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17 三月 2016 07:07

傳心法要講記-47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             頓悟這件事情,過去在禪宗公案裡面都看到了,但是不曾相信會發生在你身上。人是有可能言下大悟的,我們又如何將這樣的可能變成必然呢?那是決定在你自己。所有的事情,因緣到了它自然就會發生。有人看經典他能看到心開意解,有人聽課能當下深解義趣,心與法相應,當下就進入那種狀態。但是因緣能具足與否還是決定在你,也就是說對你自己要有信心,對這個法要有信心,這樣的話,你契入的因緣隨時會產生。 

           「不即不離,不住不著,縱橫自在,無非道場。」這句話言下會了,所作已辦,事情就了了。「不即不離,不住不著」,其實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「不取不捨」。但是「不取不捨」不是修來的,就像平常心也不是修來的一樣。修來的一定不是平常心,一定不是一種最自然的狀態。所以重點不是擺在「不取不捨」,也不是擺在「不即不離,不住不著」,重點是擺在前面「於一切法」那句話。我們學佛在學覺悟,但是你不懂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怎麼覺悟?不懂得自己你怎麼覺悟?沒有見到你自己本來面目你怎麼覺悟。表面上我講很多的名詞,其實它都是一個答案,就是諸法實相,諸法實相是你本來面目,你本來面目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是一樣的。現在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我們沒辦法知道諸法實相。大家都覺得說,這個實相很困難呢!它就擺在你眼前,只是你自己不明白,你只要明白,不就得了嗎?諸法實相擺在你眼前,這叫做真理無處不在,百姓日用而不知。你每天在看,每天在用,但是你不知道真理長什麼樣子。真理沒什麼樣子,實相無相,它那有長什麼樣子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談到一切法,一切法包括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有為法、無為法,有漏法、無漏法,善法、惡法,聲聞法、緣覺法、菩薩法、佛法。「一切法畢竟空!」畢竟空的意思就是不可得,因為不可得,所以說畢竟空。有為法不可得,無為法亦不可得;世間法不可得,出世間法亦不可得;六凡不可得,四聖亦不可得。假設你沒有這樣全然地去領會,學佛會學得很苦,在學習過程中會生起矛盾,會因你看的經典不一樣,佛所講的概念會讓你覺得無所適從,你不知道怎麼融會貫通。學佛的重點在智慧,不管學那一宗都一樣。我們講禪,禪也沒有離開般若智慧,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,第一次為大眾開示的時候,第一句話怎麼講?「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」。有一本經叫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,這本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,龍樹菩薩為這本經作了一個註解,叫《大智度論》。玄大師翻譯的六百卷般若經叫做《大品般若經》,般若經有《大品般若經》、《中品般若經》、《小品般若經》,另外有一卷《金剛經》,也有一本兩百多字的《心經》。不管你學天台、學凈土、學唯識,都沒有離開般若。佛法目前歸納起來就只有兩個學派,一個是般若學派,一個是唯識學派。這兩個學派表面上看起來不一樣,其實它的教授是一樣的。為什麼一樣?世間的一切都是唯識所變現的,你現在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不是真實的,這跟《般若經》所講的道理一模一樣,也就是一切法畢竟空,無所有,不可得。佛法的核心就在這裡,從這裡作出發點,學習佛法一定不會偏差,這個就是一個總源頭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那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是什麼?我的本來面目是畢竟空,你的本來面目也是畢竟空,有情眾生是畢竟空,無情眾生也畢竟空,眾生法是畢竟空,聖人法也是畢竟空。這就是真相!畢竟空的意思就是「有」不可得,「空」亦不可得,「不可得」亦不可得,這叫畢竟空。從這裡理解佛法你所學的東西才能夠統一,才不會產生矛盾。比如我們之前講過《大般涅槃經》,《涅槃經》前面講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,後面卻談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,你們一定覺得很矛盾,到底是無常還是常?但是六祖怎麼說?「佛性非常非無常」。我用一個概念你就很容易懂,「無常是畢竟空,不可得;常是畢竟空,不可得;說常不可得,說無常亦不可得。一切了不可得!」釋迦牟尼佛於然燈佛所,有沒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說有也不可以,說沒有也不可以。以世諦來講,得。如果不得,怎麼成佛?以第一義諦來講,得不得?不得。但不得亦是得,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證道?有。證到什麼?證到不可得。你或許會問:「師父,既然一切都不可得,我們幹嘛學佛法?」如果你沒學,怎麼知道一切不可得?一輩子辛辛苦苦,斤斤計較地追逐人生,不是為了一切都可得嗎?所以你想盡辦法擁有啊!你就是來學,才知道一切法都不可得。問題是你真明白了嗎?深解信受了嗎?修也不可得,不修也不可得,《金剛經》有一段文字,它形容一般人聽到不可得這樣的教法,他甚至會發狂!你聽到這樣的教法,你是法喜或是發狂?還是無動於衷?你如果無動於衷,那個最糟糕!我寧可你發狂,發狂就是說我不相信,我徹底不相信,如果真的是不可得這樣,那我活下去還有意義嗎?你這樣才有機會受到很大的震撼而覺醒。最怕的是,現在聽起來都無動於衷,這樣的人叫做一闡提,完蛋了,他沒有感覺! 

            所以為什麼般若要講二十二年?就是代表這樣的教法一般人很難信解。如果今天能證到不可得,當下就見性。那既然不可得,要不要學?要學!要學什麼?學不可得!那既然不可得,還有什麼東西可學嗎?有!因為你還有眾生可得,因為你眾生的腦袋是執著的,你的腦袋覺得一切法都可以得。一切法都不可得,但是眾生卻認為可得,所以菩薩摩訶薩廣學一切法,度脫眾生。也就是雖然人天善法、四聖諦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,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都不可得,但這些法你都要學,為什麼?因為眾生執著,你不忍眾生墮於執著之苦,所以你應該學各種法,你才能按照眾生各種程度,因才施教來教導他們,但是整個過程都是三輪體空,無有少法可得。我們今天學佛的目的,「不為自身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,當然,你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同時也知道一切法不可得,苦跟樂不可得,說法者、受法者、所講的法,亦不可得。不可得的概念,你回家要反問自己,反問自己還有沒有疑惑?首先要提出疑惑,如果你沒那個疑惑,你就不可能去破除那個疑惑。三藏十二部經都在你的心,你的心可以自答自問。所有的經典都是弟子問,世尊回答,有的問題是佛菩薩及諸聖弟子替我們問的。你怎麼不問你自己?如果你有辦法將自己問倒,你也很有智慧。再者,很多人在讀《般若經》,但對於其中所講的「不住」常常有一個誤會。所謂「不住」它有兩個涵義,一個是說不可以停留,不可以執著;第二個意思就是,不可得少為足啦!不可認為說,哎呀!我這樣就好了,然後就不再前進了。這第二個意思很少有人講出來,你懂了,你停留在那邊,你不就住了嗎?你應該往前走。所以不住它有兩個內涵,一個是你不要執著,一個是你不能以少為足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常常問你們:「你有沒有問題啊?」你常跟我講說:「師父,我沒有問題!」你講的這個「沒有問題」,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,為什麼?代表你不大思考。你自己都沒提出問題來質疑自己:「對啊!這樣我真懂了嗎?這個道理我這樣思維圓滿嗎?我這樣體會還有盲點嗎?」如果你不是樂於思維法義的人,那我奉勸你,經典還是要看,因為你不會提問題,就看看祖師菩薩及諸聖弟子,他們如何問問題,看看舍利弗跟須菩提之間,他們如何討論問題。你一定覺得很奇怪,世尊有那麼多弟子,為什麼老是舍利弗跟須菩提這兩個人在討論問題呢?這兩個人看起來,好像一個比較有智慧,一個比較沒有智慧。有智慧沒智慧是表演給我們看的,他們兩個都很有智慧呢!《般若經》除了世尊自己演說,其他時間都是以這兩個弟子之間的問答為主。我們都知道佛經有表法,舍利弗智慧第一,須菩提解空第一,這個就是表法。如果你想證得無上智慧,你必然要了解畢竟空的道理,這個表法已經很清楚的開示我們了!我們上課的方式,一方面是我個人的心得跟你分享,另一方面你同時要不斷地問自己,你才知道你自己到底是懂還是不懂。從問自己當中,你把自己問倒,你的智慧才能真實的開啟。這樣夠了嗎?這樣還不夠!假設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遇到問題你不能用智慧來處理的話,那你學佛法是沒什麼作用的。檢測你自己,看自己真正懂了嗎?有沒有智慧?如果你還是執著很強,那你還是不懂啊!為什麼?你就是一切法畢竟有啊!我們自己懂不懂自己不知道嗎?百分之百知道,怎麼會不知道!老實啦!學佛法要老實!那如果你沒辦法透過這樣來檢測你自己,你就要看經典,你自己提不出問題,你看經典裡面別人怎麼幫你提,然後看世尊怎麼回答,你會從經典裡面看到很多你沒有想過的問題,而世尊及諸聖弟子之間的對話,可以破除你內在很多的問題,很多的執著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「師父,一切法不可得,是不是在可得跟不可得這兩邊,最終還是要證入中道?」可得不可得,不可得也不可得,那還有什麼可得跟不可得?常不可得,無常不可得;有不可得,空不可得;世間法不可得,佛法不可得;世諦不可得,第一義諦亦不可得。不可得就是中道!畢竟空就是中道!不是說有一個不可得再加上有一個可得,然後中間是中道。這樣知道嗎?你覺得什麼樣的概念或是知見,什麼樣的智慧或是道理,可以讓你徹底不執著,你回去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想一想,徹底想想看。你回家可以看西洋哲學,從蘇格拉底開始看,一直看到東方哲學的孔孟、老莊、諸子百家,包括《周易》,一直看,看看有什麼樣的概念,可以讓你徹徹底底地,比莊子《逍遙篇》裡所描述的更逍遙,更不執著。你如果愛看書的,我也可以開書單給你,你回去盡量看,看看那一個思想可以讓你徹徹底底,一絲一毫,一法都不執著。我很開放,也很開明,想看書的人我會開書單給你,你回去好好看一下,好好比對一下,看到有一天你徹底心甘情願為止。黃蘗禪師是過來人,六祖惠能大師是過來人,其實他們已經將他們的心得開誠布公,完全毫不保留地跟你講,但是有時候我們自己還是不相信。如果你還不相信,你就把那些書一直看,一直看到你願意相信的那一天為止,看看那天那個時候你是否還在,我是否還在,我們是否還繼續在上課,還是說我們約在下一個三大阿僧祇劫再碰面。現在大家雖然在笑,其實我們都已不知碰過多少次面了,碰來碰去,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如果你覺得你要把佛法的要旨真正弄懂,你才能相信這些覺悟的人所講的話,如果你真的想要這樣,那你就把唯識跟般若系統的典籍好好研讀,讀到最後看你的答案是什麼?如果你覺得還有其它的學問講得很好,你就把東西方古往今來的哲學著作,也一起都讀進去,讀完之後你再來跟佛法作比對,你覺得那個時候你才會心服口服的話我不反對,為什麼?你的生命你想要付出這樣的代價我不反對。

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
佛言:「自相空法中,無眾生、無業因緣、無果報。須菩提!眾生不知是諸法自相空,是眾生作業因緣,若善、若惡、若無動。罪業因緣故,墮三惡道中;福業因緣故,在人天中生;無動業因緣故,色、無色界中生。•••••如凡人所著,是眾生於無所有法中,顛倒妄想分別得法;無眾生有眾生想,無色有色想,無受想行識有受想行識想。乃至一切有為法無所有,用顛倒妄想心,作身、口、意業因緣,往來六道生死中不得脫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真相是什麼?你不用去看四庫全書,不用把三藏十二部經都看完,你也不用到處去參訪現在還活著的智者,真相這個答案也不是我講的,是世尊在《般若經》裡面講的,但是你要去證明。世尊在《般若經》裡向須菩提這麼說:「佛言。如是如是。如汝所言。自相空法中無眾生。無業因緣無果報。」「自相空法中」其實就是諸法空相。還記得我們上《傳心法要》第一節課我所編的講義裡,我說你心的本來面目都沒有這些東西,我是用很多世間的概念來跟你形容,心都沒有那些東西。那現在世尊怎麼講?「自相空法中無眾生」,諸法空相中無眾生,眾生不是單指人類,眾生是指一切都是眾緣所生,有情、無情都是眾緣所生。佛法如果細分可分作五乘,五乘是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有人把菩薩乘直接翻成佛乘。這五乘從那裡來?都是因緣所生法!雖然《楞嚴經》裡有講「非自然,非因緣」,但是你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生,為什麼?成佛要具足因緣,沒有具足因緣不能成佛。要以無所得心,修一切善法,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叫做具足因緣。那什麼叫做以無所得心,修一切善法?《金剛經》教我們離一切相,行一切善。所謂行一切善就是讓別人能夠解脫,能夠讓別人解脫才是真正的善法,就叫做行一切善法。如果你今天所行不能讓別人解脫,這還不是真正的善法。這裡講無眾生,那佛怎麼來的?佛是誰做的?佛是眾生做的嘛!「自相空法中無眾生」,無眾生的話,那你說有沒有佛呢? 

            「無業因緣無果報」,世尊說這一段話不是說沒有因緣果報。因可得還不可得?不可得!緣可得不可得?不可得!果可得不可得?不可得!報可得不可得?不可得!因緣果報這四個,從頭至尾那一個可得?一切法都不可得!那難道因緣果報可得嗎?這裡佛為什麼要談無眾生、無業因緣、無果報?因為世間所有一切現象,都沒有離開因緣所生法,因緣所生法這個概念,已經涵蓋所有一切的概念,也點明了一切法的真相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接著說「須菩提!眾生不知『諸法自相空』,是眾生作業因緣」,「諸法自相空」就是諸法畢竟空,就是諸法空相。我們學佛學這麼久了,一天到晚在念《心經》,「諸法自相空」你還不知道啦!你真知道的話,你還會貪嗔癡嗎?你還會斤斤計較嗎?有時候你問的問題,連你家阿狗阿貓的事情你都要問我,有時候我還真是不知道到底是該回答?還是不該回答你的問題?但是阿狗阿貓的問題要不要學?要!菩薩為了度眾生要廣學一切法,所以阿狗阿貓的問題要學。那天,有個信徒去一間寺院,去的時候由寺院的知客師出面招待,那個信徒哭哭啼啼,知客師就問說:「哎呀!不要難過啦!有什麼傷心事呢?幹嘛哭哭啼啼?」那個信徒就說:「師父,我失戀了很痛苦,我想去自殺!」那個師父就跟他開導三法印、四聖諦、十二因緣,開導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跟他講《心經》說「無智亦無得!」簡直是學呆了啦!憨大獃!不用笑,這樣的人我遇到太多了,他失戀了,你有去學失戀的法要怎麼破它嗎?你要當菩薩摩訶薩你就要學啊!你不能跟他說:「戀愛不可得,失戀不可得,你不可得,你的愛人不可得,相愛的感覺不可得,一切都不可得。」你聽了高深的法,你完全沒有消化,有時候高級班要那樣講,初級班就不用那樣講,不合適,他聽不懂啦! 

           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學了佛法,在日常生活當中卻用不上?因為他沒辦法如實領悟一切法不可得。你今天所學的佛法,都把它放在腦袋當中變成可得。沒辦法把你的成見、知見、概念,徹底地放下,這樣怎麼會有般若的智慧呢?放下的意思,只是因為不可得,不是真的有個東西可以放下,所以也沒有一個東西是我需要提起的。菩薩就是知道一切法不可得,所以在他心中:「眾生是容易度化的。」為什麼?因為眾生的問題實際不可得!眾生的頑固不可得,剛強不可得,愚癡也不可得,菩薩常常這樣觀察,所以眾生不難度啦!如果眾生真實有個東西,那就很難,但並不是真實有個東西,所以眾生不難度化。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有的人明明就是人,他就偏偏要做牛,所以牽到北京也是牛。你今天讀了「諸法自相空」這段話,自己先去體會,先度自己,今天的問題、煩惱,就在今天就結束了。但是若不能體悟,你的煩惱、疑惑會依舊存在,因為你跟「自相空」不相應,沒有看到真相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接著說「是眾生作業因緣,若善、若惡、若無動。」因為眾生他不知道一切法畢竟空寂,所以「眾生作業」,「作」就是造作,「業」就是身口意三業,透過身口意三業來造作。「若善、若惡、若無動」,眾生造三種業,惡業、善業、無動業,「罪業因緣故,墮三惡道中。」人為什麼會造惡業呢?因為自私,為什麼會自私呢?因為人有一個「我」存在。人只要有「我」,他一定自私,一定會造業。一般人自私其實你不要生氣,因為「如是因,如是果」,什麼因呢?他從一出生他就認為有個「我」存在,「我」的存在就是自私最大的根源。因為有「我」的存在,所以他想盡辦法一定要保護這個「我」。小孩子出生時只有吃跟睡,他第一個反應出來的就是求生存。當他慢慢大,求生存已經不能滿足他,所以他又求什麼?求生活,他求生活能夠好好享受。但是你現在已經活下來了,而且也活得很好了,你應該沒事了,但還有沒有煩惱?就是有!因為生存跟生活還是不能滿足你,這時候開始自我膨脹,潛意識想要擴大你自己。想擴大你自己什麼?從求自己平安,到求家裡面的人平安,求到最後,希望六畜興旺,不著雞瘟,連家裡面的寵物也要求平安。你有沒有擴大了?有!你擴大了。那你的擴大只到此為止嗎?NO!你還求家裡面的人都聽你的話,只要家裡面的人不聽你的話,你就跑來跟師父講說:「師父,我請教你,我有個問題,我孩子不聽我的話,我老婆不聽我的話,我先生不聽我的話∙∙∙」你不斷地擴大你自己。所以有時候我真的不明白,你到底在幹嘛!以上我講的這些話,需要講到般若第一義諦嗎?需要講到一切法畢竟空嗎?我不用講這些道理啦!你跟這個道理能相應嗎?這個陷阱你都看不到了,你如何去體察第一義諦?你不斷地一直擴大你自己,接著你需要什麼?你需要名,你需要利,你也需要權勢。這個按照世間法來跟你談其實就夠了。簡單這麼講,你的慾望讓你痛苦。最後呢!這樣最後完了嗎?沒有!從生存、生活,不斷擴大到最後,你會touch到一個問題,什麼問題?生命!當一個人什麼都擁有的時候,他會開始思考生命到底怎麼來的?我到底是誰?我死後會去那裡?到底有沒有天堂跟地獄?還是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很多人對生命不了解,但是他到最後他只停留在第三個階段,第四個階段生命那個問題,他還不明白生命是什麼他就往生了。恭喜你們!你們今天已經到第四個階段了。因為你怕六道輪迴嘛!所以你們今天一定會touch到生命,只是你還不知道誰在六道輪迴而已。但是只要有「我」的存在,你造惡業的狀況一定存在,「罪業因緣故,墮三惡道中」,不會改變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再來,「福業因緣故,在人天中生。」有時候我們造善業是沒有條件的,但是絕大部分是有條件的,雖然有條件,不過還是有福業,只是福業很少很少啦!如果你為人家是無條件地付出,那會得人天的果報,其福不可思量。第三種業叫無動業,無動業就是喜歡修四禪八定,沉迷在這種業的狀態的人,依於這樣的因緣,他們往生之後會投胎到色界跟無色界中,一般凡夫都只能停留在欲界。那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可得?還是不可得?不可得!凡夫他從「不可得」中產生妄想,造種種的善、惡、無動業,三界就是這樣出現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接著這後面有一段話:「如凡人所著,是眾生於無所有法中,顛倒妄想分別得法。」「無所有法」就是諸法空相。這個已經講得很明白了,於畢竟空當中眾生他顛倒妄想,所以產生空有的對待,產生善惡的對待,產生種種分別對待,所以「妄想分別得法」。你現在想得到什麼?比如說,這位同學,你現在想得到什麼?「沒有!」真的沒有還是假的沒有?小孩子不聽話會不會煩惱?你不是想得到孩子聽話嗎,那個不就是一個法嗎?那個不是得嗎?你有觀察到你的內在都是得、得、得嗎?日常生活當中你經得起考驗嗎?其實你的內在都是「想得」想的不得了!我不知道你現在學了最究竟了義的法,你到底還在想得到什麼?我以前常常跟各位講一種概念,我說你想幹嘛?你想怎麼樣?你想得到什麼?你所有想要得到什麼的概念,都是因為你對實相不了解,都是因為你「於無所有法中,顛倒妄想分別得法。」 

            「無眾生而有眾生想。」你是不是眾生?「是!」無眾生有眾生想!等一下你又想要成佛,無佛你成什麼?成佛想!接著「無色有色想,無受想行識有受想行識想。」五蘊怎麼修?《阿含經》教我們要觀五蘊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《阿含經》這樣講沒有錯,但是五蘊不可得,請問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的法可得嗎?不可得!但是你不能明白諸法實相不可得,好吧!那就教你這個法,你還是修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讓你對你的五蘊的執著漸漸地減少,直到有一天你照見五蘊皆空,明白五蘊不可得啦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乃至一切有為法無所有」,有為法跟無為法是互相成立的;「用顛倒妄想心,作身、口、意業因緣,往來六道生死中不得解脫。」這段話講得夠明白了吧!前面我想盡辦法在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裡面找一段大家最好懂的,找來找去就只有這一段,大家應該會懂,不用我再在那邊解釋了老半天。這段話只是要告訴你「一切法不可得」,但是你認為可得,所以才造善業、惡業、無動業,所以才產生了三界,出現了六道,你生生世世的輪迴就是這樣來的。好,到現在你總算已經信解了,那你如何解行能夠相應呢?剛開始都是並進,還沒辦法相應,那解跟行怎麼並進呢?你如何能夠不取不捨呢? 

《景德傳燈錄》四祖道信為法融禪師開示–頓教法門
祖曰:「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 、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。一切因果,皆如夢幻 。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。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。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。如是之法 ,汝今已得,更無闕少,與佛何殊?更無別法,汝但任心自在,莫作觀行,亦莫澄心,莫起貪瞋,莫懷愁慮,蕩蕩無礙,任意縱橫,不作諸善,不作諸惡,行住坐臥,觸目遇緣,總是佛之妙用。快樂無憂,故名為佛。」師曰:「既不許作觀行,於境起時,心如何對治?」祖曰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汝但隨心自在,無復對治,即名常住法身,無有變異。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,今付於汝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接著看《景德傳燈錄》這段話,這段話我第一次看到就很感動,為什麼?頓教法門幾行文字就講完了。祖曰:「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、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。一切因果,皆如夢幻。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。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。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。如是之法,汝今已得,更無闕少,與佛何殊?更無別法,汝但任心自在,莫作觀行,亦莫澄心,莫起貪瞋,莫懷愁慮,蕩蕩無礙,任意縱橫,不作諸善,不作諸惡,行住坐臥,觸目遇緣,總是佛之妙用。快樂無憂,故名為佛。」師曰:「既不許作觀行,於境起時,心如何對治?」祖曰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汝但隨心自在,無復對治,即名常住法身,無有變異。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,今付於汝。」這段話是《景德傳燈錄》裡,四祖道信大師為法融禪師開示的話,法融禪師住在牛頭山,又叫牛頭禪師,禪宗除了五宗之外,還有另外一宗叫做牛頭宗,祖師就是法融禪師。四祖道信除了傳法給五祖弘忍之外,還傳法給法融禪師。六祖大師傳頓教法門,他說「無念為宗」,「無念」是《六祖壇經》裡頭很重要的思想;而黃蘗禪師的《傳心法要》,他從頭到尾只講四個字「無心是道」。一個講無念,一個講無心,都是一樣的意思。那《金剛經》講什麼?講「無住!」無念!無心!無住!其實內涵是一致的。那因為四祖道信大師這段話實在是講得太好了,也講得很清楚,就是教大家怎麼去修頓教法門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祖曰」就是四祖向法融禪師這樣開示,「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」,「方寸」就是心,一切法門都沒有離開心;「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」,一切作用總歸於心源,心是一切的源頭;「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、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」學佛就是學戒定慧,戒定慧在那裡?在你的心中,你的心中具足戒定慧。何以這麼說呢?我套一句六祖大師的話來解釋:「心地無非自性戒,心地無亂自性定,心地無癡自性慧」,所以戒定慧都在心中。不只是三學在心中,連佛法僧三寶都在心中。佛寶在那裡?即心即佛,心就是佛;法寶在那裡?心能生萬法;僧寶在那裡?僧寶就是清凈,自心本空,本性清凈。所以心具足一切,真懂你的心你就能一切具足,簡單這麼講,整個法界沒有離開你的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接著這段話很重要哦,「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」,你每天誦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每天誦一部,誦到死,業障能夠懺盡嗎?你只活一輩子而已嗎?你欠人家一億,只還人家一千塊,這樣可以嗎?煩惱可得嗎?「不可得!」你過去身口意所造的罪業可得嗎?「不可得!」有沒有因果?「有!」哦!要講清楚!我可得嗎?不可得!我這個人可得嗎?不可得!但是我還是要喫飯,我還是要喝茶,我還是要睡覺。不可得的意思,不是否認你的存在,不是否認因果的存在,而是它的真相是不可得,這樣理事才能圓融,所行才能中道嘛!但是不明白這種道理的人,他學佛之後,糟糕!問題來了,怎麼來了?身體不好說業障,家裡不和說業障,生意做不成說業障,車子被偷他也說業障,佛法聽不懂他說統統是業障。他講的業障是一種無知,不要把很多東西都歸給業障,這樣講就變成宿命論。不明白道理的人,坦白說啦!他就每天要花錢消災看看能不能消他的業障;他就是每天誦經拜佛看能不能消除他的業障。結果,每天都失眠,為什麼?因為失眠就是業障造成的。煩惱業障不可得,諸法本來空寂,不是只有煩惱業障不可得,一切菩提福業亦不可得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一切因果,皆如夢幻」,一切都是因緣所生,皆如夢幻,但是皆如夢幻受不受報?受報!欠人家的就是要還人家。但是一個開悟見性的人受報,「皆如夢幻」,因為他知道他這個人亦不可得,果報亦不可得,所以他能如實去受報,但如實受報不以為苦。「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」,三界不可得,菩提不可得。俗語講一句話:「不在五行中,跳出三界外」,這是外行人講的話,一個人可以跳出虛空嗎?奧運第一名的跳水選手都沒辦法跳出虛空了,你可以跳出虛空嗎?「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」,有情不可得,無情不可得,要注意性跟相這句話,法性跟法相,你不要只知道相不可得,然後卻認為有性可得,性也不可得!《金剛經》講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法相不可得,法性不可得,不可得才是平等,不可得名為平等。世間是平等的,為什麼平等?善法跟惡法是平等嗎?煩惱跟菩提是平等嗎?撿到錢跟丟到錢是平等嗎?你們《金剛經》讀到「諸法平等」有沒有去體悟過?有沒有去懷疑過?法跟非法是平等嗎?如果迷跟悟平等,那幹嘛轉識成智?如果煩惱跟菩提平等,那幹嘛斷煩惱證菩提?如果佛跟眾生平等,釋迦牟尼佛你就是在戲弄我們,說我們是眾生,叫我們好好地修,修得要死,然後成佛,你在戲弄我們。善法不可得,惡法不可得,煩惱不可得,菩提不可得,「不可得」你才能解釋得通,不然不通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回去大家的重點應該擺在深解,要真正去了解。你深解了,那個行它是自然的,那個就不用我刻意這個樣子。我真正地明白這個道理了,我內心會恍然大悟,自然就會不取不捨;我面對所有的東西,我自然就若即若離;我對任何事情我自然就漸漸不那麼執著,我漸漸自然就不會有得失心。沒有少法可得,我得什麼?我又失什麼?這樣的狀態就叫做平常心,它不是你修來的,自然狀態就是本來狀態,大家要好好信解。功課自己做,你一直去深解,你最好下節課來把它推翻掉,「師父,我終於推翻了!」我就包個紅包給你,就換你上來講。你這樣你就會漸漸了解到實相是什麼。

閱讀 2850 次數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