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10 三月 2016 08:45

傳心法要講記-45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,亦不離見聞覺知。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,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,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,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大乘佛法有幾個概念大家一定要清楚,就是什麼是體?什麼是相?什麼是用?我們常講說體、相、用,現象跟作用一定沒有離開那個本體,但是不可以說現象跟作用就是本體,這三個概念大家要清楚。我們第一個講體,這個性體,黃蘗禪師在這裡講的就是本心的意思。我們常講說「明心見性」,就是見這個性體。這個性體是什麼?這個性體就是一般所說的佛性。那佛性是什麼?佛性就是空,空就是體。一切萬相,一切法的本來面目,所有一切的本體,它就是空。所以我們說見性就是見到什麼?就是見到空性,這叫做體,而體會產生現象跟作用。比如說,見聞覺知是屬於意識,就是心識的層面,所以這個見聞覺知心識還是從這個空體所起,所展現的。所以日常生活一切的作用,都是空體展現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那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見聞覺知的作用呢?因為六根接觸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,六塵境界叫做相,又叫做境。六根觸到這些境界,所以產生了作用。那體呢?現在講的這個體,不是只有你的心體,這個體是所有萬事萬物根本的樣子,叫做一切法的本來。一切法本來的原貌就是空。這個概念大家要很清楚,假設沒清楚這個概念,對佛法是難以契入的。你的自性,或是說你的本心,其實就是空;看到的現象,就叫做境;看到那個現象,產生了反應,這些反應就是你的見聞覺知,這叫做作用。要清楚知道這三者的關係。我再重新再講一遍,以現象界的角度,現象是現象,作用是作用,空是空。但是以整體的角度,現象跟作用,它不能離開空體,因為離開了空體,就沒有現象跟作用可言,這個是大家自己要弄清楚的,弄清楚你才能明白中道的意思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,亦不離見聞覺知,在「本心」旁邊寫個「體」,這就是體。本心不屬於見聞覺知,見聞覺知就是作用。我們要善能分別諸法相,以差別相來說,本心不是見聞覺知,但是以究竟義來說,本心亦不離見聞覺知。為什麼本心亦不離見聞覺知?見聞覺知其實就是本心的作用,所以它也沒有離開見聞覺知。我常作這樣的譬喻,我說「形影不離」,假設有身體,那必然就會有影子,但是影子不是身體;但離開身體也不會有影子的。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看到影子,會去想影子是怎麼來的?是由什麼產生的?那一樣的道理,相信你不會討厭你的影子,但是就會討厭你的煩惱,那影子跟煩惱難道不一樣嗎?其實是一樣的意思。那現在問題來了,我說學佛重點在領悟,那你要怎麼領悟?你要領悟,煩惱從哪裡來?為什麼我會起煩惱?為什麼我的心會煩惱?是為什麼呢?以禪宗的角度講,這叫做「參」,你要去參透。要知道你有煩惱,才有機會解脫,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有煩惱,根本沒有機會解脫。那一樣的道理,有一顆樹才有樹影,有身體才有影子,察覺到影子,認為那裡面一定有個東西,就會去找那個東西是什麼?是什麼東西引起影子的?這個叫做參,你要會參。就像上個禮拜我記得談過一個拈花微笑公案,你要去找,是「誰在拈花?」是「誰在微笑?」聽起來這好像是老生常談,但是你始終搞不懂是「誰?」等一下我問同學,我問你什麼話,你就反問我什麼話,我問:「你要參是誰在聽課?」「師父,是誰在問?」「是我。」我是什麼?「師父,什麼是我?」「我看到了現象,因為現象讓我產生了感受,然後我有我自己的想法,因為知識、經驗、記憶讓我產生一個錯覺的「我」。你呢?」我現在所講的,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,你那個「我」就是一種錯覺,你那個「我」是怎麼來的?是根據我剛才所講的這些概念,你產生一個牢不可破的「我」。我剛才所講的其實就是五蘊,我們今天有一個牢不可破的「我」,就是因為五蘊相續的產生,你一直牢牢地把那個「我」的概念抓著不放。所以要慢慢去觀察,要慢慢去想,要慢慢去參透,如果沒有觀察,都不知道這個「我」是怎麼產生的。我們現在為什麼「我」的概念這麼強烈呢?它是怎麼來的你有好好觀察嗎?觀察,才會有智慧。我們說追求學問是往前推,要悟道是往後推,比如說,我看到了花,什麼東西看?我的眼睛看,眼睛能看嗎?我的心在看,那心是什麼?心又從哪裡來?這樣往後推,推到那個根本的本心,推到那個根本的本性。所以做學問是往前看,參禪、悟道要往後推,這樣觀察、體會,越來越深入了,會漸漸察覺到,那個之前你沒辦法察覺的東西,它越來越浮出台面了。你越來越可以感覺到,哪一層我懂,哪一層是我還不懂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在「不屬於見聞覺知」旁邊寫「不一」,在「不離見聞覺知」旁邊寫「不異」。這就是「不一不異」的道理,「不一」的意思就是說,他們兩個不能劃成等號。禪宗常講一句話,但是這一句話常常有人誤解,禪宗常講「青青翠竹,無非法身」,有的人他的腦袋是怎麼解釋的?翠竹等於法身,這樣對嗎?接著又講一句「郁郁黃花,無非般若」,黃花等於般若,這樣對嗎?以前你們在講這句話,你們有沒有覺得你的腦袋裡面是等號?不可以說它是等號,為什麼?如果翠竹就等於法身,翠竹明明是生滅,法身是不生不滅,如果黃花等於般若,那無情就等於智慧,所以你這樣的解釋當然是不對的。那難道禪師會把這兩句話講錯嗎?禪師沒有講錯,他只是講得很簡略,我們中國人好簡,我們運用文字也盡量都是言簡意賅的方式。所以禪師講的意思,他是怎麼說?他說「青青翠竹,無非是法身的顯現」,青青翠竹就是現象,無非是法身,無非是本體的顯現;「郁郁黃花,那就是般若的妙用。」那你這樣會解釋了嗎?所以劃等號不對。那劃不等號對不對?劃不等號也不對。不可以劃等號,因為它不一,也不可以劃不等號,因為它不異。所以說妙還是不妙?明白這個概念,才能體悟到中道,不明白這個概念,就很難體悟到中道,容易偏執一邊,無法悟到圓滿的道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過水偈:「切忌從他覓,迢迢與我疏;我今獨自往,處處得逢渠;應須恁麼會,方得契如如。」洞山良介禪師有個公案跟這個有關係。我們都知道從曹溪下來有五宗,其中有一宗叫做曹洞宗,曹洞宗的始祖就是洞山良介禪師,曹洞宗那個洞就是洞山,曹就是曹山,而曹山是洞山的弟子,照理講應該是講洞曹宗。洞山良介禪師開悟的時候講出一首偈,這首偈很有名的,因為他是過水而悟道的,所以這首偈又做「過水偈」,大家要好好去參透這首偈,這對你會有很大很大的幫助。我們今天來學佛,最主要是認識你的心而已,離開心之外,都不是學佛的重點,學佛的重點就是這一顆心。那我們來看這首過水偈:「切忌從他覓,迢迢與我疏」,良介禪師一開始,就講出一個重點,他說:「切忌從他覓」,這個「他」是指誰?有很多種意思,反正那個「他」只要不是你的心,就叫做「他」。舉個例子,比如說你一直想要追隨諸佛菩薩,一直想要找一個善知識,一直想要找一個明心見性的人,從諸佛菩薩,祖師大德,明心見性,一直到善知識,都叫做「他」。一樣的道理,你一直看經典,一直看論著,去書局買很多的書,一直在看,那個也叫「他」。然後你一直聽課,一直聽人家說,那個也叫「他」;而你一直去看外面這個世界,那個也叫「他」。你那個「他」,「他」多久了?好久了!「他」好久了!我不好意思講一句話「他媽媽的!」我已經修飾過了。「他」什麼他?我們有問題就想找人家。不要問別人,問你自己啦!你只是不老實而已,你真的不懂嗎?真的不會嗎?真的無解嗎?你只是不願意面對,只是不願意承認。如果你願意承認,不懂就說不懂,不會就說不會,自私就說自私,傲慢就說傲慢,你真的不懂嗎?你真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?我告訴你,你出在不老實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你真的不知道煩惱從哪裡來的嗎?煩惱從哪裡來?煩惱從你的慾望來,從你的無知來,從你的抱怨來,從你的這一切點點點。你不知道嗎?你知道啊!那你為什麼要去覓「他」呢?要去找那個「他」呢?你要去找人家問,要去找書看,你找人家幹嗎?與其說你在逃避,不如說你已經習慣了,你已經習慣不看自己了。我們這一班同學有很多當老師的,有很多人都當老師當一輩子,我自己教書也教了二十幾年,我問一個真心的問題,你在教書,是教什麼?我不是說教哪一科的哦!我是問說你教書,到底是在教什麼?「教他們立身處世」。我不是在講這個,我在講,如果教書有用,如果這樣教他們就能聽,不要說別的地方,就我們草屯早就已經變成極樂世界了。縱使你覺得你認真教,他們可以知道你在教什麼嗎?有用就有用,沒用就沒用,當然他們自己要體會啊!所以所謂教,不是你認真教就有用,我舉個例子,我認真教觀念,我們一節課就教十個觀念,我們教過多少觀念了?已經超過三百六十五天了。所以坦白跟你講,第一、我不教你知識,第二、我不教你觀念,第三、我不教你佛法,給你猜,我教你什麼?「心法」。心法是什麼?就是認識自己啊!我用白話跟你講一個大家比較容易明白的名詞,跟各位分享一個心得,我教每一個人獨立思考,我只教這個,我這樣的教法跟那個「切忌從他覓」一不一樣?切忌從師覓知道嗎?不要在我身上找,我身上沒有東西可以讓你找。我之前講過了,從自己的自心下手,但是我補充一點,老師還是有啟發的作用,假如不需要老師的話,釋迦牟尼佛也不用來啦!雖然答案不在老師的身上,答案在自己的身上,但是老師是一個助緣,所以禪師才會這麼講:「早知道就一棒把他打死了!」你知道那一棒打死誰嗎?釋迦牟尼佛!但是那是很慈悲的一棒,因為佛來到世間,釋迦牟尼佛講的第一句話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」,原則上還是要中道,不一不異啦!我只告訴你,要獨立思考,因為不獨立思考,根本沒智慧可言,永遠都是道聽途說。縱使別人告訴你是對的,也起不了作用,因為你沒有疑,沒有去破那個疑,你悟不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「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」,六祖講過這一句話,他更強調心中那一位大善知識,但如果你真的不懂,就要去請求善知識。「切忌從他覓,迢迢與我疏」,「迢迢」就是很遙遠的意思,如果向外去尋找,會離道越來越遠,會跟自己越來越疏遠,越來越不了解自己,沒辦法回家,沒有辦法親見自己本來面目,只是會越來越遠而已。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過,如果今天把你推到書堆裡面,有的人會一直看書,但如果把所有的書都拿掉,剛開始你會很痛苦,會很無聊,最後,會不得不看誰?看自己。或者,如果當有一天像魯濱遜漂流記,你一個人住在外面一座孤島的時候,相信那個時候你對自己,會越來越什麼?會越來越親近。今天作為一個修行人,我們不是刻意要去製造那個環境,而是要明白這個道理,如果明白了,任何環境都可以,如果不明白,那刻意去製造那個環境也沒有意義,就像刻意去閉關,有用嗎?沒有用。所以洞山良介的這首偈看起來很簡單,但是他已經告誡我們修行人一個概念,要切記一句話「切忌從他覓。」如果你真的想要修行,想要參禪悟道,一定要切記他講的這句話。問你內在那一尊佛幾個問題。第一、佛不做,為什麼今天流落當眾生?第二、逍遙自在的生活不過,為什麼過得這麼不逍遙、不自在?好好地,不斷去問你心中這尊佛,問他在幹嗎?為什麼要這樣不停地創造輪迴不息呢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第二段「我今獨自往,處處得逢渠」,往哪裡?往自己的內心!往你的內在進去,看看你看到什麼?你會看到你的憤怒,你的抱怨,你的恐懼,你的不安,你會看到你自己的慾望,你的憂悲苦惱,你還會看到很多、很多的東西。再進去看,那些都沒有了。最後,你會看到黑洞,昏天暗地。每一個關卡都是什麼?都是又無聊,又恐懼,然後又是重複。這些概念不是形容詞,而是你自己去看,你就會看到你內心一直在重複。那個就是輪迴嘛!但是,有人可以陪你進去看你的心嗎?禪修是自己修自己,不是誰在教你,好好修自己的,沒有人可以陪你走進去,要切記「我今獨自往」,要有勇氣一點。有的人要禪修都要找人家陪,要打佛七都要邀同伴,有的人一個修不了要找一群人來共修,共修到最後到底是共修還是共業,我就不知道。現在還要注意一個概念,我特別要強調這個字「獨」,這個「獨」就是我剛才所講的那句話,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」,其實這句話就是一個公案。我現在有沒有在講話?「有」。你現在有沒有在講話?「沒有」。那是鬼哦!你在回答我就是講話嘛!不然誰在講話?說我在講話,不太恰當,說你在講話,也不太恰當,你知道為什麼嗎?你聽一下(筆從高處掉到桌上的聲音),看誰在講話?誰在講話?「自然界」。誰在講話?我現在講話跟那一支筆掉下去,都發出聲音,對不對?那誰在講話?「緣起」。這個就是一個禪機!不過禪機對現在的人都沒有用。當我們要去探討誰在講話的時候,不及你聽到這個(筆從高處掉到桌上的聲音),你忽然之間知道為什麼?就是這個樣子而已。那一樣的道理,它為什麼會有聲音呢?這叫因緣和合。它是單獨的,還是不是單獨的?它不能單獨,因為「此有故彼有」,所以它不是單獨的。只要是因緣和合的東西,必然是生滅法;只要是生滅的東西,必然是因緣合和的。因緣的東西,必然不是單一因素跟條件能成立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「我今獨自往,處處得逢渠」,今天就是要讓你獨,知道嗎?這個「獨」字的意思就是說,它不屬於因緣合和。那你知道他在講什麼嗎?「獨自往」這樣知道嗎?不要看了就迷失,不要聽了就產生很多的概念,獨自吧!這一朵花需要因緣,那請問什麼不需要因緣?空!不屬於因緣,那個叫做獨。「我今獨自往」那個公案自己要去參,他是講這個意思。也就是說,明白這個道理,能活在這一種狀態。接著洞山良介講「處處得逢渠」,一個見性之人,「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」,處處他都可以見到,見到什麼?見到空,但也是勉強說空。套一句同學的話,「過去了,過去了。」 

            第三段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「渠今正是我,我今不是渠」,這個「渠」,本來是渠道或是水的意思,但其實這個叫做水中的影子,因為洞山良介他過水,看到水中他自己的影子,現在這一段就是在描述他悟道的因緣。他這麼說:「水中的影子,為什麼正是我呢?因為有我,才有水中的影子,因為有性體,所以才有現象。因為有空體,才有作用。」所以這個概念並不否認那個現象,這句話原則上就是「不離」,但是「我今」呢?卻不是水中的影子,水中的影子是因為我才有,但是我不是水中的影子,這叫「不一」。前面那句話其實就是「不異」,「不異」就是不離的意思;下面這句話就是「不一」啦!你們不是每天在照鏡子嗎?在照鏡子的時候,你們都沒感覺鏡中的你,是因為有你,才有鏡中的影子,但你卻不是鏡中的影子。鏡中的影子跟你有沒有關係?有。但是他等同於你嗎?不等同。最緊要的,是在這句話悟道的,這句話諸位要好好地參。你不用過水,只要每天照鏡子的時候多留意,看看鏡中的你跟你這個人,到底是什麼關係?好好觀察,說不定你就有悟道的因緣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最後結論「應須恁麼會,方得契如如」,你應該如此的體會,你才能跟你的真如本性契合。我們解釋洞山良介禪師的偈,其實就是為了解釋「本心不屬於見聞覺知,亦不離見聞覺知」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,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,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,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,現在有幾個很重要的關鍵,現在這一段話所描述的,幾乎是所有凡夫都會犯的毛病。我們先看到第一句話「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」,在「見解」旁邊寫兩個字,寫五蘊當中的「想蘊」。這什麼意思?你看到什麼?你就馬上會想到什麼?你就馬上有自己的知見;你只要接觸到什麼?你自己的知見馬上就起來。這個是關鍵,關鍵就在這裡,為什麼關鍵就在這裡?不從這裡下手,是很難修行的,不從這裡下手,會一直造業。我們說這個叫做五蘊,當我們的五根去接觸五塵,本來是沒有什麼反應,一定要透過意根才會有反應,沒有透過意根是不會有反應的。透過意根之後,那個法塵才能成立。法塵成立之後呢?這個色法才能夠成立;接著,心法也跟著產生,它整個過程是這個樣子。那我現在簡略地說,假設這個色是六塵,當你看到六塵的境界,你必然會生起自己的感受,到這裡還純屬正常自然的反應。但現在問題來了,你現在會生起自己的想法,想法就是這裡所寫的見解。但現在黃蘗禪師跟你講說,在見聞覺知上不要生起自己的,這種想法,這種妄見,這種妄見其實就是一種偏見。

            接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我作一個簡單的譬喻,比如說我現在聽到同學在罵我,我們反射動作是很快的,我聽到他在罵我,我一聽到他在罵我,舒服還是不舒服?一定是不舒服。只要我生起了不舒服的感受、想法,這個「行」是什麼?就是造業,這個行就是一種業,我必然會有所行動,必然會造業。所以在這個「想」跟「行」當中,你不要直接那麼快就起動作,你要在「想」跟「行」當中作一個什麼?間隔。這個間隔拖越久,越不容易造業。那有沒有方法跟步驟不要直接那麼快就起動作?有。我們這個「想」,就是一種業力、習氣,很習慣啦!就是不用思考,自然就反應,這個就是我們一種習氣、業力。我們今天在修行,就不要一下子就跟著業力跑,要有一股力量,叫做道力,道的力量。我現在講的是一種運用,修行的關鍵,這個「非」字的意思不是不想,這個「非」字的意思,就是跟前面的想法不一樣。

            我舉個例子,我一開始的想法,我認為他在罵我,他在罵我比較氣?還是他在污辱我比較氣?「都很氣」。污辱我,我會更氣啦!對不對?一開始反應的想法幾乎都是不好的,因為那就是一種慣性嘛!剛開始一聽到,只要一聽到,其實就被影響啦!這個速度是很快的!但是被影響,你不要行動,你說:「師父,有可能嗎?」不是不可能。我現在所講的不要行動,指的是,你的身口意不要馬上就反應,你不要他罵你,你一拳就過去,這一拳先停一下,這不是做不到哦!是你做得到。也就是說,你的動作先不要反應,透過修行,你還是可以管得住自己的嘴巴,最起碼的要求,就是你的身口可以先不要反應。但事實上有沒有反應?有。為什麼?因為你的身體狀況已經反應了,人家只要一罵你,你的身體就已經有反應了。你有觀察過吧!只要我叫你,你的身體就反應了。所以呢?如果人家罵你你先不要回擊,你先靜下來,推翻你前面那個想法「他在罵我!」我現在先推翻這個想法。退一步,「其實他是為我好!」請問一下,如果他是為我好,這個感受會不會比較好?五蘊的運作不是單行道,你們不要誤會,當我的想法改變,我的感受,我的情緒,會不會稍微緩和一下?會。他是在為我好,然後我的情緒稍微緩和一下。但是你可以再靜下來,再思考一下,再推翻這個想法,「他不止為我好,其實他是我的大善知識。」注意看,這個「非」,又推翻了前面那個「非想」,其實他是我的大善知識,因為他這句話讓我有所啟發,讓我有所領悟。這樣你會用嗎?這三個「想」,我套一句孔老夫子講的話,叫做「三思而後行。」這樣,你不容易產生造業的行動。

            你第一個「想」會造什麼業?你第一個「想」一定會造惡業;你第二個「想」說不定惡業會消失,說不定會造善業;第三個「想」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會造什麼業?淨業!「識」就是第一個「想」的結果,你造的業它全部收編進去,它就進去了。這樣你會用了嗎?你不要小看這個部分,這個部分在心理學的心理咨商輔導當中,就是很重要一門情緒管理的課,就是他的想法會造成他的情緒,他的情緒會造成他的結果。只是心理學的情緒管理咨商輔導,沒辦法像佛法講得這麼細膩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這裡講說「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」,當你跟外面的世界一接觸的時候,不要馬上產生自己的想法;又說「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」,在「動念」旁邊寫個「行」,這就是行蘊,就是六祖所講的「不要在境上起念」,然後讓這個念,念念相續下去。接著又說「亦莫於見聞覺知覓心,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。」要注意這句話,離開見聞覺知這個作用,你要到哪裡去找本心?六祖講過一句話「淨心在妄中」,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解釋,也就是說,斷了煩惱也沒有菩提,斷煩惱是方便說,不是究竟義。為什麼說斷了煩惱,也沒有菩提可言?煩惱是妄心,菩提是淨心。淨心在哪裡?在妄中。所以重點擺在菩提,還是擺在煩惱?重點擺在煩惱,要在煩惱當中解脫。請問一下,你現在是在五濁惡世還是極樂世界?如果重點擺在極樂世界,你現在就苦不完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要活在當下,極樂世界就是蓮花,蓮花一定是長在哪裡?污泥。所以學道人不害怕煩惱。你說:「師父,我現在重點要擺在菩提。」請問一下,菩提是什麼東西?是芒果?還是蘋果?菩提概念抽不抽象?其實它不抽象,但對你來講就是抽象。然而什麼東西你比較容易入手?煩惱。煩惱對你來說比較具體。你去找一個抽象的東西,我問你,你怎麼學?「師父,我有煩惱。」很好,你準備,你開始要覺悟了。很好啊!哪裡不好?你知道有煩惱,那很好。為什麼很好?我也不會告訴你答案,我只會跟你講說,有煩惱你就去找答案啊!告訴你答案的老師一定不是善知識,他一定是庸師,良師一定不告訴你答案,所以我當庸師也當了很久了。「請問一下,諸佛菩薩還有沒有受蘊?」我不是他,你去問他,我只問你有沒有感受?「有」。那感受怎麼辦?你現在先解決你的問題,解決完了,你再打電話去問諸佛菩薩。所以六祖講「煩惱即菩提。」那個意境有很多種意思,如果你把它解釋成煩惱就是菩提,那就不用修了,這樣還修什麼?煩惱就是菩提,那菩提就是煩惱,這樣就不用談了。你要這樣解釋,煩惱就是生死,菩提就是涅槃,套一句《圓覺經》裡頭的話:「生死涅槃猶如昨夢。」煩惱的本質是什麼?空。涅槃的本質是什麼?空。你這樣認知代表你是個開悟見性的人。但是對沒開悟見性的人,他要突破煩惱,才能解脫。一個明白空性的人,他看了「煩惱即菩提」這句話,他不會誤會。但是對沒有悟到空性的人,煩惱就是菩提這樣的解釋會造成他混淆顛倒。簡單這麼講,對於沒有開悟的人來說,這個「即」就是你要突破煩惱,你才能覺醒,菩提就是覺醒,就是解脫。一個大徹大悟的人,煩惱的本質是空,菩提的本質也是空,他有「煩惱」這個名詞嗎?它的究竟義是一致的。但是對一個迷的人,煩惱與菩提是不一樣的,是全然地不一樣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最後一句話「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」,也就是說,你不要離開見聞覺知,然後去他處求法,這樣是不對的。你補兩個字,「亦莫捨見聞覺知他處取法」,這樣文意就很清楚。還是要善用你的見聞覺知,然後在這裡面看是迷還是悟,要在這裡面能夠悟到「不一不異」,若即若離,這樣這個見聞覺知,你才能夠在見聞覺知處悟到自己的本心。

閱讀 389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, 10 三月 2016 08:57
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