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德傳燈錄》四祖道信為法融禪師開示–頓教法門
祖曰:「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 、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。一切因果,皆如夢幻 。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。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。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。如是之法 ,汝今已得,更無闕少,與佛何殊?更無別法,汝但任心自在,莫作觀行,亦莫澄心,莫起貪瞋,莫懷愁慮,蕩蕩無礙,任意縱橫,不作諸善,不作諸惡,行住坐臥,觸目遇緣,總是佛之妙用。快樂無憂,故名為佛。」師曰:「既不許作觀行,於境起時,心如何對治?」祖曰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汝但隨心自在,無復對治,即名常住法身,無有變異。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,今付於汝。」
佛法大海唯信能入,但是這個信不是迷信,這個信是要正信;就是說要正確地了解,因為了解所以相信,那這個信才有力量。如果是半信半疑呢?這個佛法很難入,相當地難入。比如說:半信半疑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?那念佛就很難入。如果對畢竟空的概念,假設也半信半疑,那要與空相應機會是很渺茫的;如果對頓教半信半疑,這個頓教就對你完全不相應。你信它才有機會跟你相應,所以原則上,都是在於我們自己對這個道理,真正能夠信解的程度到達幾分,這個有很深的關係。
《景德傳燈錄》:「祖曰: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,一切戒門定門慧門,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,一切煩惱業障,本來空寂,一切因果皆如夢幻,無三界可出,無菩提可求,人與非人,性相平等,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,如是之法,汝今已得,更無缺少,與佛何殊?」這些的道理就是說,如果前面的道理,沒有百分之百地確定,後面頓教就免談,了解嗎?也就是說你根本就沒有辦法這樣做,根本就沒有辦法這樣相應。頓教的概念,《圓覺經》裡文殊跟普賢,就問過世尊這個問題;就是問世尊他在本地當中,本地的因,他是怎麼去修行的?所以這兩位大菩薩請教世尊,世尊就把頓悟、頓修的道理,在這邊已經講完了。所以頓悟、頓修的概念在經典不是沒有說;這個頓悟、頓修的概念,不是說中國的禪宗祖師才發明的,經典裡面確是有一段,那有這樣地談。所以如果大家對頓教的概念有所質疑的話,我勸你去看《圓覺經》裡文殊跟普賢,其實你看完了之後,你會覺得說,其實道理就講完了。什麼叫做這樣的道理講完?也就是說:「這個世間就是如夢幻。」所以只要知道,這個世間如夢幻,只要百分之百地知道,其實就覺悟了,當下就覺悟了!就是不假方便,不落入次第;只要知道這些是虛幻不實的,當下就覺醒了!
舉個更簡單的例子來跟作說明,世間就是一場夢,你現在在做什麼?「現在在聽經」。你現在就在做夢,我現在也在做夢;我現在夢中為你上課、為你講;你在夢中聽我講,這是真實的。我不瞞你們,人家是「聖人無夢」,我是「常常做夢」,什麼夢都做過。但是我做過幾個夢:我做過第一個夢,就是我在規劃一個道場,我很用心,這個道場應該是怎麼設計?那應該是怎麼安排?然後我精心地策劃,策劃到最後,外面的小鳥在叫,我就醒來了;但是我夢中卻是很認真在規劃那個道場。我也做過這樣的夢,尤其是在什麼時候做的呢?尤其是在我們停課那三年的時候,我常常做什麼夢?我常常做夢:「我在上課,然後很多人在聽我上課,我很認真地講課,那就一直講...,講一講之後呢?」鬧鐘響了,我就醒了。我夢中在規劃道場,然後我夢中在講課,但是當醒來了的時候,醒來了,原來那是什麼?原來那是一場夢!但是在夢中有沒有在做?有沒有?「有」。所以我們佛教界常常這麼說:「空中佛事,水月道場。」我們現在表面上叫做「認真過人生」,其實大家是認真在什麼?大家是「認真在做夢啊!」對不對?那一樣的道理啊!現在學了佛法之後,你也想要「認真修行」對不對?比如說聽同學很認真修行對不對?對啊!那同學很認真修行,也是在夢中修行,他還是在夢中修行。
再講個更坦白一點,有一個人在夢中為了他的失意,然後拚命地造了很多的惡業,結果他墮入地獄,結果那是一場夢。又有一個人看到什麼他都很喜歡,然後也都很貪愛,到最後他掉入餓鬼,結果是一場夢。還有一個人什麼都不學,然後正確的道理也不聽,就是很愚昧,所以夢中墮入三惡道,墮入畜生道,所以它還是一場夢。另外有一個人,他雖然喜歡修行,但是他嗔恨心比較重,他嫉妒心比較重,所以到最後墮入阿修羅,還是做夢。還有一個人,喜歡做好事,然後熱心公益,然後待人也不錯,最後下輩子要繼續投胎到富貴人家,再當個人,那還是一場夢。另外有一個人,跟別人都不來往,一天到晚只想修四禪八定,最後升天,但是那還是一場夢。另外有一些人,出離心很重,一直想求解脫,所以拚命地修四聖諦,結果證得阿羅漢,結果還是一場夢。還有一些人,沒有聽過佛法,獨自修行;有一些人,聽過佛講十二因緣,觀察甚深的緣起而證悟闢支佛,這也是一場夢。另外一個人,讀了大乘經典,接著要行六度萬行,在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禪定、精進、智慧,結果還是一場夢,也是在夢中行菩薩道。還有一個人,多生累劫侍奉千億佛,供養無數諸佛,最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最後醒來了,才知道原來做佛還是一場夢。你現在做人也是一場夢,現在墮三惡道、畜生道、三善道,或是改天開悟成為聖者,或是成佛了,關鍵只在一個問題,什麼問題?你的夢有沒有醒過來?你的大夢有沒有初醒,有沒有醒過來?從這個角度,這叫做頓教。就是醒過來就是頓教。
你沒辦法醒過來,怎麼辦?在夢中漸修,在夢中繼續修行,修到你醒過來。像這樣的道理,像這樣的理論,表面上佛也講,祖師也講。比如說,他前面跟你講說,是空寂的、是夢幻的;沒有三界可出、沒有菩提可求;但是你能百分之百地確信,肯定這樣的道理嗎?今天跟你講佛法,就是要讓你明白這個道理而已。不管講哪一部經?講哪一部論?或是說哪一個法師,哪一個老師來為你講,其實就是要講這個道理,講什麼道理?講說:「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些,都是夢幻,你當覺醒!」就是講這個道理,你當覺醒!
有同學常跟我講:「我明白道理,但我還是有所執著的。」沒有錯。你現在明白道理,還是我執很重;你明白道理,還是法執很重;你明白道理,還是執著空執的,對還是不對?你依舊是我執、法執、空執。現在就要請教你,到底明白什麼道理?明白這個道理,你為什麼不能夠契入?我說你對這個道理不深刻,對這個道理真是不深刻。原則上,你現在坐在這裡做夢,你對做夢深不深刻?不深刻!你是完全不深刻的吧!對不對?是不是完全感覺到「你沒有在做夢」?是不是感覺到「你完全在現實的人生」?是還是不是?「是啊!」所以對做夢連一分你都不深刻,事實上你是不深刻的。真是如此!這麼不深刻的道理,怎麼沒有去察覺到,你是完全不深刻的呢!所以對這樣的道理,不能很深刻的人,沒辦法修頓悟。為什麼沒辦法修頓悟?因為你還沒契入這個道理。
《金剛經》最後一段話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這是對開悟的人說的,還是沒開悟的人?「沒有開悟的人」。因為開悟的人,佛在前面開示,就泣淚悲泣,他就進去了。哪有說《金剛經》看到最後,後面你才正式要去修、要去觀哪!那為什麼你後面要去觀呢?因為你還沒開悟嘛!如果前面就像世尊所講的一樣,已經悟到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已經悟到實相無實無虛,已經悟到諸法如義,已經悟到所謂如來,就是亦無所來亦無所去,後面還需要觀嗎?所以當這個法你沒有入,你要觀;觀到你入,才能夠接上去。但是有的人他真的一聽就能入,這樣的人不可以說沒有;也就是說當自己沒有能耐,不可以說別人沒有這個能耐。可以一目十行嗎?「不可以」。別人可不可以?「可以」。他不行,但是不可以否認別人不行。相信有人過目不忘嗎?「相信」。你可以嗎?「我不可以」。但是你有看過過目不忘的人嗎?你雖然沒有看到,但是你會否認嗎?「沒有看到,但是有聽到啊!」所以有很多有的東西是你沒有能力,但是事實上卻是有這樣的人。你可以說出小數點後面十位以後嗎?「不行」。不行哦!對不對?但是有的人卻可以說出小數點後面五十幾位,他還能夠說出來。
現在只跟你講到頓教跟漸修的概念,如果你沒有入,那你頓教就沒辦法,你還是要漸修,也就是說你還是要透過次第。但是你一聽你就完全懂,完全懂、完全相應,就是這個樣子,那你從此就這樣過人生。我現在來作一個分析,現在世界怎麼回事?大家都懂理論,懂什麼理論?現在所看到的現象,都是諸法因緣生,你只懂這個理論,但是你有觀察嗎?你沒有!舉個例子,這個人為什麼這麼有人緣?你有觀察他的因緣嗎?這個人為什麼令人這麼討厭?你有觀察他的因緣嗎?這個人為什麼這麼會講話?你有觀察他的因緣嗎?這個人講話為什麼會緊張?你有觀察他的因緣嗎?這個小孩子為什麼讀書一讀就懂?你有觀察他因緣嗎?你學佛法學這麼久,為什麼你還不能入?你有觀察你的因緣嗎?這個道理大家懂,對不對?但是你有觀察因緣嗎?答案是什麼?答案是沒有的,這樣對不對?答案是沒有的。所以生不了智慧,只知道說這是一個公式,然後帶入公式;但是卻講不出它的因緣果報,真的講不出,為什麼?因為你沒有觀察啊!只是認為這個公式你懂了,這沒有意義,這樣一點智慧都沒有。
那一天,我跟一個同學講一個概念,因為那個同學剛好在問我《金剛經》,我說你還沒學《金剛經》之前,其實你就聽過《金剛經》。你們同事沒有學佛法,他們也聽過《金剛經》。聽過《金剛經》的什麼?我不是說聽過《金剛經》的名字,我是說他聽過《金剛經》裡面的精髓。什麼精髓呢?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又是山」。你回想一下,這一段話你什麼時候聽到的?我回想我自己,這一段話我在國中我就聽過這樣的話,國中我就聽過這樣的話。你在什麼時間就聽過這樣的話?「還是上學校的時候」。這樣的話已經流傳在民間,很多人在講。只是當初我們覺得,嗯!好像很有意思。但是是什麼意思?其實這個就是在解析說,怎麼看這個世界。這三種層次,哪一個層次你會?「見山是山」。哦!你誤解了,不然我問你好不好?我們前面有沒有一座山?有沒有?「有」。那座山的因緣怎麼來的?你說。「我只是在看這座山,前面那句我懂啊!後面那兩句我不懂」。對!不是我現在說前面那個你不懂,我現在只是在談說,你現在是看到那一座山,但是你知道那一座山的因緣嗎?「理論大概知道啦!」不要講理論啦!對不對?不然我問你,你今天長得這麼莊嚴,你知道你的因緣嗎?我們現在眼睛所看到的,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,你有哪一項是你知道的。比如說,你當一個老師,然後看到這個學生,你只看到他什麼?他怎麼這麼調皮!他怎麼這麼不愛讀書!他怎麼都會偷人家東西!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結果,這樣對不對?但是我們懂他的因緣嗎?「不懂」。你只要不懂,你就不是好老師,對不對?因為你常常這樣沒辦法正確地,輔導這個小孩子嘛!但是我們現在先不要講別人,現在講我們自己。你學佛學得好不好?「可以吧!」你可以的因緣是什麼?
我們在談這個世界,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些現象;第一個概念,它怎麼生起的,它怎麼來的?光是這樣的概念,在世間人就很有智慧,就相當有智慧。王永慶怎麼成功的?張忠謀怎麼成功的?某某政治家怎麼失敗的?所以光是「見山是山」,表面上你看得到,但是它的因緣是什麼?你不知道。請問一下,它這個因緣是你要去看佛書嗎?是還是不是?「不是」。所以我就告訴你不用那麼死板,在現實的人生當中,大自然的現象,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,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書,你有好好觀察嗎?你真的有好好觀察嗎?
你有好好觀察你怎麼來的嗎?我是怎麼來的?我現在只看到我是一個人,但是我這個人是怎麼來的?沒有學佛的人他不知道,如果有學佛的人,他會這樣跟你講:我知道是怎麼來的?「由於我的無明貪愛,再加上我的父母,所以我這樣來的」。這樣講也沒有錯,但不會證悟闢支佛;因為沒有那麼細膩,去觀察這麼入微。所以一樣的道理啦!孔老夫子講說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;前面的問題不能解決,後面的問題你就免談。你根本不明白,我生從哪裡來?那我死從何處去呢?所以我一直在談一個概念,佛法不是說一直看佛經,也不是說就一直打坐、念佛、做早晚課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。每天看到的都是什麼?每天看到的都是佛法,只是你會不會看?也就是說你有看到緣起嗎?然後你有看到緣起的真相嗎?這個是你自己要去觀察的,所以我說有的東西不要講這麼快;我真的覺得很多東西,真的不需要講這麼快;我不需要直接告訴你答案。告訴你什麼答案?什麼是「見山是山」?什麼是「見山不是山」?什麼「見山又是山」?我不見得要告訴你答案,我應該很清楚來讓你思考,來讓你思維。我們現在學佛的人,就是很欠缺正思維,思維的能力相當地薄弱;只會胡思亂想,但是他沒有辦法深入去思維。
因為我們今天不是要談《金剛經》,但是每節課都要談真理,哪一部經不是談真理?你現在看到的這些的現象,你憑什麼不執著?你憑什麼不被這個境界轉?憑什麼?來,憑什麼?「憑定力」。定力啊!是你的定力比較強還是它(相)比較強?「它比較強」。蚊子飛於前,你可能面不改色,對不對?如果地震搖於前,你可能就要改色了。我們不要說泰山崩於前啦!我們說地震搖於前,你臉色就變了。你是學定力來對抗它的嗎?你們不要這樣學,你們這樣學累死人,你這樣學真的會把你累死。我們今天為什麼會被它,說相也好、說境也好,我們今天為什麼會被它(相)(境)轉?為什麼我們的菩提會轉成煩惱?怎麼沒辦法煩惱轉成菩提,為什麼?你說「因為我的定力不夠」,這個答案不對。為什麼?「無明啊!」哪裡無明?就是見相的時候,他就沒有智慧了。簡單這麼講,就是對這個(相)不了解啦!這樣對不對?你對相不了解嘛!你對這個境不了解嘛!所以你見相著相,你遇到境界就被境界轉。關鍵在哪裡?關鍵在「你不了解它」,你不了解相是什麼?你不了解相是「非相」;你不了解相是「無相」。所以我們今天說要明白、要領悟,你要悟到這一個啦!我們說「如夢幻泡影」就在談什麼?就在談這個(相)啦!這個明白了,後面就好說。這個沒辦法接受或是不深刻,那後面修也是累死人。坦白說後面修也真是很累啦!真是累死人。就是拔河,就是兩條牛在拔河。你說這裡明明只有一條牛,哪有兩條牛?這裡(相)(境)一條牛啦!還有這裡面(心)一條牛啦!兩條牛在拔河。
我講個公案,我們都知道洞山良介禪師,有一天跟他的師兄在河邊洗手;在洗手的時候,看到從上游漂下的菜葉;洞山良介就跟他師兄講說,莫非山上有道人?結果他跟他的師兄兩個人,就循了那一條河;然後慢慢走,走了很久;然後終於就看到一個修道人,那個人叫做龍山和尚;看到龍山和尚,洞山良介一看就知道說,這個人是有道的人;因為看他修行,就知道他是有道的人。洞山良介一開始沒有禮拜他,要注意這個問題;有很多禪和子去參禪,不見得按照禮數,為什麼?因為生死事大,這個問題先解決完了,禮數才來,你了解嗎?我們不是,我們是人情世故;所以我們一定要先遵照禮節,禮節完了之後才請教和尚,這樣對不對?我也不是教你說一定這樣,知道嗎?因為你沒有禮節就是沒有禮節,因為你也沒有道啊!你沒有道又沒有禮節,那更糟糕,對不對?還是要客氣點。然後洞山並沒有禮拜他,就先問他一個問題。他就問他說:「和尚,你是得到什麼消息才入山?」你要注意這句話,你是得到什麼消息才入山的?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你要自己好好修行,是因為你得到,悟了什麼東西,才在這裡好好修行。我們現在的人,都不是悟了什麼東西在那邊修行哪!我們現在的人都是喜歡沒有人管,每個人自成一個天地。所以你以後要一個人修行,跑去深山修行,你要悟到了什麼你才去,知道嗎?不然你在那邊修幹嘛!龍山和尚一聽就知道這個是內行人,內行人講的話。那個龍山和尚就跟他回答:「我見到兩個泥牛,一直鬥鬥入大海,至今沒有消息。」洞山良介聽他這麼講之後,然後就跪下來頂禮禮拜。兩個泥牛一直鬥,就是你的心跟境,你的心跟外面的世界鬥多久了?有沒有在鬥?「有」。七點半到八點讓你們打坐,你們坐在那邊是在打坐還是在鬥?台灣水牛去遇到西班牙鬥牛,在那邊鬥......,也就是你的心跟這個世界,就是一直鬥....,不知道鬥多久了?我們還是在鬥,但是龍山說這兩頭已經鬥入海了,入什麼海?不是苦海啦!人家他已經不是入苦海了,人家已經入智慧的大海了!所以「至今沒有消息」,就是不可思議啦!但是有的人連說有兩頭牛,他都不知道,你相不相信?
那一樣的道理啊!為什麼今天要談那一段?為什麼不要直接談,為什麼要談這些?因為這些沒有談,後面那一段用念的就好了。你說後面那一段怎麼談?我談幾個很簡單的概念,大家去思考一下,這個現象到底怎麼來的?你平常都應該用心去觀察它的因緣;今天回家看到家人的臉色,你就要知道他的因緣;今天一出門看到天色,你就應該要知道它的因緣,這些是你平常自己去觀察。這些涵蓋世間法,也涵蓋出世間法,都涵蓋。但是現在直接要跟你談的是,這個相、這個境,為什麼直接要跟你談這個問題,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問題最簡單,要從這個問題開始談。你讀《金剛經》,它一開始談的,就是講六塵,「菩薩不住色布施」;「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」。它一開始就跟你談六塵,就是代表說這個境,一直在影響我們。那你先用幾個角度來觀察,只要你看到任何的現象,你應該生起第一個概念,它不是恆常的;「不恆常,不真實,不可得」這三句就可以開悟了。你現在眼睛一張開,耳朵一聽到,身體一接觸,起心動念;你現在接觸的這些的現象,那都不是恆常的。是什麼?表面上它是相續的假相。所以表面上你們看到它,有短暫的存在;那是表面上,你會看到它有短暫的存在。它的答案其實很清楚,它的答案就是兩個字,這兩個字你一定會,哪兩個字?它不是恆常的你看到什麼?「無常!」世尊常教人家觀無常,你要觀無常。再來,這個現象,你現在看到的現象都不是真實的,這個電話是不是真實的?因為等一下它就停,你現在看到這些現象,它不是真實的,它是虛妄的,你有這樣觀察嗎?它不是真實的,它是虛妄的。你有這樣觀察你的家人嗎?你敢這樣觀嗎?還是捨不得這樣觀。那個可愛的小孩去哪裡了?他長大,可不可愛?有一個母親跟我這麼說,她說她的孩子以前很聽話,現在不聽話很傷她的心。我說你的孩子以前很聽話,你指的是說幾歲之前,小時候很聽話,是不是很乖?不一定哪。然後長大不聽話是不是很壞?也不一定。他沒有辦法看到這些東西是不真實的,它真的不是真實的。現在更難接受的是什麼?它是不可以得到的。這三個有三種層次哦!你說小孩子是會變的,我相信很多父母親都能接受,對不對?你說小孩子不是真實的,開始就沒辦法什麼?我的小孩子又不是洋娃娃,怎麼不是真實的?你說小孩子是不可得的,你打死他他會相信嗎?他當然不相信。但是你們已經聽過那麼多佛法了,你們腦袋知道我在說什麼,但是你們相信嗎?你們雖然腦袋知道我在說什麼,但是你們相信嗎?那這三個「不恆常,不真實,不可得」怎麼觀察?經典沒有教你怎麼觀察嗎?經典它真的有教你怎麼觀察,它說它不是恆常的,你要觀什麼?無常,你要觀如露亦如電。它說不是真實的,你要觀察什麼?如夢如幻。泡影,泡就是無常,影就是不真實。它說不可得,你要觀什麼?《金剛經》帶入公式,觀什麼?空怎麼觀?水月。你把經典唸過來,就像唸歌,這有意義嗎?《金剛經》講的觀六個,三個是無常(露、電、泡),三個是虛妄(夢、幻、影)。所以你現在看到世間的一切,你有這三種看法嗎?你有這麼深刻地去看到「它不是恆常的,它不真實,它不可得」你有看到嗎?因為你沒有看到,所以你才會被它影響啊!你一直被這個影響,因為你覺得它是真實的。它如何真實?它真的傷到我的自尊心。真不真實?真實啊!它怎麼不真實!所以你沒有這麼深刻的人,你在靜坐的時候,應做如是觀(不恆常,不真實,不可得),你要一項一項觀,所有的現象都是這麼短暫的,但是問題我們到底看到什麼?你可能只會看到露水是短暫的,你可能會看到閃電是短暫的,但是你卻沒有辦法看到一天是短暫的;你卻沒辦法看到一個月是短暫的;一年是短暫的;人的一生是短暫的。我的一生跟那一座山的一生比起來,我是短暫的;彭祖八百歲跟千年的神木比是短暫的,也就是說你有這樣觀察嗎?你只看到變動的東西是短暫的,不變的東西就是長久的。
最近有一個同學他跟我講說,哎呀!師父你有沒有觀察過我?我說我觀察你幹什麼?你有沒有覺得我最近變胖了?我說你悟到什麼?你變胖了,可以悟到什麼?如果變胖能夠讓你開悟,值不值得?太值得了!對不對?那一樣的道理,你最近變瘦了,也值得。所以你要老實一點,你在靜坐的時候,麻煩一下,你可以一項一項觀嗎?好好地去觀察,露水是短暫的「夜半來,天明去」它是短暫的。所以你對這個現象,如果你如實地觀察,憑良心講,你對這個現象,你會越來越不執著;尤其是什麼,尤其悟到最後只有一個答案,不可得。悟到最後只有一個答案,叫做不可得。水中的月亮表面上是看到,但是水中的月亮不可得;鏡中的影像雖然看得到,但是鏡中的影像不可得;水中月,鏡中花,那你現在看到的現象,就像水中月跟鏡中花一樣,清清楚楚讓你看到。有沒有看到?但是清清楚楚不可得。你有沒有感覺到?你有沒有太太?「有」。有沒有看到?「有」。可不可得?「不可得」。看到不可得:我看到錢也不可得;我看到喜歡的人,討厭的人也不可得。你能夠直接了當去悟到不可得嗎?如果你直接了當去悟到不可得,其實我恭喜你,大事已畢。為什麼叫做大事已畢?得失心就破了。你的得失心已經破了,平常心就出現了,這個就是一個悟道的人。他直接了當去悟道,這三種觀法(不恆常,不真實,不可得)就是三種層次,要同時觀也可以;要直接了當明白這個道理那更好,那明白了嗎?
「更無分別,汝但任心自在」,「任心自在」怕被誤解,所以道信禪師後面他講,「隨心自在」,在「任」旁邊寫個「隨」,隨心自在,你知道為什麼怕你誤解嗎?任心自在,任你胡思亂想。我就是喜歡胡思亂想,所以任我胡思亂想,那我就坐在那邊胡思亂想。任心自在就是隨心自在,那你會說師父這個哪裡不一樣?「隨心自在」再改一個字,你就知道意思了。你們改改看。「隨緣自在」。對,講對了,隨緣自在,你們是不是很清楚。道信禪師現在告訴法融禪師說,接下來你怎麼生活,我用生活不用修行這個名詞,你接下來怎麼生活?什麼叫做隨心自在?這個「隨」是隨緣,隨任何的因緣,心都能自在。比如說你去銀行的時候,假設銀行有放音樂,然後你平常是修念佛法門,或是你是修四念處,這個時候你會有什麼反應?你是繼續修念佛法門,還是繼續修四念處?你們怎麼不回應?你們都沒有去過銀行哦!我現在是教你如何隨心自在的方法呢!隨心自在的方法,不是他修什麼?不是。是面對各種因緣都能自在,不是修什麼?舉個例子,比如說你是修念佛法門,你去銀行,到銀行拿到號碼牌之後,可能坐到沙發那邊等,你坐在那邊念佛,我不反對,但只是說你不是修這個法門,你只是修念佛法門,並不是修隨心自在。如果我去銀行,它那邊在放鄧麗君的歌,我坐在那邊就是會聽鄧麗君唱歌,我就會靜靜地聽,聽到叫到我為止。
禪宗的修行其實就是生活,你在哪裡就可以看得出來?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一剛開始就是世尊的生活,「希有世尊」,憑良心講的啦!希有世尊!我們修那些法,說實在的,還不是要對治你的心,不然修它幹嘛!修那麼多法門幹嘛!還不是因為你的心擺不平,你心若是擺平,好好生活就好。但是這個「隨心自在」好修嗎?我憑良心講,沒有辦法真正領悟(不恆常,不真實,不可得)的人,有辦法隨心自在嗎?沒辦法。你說三更半夜去墳墓逛逛,你說是念地藏王菩薩比較穩當,還是修隨緣自在比較穩當?「不要去」。你講得對,不要去最穩當,對不對?是啊!所以沒事情,不要來做人,你來做人,你要來這裡佔位做什麼?不要來最穩當。既然來了,就要能夠隨心自在。所以一般怯懦的人、恐懼的人,憑良心講的,他念佛最快,他心馬上好像就有一個東西可以抓。所以你如果沒有那個功夫的人,隨心自在你有辦法嗎?你是沒辦法騙人的。但是問題不是說,你沒有能力做到,而是說你對這方面當中,你要好好地悟透;你悟透了,你自然就能夠隨心自在。你悟不透啊!沒辦法啦!為什麼?你一定被境界打敗啦!你如果往生的時候,我們要去幫你助念嗎?「不用,都不用」。為什麼?「因為隨緣自在啊!」你如果有把握就好了,不要勞師動眾,知道嗎?「知道」。其實真的不是開玩笑,你可以的話,真的不用勞師動眾;等一下本來很自在的,結果我們念得很難聽,就惹你不自在,反而障礙到你。知道嗎?本來是好意要去助念,變成障道因緣,說不定障你的道,我不是開玩笑,這個是真的。
所以我在讀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其實我最喜歡讀第一段而已,我坦白跟你講,我就最喜歡讀第一段;就是生活而已,不要這麼囉嗦!心假設沒有事就好了,你就好好地生活。如果心有很多的事,我告訴你,就好像一個人一天到晚去診所拿藥,然後拿了那麼多藥。你問他說:「奇怪,你怎麼皮包都是藥?」他說:「我從上面到下面整組都壞掉了。」浪費健保局的資源,知道嗎?那一樣的道理,你沒有心事,你就不用來找我訴苦。這樣對不對?你這樣會浪費我的資源。你不要浪費資源啊!你不要那麼多苦,對不對?所以我過去已經跟很多人講過,我說你很幸福,你有什麼痛苦?所以有病才要看醫生,無病不用談。假設你沒有事好好生活,這就是最上乘法,我坦白跟你講,這就是最上乘法。
「莫作觀行,亦莫澄心」,糟糕了!假設你是漸修的人,「莫作觀行」旁邊寫「修觀」,「亦莫澄心」旁邊寫「修止」,這就是止觀。一個初學者,一個還沒辦法領悟這種道理的人,他常常都一定要從止觀開始,漸修一般都先修止後修觀,直到有一天止觀雙運。但是頓教法門不這樣修,所以任心自在的人不做觀行。我才跟你講說你要觀,如果你還不明白這個道理,你平常都要觀,但是當你明白了不用這樣觀。「亦莫澄心」就是不要刻意,讓心靜下來,這叫做修止。
「莫起貪嗔,莫懷愁慮」。不要生起取捨;不要莫名其妙在那邊憂愁滿面,然後覺得心情不好或是胡思亂想。「莫懷愁慮」知道嗎?「已經沒有那個事情了,已經一年半」。好,這一帖藥有用就好了,不要自己莫名其妙,就生起不好的感覺。
「蕩蕩無礙,任意縱橫」。「蕩蕩」就是流水的樣子,就像一個流水一樣。我作個譬喻,一個自在的人就像有一艘沒有人坐的獨木舟,從上游隨著流水一直漂啊!一直漂!岸邊再美麗,它也不會靠過去;岸邊再髒亂,它該靠過的時候,它也會靠過去;它一直漂,它漂到有障礙物,它就停到那邊,它就卡在那邊,直到障礙物消除之後,它又一直漂啊!一直漂!它就是一艘空的獨木舟。由於這艘獨木舟是空,所以它才那個因緣讓它停留,它就停留;那個因緣讓它過,它就過。如果河邊上有人需要這艘船,他就會上船。這就是無我利他的菩薩道。我們的心能夠像流水一樣,讓它自由自在;隨著因緣該停就停,該過就過,該靠岸就靠岸;人家需要我們,他該需要就需要,他不需要我們,我們該走就應該走。
「不做諸善,不做諸惡」。剛學佛法的人,尤其看到禪宗常常這麼講「不造善,也不造諸惡。」常常很納悶,為什麼禪宗都這麼說?善惡那是你自己說的。有分別的善惡不是真善,常常隨著個人的價值觀;常常隨著個人的利益;常常隨著每個人,對他有利的一邊在談另外一邊,所以這是世間知見。所以真善是什麼?真善就是應該要離開這一切的知見。
「行住坐臥,觸目遇緣,總是佛之妙用。快樂無憂,故名為佛。」那個「佛」就是心,從前面念到這裡,你覺得四祖在談什麼?四祖就是在談生活。你好好地看,他談的就是生活,那現在談到一個嚴肅的問題,只要每次談到佛,大家都要立正,都要站好。但是禪宗在談總是很輕鬆,「快樂無憂,故名為佛」,「快樂無憂」這四個字劃起來,這四個字比較不會那麼負擔吧!有沒有比較親切,一定要修到滿頭包嗎?有人跟我講說師父「快樂」這兩個字常常大家會誤會,一般人的快樂是有後遺症的,不管是什麼快樂?你去KTV唱歌,唱完之後也會有後遺症,唱完之後回家更顯得空虛,知道嗎?唱完了之後,錢也花掉了。世間人的快樂都是有後遺症的,你可以觀察一下。比如說,八月十五,你孩子有沒有回來?「有!我全家都回來了」。那是有後遺症了,改天不再回來,或是回來之後要走了,因為感情太好又哭哭啼啼。你看,我講的這句話就是要讓你觀察,世間的快樂都是有後遺症的。以前我在做業務的時候,每次業績做第一名,我就開始煩惱,為什麼?就是代表下個月我還要第一名。你們讀書也是一樣,這次月考考第一名,下個月呢?下次月考?所以世間的快樂總是短暫的,短暫之後就帶來更大的痛苦跟壓力,都是後遺症。這裡面的快樂是沒後遺症的;他快樂是沒有憂慮的,是沒有憂愁的。所以這樣解釋「佛」比較輕鬆,這就是我常跟你講說,沒事就好,好好過就好。
師曰:「既不許作觀行,於境起時,心如何對治?」這個四祖講得這麼清楚,但是他產生一個懷疑,那萬一境界來了之後怎麼辦?你看法融禪師是不是修行很久的人?對這樣的開示,有某些話還是會有所質疑,知道嗎?四祖講一段很有名的話,這一段話你要背起來,尤其是前面四句你要背起來,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」這一段我過去就講過了,境界有什麼好壞?這一段你回家去思考一下,你回家好好去思考。假設這一段話,你真的都沒問題,你也能做到,那你就可以修頓教。我很坦白跟你講,你就可以按照世俗的方式,從心、隨心自在。假設你沒辦法,那你就再辛苦一點,我就只能夠跟你講,你再辛苦一點,你就再從頭慢慢什麼?再慢慢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