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日, 13 三月 2016 08:35

傳心法要講記-46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             今天顯得特別地清靜,外面的聲音越大聲反而會越覺得清靜,因為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修行如果離開本來是這個樣子,修行會很辛苦,因為很刻意。修行不是刻意,是本來是這個樣子。修行要入無為法,無為法不是刻意的,本來就是這種狀態。這個概念早點懂,就會察覺到,過去的修行真是累死自己,你這樣教別人也是累死別人。但是現在大家對這個法還不能真實認知,這裡面有少數同學聽過我講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裡面有二十五圓通,二十五圓通就是二十五個修法,每個都是第一,對修的人來講,他修的那個法就叫做第一。這代表什麼意思?代表那個第一是最好嗎?不是。是代表他對這個法堅信不移,是這個意思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只要懂一法,就可以大徹大悟。我剛才引二十五圓通是來證明說,經典上講大家都是第一,大家都能夠大徹大悟。我們今天學佛一個很大的盲點是,你學很多的法,但是對這些法都沒有信心,你學無常,對無常沒有信心;你學空,對空也沒有信心;你學念佛,對念佛也沒有信心;你學觀呼吸,對觀呼吸也沒有信心。你漸修,對漸修也沒有信心;你學頓教,對頓教法門也沒有信心。那你對誰有信心呢?比如說我們今天教<傳心法要>,你對黃蘗禪師講的東西會懷疑嗎?或許你不懷疑,但是你會懷疑我講的,是對還是不對?你的腦袋是不是永遠都是這樣狀態?縱使你不懷疑師父講的是對,你有辦法開悟見性嗎?這樣何能了?什麼叫何能了?也就是說,對我可以不用有信心,但是對你自己不可以沒有信心,為什麼?因為對你自己沒有信心,就會像一闡提一樣,斷佛種性。也就是說,這個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概念,會阻礙你生生世世沒辦法大徹大悟。但是當你對自己有信心,自然會對我有信心,為什麼?因為你會聽到我到底在講什麼?而因為你對自己沒有信心,所以對別人講的東西到底是講對還是講錯?其實也不知道。所以我說道理很簡單,什麼法都可以開悟見性,就像我現在黑板上寫的這一句話,這句話是六祖講的。那成佛這樣簡不簡單?了解的人當下就是;不了解的人,三大阿僧祇劫也沒辦法悟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你學那個法,懂那個法,就在那個當下,就可以見性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我可以跟各位這麼講,越了解法的人看起來越不像修行人,看起來越像平常人。越看起來像修行人的人,他就是拿一個法在修。佛性不是修來的,真理也不是修來的。只要是修來的東西,他是暫時還是永恒?暫時。只要是修來的東西,一定是暫時的。比如說,我現在心很亂,我現在修定,只要用功修到最後,果然會暫時獲得平靜,你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。對啊!本來心不靜,然後趕快制心一處,趕快好好地念佛,趕快好好地觀呼吸,趕快好好地觀心,或是趕快好好誦經,不然就用觀音法門靜靜地打坐,這樣子用功一段時間,會得到暫時的平靜。但是那個平靜可以永恒嗎?你已經試這麼久了,你可以得到永恒的平靜嗎?你這樣修永遠都不會得到真正的平靜,因為真正的平靜不是這樣修,因為真正的平靜根本就是,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修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「佛說一切法,為除一切心」,今天之所以不平靜,是因為太多心,三心二意,然後又想辦法要去止息那些心,要去掃三心,除四相。弄到最後,塵勞一場,還是六道輪迴。想要開悟見性,一切賢聖一定是無為,跟無為背道而馳,能開悟見性嗎?我們對所有解脫者都叫他阿羅漢,阿羅漢又有個稱呼,叫做無學,四果阿羅漢就叫做無學。解脫是學來的嗎?這個「無學」的意思,不是說沒有東西可以學,而是說解脫不是學來的。那它是什麼呢?六祖說:「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」所以他不是學來的。我們現在腦袋都轉錯邊啦!你們都拚命學,然後拚命有為,你們拚命學就是有學,你們的拚命修就是有為。有學都不能解脫,跟你講的很白啊!不是學來的,也不是你們修來的,那是什麼?是本來就有的,你自己不知道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這樣夠簡單吧!所以現在看看你的修行方式,有沒有跟它抵觸。你們幾乎都是抵觸,我不蓋你啦!跟你這樣說你還覺得很懷疑,對不對?你相信「言下大悟」這句話嗎?相信!聽完當下就大悟了。意思是說,你聽完之後,也不用去樹下坐七天,世尊的弟子聽完之後去樹下坐七天就證阿羅漢,我告訴你,你聽完之後不用坐七天,聽懂當下就結束了,言下大悟,一了百了,不受後有,所作已辦啦!這叫阿羅漢。所以你要相信,真的要相信,如果不相信,憑良心講,那個概念會讓你很痛苦,那個概念是邪見,意思是說,你怎麼學,都不可能開悟。很多話我已經講那麼白,很少人講這麼白話啦!是只有我比較白目而已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,這就是無為。「眾生本來成佛」,本來就具足,至始至終我都相信,我只在證明這件事,如果我證明這件事,那就代表我始終相信。《圓覺經》裡面講:「眾生本來成佛」,我不會懷疑,但是你會懷疑啦!懷疑本來你是眾生,相信本來你是眾生。我不只是相信眾生皆有佛性,我是相信眾生本來成佛,世尊成佛時講說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!」每個人本來就具足啊!真是奇妙啊!每個人本來都是具足的。所以聽我的課不是叫你回去好好整理,也不是叫你回去好好修。如果你回去好好修,就不懂我意思。會修行的人無法可修,他就是本來具足,你要叫他修什麼?他本來不具足,缺好幾塊,所以回去補一補,修到本來具足,那不是笑話嗎?所以明白了就明白了,不明白你就繼續受苦,受什麼苦?修行本身就是一種痛苦,我有說錯嗎?你覺得修行本身是一種快樂嗎?只要是刻意去做那件事,本身就是一種痛苦。這樣的概念,現在的法師很少人這樣講,但是所有開悟的禪師,他們都這麼說!大家到處問,因為大家都是沒有開悟的人,大家的想法都一樣,所以你就想跟大家一樣就好了,這樣比較保險。你如果說「本來具足,無法可修」這種想法,你跑到哪個道場,人家會笑,會罵你說:「狂妄!自大!」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佛經記載的,都是開悟的祖師大德他們講的話,沒有一句不是他們講的,那個都是過來人講的話。但是別人聽到會笑,為什麼會笑?因為那叫做下士嘛!上士、中士、下士,下士聞你這麼講,他一定會笑,他一定會哈哈大笑。所以老子怎麼說?「不笑不足以為道」啊!老子講得很清楚。所以看你是要每天時時刻刻哈哈大笑,笑在你的內心裡面,然後讓別人都把你當成瘋子,還是你要當跟他們一樣的人,然後你每天都跟那些人一樣苦哈哈?你們繼續培養感情吧!培養以煩惱換煩惱的感情吧!繼續玩這種遊戲吧!我從不把佛法當成人情,如果把佛法當人情,我就沒辦法跟你講真話。招攬信徒就是要把佛法當人情才能招攬信徒,如果為你好,我就不把佛法當人情,我就直接坦白跟你說,我說你這樣修,是永遠悟不了道。 

不即不離,不住不著,縱橫自在,無非道場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今天就講這一句話,這句話懂就結束,懂就是所作已辦,這一句話懂,問題就講完了。我們先表面上的解釋。「不即」是什麼意思?「不即」就是不親近的意思;「不離」就是不疏離的意思;不親近,然後也不疏離。認識我的同學都知道,我常常有一句話掛在嘴邊,我常這麼說:「跟人在一起要學習不即不離。」其實「不即不離」是真相,是不用你學習的,那才叫無學。黃蘗禪師談「不即不離」,那六祖怎麼說?六祖說:「不取不捨。」文字不一樣,內涵是一樣的,完全是一模一樣的意思。那我們今天學佛,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做意識心?所謂意識心就是妄心。又要明白什麼叫做真心?《楞嚴經》一開始就談這個問題,就是「一切眾生,從無始來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;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」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所以眾生不斷地輪迴,《楞嚴經》開始就要讓你了解真心跟妄心。那什麼叫妄心呢?有取有捨的心就是妄心,就是意識心。請問一下,你現在是不是有取有捨的心?「是!」所以那是妄心,那是意識心,依妄心修行,了不可得,以意識心來修,怎麼有辦法成正果呢?妄因怎麼會得到正果呢?妄因只會得到妄果!一定是如是因,如是果,真因才能夠得到真果嘛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你為什麼有得失心?「不明白」。沒有錯。不明白什麼?「不明白真相」。講得很好,意思是說,本來就是生滅的東西,但是我們認為真實有。我們常講說:「於一切法,不取不捨。」有為法跟無為法,統稱叫一切法,那一切法有沒有包括我這個人跟你們?「有」。所以今天的問題出在哪裡?這個「不取不捨」不用你修,你不用多此一舉。我們今天顛倒的是在不懂這個,不懂這個就叫做癡,不懂這個就叫做無明,不懂這個就會起煩惱,不懂這個所以落入生死,不懂這個所以輪迴不息。那這樣有清楚嗎?我都講完了,有清楚嗎?就是不懂這個,然後都要修。你是要修什麼?不懂這個你的修行都是生死業,這不是我講的,是禪師講的。現在你修也生死業,沒有修也是生死業,為什麼?因為這個不懂。如果懂了,這個哪需要你修?這個不取不捨,哪裡刻意要不取不捨,是你懂了之後自然就是這種狀態,這樣才是無為,這個懂了,自然就無為。我做一個很簡單的譬喻,比如你有兩個存摺,你將甲存摺裡頭的一百萬存到乙存摺裡,你有沒有得到一百萬?沒有。但你將甲存摺裡頭的一百萬存到乙存摺,然後你以為你失去了一百萬,那你也是愚人啊!我們為什麼會有得失心?因為你活在「有」跟「無」的狀態,因為「有」,所以才有「得」的心,因為「無」,才有「失」的心,你是活在這種狀態,你被你自己騙了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沒有得失的心叫什麼心?平常心。平常心就是你本來的樣子,你有得有失的心,不是你本來的樣子。「佛說一切法,為除一切心」,佛說一切法就是為治你起的這些心,你為什麼會起這麼多的心呢?因為你迷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所以大家重點要擺對,你們重點擺在修,我說你們擺錯方向了,開悟見性不需要你修,是你要去了解,所以言下可以大悟,當下了解就可以大悟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如果是修,言下怎麼有可能大悟,因為修一定會掉入時間差。真理離開時間跟空間,你們永遠要記住這一句話,不要掉入時間差,那是個陷阱。六祖大師講說「於一切法不取不捨」,面對一切法,只要能夠不取不捨,當下就能見性成佛。六祖大師這句話是真話,但是一般人的腦袋是不相信的,所以沒辦法這樣子修,這句話不是修來的,這句話是領悟的,不是修來的要怎麼去修呢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那我們迷在什麼?迷在對一切法不了解。所謂一切法大概歸類成兩類,叫做有為法跟無為法,聽佛法你會得到一個知識,所謂有為法叫做生滅法,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,這是你的知識,但把這兩個分開,那是錯的。這是兩個嗎?這是一個。有為生滅的東西一定是現象,生滅的現象,說是有還是沒有?你看到一個「有」,然後看到這個「有」它在變化,接著你把無為法當成空。但是你們現在學佛,你們不會講空是沒有。「空」跟「有」能夠拆開嗎?沒辦法拆開,為什麼沒辦法拆開?因為「空」,是依據這個「有」而建立的,「空」依「有」而立。有為法是諸法因緣生,那無為法呢?也是。有為法是諸法因緣生,無為這個概念難道不是從有為的概念生的嗎?請問一下,佛的概念,是不是依眾生的概念而生的?是嘛!那天堂的概念,就是依地獄的概念而生的嘛!同樣的道理,悟就是因為迷的概念,所以才談一個悟的嘛!所以它們兩個沒有關係嗎?有。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師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」,你們不要把諸法因緣生的概念,當成是小乘的教導,這樣講是錯誤,其實五乘都沒有離開諸法因緣生的教導。從諸法因緣生建立了六道,建立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一直到成佛。所以你把法看成大乘跟小乘,這個是不懂法的人。《金剛經》講:「諸法平等 無有高下。」不要把法分大小,法本身沒有問題,是你的領悟力的問題。就像一般人都不見得會說樹比小草高貴,那你學佛之後,掉入這個是大乘,那個是小乘,大小乘是你的程度問題啦!六祖跟你說要「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」,所以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是什麼狀態?一樣啊!講一切法就涵蓋所有的概念,那一切法的本來面目,跟你的本來面目一不一樣?一樣。沒有不一樣的。一切法本來面目是什麼狀態呢?有為、無為畢竟空。畢竟空是什麼意思?你或許會講說它是空,你這樣的解釋,怕你有點講錯。當我們單獨談一個「空」,那是因為「有」的關係,所以我們才談「空」。畢竟空這個概念出自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世尊講佛法,般若講了二十二年,這個很明顯地告訴你,學佛就是要有智慧,不然你怎麼覺悟?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假設一卷一萬字,六百卷就六百多萬字,其實核心就在談這個而已。那畢竟空是什麼意思?所謂畢竟空,就是「有」不可以執著,「空」不可以執著。為什麼不可以執著?因為一切法不可得,諸法究竟不可得就是畢竟空的意思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諸法究竟了不可得,無一法可得,《心經》說「無智亦無得」,六祖說「自性無一法可得」,東講西講,其實就是講畢竟空的概念。很多經論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概念,問題是你沒有領悟這個概念?東找西找,你還在找什麼?本來面目的狀態就是這種狀態,很多經典都可以證明。《心經》裡面有一句話:「諸法空相」,那個「空」是畢竟空的意思,那個空相就是實相,就是諸法本來面目。那個「空」要作畢竟空解釋,你才不會掉入「空」「有」相對的概念。再來,《金剛經》有沒有這樣說?有。但是《金剛經》它不直接用「空」這個字來形容,《金剛經》裡面有談一個名詞叫做虛空,它用什麼話來描述畢竟空呢?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它用這句話來談畢竟空。那《法華經》呢?我們都知道《法華經》是一本談諸法實相的經典,它在談一佛乘,所以《法華經》裡面怎麼談?它說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,就是在談這個。本來,你的本來面目,跟諸法的本來面目都一樣啦!所以大家在幹嘛!只要恢復本來,不要跟你本來面目不一樣嘛!六祖說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當然,六祖講這句話還沒辦法談到畢竟空,但是每一本經,每一本論,每一個開悟的人,都告訴你真相,都告訴你實相,實相是什麼?就是「一切法畢竟空寂」,這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,諸法的本來面目。一切法畢竟空寂,如果言下百分之百地了解,其實當下就大悟了,就結束了,也就是說,你的生死當下就解脫。但是你不懂就沒辦法,就要看你什麼時候才會懂?回去不是修啦!回去是什麼時候把它搞懂啦!這樣知道嗎?是什麼時候把他弄懂,不是修! 

            畢竟空我再講一遍,畢竟空就是不可以執著「有」,亦不可以執著「空」,因為「空」跟「有」都是諸法的概念所生的,所以一切法究竟都不可得,不可得亦不可得。《金剛經》講說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難道無為法你就抓著不放嗎?「有」都不可得了,「空」可以得嗎?都不可得。那是什麼狀態?就是中道,畢竟空其實就是中道。如龍樹菩薩所說的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」真相是中道,說「空」不對,說「有」也不對,「空」跟「有」都不可以執著。但是「空」跟「有」誰先出現,它同時出現,同時都不可得。比如說,現在有聽我在講話嗎?「有」。這個「有」有沒有出現?這個「有」有出現,但是這個「有」在哪裡?這個就是「空」,看到了嗎?你說師父,我知道,原來真理就是「空」,你這樣講也不對,因為你明明剛才有聽到我講那句話,但是我在講那句話的同時,「空」有沒有存在?同時存在!都是同時存在。所以你執「空」不對;執「有」不對,一切不可得,畢竟了不可得,不論你從什麼角度來說,都是不可得的。我再舉個公案,慧可說他的心很亂,是不是「有」?那達摩禪師說:「將你的心拿來,與汝安」,慧可當下是不是體悟到「空」?「是」。然後達摩禪師說:「我已將你的心安好了。」對慧可來講事實上已經安了,但是如果達摩禪師再說:「好,那現在將你安的心拿出來」,他又了不可得。你那個凡夫的心是了不可得,當有一天你開悟之後,那顆悟的心可得嗎?了不可得!所以我剛才開宗明義跟各位講,我說你是在修什麼?你現在沒開悟你的心了不可得,開悟之後你的心也一樣,是了不可得啊!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!開悟的人,他「空」、「有」有沒有同時出現?迷失的人,「空」、「有」有沒有同時出現?那我說你本來成佛怎麼不對?你看哪裡不一樣?你只要明白這個概念,哪裡需要我教你如何不取不捨?悟道的心境是修來的嗎?需要你修嗎?悟道者的心境就是不取不捨,不取不捨就是平常心。平常心假設是修來的,能叫平常心嗎?只要修來的那種心叫做不平常,它就變成刻意的心啊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為什麼我一直強調「道不屬修」,六祖也說「道在心悟」,就是悟這個不取不捨平常心。道在心悟,豈在修啦!「豈在坐」就是修啦!這個概念轉不過來的人就是拚命修,不知道在修什麼?我也看不懂你到底是在修屋頂,還是修水管?所以黃蘗禪師講「不即不離」是修來的嗎?他自然就是這種狀態。我今天只告訴這件事,你什麼時候弄懂這個你什麼時候開悟,這樣就結束了。後面,我就可以把嘴巴掛在墻壁上,不用那麼雞婆啦!要跟你講什麼?吃飽沒事幹。如果這個不悟,我跟你做七世夫妻,整天都講給你聽也沒有用,是越講越吵架而已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這個法又叫第一義諦,第一的意思就是究竟,就是沒辦法再超越。畢竟空又叫做中道,又叫第一義諦,是最究竟的道理,最究竟的道理就是很輕鬆的道理,沒有比這個更直接了當的,最究竟就是這個答案。今天所有的問題是出在這裡而已,根本不用一天到晚去學要用什麼東西來修?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地領悟。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《大般若經》要講六百卷?為什麼要講二十二年?難道我會比釋迦牟尼佛厲害嗎?我不需要講二十二年嗎?你不用笑,人家二十二年哪裡都是那一班,我們現在講的都是這一班,人家早就畢業了,人家是不同班啦!所以如果聽我的課,超過兩年還不開悟就要深自檢察,你知道嗎?畢竟空這個概念我再講完整一點,「一切法畢竟空寂,隨順世間立假名」,程度比較高的聽完這句話就開悟。佛說一切法是真名還是假名?都是假名!眾生跟佛是假名,天堂地獄是假名,生死涅槃是假名,娑婆極樂是真名嗎?還是假名。這些話是我胡說八道嗎?我怎敢胡說八道,我還要當人,我不要長尾巴,講錯要當狐狸呢!《圓覺經》不是這樣告訴你嗎?「生死涅槃,猶如昨夢」,既然生死涅槃如昨夢,那世尊為什麼要告訴我們說生死很苦啊!涅槃才能常樂我淨哪!世尊為什麼要這樣講?因為這些都叫假名,立這些假名有用意嗎?當然有用意。就像你要鼓勵一個人,你說要好好讀書啊!以後你才會成功,成功是真名?還是假名?假名。你要好好地學習啊!以後別人才看得起,這些都是假名,現在講的任何的概念都是假名,我們的思想都從假名而來的。但假名從哪裡來?從一切相來。先有假名還是先有蘭花?先有蘭花!先有了這盆,你才會為它安個假名,叫做蘭花。你的兒子是先有你兒子,還是先有名?你說:「師父,他還沒有生出來,我就取好了。」他雖然還沒生出來,但還不是你先懷了兒子,才取那個名字啊!所以要先有一切相,我們才把它安一個假名,那請問這個相是真的還是假的?假的。所以這個名詞是真的還是假的?假的。老子說:「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為什麼「非常名」?因為都是假名。今天說你開悟了,也是假名。為什麼我們禪心學苑的網站不開闢疑問解答專欄?因一切都是假名,我講東,你講西,在那裡爭辯是要辯到死哦!真理沒辦法用Email這樣回答,坦白說,根本沒辦法這樣子回答,只是越講越亂而已。不如嘴巴拉鍊拉起來,不要講話,靜靜地沒事情,這個拉鍊拉起來也是假名,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拉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所以你現在的煩惱是真名,還是假名?假名!那你講講看,你現在是在煩惱什麼?一切法畢竟空寂,都是假名,假名就是「有」,一切「有」都不可得,都不可執著。「剛才師父講畢竟空等於中道,等於第一義諦,那我有個疑問,比如說我蓋一零一大樓,那有沒有可能說,不從一樓地基開始蓋,就直接蓋二樓?」你昨天做夢夢多久?你昨天夢十分鐘好不好?那你的夢境是夢當中的第一分鐘先開始?還是夢境最後那十分鐘才結束?「都是虛幻的!」對嘛!你不是自問自答嗎?從頭至尾何曾不是畢竟空呢!「師父,我的意思是說,比如我們對那個所謂的色受想行識,剛開始當然要先知,就是知味、知幻、知離,然後到少味、少幻、少離,最後才能達到無幻不離。」你要這樣修,我也不反對啦!懂我意思嗎?你最好現在就悟,但如果要回去慢慢悟,我也不反對。對畢竟空的概念,我建議先從認識假名開始,世間一切都是假名。那天,台北班有同學問我一個問題,他說:「師父,我聽那麼多法師在上課,你最會變,你講的法那個名相變來變去。師父,你為什麼會變?」我說,很簡單嘛!釋迦牟尼佛可以創造假名把我累死,我不會創造假名把你們累死哦!我也會創造假名把你們累死啦!你們敢創造嗎?你們就是不敢,所以你們講出來的話都是佛話,人家一聽就知道這種都是消化不良,因為你不明白那叫做假名,所以你都吃人家的甘蔗渣,那個甘蔗汁都佛祖喝去了。這個授權書釋迦牟尼佛已經拿給我了,我喝甘蔗汁啦!我有權力講,你有沒有權力?你當然也有權力講啊!但是你為什麼不敢講?因為你被假名綁住,你被這些名相綁死。你怎麼那麼死板?死板的意思就是腦筋硬梆梆,就是一切畢竟有,你都「有」東西你沒辦法變嘛! 

            我常作一個譬喻,假設這個教室空間什麼東西都沒有,請問一下,它的擺設方式可以幾種?無限種!這個不就叫般若智慧嗎?這樣懂了嗎?那就是畢竟空啦!你如果畢竟空,就隨你畢竟有,隨你講假名,講什麼假名?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」,普門品就開了。但你就偏不講活人的話,專門講死人的話,你活著,你為什麼不講你的話給我聽?因為你根本就不懂這個意思。你聽得懂,你回家就變一個人,你的講話就辯才無礙,跟以前都不一樣。「師父,上個禮拜你有講那個『想、非想、非非想』,那我們今天在靜坐的時候,外面在吵,我第一個念頭就想到師父講的那個『想、非想、非非想』,如果我沒想到師父講的那句,我還會被那個很吵影響。可是我想到師父講的那句,我就想到說非想」我今天教的,連上星期教的也不需要,那是要拖延,所以講那些話給你聽。「師父,我的意思是說,我馬上可以在那邊想說,人家在做那個是他們的習俗,然後我還進入到『非非想』,剛好是一個很好的境界,我可以停住在我的呼吸點,完全不會受它影響,所以那三十分鐘我就進入『非非想』,我就真的沒受影響,這是要感謝上個禮拜師父獨創的那套『想、非想、非非想』。我去爬山的時候,我跟我同伴講,我說師父講的『非想、非非想』,我就套用這個來,我遇到什麼境界,我就用到。」你今天有學到這個沒有啦!把你的知見、概念都放下,就能體悟畢竟空。接著,就能夠隨各人的因緣,隨每個人的根器,每個人的程度,就可以隨緣度化,就可以隨緣為人說法,有學、沒學、有信教、沒信教,都會為他們說法,只要沒辦法善巧宣說,就代表你不懂畢竟空,所以不能隨順世間立假名。把這兩句話參透,就可以大徹大悟,《大般若經》也完全了於心。只要參透這兩句話,回去看《金剛經》,就完全看懂它在講什麼,它再怎麼講,核心就是這兩句話:「一切法畢竟空寂,隨順世間立假名。」這兩句話就是中道。

閱讀 3042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