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德傳燈錄》四祖道信為法融禪師開示–頓教法門
祖曰:「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 、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。一切因果,皆如夢幻 。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。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。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。如是之法 ,汝今已得,更無闕少,與佛何殊?更無別法,汝但任心自在,莫作觀行,亦莫澄心,莫起貪瞋,莫懷愁慮,蕩蕩無礙,任意縱橫,不作諸善,不作諸惡,行住坐臥,觸目遇緣,總是佛之妙用。快樂無憂,故名為佛。」師曰:「既不許作觀行,於境起時,心如何對治?」祖曰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汝但隨心自在,無復對治,即名常住法身,無有變異。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,今付於汝。」
佛法其實不難懂,難的是你的心不能確信,不能領悟。我過去曾經講過一個概念,如果叫你把眼前一座大山一天之內夷平,其實很困難,我相信就算是愚公再現,他一輩子也移不了,因為夷平它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。但是如果你認同你的煩惱事實上不存在這個概念,我相信你一節課就能聽懂真正的佛法。不是煩惱它有任何真實的存在,而是你自己的腦袋一直抓著它不放,一直認為有很多很多的煩惱,然後需要學很多很多的佛法,要修很多很多的行,最後才能將煩惱一一斷除。斷煩惱是你修來的嗎?不是你修來的,是你領悟煩惱「哦!它沒有任何真實存在而已」。
《般若經》裡面,須菩提曾經問世尊:「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是不是要利根的人才能夠進入?」世尊回答:「不是!即使是鈍根、中根的人,只要相信就可以進入。」你覺得一念覺醒很難,一天到晚在妄想說你是什麼根器,覺得一定要像六祖這樣根器的人,其他人沒辦法一念覺醒。你的腦袋真的很可笑,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想法?就是一群愚昧的人共同的妄想,然後講久了就變成好像是真理。比如現在隨便問一個人:「你有沒有煩惱?」你知道他怎麼跟你講?「只要是人就有煩惱!」如果只要是人就注定有煩惱,那你人生幹嘛這麼努力?你再怎麼努力都注定有煩惱,你的煩惱問題就不能解決了嘛!這樣的邏輯其實是邪見,是錯誤的觀念,但大家學佛這麼久,當別人在講邪見,在講錯誤的觀念,你卻無能為力為他辨正解說,為什麼?因為你內在也是這種想法。
從你學習《傳心法要》以來到現在,聽到的都是頓教法門,但是你內在對頓教法門一點相應都沒有,因為不相信你可以一念頓悟。假設你內在那個觀念不斷除,不論今天來聽法是聽般若智慧,還是聽任何最上乘禪法,你都沒辦法受用,你的腦袋不要再耽誤你自己。接下來,我們今天的重點要講《景德傳燈錄》裡頭的一段話,這段話簡短扼要,一氣呵成的把佛法所有的概念都講完,而且把頓教法門講得很具體。這段話是四祖道信為法融禪師開示的。法融禪師本來在牛頭山修行,但始終不能開悟,直到四祖親自上山去點化,他才開悟,我們上個禮拜有大略講過,我稍微簡單再解釋一下。
「祖曰」四祖道信向法融禪師這麼說:「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」,「方寸」就是心;「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、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」前面這兩段話總歸在哪個字?「心!」這部分我們上個禮拜已經講過了,我現在直接從心來談。你的人生怎麼過,由你的心決定;你怎麼樣看這個世界,由你的心決定;你覺得你幸不幸福、快不快樂,由你的心決定。那你為什麼要決定不快樂,要決定不幸福?如果說你一出生你就被別人拋棄,住孤兒院時你都被人家打,被人家罵,院長都不疼你,老師跟同學從小就把你一直打打打,打到你長大出來,然後你遇到我,今天你踏進禪心學院這個門來學佛法,你說:「師父,我的人生為什麼總是不幸福、不快樂?」如果是這種遭遇的人你才有資格跟我這樣講。你們是剛才我所講的那種悲慘遭遇的人舉手?你根本沒有資格這麼說嘛!所以你一直在糟蹋你的福報,人在福中不知福,就是糟蹋自己的福報;接著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你也一直在糟蹋你自己的智慧。你現在有很大的福報,但是你看不到你的福報,你卻看得到你的苦報。舉個例子,比如說你現在退休金都拿到手了,還是每天愁眉苦臉過日子,你有福報,卻還是不快樂。「心生種種法生」,你的心怎麼都生消極負面的情緒呢?學佛要看到你自己都生什麼心,你生很多很多的心來困擾自己,你家那些大大小小,雞毛蒜皮的事,你都可以一直生心。日常生活裡,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一輩子就是在講一些有的沒有的,然後把自己家裡搞的雞犬不寧,連養雞都會得雞瘟。你這樣太多心了吧!
今天要告訴大家兩個很重要的觀念,就是你的心是要生迷?還是生悟呢?你要起什麼樣的心呢?迷悟只在一念之間,但一念之間的迷跟悟,卻是差以毫厘,失之千里。有的人就是一念轉不過來,一念轉不過來就落入現象界,現象界的東西它必然落入時空的範疇,所以他需要多久才能覺醒?三大阿僧祇劫!但如果能一念領悟最究竟,第一義諦的真理,就沒有時空的限制,一念悟就直接超越了。所以關鍵就在迷跟悟,一念悟轉過來就好。現在因為你心迷,轉不過來,所以你內在很多概念一直不斷生出來,因為你不斷生出很多問題,所以你才需要去學很多方法去處理。你來學佛法,有時候你是想來學方法,但如果按照你那樣的概念,我可以跟你講,你永遠沒有機會解脫。為什麼?因為你的心生個問題,你就去找個方法解決,但是你這個問題還沒解決,新的問題又生,你解決問題的速度,永遠趕不上你生問題的速度,所以我說你沒有機會解脫。你這樣思維模式是不對的,不是你有很多問題,而是你的心有問題。知道心有問題就只有一個問題,跟那個我有很多很多問題是不一樣的。我心有問題,所以我只解決心這個問題我就能一網打盡。
以後人家問你,你有什麼苦惱?你只要永遠記住,是你心有問題,而你心的問題就是不明白真理。若是你明白真相、真理,我恭喜你,你就是真人。真人這個名詞出自《莊子》,後來禪宗也拿來引用。那你現在是什麼人?你現在是假人,因為你不懂真理,假人就是以假為真。真人已經不再被人家騙了,萬法了然於心,一切清清楚楚。所以迷跟悟,這個關鍵很清楚。那我們現在繼續來探討,迷造成什麼結果呢?道信祖師接著這麼說,他說:「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。一切因果,皆如夢幻。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。」你為什麼迷?因為你無明,無明就是你不明白,你沒有智慧的光明。煩惱另外一個名字也叫無明,因為不明白真相,所以生起種種煩惱。這一盆蘭花的真相,跟我這個人真相,是一模一樣的,我只要明白這一盆蘭花的真相,我就能明白我自己的真相,就能見到我自己的本來面目;我只要明白我自己本來面目,「一即一切」,我就能知道一切法的真相。我跟蘭花,真相哪裡一樣?我怎麼來的?我是因緣所生法而來的;蘭花怎麼來的?它也是因緣所生法而來的。一切法皆是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」這是一切法的由來,也是宇宙不變的法則,你從了解自己下手也好,你從了解蘭花下手也好,最後的真相是一模一樣的。
我們不明白真相,不明白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的實相,所以我們內心一直不能平靜,我們內心一直生起很多煩惱,生起什麼煩惱?第一、你想盡辦法保護你自己,讓你自己可以生存下來;第二、當你覺得你的生存獲得保障之後,你就開始自我膨脹。你剛開始保護自己能夠生存下來是一種縮小的狀態,等到你覺得已經沒有人可以威脅你的生存了,你就開始不斷膨脹,不斷擴大你的勢力範圍。「無明為父,貪愛為母」,因為無明貪愛,你不斷擴大你的慾望。你雖然一直在盡力保護你自己,但很可笑的是,這個人是誰你不知道。你搞不清楚這個人是從哪裡來的?他以後又要往哪裡去?現在存在的這個又是什麼?更荒謬的是,你還不斷地去擴大他,你停不下來,所以你活著就一直盲目地追逐、追逐,再追逐。沒有眼睛的話,你到底是要往哪裡衝呢?你在衝什麼?你再怎麼衝也是往棺材裡面衝而已。
學佛不是只讀它字面上的道理,學佛是要看你的人生,看你的人生你的感觸才會深刻,因為它是描述我的人生嘛!所以領悟佛法的人沒有說他以後會忘記那個道理的,只有背起來的人以後才會忘記。領悟就好,不是叫你要背什麼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領悟諸法緣起的實相,我們不了解自己生命的本質,也不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,所以就透過身口意這三個工具,不斷地造善業,造惡業,造無記業,最後產生了惑業苦三種障礙,這三種障礙稱為業障,是因於無明造業而來。所以你不要動不動就認為說,啊!生病是業障,錢丟了是業障,東西被偷了也是業障,你這樣講是宿命論的邪見,宿命論是反因果的。
我們雖然沒有開悟,但你是佛弟子,你有聽過佛法,你至少也要負起一些責任,就是把到底什麼是因果業障清楚講出來。無明煩惱是主因,身口意三業是緣,惑業苦三障是果報,五蘊身心是正報,三界生活環境是你的依報。因、緣、果、報,要清清楚楚這樣講明,如果不了解這種概念,你跟人家一樣道聽途說,那你有可能會謗法。我們今天談的佛法,就是因、緣、果、報這些問題而已,五蘊身心世界它怎麼來的,要怎麼修,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,都在談這些問題而已。但是從這裡到這裡,都是六道輪迴,所以它還是世間法,也就是說它還不能夠解脫。我們一般人都還是活在這裡,叫做對治法,也就是有問題就提出對治的辦法,但這種對治的方式不究竟,所以應該要去超越那個概念。
你們今天來學佛是求菩提解脫,但凡事要符合因緣果報,所以我問你們一個問題,你有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?「有!」你不敢說沒有,因為你說沒有就不符合因緣果報。那既然你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你知道應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嗎?「知道!」好,你知道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但你回去煩惱還是在。考試考一百分,煩惱還是不能解決啦!意思就是說,你會用嗎?學佛你要反問自己,你會用嗎?一切法畢竟空你會用嗎?一切法不可得你會用嗎?不二法門你會用嗎?如果不會,你嘴巴就要閉起來,為什麼?因為你還沒真正懂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你還不會降伏其心。
那現在再請教諸位一個問題,菩提是什麼意思?「智慧!」智慧是用求的嗎?「不是!」那智慧怎麼來的?「與生俱來!」你現在怎麼俱不來?「因為還沒有領悟!」因為還有無明,所以沒看到智慧。那你知道怎麼樣會有智慧嗎?很簡單,只要無明擦掉就是智慧。那智慧可以單獨成立嗎?「不可以!那個智慧是依煩惱而生的。」恭喜你,越來越不簡單,你現在比較知道我在講什麼。沒有煩惱就是菩提,但有煩惱也是菩提,為什麼?你那個與生俱來的我,我並沒有否認,我是故意問你說,那你現在為什麼俱不來?但是我並不否認。
你現在有煩惱要如何證得菩提?你說你是透過不斷地修行,不斷地突破,直到有一天,因緣成熟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你這樣講最安全啦!這樣講一般人不會說你錯,這樣講就是我們所說漸修的概念,所以我常常跟同學講,我並不反對你漸修慢慢的突破。有辦法的人煩惱即菩提,就直接跳過來;沒辦法的人透過慢慢修煉,慢慢轉化煩惱,直到有一天因緣成熟,證悟菩提。但是這個漸修的過程都不是真實的,因為你把它當成真實的,所以你才需要慢慢去剷除。但是如果你能夠百分之百確定它不是真實的,你就直接超越了。
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這個是世俗諦,世俗諦是按照世間一般人的看法來講的;第一義諦沒有這些東西,沒有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分別。簡單這麼講,第一義諦根本沒有這種兩邊的概念,也沒有這些對立的名相,這些差別對立,都是因為眾生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才產生的。但是眾生聽不懂,也不相信,不得已,佛才方便立假名,施設三乘以度化眾生,這是佛的智慧、悲心跟耐心。你要教化別人要具備這三個條件,不然你沒辦法教化別人,你們這些當老師的,當如是學。悟的人他直接了當,他當下體悟一切法畢竟空。一切法包括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有為法、無為法,凡、聖,迷、悟,佛、眾生,一切的一切,統稱叫一切法。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?一切法的真相就是畢竟空,畢竟空的意思就是不可得,一切法都不可得!煩惱不可得!菩提不可得!講煩惱菩提都是騙小孩,為什麼騙小孩?你就是在哭,所以才拿棒棒糖給你吃,騙騙你而已,你醒來不哭就好啦!只是為了方便度化你,所以才為你分別說煩惱菩提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
我今天最主要是要講「一切法畢竟空」這句話,你對這句話有很深感受的舉手?「師父,請問一下,雖然說佛說一切法畢竟空,但是為什麼我常常感覺一切法畢竟有?」你就住在地下室啊!住在地下室的人當然看不到陽光。金剛經講一句話:「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則無所見。」你現在問你的前後左右隔壁同學,你問他說,你感覺你的煩惱實不實在?他也跟你說很實在啊!大家不要誤會,畢竟空的意思,不是否認你家發生的任何問題,不是你學了般若波羅蜜之後,任何事你就瞇著眼睛看不到。我送各位十個字,以後如果有人問你說,你師父達觀是怎麼教你們的,你就講這十個字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。」你有看到嗎?緣起有,自性空啊!這是中道啊!畢竟空的意思不是說,我沒有看到,我否認,不是這個意思。你家發生什麼事情,那個叫做緣起,你今天夫妻吵架,那叫緣起。跟你談畢竟空,不是叫你空空,然後不管發生什麼事你都沒看到,這是落入頑空,落入頑空的人,他有智慧嗎?所以講畢竟空,一定看到緣起有。很多人為什麼沒有智慧?因為不明白緣起。你家人做生意失敗,你不是只會安慰他,懂緣起的人還會知道他為什麼會失敗;你隔壁做太陽能的做得很成功,懂緣起的就知道他為什麼會成功;你最近身體很不舒服,懂緣起的人會知道你今天身體為什麼會這樣。諸法因緣生,所以所有事情的發生,必然有它的因跟緣。你懂因跟緣你的智慧就會生起,你就知道這個事情到底是怎麼來的,這個緣起的「有」是什麼樣的因素條件才產生,為什麼會這個樣子,那這個果應該怎麼解決。你要解決它的果呢,你只要改變它的因緣,它的果就變了。所以為什麼說有佛法就有辦法?因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,它都沒有離開緣起這個法則。因為你知道自性空,所以你在解決問題的時候,你的內心一點執著掛礙的情緒都沒有。佛法你要會用啊!它是這麼有智慧的東西,它怎麼沒辦法解決你的問題呢!而所謂解決的意思是說,你有能力去面對它,處理它,而不是說每一件事情都能如你意哦!如果說每一件事情都會如你意,那你又掉入妄想。那一件事情的發生可得嗎?不可得!處理事情的過程可得嗎?不可得!事情處理結束之後如你意,或不如你意可得嗎?不可得!從頭到尾哪一個東西可得?整個過程三輪體空,都不可得。我們都在當別人的父母,悟的父母有沒有照顧孩子一輩子?他為什麼叫做悟?迷的父母有沒有照顧孩子一輩子?他為什麼叫做迷?差別在哪裡?悟的父母撫養子女,心中無住,他以無住的心來撫養子女,所以他成就了菩提道;迷的父母他心有住,哦!我辛辛苦苦養你一輩子,所以你以後要怎麼樣,怎麼樣、、、。悟的父母養孩子一輩子,迷的父母也養孩子一輩子,關鍵差別在,悟的父母知道我的子女畢竟空,不可得,所以我以無所得的智慧,以慈悲心來教他養他,這就是菩薩道。但是迷的父母認為,這孩子是我生的,是我的一塊肉,既然是我的,你一輩子都得聽我的,我要你怎樣你就怎樣。你在幹嘛!你從頭到尾把他當成是你的,你對真相不明白,你都沒發現到你的問題就是迷。他不是你的,但他跟你有因緣,你要以智慧教導他,用慈悲心照顧他,你對他的付出是三輪體空,什麼叫三輪體空?沒有我這個能教養的父母,也沒有我所教養的這個子女,也沒有我辛辛苦苦為他所作的一切付出,主體、介面、客體,動機、過程、結果,都不執著,心無掛礙,沒有條件的付出,這叫做三輪體空!你要到哪裡行菩薩道?所有父母都具備行菩薩道的條件,都給你安排好了,準備要給你做佛祖你都不知道。
所以你不要一直背那些書,你背那些書要幹什麼?你這樣背書跟你實際生活都搭不上,佛法講的都是生活,你要會用。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,我用這樣的概念跟你講清楚了,你要深入去體會它,生活上去實踐它,總有一天,你會大徹大悟,徹悟那個實相,不可得就是實相。「有情無情,同圓種智」,所有的東西,你信手拈來都不可得。我再次跟你講一切法畢竟空的道理,我先問一個無情,再問一個有情,先問無情。你從冰箱裡面拿出一塊冰,這塊冰放在外面久了就融化為水,我請問你,它是水還是冰?「都是假名!」知道它是假名你有生起智慧嗎?「現在清楚知道它的狀態。」我剛才這個譬喻你有生起智慧嗎?「我能夠回答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啊!」你的回答本身就是一種假名而已啦!因為你回答的假名並沒有真正破掉你心中的妄執。也就是說你雖然回答假名,但是你自己沒有領悟,為什麼?因為你帶入公式,我是要你領悟,不是要你帶入公式。當那個水放久了變成水蒸汽,水蒸汽到最後就變成雲,雲到最後就變成雨水,那它真相到底是什麼?無情真相到底是什麼?接下來問有情。你出生時是嬰兒,經過幾年你叫小孩,你是嬰兒?還是小孩?都是,也都不是啊!因緣變化,經過幾年你變青年,經過幾年你變成大人,變成先生,變成老師,經過幾年你又變成老年人,你悟到什麼?有情真相是什麼?回答我這個問題,它是什麼?「因緣所生!我只看到因緣在流轉。」我不想聽這個答案,為什麼?因為這個問題你能用你自己領悟的話講出來,你才能夠解決你的問題。舉個例子,假設你上輩子是女人,你這輩子是男人,請問,你到底是什麼人?如果你只跟我回答說:「師父,我知道它是因緣所生。」這種回答有意義嗎?你們講的雖然對,但是沒有意義,為什麼?因為你還是不知道你是誰,你還沒真正領悟。一塊冰跟你的生命,一樣不一樣?如果其中一個你答得出來,你當下嘭地一聲就打開了,你就了解你自己啊!我為什麼不許你帶公式?因為那是知識,知識沒辦法讓你領悟。來,回到先前無情的問題,你再回答一次,它到底是冰?是水?是雲?還是它到底是什麼?你領悟到什麼?「不可以說它一定是什麼。」那你領悟到什麼?「領悟到一切法畢竟空!」你有沒有領悟到從頭至尾它都是不可得?我現在說的不可得不是理論,我說你都沒有看到你自己不可得,你生命的現象也不可得你知道嗎?你的生活,你的人生,宇宙一切的萬有,不管是精神現象,物質現象,不管是生理、心理、物理,一切的一切,了不可得!《金剛經》已經跟你講得很白話了,但是《金剛經》跟你很疏遠,因為你看《金剛經》都沒有直接看到你自己。你不是現在才畢竟空,從無始劫以來,一直到未來際,你就是這種狀態,但是你不知道。
「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。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。如是之法,汝今已得,更無闕少,與佛何殊?」我剛才已經舉例子給你聽,有情無情,性相平等都是平等。這樣的道理不是你用推理能夠去想像的,佛法不可以停留在推理,初學者剛開始可以,進入修行的狀態就要以直觀的角度,直接了當去觀察。「更無闕少,與佛何殊?」為什麼我們跟三世諸佛沒有差異?因為他也了不可得。三世諸佛有沒有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有!以無所得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得,菩提的意思就是空,菩提空,空亦不可得。
四祖道信向法融禪師說的這段話,前面的部分是先把佛法真正的道理講出來,後面的部分才跟你講說,你領悟之後你就這樣心無掛礙的生活。所以現在關鍵在哪裡?是在你能否真正領悟諸法畢竟空的道理。如果這樣的道理你能真正領悟之後,我就恭喜你。為什麼?六祖說「於一切法不取不捨」,「不取不捨」不是修來的,而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自然就會不取不捨。能「不取不捨」心無掛礙生活的話,接著六祖就講:「即是見性成佛道!」佛是什麼意思?《般若經》這樣解釋:「諸法實相名為佛」,得諸法實相,名為佛;諸法實相不可得,得不可得,名為佛。
如果今天的課你都聽懂了,其實後面你自己會懂,意思就是說從今以後,你自己就會清淨自在的過人生。今天所講的概念是佛法的核心,佛法的核心就是畢竟空,不可得,就是諸法實相。如果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時,一切處,都能看到一切法不可得,那你當下一定見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