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曰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」
四祖道信所開示的頓教法門,重點其實就在「心」跟「境」這兩個字,一切的修行原則上都是心跟境的問題而已。其實學佛只要去了解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大概佛法的重點,幾乎都會抓到;現在問題是說到底能不能夠了解它,然後體會它、運用它?修行、修行,你說要修什麼行?很簡單,在日常生活,六根遇到六塵的境界然後產生什麼樣的反應,談修行其實就在談這個問題。講修行修心,是說你的反應會不會造成你的痛苦?會不會造成你的煩惱?會不會造成你的罣礙?會不會造成你的不自在?你如何修到無罣礙又能自在,然後遇到一切的境界,心都是這麼樣地平靜,這就是修行。其實講穿了,真的是沒有這麼複雜。請問一下,你覺得當一個法師要不要慈悲?「要」。每次都講給你們聽這樣算慈悲嗎?我可不可以去講給別人聽?我可不可以拋棄你們這一班,去講給別人聽?那麼多人口,一輩子都講給這幾個人聽而已!真的有這麼難嗎?其實,我一直在想以前辦教育訓練的時候,我都會跟公司講:「你們的課,我花三天兩夜幫你們全部上完,我該上的都上完了,接著就看你們。」一樣的道理,你們學佛可不可以三天兩夜就上完,接著就看你們;三天兩夜就是理論方法都講完了,接著就靠各位。你說三天兩夜講得完嗎?「不用三天兩夜」。對啊!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完。因為現在學佛並不是知識性的東西,它一些的道理,你只要掌握住,接著靠你自己去解脫。學佛最終就是要解脫,就這麼簡單。
學佛不是這麼狹隘地說,學釋迦牟尼佛或是學阿彌陀佛;學觀世音菩薩或是學文殊普賢。而是說我們講的這些諸佛菩薩,他們為什麼能夠成就?因為他們覺悟。所以我們學佛,就是學覺悟,覺悟就能解脫,重點就這個樣子,其它都沒有辦法入流。入什麼之流?入聖人之流,入覺悟之流。所以假設你的學佛擺在只是信仰、行善修福、修定或是有所期待,這個都不是正見,學佛的正見不是這樣的。世間人都是活在希望當中,他在期待他的希望、他的理想,有期待的人,根本不懂佛法。
所以關鍵就在心跟境,四祖說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」這四句話你應該把它背起來,像一個四句偈一樣。把「境」跟「心」圈起來,就是心跟境的問題而已。其實直接談心就可以,但是今天要從境開始來談,為什麼?境比較粗糙,假設境你都分不清楚,你何能了解心呢?
什麼叫做境?先下一個定義,心所攀緣的對象就叫做境。比如說,我在看這一盆花,它就是我的境;我在看這個攝影機,這個攝影機就是我的境;晚上做夢,那個夢也是境;現在心情不好,那個心情不好也是境。所關注的這一切的現象,針對這個現象跟你產生因緣的關係,就是所謂的境。我再講得更清楚一點,能夠被你觀察的叫做境。什麼東西能夠被你觀察呢?第一點、這個世界都可以被你觀察;第二點、你的身體也可以被你觀察;第三點、你心理的活動狀態也可以被你觀察。所以身、心、世界都是你的境,其實就是佛法所講的十八界。所以我才說佛法的重點,就是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。我們常講說:「我被境轉」,所謂被境轉,就是我被那個境所影響。
先來確立那個境,我們把境分成兩個部分來談,一個叫做外境,什麼叫外境呢?就是你的身體跟這個世界。什麼叫做內境呢?就是你的心。那你說內境比較好觀察還是外境?「當然是外境」。所以簡單的先學。那現在就要講一個概念,所謂好醜就是沒有好壞的意思,任何的境界都沒有好跟壞。為什麼?來說說看,「因為它是我們心的」。等一下,我沒有說心,你不要講下面那一句話,我只是請你直接跟我談境,我現在還不談心,為什麼沒有好醜?「好壞是因為我們的看法不同啊!」你又來了,我就叫你不要談心。「作用不同,它的作用不同,沒有好壞」。我們現在都忘記境了,如果你不相信,我這樣問,你看到什麼?「花」。好不好看?「境無好醜」。不錯!注意聽哦!你有沒有看到毛巾,「有」。這條毛巾誰的?「用的人的」。優秀!越來越優秀了!注意聽!我們一般看到境界,都沒有正確地觀察境界,正觀又叫做如實觀,或是如是觀;在《阿含經》裡面常常用「正觀」這個名詞。《金剛經》用哪一個名詞?用「應作如是觀」這個名詞。什麼叫正確的觀察呢?看到什麼你就說什麼?聽到什麼你就說什麼?這個概念本來,是最簡單的概念。我們來練習好不好?你有沒有聽到聲音,「聽到了」。我的聲音洪不洪亮?「聲音只是聲音」。你有沒有看過你的孫子跌倒?「有」。跌倒的時候你心會不會痛?「我還是很痛」。你怎麼不說跌倒就是跌倒?你比較關心你的孫子,比較沒有關心我,你知道嗎?我剛才講話你也不理我,講到你的孫子你就心疼;所以你的心不是好醜,你的心是不善良。這個境界本來是很單純的,但是大家已經忘記了。你看到什麼,其實就是看到什麼。但問題是,你常常被境一拖就過去,以後看事情不要這樣看。你剛開始學習的時候,稍微停頓一下。就像有很多人修四念處,本來走得很好,就像一個人在走;結果他一修四念處,就像機器人。為什麼會這個樣子?因為他平常都沒觀察到底是手先擺?還是腳先抬?腳先抬?到底是腳尖先抬?還是腳根先抬?到底是大腿先抬?還是小腿先抬?他之前都沒有觀察過,所以他現在放慢動作來觀察。就像講一個名詞,你看到這兩個字(難過)會怎麼樣?「會難過」。看到這兩個字就難過。難怪!你看到你的孫子跌在地上,你就馬上就會心痛、心疼。你看到地上有錢,你就會貪心想要把它撿起來。我們最單純的看法,為什麼都忘記了?好奇怪!這麼簡單的看法,居然大家都已經忘記了。恢復本來的樣子好不好?看到什麼,先停頓一下,直接說「我看到什麼」就好,其它都不要說。注意看!「難過」不要這樣念,這樣越念就越難過;停頓一下,「難」~再怎麼「難」都可以過。知道嗎?這樣會了嗎?你委屈一下好不好?你很差勁!「謝謝指教」。我叫你比較如實的,我沒有叫你這樣回應。什麼謝謝指教?我還歡迎光臨呢?重來,你很差勁!你聽到什麼?「聽到聲音」。當你聽到別人在罵你的時候,只是聽到而已!其實你真的很優秀,你聽到什麼?「也是聽到而已」。後面(聲音)不是不能講啦!比如說你媽媽走到你前面,「只是看到人而已」你一定這樣說嗎?我只是看到我媽媽走到我前面,所以講「媽媽」不要緊吧!對不對?比如說,我看到什麼?我看到一盆花,你講「我看到一盆蘭花」這樣有問題嗎?沒有問題吧!你不要不敢講說它是什麼?你們不要這樣,好像我跟你考一下,你就嚇得不敢講什麼。其實我在講的這個境,就是很基本的概念,但是大家對這個基本的概念,已經扯得太遠了。比如說,我聽到有人在罵我,我就靜靜地聽;我聽到有人在讚美我,我就靜靜地聽。比如說,我聽到師父在上課、聽到師父在罵我或是聽到師父在教我;如實地去看到那個境、看到那個現象、去聽到純粹是這樣子而已。
這個概念是最簡單的,有沒有人不會這個概念的?這個概念其實大家都會,但是你們忘記了。因為你們直接跟心連在一起,就開始一直想;然後就馬上開始在打妄想,所以反而失去了真相。你要正確地觀察,看到什麼就看到什麼?聽到什麼就聽到什麼?這樣大家會了嗎?這個概念說不定國小學生來聽,他一聽就會;因為他就是很直接地反應而已,他不會像我們想東想西,他就直接地反應。這個反應你忘記了嗎?如果大家忘記了,先學習停頓,停頓之後讓自己再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?
現在要講的是說,境界為什麼沒有好壞?我要談這個問題,不是談好壞是因為心起的,我只是談境,這個境,假設不加入我個人主觀的因素,它是沒有好壞的。我們現在開始來舉例說明,有的東西大家一聽,大家會誤以為說這樣我懂了。就像說五蘊,大家也聽過,十二入大家也聽過,十八界不知道聽過多少遍了?但是你怎麼沒有感覺?這個就是你誤以為你懂了,你根本就沒有去觀察,你怎麼可以說你懂了呢?你誤會你懂了,結果這個懂了,你也不能夠解脫。因為你誤會了。到底哪裡出了問題?你沒有透過觀察,然後你自己也不懂得檢測,所以完全不知道,你到底懂還是不懂?
談外面的世界,我們先從外境開始來談,我們分門別類來談,我們先從植物類開始來談。第一個問題,有小草、有樹木、有神木,這三類你都看過了吧!哪一類比較好?「都很好」。第二個問題,還是舉植物,你買一盆蘭花來,它可能簡單也分三種狀況:第一種狀況、就是買蘭花它還沒開花;第二種狀況、就是它開花;第三種狀況、就是花謝了。哪一種狀況好?「這是一個自然現象」。哪一種狀況好?「無所謂好或不好,就是現象」。第三個問題,一對夫妻:第一種狀況、沒有孩子;第二種狀況、就是結完婚之後,經過幾年之後就生一個孩子;第三種狀況、生一個孩子,經過幾個月之後這個孩子就死了。無子、有子、死子,哪一個狀況比較好?「這個要看你」。什麼看什麼?花未開、花已開、花已謝;跟無子、有子、子死,哪裡不一樣?「一個有血緣、一個無血緣;名詞不一樣,其實都是一樣的;一個切身、一個不切身」。你跟同學也沒有血緣。「也就是從小處來看是沒有,如果從大處來看是有啊!」你看,我現在只是談境,你現在已經跟我談到什麼?你們會不會扯太遠呢?我跟你談境。「可不可以這樣說?」你說。「生者任生,有者任有,死者任死」。你這個「任」是什麼意思?「任哪」。任生、任死、任那個人。「生者任生」。你可以任由我們糟蹋嗎?你怎麼不回答?「已經被糟蹋很久了」。你想盡辦法要把我們糟蹋回來,對不對?
因為你現在上我的課,我一直在跟你講這個概念,所以你一般會比較理性地回答我,我有沒有說錯?我們看到小草,你會不會這樣說或是你文章會不會這樣寫:「地上的小草,好偉大啊!好雄偉啊!」你會不會這樣寫?「當然不會」。什麼你才會這樣寫?「大樹啊!神木啊!」,所以你要知道,從我們起心動念當中、從我們內在潛意識當中、不管你是文章、不管你是講話;其實我們開始潛意識當中,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有個人的意識形態。這個概念,過去生不用談,從小我們已經開始累積這樣的概念。那你說是神木比較偉大還是小草?「不能這樣講」。那文章該怎麼寫?「小草,有小草的作用;神木,有神木的作用」。對嘛!所以以後教你孩子,文章要這樣寫,知道嗎?我知道那是小草;我知道那是樹;我知道那是神木,但這三者都有它的妙用,這三者都是平等。我有沒有說錯?你有這樣看人生嗎?你跟我智慧誰比較高?「你」。你怎麼知道是我?你看,馬上就洩氣了;難道我是神木,你是小草嗎?馬上講了你又說你,我們潛意識就是這樣的概念。
我們今天來這邊,我們現在來學的是真理,我們學的不是個人的看法。真理是放諸天下皆準,跟你個人的看法無關;你個人的看法是可以被推翻的,真理是沒有辦法推翻它的。我們是要來學真相,你看到了什麼真相?那你以前所講的那些話是真相嗎?那不是真相,都不是真相,你都不知道。你從任何的小地方一直到大地方,你對自然界一直到對人、事,其實你都沒有正確地觀察。你常處在這種狀態,但是你不知道,所以你的煩惱沒有辦法止息。為什麼你的煩惱沒辦法止息?因為你沒有察覺到,你的觀察是錯誤的,你沒有察覺到你的想法不是真理。我只希望說一項一項舉例子給你聽,但是我常發覺到,你們回去都不會舉例子給自己聽呢!我常常跟你說教學相長,你是老師,你也是學生,你自己教你自己;你自己這個老師,出題目考你這個學生,看你自己答得出來還是答不出來?你為什麼不考考看呢?我們是要考自己,我們不是要去考別人,是要考察自己到底懂不懂?我剛才所講的,就是植物的狀態。我說因為你現在在上課,你才會這麼回答。你只要隨便去買一盆蘭花回去,買回去就有人跟你說好看;就有的人跟你說這盆蘭花雖然開花,怎麼看起來這麼沒有精神?雖然開花怎麼看起來這麼沒有精神?難道你買的蘭花回去,它會答數嗎?它會答數才有精神嗎?這盆蘭花怎麼這麼沒有精神?這是人講的話嗎?但是你有多少次講這樣的話。如果你心中是平等的,那是智慧。一個智者是善分別,他不是不分別。現在要去學習正觀,要正確地觀察。我再舉動物的例子:有養寵物的舉手,你有養寵物,你們兩個都有養,你養什麼?「台灣土狗」。養狗就好了。台灣土狗,怎麼不養豬?「這個難控制吧!這個比較不聽話啊!」狗是比較忠,豬是比較愚,合起來叫做什麼?現在養什麼都沒有關係,因為很多人在養人。養什麼人就不要講。我們說魚在水裡游,鳥在天上飛,狗在地上跑;仁者我請教你,這三種動物哪一種動物比較自由?你還會想這麼久!現在我是跟你講境界,你在想什麼?我只在問你境界,你怎麼偏偏在想,這三種動物哪一種比較自由?「應該是鳥跟魚」。你打妄想,你有把它們三種動物,拿到面前開會過嗎?你如果沒有跟他們開過會,你自己妄想下結論,這樣有道理嗎?不然我反問你一個問題,是鳥比較自由還是魚比較自由,還是人在地面上比較自由?我看你的答案,你一定不會說你自由啦!我看你的表情,就是不自由。今天才來聽佛法,自由我還來幹嘛!講穿了不就這樣嗎?它是什麼動物,它本來就在它自己的環境生長,所以也不要掉入這個陷阱。
再來我講礦物好了:石頭、黃金、鑽石哪一個比較珍貴?「都很珍貴」。你蓋房子會用什麼?「會用石頭」。你娶媳婦會打什麼?「打黃金」。你跟太太周年慶,你會送她什麼?「鑽石」。所以你會用嘛!你不要只會用礦物,不懂用人物。我們是人,不要只會用礦物不會用人。但是你這樣觀察,表面上覺得說我這樣好像懂了。但是剛才同學談一個問題,事不關己,關己則亂,只要談到自己真的就亂了。你結婚了嗎?「還沒」。那我請問你一個問題,是結婚比較好,還是不結婚比較好,還是作伴就好,哪一種比較好?「要看個人」。我現在問你了,哪一種比較好?「都好,看因緣」。這三個可以合在一起嗎?「三個可以合在一起」。對啊!結婚跟不結婚,可以合在一起嗎?從無常的角度是可以。我等一下再談另外一個概念。我再問你第二個問題,是女嫁男比較好,還是男娶女比較好,還是女嫁女、男娶男,哪個好?我現在這些問題都敏感,「如果心中沒有這個概念,就不會答」。問題是你就有這個概念,所以你才會這樣回答我。我現在就是要讓你回答,這四種狀況哪一種狀況好?為什麼?近者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,遠者會發生在子女的身上,旁者會發生在周遭朋友的身上。當他遇到這個問題,他來請教大德的時候,你要怎麼回答?我現在講的就是境界,簡單這麼講就是異性結婚跟同性結婚,這個就是一個境界。我現在還沒有講,人跟動物結婚,我怕太刁難你。所以我先談這個問題,哪一個比較好?你問我。「師父,異性結婚比較好,還是同性結婚?」幸福就好,不幸就不好,我已經教你怎麼回答問題了。「師父,幸福是要結婚以後,才會知道啊!沒有結婚不知道」。當然,什麼東西不是這樣。那我問你一個問題,你現在講的就是後面的事情,知道嗎?懂無常嗎?「一點點」。聽我講那麼多課,你講才懂一點點。無常是什麼意思?「是會變化的」。變是變好還是變壞?「看從哪一個角度看哪」。為什麼經典常講「無常故苦」?有很多人對這個「苦」不會解釋,說無常就是痛苦;這樣解釋不對,無常也有快樂的一面啊!比如說,一個失敗的人,就是因為無常,他才有機會成功啊!一個迷的人,就是因為無常,他才有機會悟嘛!所以無常就是痛苦,這樣解釋不對。那苦是什麼意思?苦的意思就是不確定。什麼叫做不確定?就是無常的變化是不確定的。不確定什麼?不確定所變化的方向,是你預測想要的那個方向。買過股票的舉手,你買股票預測的方向,都跟你一樣還是不一樣?「有的一樣,有的不一樣」。我並不排斥股票,你知道為什麼嗎?因為看股票很容易開悟。你一直在預測它的方向,每天都在預測它的方向,時時刻刻都在預測它的方向。希望它漲,它就跌;希望它跌,它就漲,跟你想像的都不一樣。那一樣的道理,一般女孩子很喜歡小孩子,喜歡小孩子出生對不對?想不想他死?「不想」。都只是預測他活著,從來不預測他會死去。
今天為什麼會苦?因為無常的變化的方向跟你預測的不一樣,你就會痛苦,就會很苦。觀無常是要這樣觀。很多人說:「師父,我觀無常,我怎麼不會開悟?」我說你到底是在觀什麼?我知道它在變化,它現在不是變化會讓你苦。假設它變化的方向如你所願的方向一樣;例如兒子越變越聽我的話,你會痛苦嗎?學生越變越優秀,你怎麼會苦?現在問題是,人生不如意為什麼十之八九?因為變化的方向,跟你所願的方向不一樣,所以才會苦。觀無常是要去領悟到這個道理。而不是只有變化、變化,而不明白它這裡面,潛藏什麼道理。有很多的現象,有很多的人問你,看你怎麼回答。世間的人有很多的疑難雜症,很多的痛苦,你怎麼回答?原則上境界、現象、狀況,它就是一種情形。但是你的心為什麼產生矛盾呢?你就是沒有辦法把境界看清楚。我今天講的概念,你們在這一生中會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。我不知道你怎麼回答?就像我剛才所講的概念一樣,異性戀、同性戀的問題你怎麼回答?「師父,我有一個問題」。你什麼問題?「就是你講的不管同性或異性,幸不幸福是自己心的認知的問題,但是以無常變化來講,幸福這個問題跟不幸,也是對待的問題」。我現在所講的幸福,一個不能解脫的人,幸福對他來講是空談。我現在講的幸福,不是一般廣告說的,你愛不愛我的那個幸福。我現在講的是真正的幸福,真正的快樂,假設沒有開悟,一定是沒有辦法。「沒有看到」。你本來就沒看到,如果你現在去中興新村散步,只要看到有一對幸福的人,就可以跪下來頂禮,他就是你的善知識。所謂幸福不是那一種很表面的幸福。
我們一直都在談現象。就像有很多的學生,她的公公、婆婆常會跟他兒子、媳婦講:「孫子已經長大了,你怎麼不去跟他找個太太?那個女孩子已經二十幾歲了,怎麼不去為她選一個丈夫?」這個意思就是說,不結婚不好,結婚好。這樣概念對還是錯?「偏錯」。明顯的錯嘛!但是你是一個做媳婦的,難道你要這樣回答你公公嗎?你公公聽得下去嗎?「聽不下去」。所以你要善於譬喻嘛!你要說:「公公,一盆花擺在這裡比較好看呢?還是擺兩盆?」「公公,是碗比較好看呢?還是碗公比較好看?」你用現象的角度去做譬喻,我保證他啞口無言,他怎麼講都不對。他會假裝很明理地這樣告訴你,傻媳婦啊!那個碗就是要裝飯的嘛!碗公就是要裝湯的,傻媳婦啊!所以沒有結婚有沒有結婚的作用,結婚有結婚的作用;沒有結婚的人他有他的因緣,結婚的人有他的因緣,他是什麼狀態,他就應該是產生什麼作用。你們跟很多人在講話,尤其是長者,你要多講這個概念。我那一天跟一個長者聊過天,他跟我講一個概念。他說我們老一輩的概念,都希望說自己的子女要結婚,那這樣以後才會有子嗣,以後才會人為他送終。我就跟那個老人家這麼說:「觀念沒有新觀念跟舊觀念,觀念只有對不對、正確不正確。」你覺得呢?這樣的話你們會不會講?所以你從那個境、從那個現象,它完全都是平等的。但那個現象有沒有不一樣?有,因為那個現象不一樣,所以它的作用就不一樣。但是從頭到尾來看,它都是平等的,它都是妙用無窮的。所以一樣的道理,現在我要問是眾生比較偉大還是佛比較偉大?「平等的」。你只要快樂、無憂就好了。現在問題來了,憑什麼快樂無憂?憑什麼?你只要觀念不正確,你就不可能快樂無憂。頓教一直談的就是迷悟之間,就是真正觀念的問題。正見真的很難建立,你不要以為很簡單。你跟一個人說根本就沒有一個「我」,你跟他爭辯一輩子,他有可能改變嗎?你覺得難不難?難啊!你跟老一輩說:「不見得要結婚。」他們不見得會接受,如果接受都是迫於無奈。你知道這樣的觀念,在我們內在有多少嗎?我不知道你聽佛法聽這麼久,你到底有沒有檢測你自己?你的知見到底是「正見」,還是「我見」?自己去想,自己去檢測。修行最主要是在消融。消融什麼?消融自己錯誤的觀念。但是別人來消融你,太難了!你要消融你自己。所以常常有人問我說:「師父,靜坐時,你在做甚麼?」我只是不斷地在檢測而已!檢測哪些觀念是不正確的,是要突破的?別人可以來告訴我們嗎?沒有辦法。你知道為什麼沒辦法嗎?因為我們有「我執」,所以我們才會有「我見」,我們才會有「我慢」、「我愛」,別人很難改變我們。所以我才建議你們自己要回去看,別人跟你說的不見得有用,你這樣進步才會快,不然我們很難突破。
當談的這些東西,談得老半天只是談一個境而已。我問你,你的孩子聽你的話比較好,還是不聽你的話比較好,還是隨他意比較好?第一個就是順我意;第二個就是逆我意;第三個就是隨他意。九字真言背起來,順我意、逆我意、隨他意,哪一個比較好?上課逼下去,大家都會講比較正確的答案,下課正確的答案就無效了。它只是現象,所以境沒有好醜,真是這個樣子!好好地去察覺這個現象。你要去觀察這個現象怎麼來的?因為我們今天不是談它的因緣怎麼來的?我們今天談的就是緣起,這個境界已經生起了,我們今天只是談這個話題。至於它怎麼來的?不是今天的課。但是你現在要會看,怎麼看呢?沒有錯,我知道它是一盆蘭花。但是我看到這個境界,你不可以只有單純看到這個境界,你應該再觀察下去。它一定會有個法則「無常」,這個是它不變的法則,它是無常的。也就是說這對夫妻本來沒有孩子,這是一個現象;兩年之後,看他手裡抱著一個小孩子,這也是一個現象;結果呢過幾天,接到一通不幸的電話,說孩子已經早夭了,這都是無常的現象。買蘭花一般是買開花的蘭花,還是還沒開花的蘭花?「一半,開一半」。我買不開的可以嗎?「可以」。還沒開花跟已經開花過一兩個月之後花謝了,無常就是無常,你怎麼在無常當中產生好壞呢?不要在無常當中談好壞,可以嗎?我再舉一個例子,當員工比較好?還是當老闆比較好?還是當投資者比較好?還是退休比較好?「都好」。是,所以你現在好不好?
所以為什麼我們可以活在當下,因為每個當下是平等的,為什麼不要早一點認識呢?為什麼要排斥現在的你?在排斥現在的你,就等於在排斥當下。我們每個人都掉入一個陷阱,都希望以後會更好,這個概念不是正見。什麼叫做以後會更好?那以後會更好就代表現在不好,這是正見嗎?但是多少學佛者,我現在講的是學佛者,我現在講的不是信徒,我是說你們多少學佛的人,聽課聽那麼久,你的潛意識有沒有這個概念?我跟你保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,都是這種概念。為什麼?因為他排斥他現在是眾生,你都沒有去檢測到你的概念是有問題,你能夠很清楚地去看到哪裡出了差錯嗎?我常這麼講,離開當下都是妄想,當下也是假名,也不可以執著一個叫當下。但是這樣的概念,不論適用學佛者或是沒有學佛者;你觀察每一個人,從小到大都一直在期待下一個會更好的東西。他活在哪裡?他活在希望。好像有一個更好的東西,他才活得下去,不然他活不下去。但是他能夠達到他的希望嗎?往往都沒辦法。為什麼?無常!但是當他達到他的希望的時候,滿足了嗎?不可能滿足!假設他還沒悟到這個陷阱,他永遠不可能滿足。其實無常很深,但沒有多少人願意去觀無常。世尊那個時代很多人透過觀無常,在最短的時間就證得阿羅漢。現在的人因為對無常的概念不深入,所以你對無常有沒有感覺?沒有感覺!事實上你分分秒秒、時時刻刻,都是被無常影響,你一點都沒有察覺到。觀無常不是只證明它是變化的,不是這樣而已。你們過去這樣觀,為什麼不能覺悟?我知道它是變化,但是我還是執著!不是這樣子的,因為它變化的方向,跟你潛意識的慾望不見得是同方向;而且絕大部分都不是同方向的,這才是很奇妙的事情。然後縱使同方向也不用高興,為什麼?因為同方向它也是無常,所以它馬上又會改變方向。比如說,你很喜歡小孩子啦!那你過去十幾年都沒有小孩,突然懷孕了,高不高興?「高興」。那現在我們在拍連續劇好不好?十個月就過去了,然後小孩子就生出來了,生出來之後,你高興幾天?你高興是一個禮拜還是一個月?你高興幾天?「高興很多天」。是一個禮拜,還是一個月?「一個月好了」。一個月,接下來高興就什麼?「越來越減少」。就開始就什麼?「煩惱」。高興的時間比較久,還是煩惱的時間比較久?「煩惱的時間比較久」。這我就看不懂,你捨得孩子死去嗎?「捨不得」。那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,有一天孩子死去了之後,你哭多久?「會哭很久」。你是哭一個禮拜還是哭一個月?「哭好幾年吧!」你是孟姜女喔!你講比較現實的好不好?大數法則啦!「想到小孩就會哭啊!」對啦!等一下停啦!我現在是說一直哭,哭到最後,什麼時候才不會哭啦!你現在不是想到小孩就會哭,你想到不如意你也會哭嘛!哪裡需要小孩子,對不對?我現在是針對小孩子這件事情,你很傷心、很難過、痛不欲生,心中的一塊肉已經死了,你就是一直很難過、一直哭,你有辦法哭三個月嗎?「差不多」。三個月哭完之後突然之間會怎麼樣?啊!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,然後開始就覺得這個感覺又來了,忽然之間好像一個事情也了了,忽然之間放下那個石頭了,忽然之間好像人生有新的方向要過了,我現在問你,到底是生個小孩子比較快樂,還是死去一個小孩子比較快樂?沒有快樂啦!你從頭到尾有生沒生都不快樂!我今天講這個概念,你懂我講的這些概念,以世俗的角度跟人家辯論,你是很厲害的。但這種狀況是絕對嗎?「不是絕對」。但是為什麼我們的腦袋總是認為那是絕對呢?那是絕對嗎?因為無常沒辦法主宰,所以無我。「我」的意思最簡單的意思就是主宰,你沒辦法主宰它變化的方向,一定符合你要的方向,所以這些畢竟空。
談到這裡(畢竟空),就是你自己要去觀察的,這個就是修行,觀到這裡就會離、厭離。這個厭不是討厭的厭,不要這樣解釋,厭離就是不執著的意思。自然就能夠解脫。為什麼?遇到任何的境界,你都能夠解脫啦!外境講完了。內境跟心境當作你們都會了好不好?把它結束了好不好?「不好」。我很認真講也講不完,這裡面的觀點,大家不要掉入名相的陷阱,什麼名相的陷阱?聽到無常說小乘,聽到厭離說小乘,不是要不取不捨嗎?這個名詞都是來自於《阿含經》,畢竟空比較偏向於般若大乘,我為什麼要故意這樣講?我是要跟各位講說,請你把這個概念拿掉,真理就是真理,不要拘泥說你在學什麼?不要這個樣子。今天只要一個概念,你今天是學解脫,你不是來學知識,知識不能夠讓你解脫。一定要講很多高深的道理嗎?它不需要。但是你要真的深入了解,如果你沒辦法深入去了解這些的概念,那你當然一定有問題。不是我詳細教你,而是你應該詳細教你自己。我一直在強調這個概念,你應該詳細地教你自己。你沒有把那個概念一項一項地檢測:正觀你會了嗎?緣起你真的會嗎?無常真的內涵你真的懂嗎?無我,雖然是無我,但事實上明明看到的就是我,聽到的就是我。哪來的無我呢?所以這些概念是你自己要去檢測。
假設你被十條繩子綁住,認為有十條繩子把你綁住,首先要看到那十條繩子,那十條繩子就叫做十結,十個束縛。看到之後,接著一條一條把它打開,到最後就會知道,本來就沒有那十條繩子。但是你要老實一點,明明就是感覺到有,我也承認感覺到有。但是你自己要看到「我到底是怎麼樣了?」我們去看醫生,要很清楚告訴醫生:「是胃痛、還是肚子痛?」「是前頭痛、還是後頭痛?」因為有的醫生不夠高明,你最好自己知道。那一樣的道理,你們今天就好像你來看病。但是我問你:「是什麼情形?」你說:「師父,那你看,我是什麼情形?」我怎麼知道,你是什麼情形?所以你的病情,你的症狀,你要自己觀察。那是你的身心!我已經很清楚地告訴你說:「你應該這樣做!」不是只有聽我的課,聽我的課沒辦法解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