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六, 02 四月 2016 18:41

傳心法要講記-51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             境界沒有好壞它不是理論,而是它是事實,但是你真的要有能力,看到這個事實。外境就是外面的現象,就是除了你之外,外面的所有的境,所有的現象它都是平等的。但是一般人看到外面的現象,總是覺得內在的心境,怎麼有辦法沒有高低起伏的情緒呢?現在要講的不是它沒有高低起伏的情緒,是說有沒有看到你的心,有什麼樣的心理活動?你的心平常有什麼樣的起伏不定?你的心平時有什麼樣的情緒?各種情緒你有看過嗎?首先要先看到你的情緒,再來談說它為什麼會有情緒?如果說沒有辦法看到你的情緒,我跟你講情緒怎麼來,這樣有意義嗎?這樣沒有意義。就像說你沒辦法看到你的苦,我跟你說滅苦之道,有意義嗎?你又不覺得苦,又何必需要滅苦之道,這樣對不對?你跟我說:「師父,我的心都很平靜。」你的心很平靜就好啦!那我就不用教你如何保持心平靜,你心平靜不就好了!所以首先要先看到那個境,看到那個現象。也就是你有看到你心的現象嗎?比如說,你現在的狀態是什麼狀態?有的人還不知道。有人只會講說,他悶悶不樂。你問他說:「你可不可以講更具體一點,你到底是怨呢?還是怒呢?還是悶呢?」其實他也搞不清楚,這樣對不對?他自己都搞不清楚。所以你一定要先看清楚,看清楚你現在內在的心境,到底是屬於什麼狀態?

七情: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現在要來講內境,內境就是你心裡面的狀態是什麼?一個最簡單的概念,大家常講的概念,什麼概念?七情六慾。你有沒有七情六慾?「有」。哪七情?「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」。你這樣講也對,但是樂要改為懼,「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」。你說師父我有七情六欲,那你現在是什麼情?什麼欲?「我不知道」。七情,你首先要知道,你才能夠察覺到你現在是什麼狀態?這個就是我們一般常講的,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慾。這句話是真理嗎?每一個人都有七情六慾,這句話是真理嗎?「不是」。一個人必然有七情六慾,但不是每個人,不要把釋迦牟尼佛算進去,但是他也是人。一個沒有覺醒的人,遇到了境界,一定會產生了七情六慾。為什麼?因為沒有覺醒。那我們先來談它的境,就是談它的情形,情形談完之後,再來談說它是怎麼產生的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難道我們的情緒,只有這七種嗎?不止吧。你有沒有仔細探討過?你讀《百法明門論》就不止。如果你讀過心理學,你也知道情緒不止是這樣。但是我們可以稍微把它歸納一下: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喜」就是有包括樂-喜樂。我們說「喜」跟「樂」,它最大的差別在哪裡?我們一般「喜」是指心;一般「樂」是指身體,但是如果只是談「樂」,那就全部包括。我們有三種感受,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但是嚴格來說,我們有五種感受,苦受、樂受、憂受、喜受,不苦不樂受。所以其中的喜受偏向於心,樂受偏向於身,嚴格說起來是這樣。如果單講三受,那當然一個「樂」就包括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「怒」,比較強烈還是「怨」?「怨」。怨是埋在心裡,怒是展現出來。所以我們常講說埋怨。這個「怒」裡面又有「怨」,一個是放在心中,一個是展現出來。比如說,我很生氣,你看到我的樣子,你就知道我已經怒髮衝冠。那這個「哀」,當然有包括「憂」,我們佛經裡常這麼講,憂悲苦惱。這個「懼」,緊張算不算是一種恐懼?「算」。你們有沒有觀察到?那不安算不算是一種恐懼?「算」。哪一個比較強烈?是不安比較強烈?還是緊張比較強烈?還是恐懼比較強烈?「恐懼」。所以你們不用那麼死板,知道嗎?你要以此類推,你要去看看;那是你的心,你要自己去看。不要說七情,那你就七情,然後也不會加以引申發揮。

            「愛」有包含貪、有包含慾望,所以我們說愛欲、我們說貪愛;然後這個「愛」當然也包括執著,那這些都歸類作「愛」。但是還有一個東西,也包括在愛,那個叫做嗔。因為愛不到就會嗔,「我愛你,就代表我也恨你」你知道嗎?

六欲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所引起的六種欲望。

            「欲」講的就是慾望。這七種情緒,你覺得哪一個字,可以包括這七種情緒?「苦」。不是,我現在講的這七個字,這七個字哪一個字,可以包括其它六個字?「欲」。答對了!一百分。其實這七個字就是「欲」。為什麼講七情,後面講六欲?這個「欲」談起來有六個,嚇死了!六欲是哪六欲呢?就是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六根的慾望叫做欲,這六根的慾望就已經是全部的慾望。所以七情六慾,你不要把它說這樣總共十三個,我告訴你,只有一個。哪一個?「欲」。你只要把慾望擺平,它全部擺平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恐懼跟慾望有什麼關係呢?你說說看!「恐懼是因為我們對事情有一種期盼,得不到那種期盼,那種期盼就是一種慾望」。你這樣講不對。恐懼呢?我現在不是講貪呢!害怕失去也是一種。害怕失去誰?你要錢還是要命?「都要」。害怕嗎?為什麼害怕?因為你有慾望,因為你想要錢,又想要活著,對不對?「是」。所以你死都不肯給歹徒錢,對不對?你就是會跟他打架就對了,一直打,看是我把你打死,還是你把我打跑。你有沒有深入去觀察,這全部都是慾望。我分析給你聽好不好?喜,你為什麼會高興?因為滿足你,看到了吧!你為什麼會那麼高興?因為我滿足你。你為什麼這麼生氣?因為我不滿足你,我就是跟你唱反調,我就是不聽你的話,我就故意出生來跟你作對的。氣死我!實在是!我最心愛的人,他是我的太陽,他是我那一支五百萬的陽傘,他已經走了,他已經不再滿足我了,我已經無依無靠了,我很難過。懼,因為我害怕,我害怕什麼?我告訴你,你表面上是害怕鬼,你表面上是害怕壞人,你表面上是害怕黑暗,你表面上是害怕蛇,其實你是害怕失去你自己。因為你對你自己活著有慾望,所以你很害怕。你為什麼會緊張?因為你希望別人肯定你,所以你怕表現不好別人笑你。所以你愛什麼?你太愛自己的自尊心,你太愛自己的面子,你太愛你的名。你不要以為說你又不競選,你又不當總統,我才不愛我的名。你騙我,你不要名?很多人一輩子都是為自尊心活著。愛就最直接了,愛就是貪愛,就是愛欲,它表現得最極致。惡呢?注意聽!我討厭你,你走開,走開才能夠滿足誰?滿足自己的慾望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你有靜靜去觀察,這一輩子到底在幹嘛嗎?你這一輩子為什麼活著?你是為了什麼活著?「為了想要修行活著」。想要什麼?「修行!」想要修行活著,你怎麼講得那麼好聽又不跳針。為了修行活著,我聽了真痛苦。你這一輩子為什麼活著?「因為活著而活著」。這個跟愚癡相應,知道嗎?為什麼活著?「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活著」。對!一百分。凡夫這一輩子為慾望而活。我講這一句話,有沒有把你的狐狸尾巴,徹底地掀出來?凡夫-沒有覺悟的人,這一輩子為他的慾望活著。修行是不是慾望?「也是」。是不是你的慾望?「是」。所以你現在會不會這樣講「我這一輩子這麼辛苦,都是為了這個家。」你這樣講正不正確?你是為了這個家活著,還是為了你的慾望活著?「為了慾望活著」。你是為了你的另一半活著,還是為了你的慾望活著?「為了慾望活著」。你是為了你的子女活著,還是為了你的慾望活著?「為了慾望活著」。你是為了救我們活著,還是為了你自己慾望活著?你是為了你自己的慾望活著,你看到嗎?你太會騙自己了,你很會騙自己,沒有一個人不為他自己的慾望而活著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師父,那請問一下,釋迦牟尼佛是為了什麼而活著?」好,他是為了離開慾望而活著,這樣知道了嗎?所以每一個人都有慾望,慾望要滿足誰?「自己」。只要沒辦法滿足你,你就會怎麼?「就會有七情六慾的現象」。你就會痛苦,你就會苦,這樣知道了嗎?答案有沒有很清楚?人為什麼會痛苦?為什麼?因為有慾望。慾望是為了滿足誰?自己。你看到了嗎?你有沒有看到你這麼自私?你看到了嗎?有的人講自私,不會比我講得更自私,我現在講的自私,是每個人都一樣。所以一個沒有覺悟的人,他必然自私;所以以後不要罵別人自私,知道嗎?為什麼?因為所有的人都自私,所有的人都是一樣。所以你真的不要罵任何一個人,可以嗎?你真的不要罵,因為你罵別人等於就罵你自己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假設你沒有辦法這麼深入去觀察到,我可以告訴你,你沒辦法知道慾望是多麼可怕!我們一般都想錯了,我們想錯什麼?慾望可以帶給我快樂,所以我才要不斷不斷生起慾望,所以我才要努力。為什麼我有慾望?因為我想要有快樂嘛!為什麼我有慾望?因為我想要享樂嘛!為什麼我有慾望?因為我想一切都是美好的!一切都是幸福的!一切都是順利的,這才是我追求的嘛!但是我告訴你,慾望本身是痛苦的,跟你想的剛好一百八十度相反,所以叫做顛倒眾生,顛倒,有夠顛倒的。慾望本身是苦不是樂,它一點樂都沒有;一個想要覺悟的人,假設不明白這個概念,他根本沒有辦法覺悟。剛才同學問我說,那世尊為什麼活著?世尊有沒有離開慾望?「有」。世尊還沒成佛之前有沒有痛苦?「有」。有沒有?「有」。世尊跟我們一樣,他還沒覺悟之前,他也有苦,我們也是有苦。但是你常常怎麼想?你常常覺得說你不如他,你常常有這種想法;所以我們今天學佛不是崇拜偶像,世尊不是偶像,世尊是一個人。是一個什麼人?他是一個解脫慾望的人,你是一個充滿慾望的人。你看到了嗎?我已經講過了,很多學佛的人都不相信,他這一輩子會解脫。我再講一次,這個概念就如同一個人,他不相信這一輩子會幸福一樣,這麼愚昧。如果是這樣,那我告訴你,你也不要賺錢了,你也不用學習了,你也不用做人際關係,你什麼都不用。為什麼?因為你已經否認你自己,你已經徹底地否認你的人生。對不對?我這一輩子不可能幸福!那跟你現在一樣的概念,我這一輩子不可能解脫(不解脫就得不到幸福)名詞不一樣?意思一不一樣?意思是一樣。那為什麼那麼多邪見?很多人在學佛還充滿了邪見。他一直不相信自己,說自己是下根器,是什麼根?我告訴你,世尊也不是上根器。我說世尊也不是上根器,我可以證明給你看。以後不要說:「我又不是六祖啊!」六祖有比釋迦牟尼佛更厲害嗎?如果你沒有把這個概念釐清,你始終把他當成偶像在拜,你總是把他當成神格化。他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歷史人物,他是一個人,我們只是兩千五百年後的人。這樣對不對?只是這樣子而已。我有什麼心態,世尊也是一樣。我感覺到苦,世尊也感覺到苦。世尊為什麼出家?是因為失戀還是王位被篡?還是被父王趕出來?「他感到苦」。你講這句話就是正確。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出家,是因為感覺到苦。這樣對不對?你為何來學佛?是因為你太太誘惑你來的?「不是」。這個叫做正見。你今天來學佛,是因為你感受到苦,你今天才來學佛的。如果你不是這樣來的,你的觀念是錯誤的。今天我也是為苦而出家。「師父,請問一下,剛剛有提到慾望,喝茶算是一種慾望嗎?」「喝茶後我們心裡會感覺到快樂」。等一下,我先說啦!我也沒有跟你說喝茶,是一種慾望,我口乾喝,不可以嗎?我剛才口水噴很多,補充一下,可以嗎?我還慾望呢?那叫做需求,正當的需求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是你有感覺到苦嗎?我告訴你,你沒有感覺到苦,你是不會覺悟的!你沒有感覺到苦,你學佛是不會迫切的!你沒有感覺到苦,你是不會修行的!你沒有感覺到苦,你聽完課之後就回去了!為什麼?因為你也沒感覺到苦。家庭這麼幸福!兒女這麼孝順!然後還有退休俸可以領,然後來這邊上課又不用繳學費。你會覺悟嗎?沒有苦你是不可能修行的,我百分之百跟你這樣講。你今天為什麼學這麼久,還沒解脫,為什麼?因為這個苦字,你沒有刻骨銘心,你看不到。所以經典常叫我們說要精進,你都沒有看到你為什麼精進不起來?你為什麼精進不起來?因為你對苦沒有深入,所以你精進不起來。假設苦逼著你,你就會往前衝。我舉一個例子,假設你現在下課之後,你就遭受到歹徒的綁架,然後那個歹徒就打電話給你媽媽,說拿一千萬來,不然我就要殺害你那位可愛的寶貝兒子,當你被歹徒綁架之後,歹徒就把你綁到八卦山上一間工寮,把你綁著。假設綁一個禮拜,請問一下你那一個禮拜,你會想說大力水手在演什麼嗎?你會想說卡通影片在演什麼嗎?「不會」。你會想說哪個電動玩具,比較好玩嗎?「不會」。你會想說你會想念我們嗎?「也不會」。你會不會計劃你的理想跟目標?「不會啊!」你只會一心一意想要什麼?「離開那個地方」。只要有一絲絲的機會,你就可以逃脫。對不對?你對苦的認知,有像我現在譬喻的這個認知一樣,那解脫快不快?「快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那你現在學佛哪裡有這種心態?「沒有」。也沒人綁架我啊!我認真修,我修什麼?今天邊修邊打瞌睡,要不書看看;要不電視看看,要不找人來聊天。我這個譬喻就是告訴你,為什麼他可以解脫?因為他對苦,他就是看得那麼清楚。所以我告訴你,這個跟你是什麼根器都沒有關係,你不要找藉口。世尊的條件這麼好,他又是太子,然後也沒有人把他逼退,也沒有四阿哥、五阿哥、十三阿哥,又不是滿清十三王朝,他可以順利繼承王位;他太太耶輸陀羅,聽說比林志玲還漂亮;又生出可愛的羅侯羅,寶貝的兒子,他幹嘛離家出走?他吃飽沒事做?為什麼?因為很簡單,因為苦跟你的身份、地位沒有關係。注意聽我這句話!苦跟你的身份、地位沒有關係,請聽我講這一句話!你不要以為說窮人才是苦,沒有地位的人才是苦,你不要這樣誤會!你們很多人的苦是因為沒有地位,是因為貧窮,是因為別人看不起我,是因為我沒有學問,是因為我沒有經歷,是因為我沒有文憑,是因為我沒有背景,是因為我沒有勢力,是因為我長得醜,你們都這樣認知。苦跟你,以上所講這些東西不相干,因為釋迦牟尼佛他也抵不過死神。他逃得過死神嗎?他能夠躲得過生病嗎?他能夠躲得過由年輕而衰老嗎?所以你在看什麼?你的苦擺錯方向了吧!你的苦真的擺錯方向,今天被人家罵一句,你就覺得痛不欲生;今天別人嘲笑你,你就活不下去,這叫做苦嗎?你是這樣看苦的,哇!天哪!天哪!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出家的目的就是要找尋答案。找尋什麼答案?找尋滅苦之道,這樣夠簡單吧!目標有沒有很清楚?有沒有像我們坐到這樣:「我發願我以後要度眾生」,「我以後要怎麼樣?」你想太多了吧!你想得太遠了吧!一出家之後想說:「我要建一家寺院很大間,要怎樣、怎樣?」你得大頭病啦!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,他有想要建一家寺院很大間嗎?他有這麼想嗎?請問一下,這是他的重點嗎?這不是他的重點,他的重點就是要滅苦,我是為苦而出家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所以你是為苦而學佛的,請你聽清楚。你不是為知識,你不是來這邊求知欲。求知欲只是會讓你更苦,為什麼?因為你多一個求知欲,你本來就有慾望了,幹嘛再多一個求知欲?學佛本來是很單純的一件事情,為什麼搞到最後大家都忘了。很多人在學佛當中,他所作所為跟離苦都不相干。你來寺院打掃,跟離苦相干嗎?相不相干?你們怎麼不回答呢?怎麼不回答?怎麼不敢回答。你離苦跟到菜市場去買個魚來放生相不相干?「不相干」。你看到功德箱錢就丟下去,跟你離苦相不相干?「不相干」。然後看到佛像就一直拜,跟離苦相不相干?拿了念珠一直念跟離苦相不相干?看到蒲團就坐在那邊,跟離苦相不相干?我現在不講相干不相干,我現在講,你會還是不會?你的心在做這件事情是離苦,那就相干。周利槃特掃不掃地?「掃地」。他掃地是離苦對不對?我們掃地是什麼?我來寺院種福報,知道嗎?修福田,沒有智慧也要多多修修福報。不需要你這個樣子!你那個修福報,你是要累積點數,到最後換一只hello—kitty,我不需要你這樣。你來這邊只是要離苦的,不然你來這邊幹嘛!這個概念很單純,為什麼到最後把大家搞得這麼複雜。為什麼?到底是方便度眾生,還是為了自己的慾望?我不說,你自己想。反正解脫的人很少,你就知道為什麼了?你就知道到底是為慾望,還是為離苦?所以不談這個,這個縱使講完也沒有用,我告訴你沒有用那就是知識。例如:我今天終於知道了,什麼叫做「境緣無好醜」,我以後出去外面跟同參道友,講一番「境緣無好醜」,他跟我讚歎,啊!實在是有智慧。幹嘛?這樣你也不能解決你的痛苦。你可以解決你的痛苦嗎?不行啊!所以我奉勸你,我們常講四個字,叫做慈悲喜捨,但是我過去已經講過了,慈悲喜捨就是一種概念,苦集滅道就是一種概念,三法印就是一種概念,中道就是一種概念。但問題是你只要一個概念你真懂,你就可以解脫,你相信嗎?「相信」。我們現在就是學那麼多概念,我已經跟講過,你沒有一個概念是懂的,我可以百分之百,肯定跟你這麼說你不懂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講慈悲喜捨,一般都是把「慈」講在前面,我勸你把「悲」講在前面,把「慈」講在後面,為什麼這麼說?菩薩都是以大悲心為首。你知道這句話的內涵嗎?什麼叫做悲?悲的意思我相信同學知道,我希望借由你們的話講出來。什麼叫做悲?同學你們都知道,現在就借由你的話講出來,什麼叫悲?「就是看到別人苦,自己也很苦」。拔苦為悲嘛!對不對?好,你現在注意看,悲的意思就是說,我看到眾生的苦,這樣對還是不對?眾生也包括自己,所以不要反應這麼快,自己也是眾生,你有看到眾生的苦嗎?我們現在分兩個角度來說:第一、你有看到你的苦嗎?你沒看到你的苦,你會離苦?騙誰?現在糟糕了!你有看到你的苦嗎?很少,因為老公這麼好,下雨天都要撐著傘,幫你撐傘,回家你襪子濕了,他又幫你洗。「師父,你亂講。」被我誤會就是一種苦,你都沒看到。你們有看到你們的苦嗎?你們很多苦,你都看不到。她剛才的反應就是一種苦。因為我故意誤會她,因為原則上是她撐傘,是她回家幫老公洗襪子。我就故意講相反的,我誤會她,對她來講就是一種苦。你看到了吧!你知道你有多少苦嗎?天哪!你都沒有看到,你的苦比滿天星星還多。你相不相信?你的苦比天上的星星還多,你的苦比太平洋的大海還深。你知道嗎?你有看到嗎?就是沒有看到,需要趕緊修嗎?需要嗎?反正不修,我也不錯,這樣對不對?這樣你看到了嗎?跟你根器有什麼關係?以後誰再講根器怎麼樣,我一棒把他打腫。你不要再講任何的藉口,我到處看都是苦。一個人連自己的苦都看不到,他可以看到別人的苦嗎?然後你說你要行菩薩道,你要騙鬼。你看不到別人的苦,你怎麼行菩薩道?你有看到我的苦嗎?你看,對不對?所以他怎麼拔我的苦?比如說我的腳踩到圖釘,你要先看到,你才可以把圖釘拔起來。對不對?不然,你怎麼拔我的苦,連我的苦你都看不到,你怎麼拔我的苦?你父母親的苦都看不到了,你怎麼拔你父母親的苦?你兄弟姊妹的苦你也沒辦法拔,你同事你沒辦法拔,你老闆你也沒辦法拔。為什麼?因為連你自己的苦,你都看不到了,你怎麼有可能看到別人的苦?你有看到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從來同學看到我,都希望給我拔苦,但是從來同學沒有人,願意替我拔苦。「師父,請問一下,你有什麼苦?」我最大的苦就是講老半天,你們都聽不懂。我已經很認真講,我講課有那麼差嗎?我覺得很奇怪。別人的苦要怎麼拔?那是我的事,不是你的事,你先把你的苦拔一拔,我再告訴你怎麼拔別人的苦。所以慈悲這個「悲」字,一剛開始就跟你講說,你有看到苦嗎?一天到晚在唸「慈悲喜捨」有意義嗎?你在唸什麼?你沒有刻骨銘心知道它,我一看到之後,我只要懂,我就知道我的問題,我就知道我怎麼修行?所以為什麼要有悲心,能夠看到別人苦的人,才是真正善解人意的人,這樣對不對?這樣的人體不體貼?「體貼」。你太太都看到你的苦,這樣你太太好不好?「好」。你太太就是看不到你的苦,一樣的道理,你就是看不到你太太的苦,你們倆個的苦,我都看不到。所以光是一個字,請問一下,這個字是你要看書而來的?還是聽課而來的?還是你自己用心去觀察?這個是你讀書而來的嗎?你不用這樣讀吧,對不對?你現在應該用心去觀察,觀察我的苦、觀察眾生的苦。你能夠這樣觀察,你對苦有沒有很深入?很深入~很深入,因為這個苦才會推動你,去滅這個苦的動力。不然你不會滅這個苦。簡單這麼講,這個苦才會推動你去修行,這個苦才會推動你去解脫,不然你是不會的。舉個例子比如說,你今天聽達觀法師的課,回家之後網路上有那麼多法師的課,反正就是每天都聽法師的課,有意義嗎?聽完法師的課,耳朵累了,好,眼睛就看書,看很多的書,有意義嗎?你怎麼不要直接去用心,去觀察,然後去體悟、去思維?為什麼我到底處都是苦?人家叫我講話我也苦,因為我不敢講,我講不出來,我講出來沒有內涵。人家叫我去買個東西我也苦,我到處都苦,你沒有察覺,你完全沒有察覺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那我把這個概念回到那個主題,我說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差不多,為什麼?我問你一個問題,假設你思考一個問題,你覺得你最久多少時間,你就能夠思考出來?純粹思考一個問題,是一個月呢?還是一年?還是三年?純粹思考一個問題,我不是叫你思考如何把我所有學校的學生都教好?我不是叫你思考這個問題,我也不是叫你思考如何讓南投市的市民每個人都來學佛?沒有那麼難,你純粹只思考一個問題,你覺得你最久最久,就能思考出來,差不多多久,做個假設。「如果不是很難,應該不用想那麼多年吧!」好,那釋迦牟尼佛想幾年?「依據經典記載那是六年」。六年,他有厲害嗎?「也不是真的厲害」。對啊!也不是真的厲害啊!我證明給你看了吧!我講這句話狂妄自大嗎?歷史讀一讀,想六年。難道我沒有辦法嗎?你沒有辦法嗎?同學說應該是不用那麼久,本來就不用那麼久。我們現在要不要想六年?我們現在不用,因為他已經想過。所以我們最慢三年就要怎麼樣?打五折好不好?因為前人走過的路,他已經把所有的問題,替你都想清楚了。你都不知道?你都沒有發現到。對,他已經幫我想清楚,你還在家裡面想什麼?然後你還在胡思亂想什麼?然後你還是到處聽課、到處看書,你要找什麼答案?你的腦袋在想什麼?你就直接去解決你的苦,就好了,對不對?你還在幹嘛!當我發現到這個天大的秘密,我多麼開懷,原來他跟我差不多。所以我說,我們這一班同學幾乎都有機會這一輩子解脫。你覺得我講這一句話是誇大嗎?我現在也不談什麼頓悟、漸修,我不要談,我單純就是說按照這樣的道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你今天為什麼不能夠去解決這個苦?第一、因為你不以為苦;第二、你的問題想太多了,懂嗎?你不是想一個問題,你是想什麼?我的小孩子乖不乖?我的另一半為什麼下班這麼晚回來?我家的小狗為什麼最近看起來沒有精神?我家的盆栽為什麼都照顧得不漂亮?到底要不要參加反服貿?到底要不要贊成或是反對核四?這樣你知道嗎?因為你想太多,所以你永遠都想沒有,因為你不是想一個問題。你從今以後,想一個問題就好了。可以嗎?你的問題就是苦。為什麼?因為你所有的問題,歸納起來就叫做苦,就這麼簡單。你會想嗎?不是想那件事情。而是說什麼你的內在就是有苦,不是因為那件事帶給我苦,你真的不要誤會。所以你針對那件事情去解決,是不能解決你的苦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而且一般人犯一個很嚴重很嚴重的概念,他認為學佛之後,你的問題都能夠解決,這是陷阱。請問一下,我問你一個問題,釋迦牟尼佛他不是學佛,知道嗎?他是成佛了。釋迦牟尼佛有解決生病的問題嗎?「沒有」。有解決死亡的問題嗎?「沒有」。他還有一個問題更大,他有能力救他的國家嗎?「沒有」。他的國家最後被人家滅亡。你現在要解決什麼問題?請你跟我說,你要解決什麼問題?學完佛之後,我家裡的人都聽我的話;學完佛之後,我去到哪裡人家都很尊重我;學完佛之後,我都不會生病,我也不會死;學完佛之後,我買股票都會賺錢。神經病!你們是這樣學佛的,你們潛意識是這樣學佛的。然後才說很苦,學佛都沒有用,我在生活上也用不上,都沒有用。你是在講什麼?邪見!你從頭到尾都是邪見。你都不知道。你是在學什麼?所以很多人以為說他學完佛之後,從此就能夠事事如意,處處平安,心想事成,法喜充滿。然後你們是這樣學佛的。佛是這樣教你們的嗎?佛是怎麼跟你們講?苦是世間的真諦。有沒有這麼教?這叫做苦聖諦。有沒有看到?世尊有沒有這樣教你?諸受是苦。有還是沒有?「有」。世尊有沒有這樣教你?諸行無常是變異法。所以是你從頭都一直誤會?沒有人可以改變無常這個法則。既然是無常,就是不確定,就是變化,所以它的變化怎麼有可能如你意呢?我今天講這些概念,也是針對你們講的,你們雖然聽我的課這麼久,你們潛意識還是犯這個毛病。我有說錯嗎?我有沒有說錯?不是我們這一班同學是這樣,我相信百分之九十都一樣;就是百分之九十有聽課的人都差不多,腦袋還是這種腦袋。我不知道他是聽到什麼道理?所以我有時候有意無意,常常跟同學講說,我從來都不想解決什麼?很多同學聽不懂我的意思。你叫我解決什麼?解決是什麼意思?是說只要把不好的都變好的,把逆的都變成順的,已經學到乾坤大挪移,凡事都能夠趨吉避凶。你們學佛法都在學趨吉避兇,你就去學《易經》,學卜卦就好了!你們雖然不講趨吉避兇,你們都怎麼講,趨順避逆,意思還不是一樣。你有沒有察覺到你的潛意識,根本沒有正見可言,然後你都還覺得說,我跟達觀師學那麼久了,我正見沒有十分,也是至少有七八分。真的嗎?所以很多人為什麼對佛法沒有信心,因為他就是這個樣子,他認為說他也沒有辦法改變什麼,所以他就沒有信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學佛法不是改變什麼?而是我能夠順應什麼?我只是順應真理。法爾如是!我只順應無常。我只是隨緣。隨什麼?隨緣起。只要緣起的東西,必然緣生,必然緣滅,必然是無常,必然是變異法。所以我隨緣得自在,只是這樣子而已!而不是說學完佛法之後,無常的都變常,無常好的那一邊都發生在你身上。你要在哪裡學這種道理,你去學。這個就是代表對法義不懂,完全不懂,完全誤會。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萬緣放下,只針對一個問題想六年,終於覺悟了。你們要學佛,不要繞來繞去,不要這樣繞來繞去,直接了當,你會在最短的時間當中,你就解脫,你就滅苦。你會在最短的時間,就這麼簡單。你要繞來繞去,那就自己看著辦吧!所以這樣,慈悲的「悲」,你會應用了嗎?會應用了嗎?悲啊!知道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那「慈」是什麼?因為我看到了我的苦,所以我應該要拔我的苦,這個叫給樂,我看到眾生的苦,所以我知道怎麼拔他的苦,我知道我怎麼幫他,這就叫做慈。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能力,先拔自己的苦,先給自己的樂,知道嗎?一個人能夠到處去體察別人的苦,你覺得這個人是不是很窩心?窩不窩心?有沒有比鍋貼還貼心?睡在旁邊的那一個,都沒有那麼貼心,我生的小孩都沒有那麼貼心。我有說錯嗎?你這樣做,你真的是夠貼心。一個處處會看到別人的苦,請問一下,這個人會嫉妒別人嗎?「不會」。他有可能嫉妒別人比我行、比我強、比我能幹、比我有人緣、比我會說話、比我有錢、比我有學問?他有可能會生起嫉妒嗎?不可能,所以我們一般人很糟糕,不但沒有看到別人的苦,又見不得別人的好。你說我們人夠差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我現在講的是那個字「喜」,慈悲喜捨的「喜」,喜就是說什麼?喜就是隨喜。我看到別人的好,我替他高興;比我優秀,我應該好高興。而不是說比我好,我好嫉妒,我好鬱卒,我想辦法要把他誹謗,我想辦法要把他拉下來。我們的內在到底在想什麼?光是這幾個字你都做到了,你可能就解脫了,你再來看世間是不一樣。過去你怎麼看世間?我管你死活,別人的孩子死不完,我家的事情自掃門前雪;我只要跟你沒有什麼利益糾葛,我也不用刻意逢迎你,我也可以不用跟你拍馬屁;但是我只要跟你有利益糾葛,那我就要人情世故。憑良心講,你的心不一樣了,你的心完全不一樣了,你看世間已經不會這樣看了。我們要隨喜讚歎,給別人高興,但你不要忘了哦!你也是眾生,拉回來,知道嗎?要不要給自己高興?「要」。你可以隨喜讚歎自己嗎?你會嗎?還是都這麼講:「我很笨、我很窩囊、我很多痛苦。」我現在所講的就是你跟別人,都是一樣的道理,這樣知道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捨」是什麼意思,只要是對別人,只要是能夠幫助別人,我願意。假設我有,包括有形、包括無形、包括財施、包括法施、包括無畏拖,我願意捨。而不是這個東西送給你,你為什麼送給我?我就是吃不了,我才送你。這張椅子送給你,你怎麼要送給我?我就是買新的,所以舊的送你。還討人家人情!吃不了當剩菜送人,還要給人討人情。椅子壞掉了,你還要花五百塊請人開車載去扔掉;我來載走,你還討我人情;還覺得,你看我今天又布施一個椅子。笑死人!你布施椅子,你講那個什麼話?你都搞不清楚你在做什麼?你那個是什麼心態?你願意把好的東西給別人嗎?什麼叫好的東西?就是當他最需要,我知道我願意,那個才是最好的。當我已經很口渴了,你倒一杯開水,比送我一個黃金更好。最好的意思就是他最需要,那個才是最好,那個才是甘露。但是「捨」對自己,就不是這個意思,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我自己,不是這個意思。「捨」的意思是,把自己的貪嗔癡捨去,那個解釋不一樣,你要會用。就像老子所講的,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,「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」,那個就是「捨」,那個「捨」就是「損」的意思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現在這下糟糕了!為了解釋這四個字,這個課又講不完。所以我的意思是說,你有哪些情緒,這些的情緒總歸納起來,就是欲-就是慾望。所以《法華經》講貪欲為苦,那你會說:「奇怪!它怎麼單講一個字,它為什麼沒有講三毒?」很簡單,那一個字已經包含三毒。為什麼?因為一個人貪,貪不到自然就會起嗔,一個有貪嗔的人,他就是愚癡的人,所以一個貪或是一個欲,或是一個愛,已經包含三毒了,已經包括貪嗔癡了。看經典要會這樣看,這樣你了解了吧!

苦 →欲 → 我 

            你是為苦來學佛,你的苦是來自於慾望,慾望要滿足誰?要滿足「我」。「我」來自什麼?「我」來自無明,後面的我就不要說了,「我」來自無明。因為我不知道五蘊無我。注意聽!我不知道五蘊無我,我總以為五蘊是「我」;或是五蘊裡面有個「我」,所以我想盡辦法滿足「我」,所以我的苦也不可能斷。你什麼時候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「五蘊皆空」就是明白五蘊無我,當下就「度一切苦厄」,講得夠清楚。現在這些情緒怎麼生起的?一切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合和,眼睛(根)看到外面的世界(色),就產生了眼識(識),這三個合和產生觸,觸產生了感受,受產生了三種最常講的感覺:「樂、苦跟不苦不樂。」很多人都活在感受當中,簡直是笑死人,很多人都是為感受活著。你相信嗎?都是為他的感受活著,我說簡直是笑死人,為什麼?有個感受可以抓嗎?我證明給你看,有個感受可以抓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現在證明給你看,我們現在的五根,去接觸五塵都是一樣。比如說我的眼睛,現在拿一本佛經來看佛經,這個佛經就是什麼?就是色。有沒有?好,我拿一本佛經來看,一看我就法喜充滿,是不是樂?剛開始看法喜充滿,看一個小時之後越來越沒感覺,有沒有?再看下去,怎麼越看越不懂?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?你有看到剛開始是樂,接下來就不苦不樂,接下來反而變成苦。我問你那是什麼狀態?我請問你那是什麼狀態?它到底是苦,還是樂,還是不苦不樂?它到底是什麼狀態? 

            接著注意聽,耳朵注意聽,假設你喜歡聽音樂,比如說你喜歡聽台語歌,比如說江蕙,比如說你喜歡聽國語歌,比如說費玉清;比如說你覺得你水準很高,你喜歡聽古典音樂,像貝多芬、巴哈。那沒有關係,你聽什麼都沒有關係。舉個例子,比如說你現在聽古典音樂,剛聽的時候因為你喜歡古典音樂,剛聽的時候你會樂,聽了第一首,《生命交響曲》;聽了第二首,《藍色的多瑙河》很好~很好,聽到第一首很好,結果聽了十首之後就什麼?開始沒有什麼感覺了,結果無聊,再繼續聽,聽到最後開始彈性疲乏了,越聽越累耳朵越不舒服,我告訴你,你是什麼感受?你是什麼受? 

            我們最喜歡吃,比如說有一個人,很喜歡吃臭豆腐,好不好?舌,臭豆腐就是味,剛開始吃第一塊的時候,哇實在是人間的美味,尤其是要到埔里哪一家吃?人間的美味。太好吃了,吃完一盤覺得不錯,再叫第二盤,第二盤吃到一半,那個樂就變成什麼?就變成不苦不樂了。但是沒有把它吃完,我學佛的人,我怎麼可以不把它吃完,最後把它吃完,太飽,苦不堪言。那我告訴你什麼感受?你一輩子都活在感受,我跟你講,你要什麼受?你悟到了什麼?什麼受?然後痴人說夢話,每次拜佛說:「佛啊!給我諸受是樂,永遠是樂。」真是神經病!真是污辱佛的智慧。事事吉祥、事事如意、事事平安,對不對?大大小小平安,六畜興旺,生意興隆。所以我跟你說,你們家都沒有佛祖。為什麼?因為佛祖坐不住。真是的,整天都說瘋話,我怎麼聽得下去。我講這樣,你有什麼領悟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諸受是苦,對,但是要從「諸受無常」開始觀,它是不是有一個法則?它離不開什麼法則-無常。你們太輕視無常,知道嗎?所以有一天你一定會被無常修理,我跟你講。你一天到晚被無常修理,你都不知道,你敢輕視它。講到這裡有沒有開悟?你活什麼狀態?修行也是這樣。剛開始今天心情很好,來打坐一下,一坐下去之後,哇!多麼地詳和,好輕安,好舒服;再坐個半個小時又不見了,到最後越坐越煩躁,坐不下去了,起來了,坐到最後還是苦。請問一下,你打坐是因為樂而起來的,還是苦而起來的?「苦」。你都沒有看到你離開蒲團,就是我坐不下去了,所以才要起來。你哪裡說樂要起來?你樂,你還不是屁股跟蒲團黏在一起,那麼樂,我才捨不得起來,我繼續坐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你有沒有看到,你一輩子都在騙你自己,你都不覺醒。我這樣講課有詳細嗎?你們聽不懂我會不會難過?我講得越詳細,你們越聽不懂,我越難過,我以後隨便講一講,比較不會那麼難過。我會這樣舉例子,結果你放任你自己,你回家不舉例子給自己聽,真的很糟糕!為什麼說我叫你回家思考?我的意思是你回家要自己舉例子,舉到自己開悟,知道嗎?會了嗎?你要不斷地去觀察生活,生活全然都是這種狀態。思維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斷地,去思維從各種角度,真是這樣!你才願意放下,不然你不願意放下,你真的不願意。好,我把我的苦包回來。

閱讀 2782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, 02 四月 2016 20:28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