是《六祖壇經》,《六祖壇經》其實就是論,是六祖大師修行《金剛經》的心得報告。那接著呢!就是受持心地法門。我跟你保證,如果這樣受持修行,沒有開悟我負責!其實也不用讀兩本啦!因為五祖跟六祖都這麼講,受持《金剛經》就可以見性,何況你今天還多讀了一本《傳心法要》。學佛目的就是要自覺,而自覺本來是很單純的事,不是要把佛法當學問,所以就受持一本經,任何一本經都有告訴你覺醒的理論跟方法。所以我還是要提醒各位一句話,坐車到高雄去,坐高鐵一趟不用一千塊,縱使來回兩千塊也足夠,所以你只要能存兩千塊,就可以台北高雄來回一趟沒問題。第一個目標不是環遊世界,第一個目標只是從台北到高雄,這是第一站。為什麼說是第一站呢?當你要環遊世界,先自助旅行環遊哪裡?先環遊台灣嘛!這樣才有經驗。那一樣的道理,你知道學佛什麼時候才開始嗎?其實是從開悟之後才是開始,也就是說你開始要學釋迦牟尼佛,以慈悲、智慧來度一切眾生。但是你們常常把覺醒當成是你們學佛最終目的,度一切眾生才是最終目的。所以第一個目標要覺醒,只要知道覺醒的理論跟方法,接著按照方法受持修行,有生之年,每個人都能夠開悟。修行多久?我不知道,如果你真懂理論跟方法了,很快;如果還不太懂,要透過邊學習、邊修正,那這輩子在往生之前,你還是有機會的。那為什麼修這麼久沒辦法覺醒呢?有兩個原因,第一、沒有真正懂;第二、根本不懂得怎麼練習。這兩個原因讓很多人學佛不得其門而入,沒辦法進步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黃蘗禪師說怎麼樣開悟?「直下無心」。直接了當告訴你關鍵啦!這個就是訣竅!接下來「本體自現」,就見性了。只要「直下無心」,當下就見性了。就這麼快。但是為什麼你沒辦法?問題出在哪裡?很簡單,就是不懂無心啊!不懂直下啊!簡單這麼講,你就是有心。沒有錢比較簡單,還是有錢比較困難?「當然沒有錢比較簡單」。是有煩惱比較困難,還是沒煩惱比較簡單?奇怪,如果講到錢,我們就講沒有錢比較簡單,但如果講到煩惱,我們就講有煩惱比較簡單,沒有煩惱比較困難。奇怪!這是什麼邏輯?比如說,是寫一百個企劃案比較簡單?還是不用寫企劃案比較簡單?當然是不用寫比較簡單。無心比較偏向什麼?簡單。什麼叫有心?有心就是想東想西嘛!整天坐在那裡一直想,出門也想,進門也想,坐著也想,站著也想,倒下去也想,連來上課打坐也想。是在想什麼?你都沒有體悟到,無心是比較簡單。我一直在講一個概念,佛法假設你不是用領悟的,你是用修的,我問一句話,你到底在修什麼?你現在不要套我的話,按照你以前的模式回答我,你以前是在修什麼?「安心」。安心怎麼修?「就是在抄經,或是在誦經的那個時候,覺得自己很安心。」是啊!所以只有我覺得我在修行的時候才安心,其他時候都不安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請問安心怎麼修?安心是用修的嗎?《金剛經》教你降伏其心,《金剛經》讀那麼多遍了,覺得《金剛經》教你用什麼方法伏心?還是你觀念一開了就降伏了?我繼續問剛才那個問題,你為什麼要有心?「我想要有所作為,當然就會想。」想要有所作為?你是想當禪心學苑的住持嗎?還是你想出家?想要有所作為那個就有想。出家之後你要不要變成全世界最大宗派的教主?「不要,那也煩惱多」。你現在的樣子跟我的這個樣子,不是差不多嗎?何必多此一舉呢?安心是修來的嗎?還是要領悟?「領悟」。那你為什麼心一直在想?你在想什麼可以告訴我嗎?想不完!你現在想不完,然後要去修一個法門,修到你怎麼樣?是修到繼續想,還是不再想?所以表面上你在修,你還是要領悟啊!我現在是讓你講出你自己的癥結啊!為什麼一直想?「因為慾望啊!」這個答案你自己滿意嗎?「不滿意!」你連自己的問題癥結點都找不到,你如何「直下無心」呢?你要找到癥結點,接著你去領悟,將那個癥結點打開,開了就沒事。我送你一句話,你認同你就不要再想;你不認同,你就繼續想你多苦多難的人生吧!我講的話很簡單:「想要,要不到;想甩,甩不掉。」講完了!這句話你認同嗎?這個不是認不認同,而是你去領悟,看看是不是這個樣子。佛法真的有那麼複雜嗎?佛法只要一句話參透了就可以了,參透了,狂心就止息了,只是這樣而已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「師父,請問,人不是應該要有理想嗎?」我剛才講那句話裡面,有說不要做事嗎?沒有啊!所以你怎麼會這樣問我呢?我只是告訴你說:「想要,要不到;想甩,甩不掉。」我沒告訴你說人不要做事啊!我沒這麼說啊!「因為一個人要有理想,才有動力去邁向自己的人生啊!」你的理想是什麼?「想當一位禪師」。你想當一個織「蠶絲」被的師傅對不對?你想當一個禪師,剛才那個話你就要聽懂啊!你想當下當禪師,還是三十年後才當禪師?「我估計可能要三十年後」。三十年後我只能到靈骨塔去見你,只能中元普度的時候去普度你了。「直下無心!」你才有能力當禪師,還再三十年?佛沒有告訴你沒有理想,《金剛經》說要度一切眾生,這個不是理想嗎?只是「實無一眾生可度」啊!無所求的人有沒有理想?「應該只是不執著而已。」對啊!你為什麼要問我這個問題呢?你會覺得現在的你做不到嗎?「會啊!」做不到比較累,還是做得到比較累?「當然是做不到比較累」。你繼續累吧!你今天來聽課,你只是「如是我聞」而已,只要「如是我聞」,直下就無心。什麼叫做「如是我聞」呢?就是放下你的腦袋,就是歸零,當下就無心。所以《金剛經》這麼講:「說法者無法可說,聞法者無法可聞」,那叫做無心,說的人無心,聽的人也無心。那你為什麼沒辦法無心?因為你帶著有心來聽課,你不「如是」,所以你的開經偈,你的經典第一句話都這麼說「不如是我想」,所以你聽課怎麼聽得下去。「如是我聞」,不是「如是我想」,「如是我想」都是你想,你是在想什麼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再講一個概念,我們學佛的目標是什麼?我們學佛的目標,就是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簡稱叫菩提心。那菩提心更白話的解釋怎麼解釋?就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」上求佛道,無一法可得;下化眾生,無一眾生可度。這什麼狀態?無心。所以學佛的人,一開始就應該發菩提心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,善男子善女人應當發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無心,無心就是菩提心。所以剛才打坐坐在那邊,有沒有體悟無心呢?無心反而多麼輕鬆,多麼自在,真是輕鬆,真是自在。無心是什麼狀態那不是你想的。你現在感覺到你的心不自在,那為什麼不自在?因為你有心,因為你有你的想法,因為你有你的概念,因為你有你的框框,因為你有你的局限,因為你有你的法門,因為你有你的腦袋,所以你的心沒辦法自在,真是不得自在啦!有的人很認真在修行,但他的心是綁著的。你有沒有觀察過,你平常很散漫,當有一天你突然想認真修,一修下去,不是頭痛、眼睛痛,就是牙齦浮腫,認真修下去就火氣大,所以你在修行的時候,都沒察覺到你的心是綁著的;再來,有能修跟所修,能觀跟所觀,能所都很強,你都綁住,有一個心跟所強烈對峙的境,你心根本不得自在,你都沒有察覺嗎?所以說有沒有心?實在是很多心,你真的太多心了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任心自在!會不會?你喜歡人家管,還是不喜歡人家管?「不喜歡人家管」。從今天起,不要再管你的心好不好?不再管你的心,你的心會什麼狀態?是胡思亂想,還是任心自在?其實你的心都是很刻意的。簡單這麼說,你的心不自在,代表你的理論跟方法都是錯的。有時候我越教,你越亂,越想跟你說清楚,你就越亂。也就是說,可以不干涉你的心嗎?心管得住嗎?其實是管不住的,為什麼說心管不住?六祖這麼說,他說:「無住為本。」你的心本來的狀態就是無住,但你現在為什麼不能夠無住?就是代表表面上沒有在管他,其實你的腦袋是在限制他,所以你才有障礙,所以你有所局限,所以你不能自在。我說你「管」是什麼意思?因為你抓著它不放,這叫執著。所謂不管它的意思是,我不去執著它,但它做什麼我都很清楚,自不自在我都很清楚。只要懂「任心自在」這四個字,只要懂《心經》第一句話,你就懂,《心經》第一句話「觀自在菩薩」講完了。一天到晚在念「觀自在菩薩」,你都在修什麼?不自在眾生,一天到晚都不自在,那樣修對嗎?你已經證明那是錯的很久了,為什麼?因為你不得自在,自始至終都以不自在在修。很多概念是自己要去領悟,要去突破的。譬如同學有的在念佛,我出個選擇題你們回答,第一、你念佛可以保證死後往生極樂世界;第二、你雖念佛,不見得能夠保證往生極樂世界;第三、你現在活著就已經往生極樂世界。請回答?「不曉得師父的意思?」一、當然是念佛之後往生極樂世界,二、就是念佛還是不會往生極樂世界,三、就是你現在活著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;你的把握是第幾?現在就是極樂世界,這是一種境界;往生之後必然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第二種境界;雖然念佛不見得往生極樂世界,但是我有把握得生善處,這是第三個境界;最後是不知道會念到哪裡去,這是第四個境界。一樣的道理,很多種概念是一線之隔,你真懂道理就沒有問題,但是我們今天最害怕的是你不理解,而你產生了誤解。不是說你沒有修在耽誤你,是這個誤解在障礙著你,其實是這個誤解在耽誤你。佛性不是修來的,是領悟來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所以你就知道明明就是有很多心,這樣老實面對自己,但是你有去解決這個問題嗎?去解決這個問題叫做參,去參破嘛!這個就是方法啊!你就參破啊!參破不就好了嗎!講說有理想的人,不見得會達到他的理想,而雖然沒有講理想的人,現在已經在實現他的理想,聽懂這句話嗎?人不是在追求一個結果,人只是活在當下,結果沒有結果,每個當下就是。「師父,無心跟無住生心,是不是相同?」一樣,名相都一樣,無相、無住、無念、無著、無求、無得,都一樣,所以說好好通達一個就好了。表面上學很多概念,其實都在講同樣一個東西。「無心是不是要先從離欲貪,離欲貪之後就無所執取,無所執取的時候就無所著,無所著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你這樣講都對,只是一個漸修,一個頓悟,就是慢慢地來啦!「剛剛師父說,修行沒有所謂的頓悟跟漸悟,只是方便法門而已。」也沒有禪宗啦!「既然沒有頓跟漸,那有禪宗跟凈土嗎?」如果你要講概念,只要一開口都是概念;要講名相,那些東西都是名相,那些都是方便說,只是這個樣子而已,只要能夠無心就好了。所以無心是道,無心就是道;有心呢?有心就成邪,有心就著魔,就是外道心外求法。所以有心跟無心,只要去問你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多心?只要直心去問你這一句話,自己的心問自己:「我為什麼要這個樣子?」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為什麼不直接把握當下?為什麼還要冠冕堂皇掛一些概念?掛一些什麼要有理想啦!要有目標啦!要有什麼…什麼。當下就是理想,當下就是目標,當下就是成道,當下就是凈土,離開當下都是騙人的!何不「直下無心」?就這麼簡單哪!「師父,請問你有沒有當下無心?」我被你問到要無心也沒辦法,我剛才不是講過了嗎?你難道還要讓我再重新講一遍嗎?已經講到快要瘋掉了還要再問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他都是證悟體悟出來的,釋迦牟尼佛的事情跟我沒有關係,我自己悟到比較重要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《圓覺經》裡面有一句話這麼說,《圓覺經》裡面有十二位大菩薩,文殊跟普賢就講完了,《圓覺經》只要看文殊跟普賢那兩章其實已經夠了,懂了就懂了。《圓覺經》裡面講「空實無華」,那個「華」字就是同開花的「花」。「空實無華,病者妄執」,這是一個譬喻,他說虛空本來就沒有花,這個「空」就是空性,就是本來面目,所以本來的面目有這些東西嗎?沒有!根本沒有這些東西。現在不是空實無華,你現在是什麼?現在是空有花有草,有蟲鳴鳥叫,什麼都有,你現在有太多的東西,為什麼有太多東西?因為你都是有心、多心、妄心一直在創造。「病者妄執」,這是「病」就是說眼睛產生了障礙,所以看虛空好像有一朵花,就像我們常講的滿天都是金條,要抓沒半條;那「空實無華」,是「病者妄執」,不明白這個道理,那你就會繼續妄想執著。所謂妄想,就是說不斷地會產生東西;所謂執著,就是產生的東西你又抓著不放。一個是生產者,一個是掌握者。所以何不直下無心呢?什麼叫何不直下無心呢?你只要認同這句話,只要百分之一百地認同,那後面還需要什麼動作嗎?後面有什麼動作需要出什麼力嗎?不需要!但這一句話你要百分之一百地體悟,只是這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師父,《心經》裡面的『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』,是相同的嗎?」「空實無華」這句話認同嗎?「我還不太懂『無華』什麼意思?」你心中有花嗎?你心中沒有煩惱的花嗎?你心中沒有開悟的果嗎?我剛才就用一句很粗俗的話跟你回答了,「想要,要不到;想甩,甩不掉」,這句話就是佛法,懂這句話你就能夠不取不捨啦!現在問題不是說要聽多少觀念,只要真懂一個觀念,百分之百懂,就是那樣的人,那樣的人就開悟了。但是我們現在不是這樣,我們現在是今天禮拜三師父告訴你多少觀念,然後聽了這麼多年來,累積總共聽多少觀念。不是聽多少觀念,是一個觀念百分之百懂了,你一定開悟。我講的這句話我可以負責任,我引《金剛經》的一句話來跟你證明。世尊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,世尊講完這句話之後,須菩提馬上問一個問題,他說:「世尊,以上你所講的這一段話,後五百歲的人有人會相信嗎?」須菩提他自己相信,他說後面的人有人會相信嗎?世尊回答:「莫作是說。」你不要這麼說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」這句話你真的懂,不就見性了嗎?所以我現在講話,你有時候會懷疑說:「師父,你有時候講的話,真的是這麼簡單嗎?」我講話有憑有據,只是我不知道你經典到底是怎麼看的,《金剛經》文字不多,雖然只有五千多個字,重點不是只教你離相而已嗎?「離一切相,則名諸佛。」你就把那句話百分之百弄懂,就可以見性,你不用懷疑! 

            我們常講人生如戲,真的有感覺每天都在看戲嗎?你感覺到嗎?沒有嘛!同學每天都在演戲,演到頭髮變白,還趕快想要去染黑。都不知道你在演戲,你們都在說人生如夢,你有每天感覺到所有的人都在做夢嗎?你有感覺到嗎?你還是夢中人哪!所以你的腦袋根本沒有轉過來,所以你看這個世間,你都被迷惑了,然後你在迷惑當中想要去修行。了不可得!只要你解開這個迷惑就好了,而不是帶著迷惑的腦袋在修行,只是這樣子。所以我說你在讀經典,讀任何一句話,不用多,相應的那一兩句重點,時時刻刻領悟這句話,讓他越來越深,深到最後你整個意識轉過來,當下就是轉識成智。不是修的啦!你這樣修很會辛苦。

閱讀 2565 次數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