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四, 07 四月 2016 07:43

傳心法要講記-52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無念齋 / 整理

            在十七、八歲年輕時的我,很想當一個良醫,卻是因緣不具足,讓我沒有辦法當一個良醫。後來我想當一個良師,一直到我出家。當我接觸了佛法,我才知道,良醫跟良師是一模一樣的道理。如果真懂得當醫生的人,其實他來學佛是相當的快。在經典當中,很多都稱佛為大醫王,也就是說佛法的道理跟醫術的道理如出一轍,是一模一樣的道理。為什麼說一模一樣的道理?佛為什麼叫做大醫王?有四點:第一點、佛一看到眾生就知道眾生的病狀,他一看到你就知道,大概你是得什麼病?一個好的醫生,他一看到你,他透過診斷,他就知道你得什麼病?如果他不能夠知道你得什麼病,他根本就沒有辦法治你,對不對?那佛也是一樣,佛一看到眾生,就知道眾生的病在哪裡?像上個禮拜三說大家要先悲再慈,也就是說大家要體會到眾生的痛苦。什麼叫眾生的痛苦?比如說我看到同學,我就知道她苦在哪裡?學佛要這樣學,而不是漠不關心旁人,不是看到別人都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,那沒有用。你要當一個好的醫生,就是看到人就知道他病在哪裡?是病在身?還是病在心?如果病在身,是哪裡呢?病在心,又屬於哪裡?所以當一個好醫生,內科、外科、骨科、神經科,反正他就很清楚地看到眾生病在哪裡?我們學佛法也是一樣,我們看自己也要知道,自己病在哪裡?我們病在哪裡,你不要自己不知道。你學佛法學了這麼久了,如果你不能夠看別人的病,情有可原,但是你自己的病,你都看不出來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佛為什麼叫大醫王?第一、他一看到眾生,就知道眾生得什麼病?也就是說眾生苦在哪裡?眾生貪在哪裡?眾生嗔在哪裡?眾生執著在哪裡?他都知道。或許你會覺得這很難,我們不要用難,來為自己找任何的藉口。你只要願意以悲心去看大眾,包括你自己,你會漸漸很容易去看出別人的病。所謂別人的病就是別人的苦,我一看到你就知道你苦在哪裡?假設你學佛沒有這個能力,就代表你不入流,知道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既然佛能夠知道眾生他的病狀,他當然知道他的原因,也就是說這個病根的原因,到底出在哪裡?我們今天的問題出在哪裡?我們自己會知道,所以知病情還要知病因。比如說他是霍亂,你把他當成吃壞肚子,你不要連那個病狀,你都分辨不清楚。好,縱使你現在分辨清楚了,那個人純粹是下痢,但是我知道下痢的病因;那個人純粹是因為霍亂,我知道霍亂的病因,你都要知道。眾生的病也是一樣,比如說我知道同學身體的病,比如說他常常腰酸背痛,那病因在哪裡?同學常常有心病,比如說猶豫不決,我要知道他為什麼猶豫不決?他的病因在哪裡?這個你要用心觀察,你要用心學習。所以光是前面這兩個就不簡單了。我知道病狀,我也知道病因;假設這兩個不懂,後面說我有能力治療眾生的病,那就不用談了,因為症狀你都診斷不出來。透過四診心法,望、聞、問、切,你都診斷不出來,怎麼有辦法治眾生的病呢?我們自己身心病在哪裡?你都不知道,你怎麼有辦法救你自己呢!所以剛開始你一定要學習,知道病狀跟病因,這個你都要用,你真的要會。好,這兩個會了,後面的東西反而好談。為什麼後面的東西反而好談?因為你才有辦法對症下藥。但是如果這兩個你不懂,後面這兩個東西,你怎麼對症下藥呢?為什麼?因為你一直會懷疑,你會懷疑什麼?你會懷疑說用這個藥對嗎?比如說人家叫你說,你要去吃六味地黃丸,你會懷疑說吃這個藥對嗎?又有人跟你講說,你要吃八味地黃丸。你又再開始想說,吃八味地黃丸對嗎?又有人跟你講說你要去看西醫。看西醫有用嗎?又有人講說你要去看中醫。中醫有用嗎?這個就像我們修行一樣,你有苦念佛就好,你就吃念佛的藥。你就開始說念佛有用嗎?接著又跟你說你就持《大悲咒》就好了。你又開始在懷疑說我持《大悲咒》有用嗎?又有人跟你說你去打坐好了。你開始說我打坐有用嗎?你為什麼會懷疑,因為你就是對病情跟病狀,你不清楚,所以你才會懷疑這個藥有用嗎?有沒有?所以我們的情形,就是這種情形。我們一直在懷疑這樣有用嗎?我吃這帖藥有用嗎?如果前面這個你能夠確定,那我就能夠知道你的病可以治好,你只要按照我所開的處方,你的病就能夠治好。所以佛也知道怎麼去開處方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所以我作一個歸納,第一、佛知道眾生的病狀。第二、佛知道眾生的病因。第三、佛知道其實這個病,是可以治好的。第四、你只要按照佛所開的藥吃,你不用懷疑,你就一定會好。所以佛稱大醫王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你有對你修行這麼清楚嗎?有還是沒有?所以我說良醫跟良師其實是一樣的,因為這兩點還好我都有涉獵,所以我自己的感受是很深刻的,我相當地深刻,是這個樣子沒有錯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今天不是佛法沒有用,而是你不知道你的狀況;你也不知道要吃什麼藥,問題就在這裡而已。你要多關心自己,也要多關心身邊的人,到底發生什麼事了,你要知道。有的症狀是不需要吃什麼藥,有的症狀只要陪伴他就可以;有的症狀,不需要跟他講道理的,只要願意傾聽他,讓講出他所有的問題,當他所有的問題都講完的時候,他所有的病就好了,你相信嗎?很多的諮商輔導,都是透過這個技巧。他從來不跟對方提供意見,他從來不跟對方說:「你應該怎麼做」、「你這個觀念是對的還是錯的?」他只是說:「我願意聽你說」、「請說」、「你講得很好,謝謝你!你很有勇氣!」其實那個我都會,我如果這件衣服脫掉,我就要走了,反正我的工作,可以做很多種工作。有的藥是不需要我開藥給你吃,我只要你把所有的心事,講出來就好了。什麼叫做所有的心事,講出來就好?比如說有很多的孩子,他潛意識當中他是怨恨他父母的,你們知道嗎?「知道」。所以你只要願意讓孩子心中的怨恨、不滿、覺得不公平讓他全部講出來,他的病就會好了。但是很多孩子不講,你知道嗎?很多孩子不講。他是壓抑,他也不講,他怕講出來之後大逆不道;他怕講出來了之後,從此父子或父女的關係,以後不知道要怎麼相處?其實他也沒有勇氣來講你,你知道嗎?對你不滿的人,或是不諒解的人或是誤解的人,他也沒勇氣講你,你知道嗎? 

            你們要以醫生的角度「什麼是個好醫生」,這樣就知道怎麼學佛?原來學佛是這麼清楚,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病,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眾生的病。所謂的病的意思就是苦。可以知道眾生的苦,可以知道他苦在哪裡?我可以完全懂他苦在哪裡,你知道嗎?所以學佛雖然沒有很複雜,但是問題你頭腦要很清楚;學佛也不是說很深,但是它很細膩;學佛表面上又很簡單,其實它又很深、它又很廣。問題是你有深入嗎?你有深入什麼?你有深入這一顆心嗎?只是這樣子而已!你有深入這一顆心嗎?這一顆心到底在想什麼?表面上很複雜,但是還是一樣,萬變不離其宗,也不複雜。為什麼也不複雜?因為它還是有它一定的軌道的。你只要符合那個軌道,你就知道發生什麼事?天有天道,知道天道就知道怎麼跟大自然相處。人有孝道,所以才知道跟父母怎麼相處。當學生的有師道,所以他才會學得好。為什麼?因為懂師道,他才會重道「尊師重道」。你當人,你有人道,那我們學佛法有什麼?我們知道正道,它一定有一個很清楚的道。只是我們常常學到不知道,不知道就是無明。奇怪?它有一個規律,它有一個法則,它是很清楚的,為什麼會不知道?就像說你修行,你修行離不開八正道,很清楚,但是問題是你每天有按照八正道在生活嗎?你每天有沒有按照八正道?沒有。你都是想要怎麼做你就怎麼做。為什麼這樣做?自己也搞不清楚。為什麼搞不清楚?學了佛法才知道,原來是業力,原來是習氣。講這個有用嗎?不知道趕快知道,對不對?不要一天到晚在講這些東西,你要現在就可以改變當下的因緣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還沒上課之前,我很清楚地跟你們這樣講,醫道跟佛道是一致的。如果還不懂佛法的人,不懂佛法到底是怎麼用的人,好好地朝向「怎麼當個好醫生」,你就知道「我應該怎麼學佛」。然後學完佛之後,到底怎麼去應用?應用在家庭、人際關係、日常生活都要會用。不要只有讀了佛法的名詞,只會用那些名詞,那些名詞對沒有學佛的人是不受用的。他不想聽這些名詞,這些名詞對他來講,是沒有感覺的、是不親切的。他沒辦法聽懂,那個名相是什麼意思,他真的聽不懂。如果你知道了,自然就會用他聽得懂的話講給他聽。譬如說,自己的子女喜歡賺錢,賺錢是不是迷失?「不是」。對,君子愛財取之有道,你今天是要告訴他那個道,你有告訴他嗎?你會跟他講錢再多也是無常,人生是一場夢,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,你會這樣跟他講嗎?如果你是這樣學佛,你實在是學呆了。你有教他賺錢之道嗎?你會教嗎?你會不會教?「不會」。為什麼?因為師父沒有教,你會不會這樣說:「因為師父沒有教。」交男朋友、交女朋友,有沒有戀愛之道?應該是有,對不對?那你會不會?「不會」。為什麼?「因為師父沒有教」。說我沒有教的人,其實就是冤枉我。山育,我這樣講對不對?我真的沒有教?我全部都教,只是你自己聽不懂。我有說錯嗎?「師父,我有個問題,師父剛有提到所謂什麼叫大醫王?剛才師父有提到就是三個階段,第一種就是醫師要知道他的病情,然後第二種醫師就是知道他的病情之後,還知道他的病因,第三種是說知道他的病情、病因,然後可以把他的病治好,第四種就是說,知道病情、病因把他治好以外,讓他永不復發。」不是,第三就永不復發了,就是告訴他的方法,苦集滅道,我剛才講的就是苦集滅道。「現在請教師父,是不是說病情相對就是苦,病因相對就是集,然後你這個病是可以醫好的,滅,然後永不復發就是道?」不是,永不復發就是滅;道就是處方,這樣知道嗎?你按照我的處方,按時服藥,就是苦集滅道。道不是修道的方法嗎?道是不是修道的方法,是還是不是?「是」。對,如果以生病來講,就是治病的方法,就是處方,這樣了解嗎?那個處方就是八味地黃丸,就是八正道,這樣曉得嘛!六味地黃丸就是六波羅蜜,你們自己聽不懂而已。我現在給你們補充一下,你們就很死板。所以不是我沒有跟你們講,其實我都跟你們講,只是你們不會應用,這樣對還是不對?「是」。「師父,你開那個是毒藥」。你應該吃瀉藥。「因為肝膽腸胃都還沒有治,所以你那個是毒藥」。吃瀉藥我就開一道藥給你吃「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」,這就是瀉藥,知道嗎?所以我已經很接近你的心了,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!我已經很平易近人。所以學佛修行一樣,離開生活還有什麼好談的?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。所以你們聽課,你們要會聽課,你們要直接聽進去,不懂的你是可以問。「師父,我不懂」。哪裡不懂?「師父,剛才有講到我的病情,我是覺得相當嚴重,就是猶豫不決,但是我不知道我的病因,請師父診斷以後開一次處方。」你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因為什麼?是因為你也不相信,你的決定是否正確?那等於不相信自己。「對!」因為你不相信,你的決定是否正確,我有說錯嗎?「沒說錯」。那可以治好嗎?「當然可以啊!」連神經病都可以治好了,又何況你的病!你只要靜下來,透過仔細的思考,思考之後就決定,這樣就好了。只要透過靜靜的思維,徹底地思考完之後就做決定。這樣不容易偏差,知道嗎?非想非非想,知道嗎?諦聽、善思、正觀這三個,你看所有的佛經,你只要會看,所有的佛經一開始都是這樣。所有的佛經一開始,當弟子問世尊,世尊就會說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」「如是!如是!」接著佛就會講:「諦聽!善思!」佛一定會這樣講。你只要會看經典,很多經典開始都是這樣寫。諦聽!你們會不會聽課?你們應該每個人聽的不一樣,就代表說你根本沒有專心在聽,知道嗎?所以你聽的東西不知道聽到哪裡去,你有好好地聽嗎?有的人是帶著成見來聽,有的人是散亂在聽,所以你有諦聽嗎?再來第二,你專心地聽,聽完了之後,老師所講的話,可以全然相信嗎?不可以。我告訴你,老師所講的話,我不可以全然相信,不管他是誰?縱使他跟我講說他是釋迦牟尼佛,我也不可以全然相信,為什麼?因為我要去思維。我要去思維他講的話,到底圓不圓滿?有沒有漏洞?你有去思維嗎?我每次講的課,你有去思維,你思維出來,然後私底下來跟我講:「師父,你上個禮拜有個觀念講錯」,如果你真的能夠這樣講,我感謝你都來不及。你知道為什麼嗎?因為你的用心,我才知道原來我哪裡錯嘛!但是你思維完之後,你就可以證明別人對錯嗎?不對,因為你思維出來的你要去觀察,看看是不是這個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舉個例子,比如說,世尊講說:「苦是真理。」你相信嗎?「啊!苦會是真理?」你相信嗎?尤其學大乘佛法的人,最不相信,很奇怪!你們比較相信平常心是真理,還是苦是真理?學大乘佛法的人,都是相信平常心是真理,苦哪是真理?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,就講得很清楚啊!苦哪是真理?你都沒有去懷疑,到底是誰講錯?也就是說 你有去觀察嗎?你有去觀察「奇怪!世間的現象,苦的現象是真實的」,你有去觀察嗎?你聽釋迦牟尼佛這樣講,你就相信。釋迦牟尼佛跟你講人生有八苦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厭憎會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。」你就照背。學東西不要這樣學,懷疑,知道嗎?去懷疑,然後去證明。任何人講的,都要好好思維,都要好好地去觀察,看他有沒有講錯?如果你透過這三個步驟「諦聽、善思、正觀」,第四個步驟就快開悟了啦!你知道嗎?第四個步驟就差不多開悟了,你就可以親自去證明,就在證明的那一剎那就印證到。很多經典開宗明義都是這個模式,你都沒看到,都是這個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剛才講這三個是因為同學那個問題,我才講出來,因為這叫無常。我哪裡知道要講這個,他就要那樣問,我才講。這樣你知道嗎?比如說你現在聽完我講的話,你應該好好去思維「我為什麼害怕我的決定是錯誤的?」那你就好好去思維,思維什麼?那一個決定,徹底地思維完了之後再做決定。做完決定之後,從今之後就無怨無悔,你以後做事情就不會三心二意。但是我不是叫你盲目地衝動,我不是叫你不思維你就決定。比如人家跟你說:「你娶我好不好?」你說:「好,我娶你。」「我不思維,我就娶你。」不可以,還是要思維一下。萬一她是詐騙集團,看你怎麼辦?因為她看你這個樣子,她用五年的時間,來賺你所有的財產。那這樣沒問題了吧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那前兩節課講的是分析境,是分析外境跟內境,那今天要講好醜起於心。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到底是心綁境還是境綁心?「心綁境」。一條牛綁在一棵樹,是牛綁樹還是樹綁牛?「樹綁牛」、「互綁啦」。互相綁?你剛才為什麼不講互相綁?但是你兩個答案都不正確。既不是心綁境也不是境綁心;既不是牛綁樹也不是樹綁牛,而是中間那一條繩子。大家要好好地觀察,不是誰綁誰,是中間那一條繩子,這條繩子叫什麼名字?叫貪、叫愛、叫欲。這是一個出家人問舍利弗,舍利弗跟他回答的答案,是中間那一條繩子綁著他。所以你跟你同修的關係不是誰綁誰,是中間那一條無形的繩子;如果沒有中間那一條無形的繩子,你們兩個都是解脫之人。這樣會了嗎?所以不是母綁子也不是子綁母,也不是妻綁夫也不是夫綁妻;所以也不是心綁身或是身綁心,只要那個貪愛消失了就解脫了。兩者都開,沒有誰綁誰。「師父,但是貪愛是起於心」。是,覺悟也起於心,是還是不是?「是」。「所以重點應該在心,因為貪起於心」。如實地觀心,如實地觀境,這樣了解嗎?只要如實地觀心,如實觀境,它們兩者都不是。舍利弗的這個講法,最主要是告訴癥結,是要講癥結,就是要講真正的病因,病因到底是病在哪裡?《莊子外篇》‧《秋水第十七》裡講這一段話「以道觀之,物無貴賤。」我知道有一些學佛的人,他很排斥別人講,關於佛法以外的知見。其實這樣的講法我是反對的。為什麼我是反對的?對於一個開悟者他沒有這些問題,他沒有說這是佛經說的才對;只要那個人講出是符合真理的話,這樣就可以。你會說莊子是外道嗎?你會不會這麼說?如果你會這麼說,你自己才是外道,為什麼?因為你沒有開悟,因為你的內心自起分別。我自己身為出家人,我不會為了宣揚佛法,然後排斥其它的宗教或是學說,我不會。因為從真理的角度,根本不可能排斥,從無明的角度才會排斥,從真理的角度不可能排斥。我再講個公案給聽,自古以來所有的哲學思想,是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談到無我的學說?是還是不是?有沒有其它的學說談到無我?有沒有?「有」。什麼學說?「道家也講無我」。哪一段話?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兩儀。哪一段?我現在要聽你講哪一段?「記不起來了」。我替你記好不好?「至人無己,神人無功,聖人無名。」所以有沒有人?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,其他的人有沒有悟道?「有」。這一段話誰說的?莊子。這都是莊子說的,內行的就知道他的程度。他也是一個,我們現在只是舉他講的話。以道觀之,物無貴賤這一句話;跟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一樣還是不一樣?是不是一樣的意思?是還是不是?「是」。這個只是證明給你看,我不解釋這一段話。我只是跟你講,有人講過這樣的思想。如果這個思想是理學家講的,我就會說他是盜用佛法,為什麼?因為佛法已經進來中國了。莊子的時代,佛法有沒有進來中國了?還沒有,知道嗎?莊子的時代,佛法還沒有進來中國,所以莊子他也沒有看到佛經,所以他也不知道佛經有這個概念,他也不知道,那是他個人的體悟的,他講出來的話。我們現在怎麼看這個世界,我們是以什麼觀之?以「我」觀之,物有貴賤,看到了吧。所以你的問題就出在哪裡?很清楚了吧!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你用「我」來看這個世界,這樣對嗎?你用「我」來看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你知道多可怕嗎?你用「我」的觀念來看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變成五濁惡世。這個世界真的是五濁惡世嗎?不是,我不蓋你,這段話也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當然釋迦牟尼佛也講過五濁惡世,但是大家把五濁惡世的概念,可能解釋錯誤,所以你們都一直認為,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。這個世界不是五濁惡世,是你的心五濁惡世。你們對佛經沒有好好地讀,所以有的人亂解釋,想要拋棄這個世界,然後想去其它的世界。你要到其它的地方我不反對,但是這個世界不是五濁惡世。你要移民到美國我不反對,但是台灣還是美麗的寶島。佛經所講的世界,講的是什麼世界?講的是你的六根,接觸六塵產生六識,接著產生六觸;六觸當中產生了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謂之世界。我講這些話都是有憑有據的,有時間才講。佛法裡面所講的苦海不是太平洋,也不是大西洋,佛經所講的苦海是慾望的大海。所以你要離開哪個世間?你要離開哪個苦海?你要從哪裡坐船到那裡去?如果假設我們現在要去大陸,要去哪邊坐船?要去哪裡?要去沙鹿吧!沙鹿不是有船直接開到大陸嗎?你們都不曾坐過。那我告訴你,此岸哪裡?彼岸哪裡?你心中迷就是此岸,你心中悟了就是彼岸,而不是有一個真實的此岸跟彼岸。你對佛經都誤會,你不了解佛法,你們這樣看不對。所以現在請你看「以道觀之,物無貴賤」,這樣擺下去已經很明顯了,你的問題在哪裡?已經很簡單了,「物無貴賤」就是「境無好醜」,「好醜起於心」就是「我」,你用你個人的主觀來看這個世界。如果你能夠百分之百承認這個道理,今天佛法很單純。為什麼很單純?因為你首先會承認是你自己的問題。你哪裡的問題?你觀念的問題,你心態的問題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是你觀念、心態的問題,只是這樣子。你只要承認了,什麼叫承認?你只要知道真正的病因出在這裡「以我觀之,物有貴賤」,要開藥就很簡單、很單純。但是如果你不承認,那你就慢慢再去找吧!看問題出在哪裡?當然是出在冤親債主、當然是出在我的家人、當然是出在障礙我的人,那你就慢慢去找!我看你這樣吃藥,吃到什麼時候才會好?因為你都沒有對症下藥「以道觀之」,你都不知道嗎?所以我說學佛法一定要懂思維,要懂正確地思維(正思維),沒有思維是很難覺醒的。很多人受到禪宗的那一句話「思量即不中用」都不敢想,不對!不然這個腦袋,長在脖子上做什麼?你只要不執著腦袋不就得了嗎?你只要不執著你的腦袋,這不就是轉識成智嗎?你只要執著你的腦袋,那你就轉智成識,只是這樣子而已!你不要覺得那麼複雜好不好?不要說你一定要懂唯識,都不用講得那麼複雜,你只要執著你的觀念,就變成意識形態,你不要去執著。你憑什麼不執著?憑什麼?憑兩個字「如來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什麼叫做如來?如實而來,就叫做如來。所以你應當「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信解」。那個「如」就是真,所以叫做真如。怎麼樣才能夠如實看到?就是要以道觀之。以「我」觀之,你可以看到如實嗎?你不行,你完全沒有辦法看到如實。我畫一個表給你看,假設這個是實相,假設實相是這個樣子,假設有兩個人在看,假設一個是A,一個是B,好,他們怎麼看這個世界?舉個例子,假設我這裡(實相)把它分三段(三種境界)。比如說:A看到這一個境界,他很喜歡。注意聽!他很喜歡。心本來是應該什麼?這個叫做如實。所以心應該怎麼樣?也是什麼?也是如實。那樣對不對?這是如實,所以心也應該是如實。但是因為他很喜歡,所以這個心就開始怎麼樣?開始一直靠過去啦!就靠過去,有沒有?這個心就一直開始靠過去,你看到了嗎?那個平常心呢?他沒有平常心,他的心就一直靠過去,有沒有看到?看到喜歡的人,會不會一直靠過去,會不會?「會」。怎麼會不會?會一直想靠過去,看到喜歡吃的東西,會不會一直想靠過去?看到喜歡聞的東西,會不會一直靠過去?一直靠過去。一樣這一個境界,B沒感覺到怎麼樣?但是問題他也不如實。他是這樣,他就沒感覺,所以他也不喜歡,但是他也不排斥,但是他也不如實,因為他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。第二個境界,A看到這一種境界,他的心不感覺到怎麼樣;但是B看到這個境界很討厭,相當地討厭,所以他的心一直往外跑,他很討厭這個境界,所以他一直想要離開這個境界。第三個境界,兩個人都很喜歡,你覺得A跟B哪一個如實?「都不如實」。兩個都不如實,我畫這個圖看得很清楚吧!你知道你的心了吧!你會不會看你的心?你看到你的心,你的心完全不如實。你的心不是這樣。我用表格的方式來呈現你的心,你的心是扭曲的。你是扭曲的所以你沒辦法看到實相,所以你沒辦法看到真相。這個表格是不是很清楚?已經很清楚地證明說什麼?你用「我」的觀點來看這個世間,都是被你扭曲的。你什麼時候看到真相?這樣你承認你不如實了吧!承不承認?「承認」。承認了,有甘願嗎?你還是要繼續這樣看世界?「師父,我們的心情、情緒,也是在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當中,那麼在思維這個問題的時候,如何跳出來?如是知、如是見?」那在正確的觀察當中,心情都是在這三個階段,但是這個三階段,如何如實地觀察?還是如何如實地跳脫?正觀無常、正觀無我、正觀性空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保仁阿羅漢,就是那樣而已,不用那麼囉嗦!已經跟你們講過了,你們就要聽,不知道在聽什麼?我也不知道,不要那樣,還要聽,是聽什麼?現在是你自己的心,我告訴你,你們佛法的道理應該懂得七、八成,現在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你都不要以這樣去過人生,你都不要以諦聽、思維、正觀,這叫做聞思修,最後就能夠證,你就可以證悟實相,你就可以現世就解脫。注意聽!現世是這一輩子就解脫,不是說幾世?也不是到哪裡去?要注意聽我這句話,現世就可以解脫。這樣你甘願了沒有?有沒有哪裡不明白的,「好醜起於心」有夠清楚吧!好醜真的是起於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現在的問題在哪裡?現在的問題是你如何把這個「我」擺平,是不是在這裡而已?你只要把這個「我」擺平,我就徹底地恭喜你!「我」擺平有四個階段,把自己擺平有四個階段(斷我見、薄我愛、斷我愛、斷我慢),這四個階段完了,就把自己擺平了。斷我見,我見一斷,恭喜你證初果;薄我愛證二果;斷我愛證三果;斷我慢證四果阿羅漢,知道嗎?所以拜拜要用四果,這四果知道怎麼拜沒有?只是一直拜,不知道在拜什麼?只會買水果,也不知道要證這種果。所以我們對自己,「我」的概念重得很,你要好好地體悟到,緣起無我,當一個人能夠徹底體悟到,緣起無我的當下,他才能證阿羅漢。這裡面好像看起來,有三個重要的概念,我見、我愛跟我慢。天哪!原來我慢是最難斷的。所以我們這一班同學,有沒有哪一個謙虛的人?舉手一下,你就會知道,我常這麼講上至皇帝下至乞丐,每個人都有慢心。好奇怪!為什麼會有慢心?只要有「我」的存在,我的慢心就存在。可怕吧!太可怕了!所以誰都不服誰,所以我們只服死去的人,因為死去的人,不會起來跟你辯論,知道嗎?所以我們只服死去的人,活著的人誰都不願意服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是我們今天的重點,不是要講這個,不是要講說初果怎麼斷?二果怎麼證,三果怎麼修,四果怎麼樣?我只是要跟你講關鍵在「我」,原來你要突破都是突破「我」;你只是要不斷地在突破那個「我」,讓這個「我」的概念漸漸消融,到最後以假我。所以一個真正行菩薩道的人,他是怎麼行菩薩道?他一定是無我利他,他一定不會說有我利他;一個真正行菩薩道的人,一定是無我利他,這個就是一個解脫者。現在所有行菩薩道的人,你找一萬個人來,幾乎一萬個人都是有我利他。我有沒有說錯?捐一百塊還要開收據,所以這個部分,等到以後我們詳細講的時候才講。今天只針對課程的內容講,不要以「我」的角度看這個世界。你以「我」的角度看這個世界,它到底有什麼壞處?我告訴你一個壞處,只要是有「我」的存在,苦就一定存在。只要有「我」的存在,你的痛苦就如影隨形,生生世世跟著那個「我」的概念存在。因為苦的概念從哪裡來?「我」來。不然苦的概念生不起來,沒有「我」苦也不成立,有「我」苦就來。所以修行要講難也很難,為什麼?因為我們從小到大,都是以這個「我」為立足點,在生活、在努力、在打拼、在創造生命的意義、生活的目的、在創造自我價值。然後覺得說我能怎麼樣?我可以怎麼樣?這叫做我慢,知道嗎?你以為你能夠呼風喚雨?你以為你是上天派來的使者?神經病!這都是「我」在作祟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使命感是建立在哪裡?使命感是建立在上天還是「我」?「我」。人類要去玩這種把戲,都沒有辦法好好徹底地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,這一種把戲要玩到什麼時候?所以有很多的人,他表面上他是要幫助眾生的,就說:「這個就是他的使命」、「這個就是上天賦予他的責任」,這個都是「我」在作祟。一個想要修行的人,沒辦法老實看到自己,他沒辦法修行。我可以這樣跟你講,沒辦法修行,然後也沒有辦法進步,怎麼有可能進步?一直被自己騙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這一個心,你不修也是那一顆心啦!你修也是那一顆心!你迷也是那一顆心!你悟也是那一顆心!所以本心有沒有問題?「沒有」。所以才講說「菩提自性本來清淨」。同樣這個境有沒有問題?「也沒有」。所以身心世界有沒有問題?「沒有」。都沒問題。你都不相信身心世界完全沒問題。內界指的是自身,自身的地水火風空識,這叫內界。外界指的是六塵外面的世界。你知道世尊怎麼講嗎?他說外面的世界都是清凈的。注意聽!世尊講說外面的世界都是清凈的。難不難懂?應該不難懂,對不對?我請問你,現在我跑去外面大便,大便為什麼是清凈的?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。對,我現在的意思不要這麼講,講別種方式給我聽。「大便有大便的用途,沒有貴賤」。你相信我們在吃大便嗎?你不知道你現在吃的,五穀雜糧是大便嗎?你不知道嗎?五穀雜糧是不是大便,是還是不是?「是」。尤其是以前小時候最明顯,小時候糞便、尿都擔去菜園子澆,臭得不得了;澆澆之後,過一段時間,拔來吃,有夠香,把它吃下去,你不知道你吃大便?你看到什麼?大便是清凈的,為什麼是清凈的?我講給你聽,它本來就是清凈的。一般人看到這個「糞」就說它髒、說它臭,這個是從「我」看它,這不是從道的角度看它。所以莊子講「道在屎尿」,知道嗎?有沒有這麼講?「道在屎尿」,它就是糞便,跟你在外面看到一顆鑽石是一樣的;它是鑽石、它是糞便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它怎麼樣了?好,糞便你把它當成肥料,然後你去灌溉五穀雜糧包括果樹,然後你再把它吃進去,吃進去之後又繼續把它拉出來,你有沒有看到?原來這就是道。什麼道?糞便之道。你沒看到這叫道嗎?這叫什麼道,以中國的哲學來講,這叫天道;以佛法來講,這叫無常。糞便可以變成飯,飯可以變成糞便,物質可以轉換能量,能量可以轉換物質;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原來就在講這些道理,不然在講什麼道理?你以為在講什麼道理?你以為在講那些山外天外的事情,它就是在你的面前,在你的生活,你都看不到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佛法不是這樣學的,佛法就是(糞便之道、天道、無常)你都沒有看得到。「老師,食物鏈也是道嗎?」是道!老虎為什麼而吃羚羊?因為飢餓,只是飢餓,對不對?它有沒有去挑,挑哪一隻比較新鮮?「沒有」。會不會?它有說這一隻要加辣椒沒有?它有說如果這一隻煮下去,要加一些佐料還是九層塔沒有?它吃完是不是就睡了。我們人吃完怎麼樣?我們現在的人是為吃飽而吃嗎?「不是」。你看是老虎比較善良,還是我們人比較善良?它們雖然層次比較低,相對地它們也比較容易滿足。我們雖然層次比較高,就代表我們殺傷力也比較強知道嗎?所以我們可以造很多的人,我們也可以發明原子彈,可以發明核子彈,可以發明中子彈,太可怕了!所以連外星人都來跟我們說:「你們地球人也節制一下,你們拜託一下,你們如果以前發明手榴彈,我才不會來你們地球,為什麼?因為這個手榴彈嘭地一下一個範圍,現在這個炸彈炸下去,會影響到我們的星球,知道嗎?」我表面上是開玩笑,但事實上是這個樣子。因為我們的發明已經開始影響到什麼?簡單這麼講,影響到食物鏈好不好?食物鏈那就是緣起,已經影響到其它的星球了,你知道嗎?所以地球人你們也要節制一下,不能夠毫無節制。你就會知道,糟糕!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?所以什麼緣起、因緣怎麼樣?佛法的東西,就是在你的生活你好好地看,離開生活不懂佛法,你只是紙上談兵佛呆子。你根本沒有辦法看到活生生的佛法,所以你沒辦法看到道,所以你沒辦法看到法。因為我們心的妄想執著,所以才產生了那麼多的概念,我想後面的概念我不用講了,就是這個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所以你今天學佛法,你不要學那個枝枝葉葉,百分之百承認你自己用「我」在看這個世界。這個觀念請你漸漸淡薄,可以嗎?你想要修行,我告訴你,就是「我」漸漸淡薄。「我」是什麼?「我」就是五蘊,所以請你不要去貪愛你的五蘊,可以嗎?你要修行最直接了當的方式,就是當我察覺到我在貪愛我的五蘊,我當下就應該放,你要修行這樣最快,這樣這個人覺性很強。比如說,我貪愛我的感受,當我察覺到我貪愛我的感受,我就應該放;我貪愛我的想法,我就應該放;我貪愛我的意識行為,我就應該放;我貪愛我的見解,就就應該放;我貪愛我的身體,我就應該放,沒有比這樣修更快的。這樣你會修了嗎?不是說以前我很貪愛蘋果,我現在不貪愛蘋果,那樣修比較慢。「我」就是五蘊,就是貪愛五蘊,就被五蘊困住。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就是這一句話,一句話就講完了。 

祖曰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。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汝但隨心自在,無復對治,即名常住法身,無有變異。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,今付於汝。」 

            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?假設你的心,你自己的思想、概念,你假設不認為它是怎麼樣?你那些妄想執著,那些複雜的情緒怎麼生起?這樣對不對?就好像你認為說「大便是臭的」,「只要不聽我的話的人就是不好」,你先不要有那個概念。因為你那個概念是正確嗎?你那個概念是不正確。因為你是用你的角度在看他,他也是用他的角度在看你,這樣對還是不對?你還不是跟他一樣?不一樣。哪裡不一樣?因為你有學佛,他沒有學佛,你怎麼可以說一樣?你學那麼久了跟他一樣,要不你是來這裡幹嘛的!你是來這裡佔位子的嗎?你有這樣的因緣,他還沒有這樣的因緣。所以一定是明理在包容不明理的人,不可能說不明理的人,會包容明理的人,你來學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這個關鍵就在這裡,如果你妄情一生起,那是不是就是意識心?那就叫妄心,那就叫意識。如果妄情你不起,當下那個心不就叫真心嗎?「真心任遍知」,真心你會清清楚楚、如實地知道,所以真妄你不要搞那麼複雜?什麼是真心?什麼是妄心?我什麼時候才能夠見到我的真心?不要這麼複雜,妄心不起,當下就是真心,妄心一起,那個就是妄心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汝但隨心自在,我說用「隨心自在」,不要用「任心自在」,因為任心自在常常容易搞錯,所以你用「隨心自在」這個名詞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無復對治,即名常住法身,無有變異,什麼叫做「無復對治」呢?舉個例子,假設我不覺得他醜,那我需要去美容嗎?那假設我不覺得他不好,我需要去跟他講說什麼是好的嗎?一樣的道理,你今天就是覺得你有被束縛,所以你才要解脫。我坦白說解脫也是多此一舉,但是因為你感覺你被束縛,所以才今天講解脫。因為你感覺今天你是無明,所以才跟你講明。這些都是多此一舉,只是因為對治講給你聽,如果沒有這些事情,其實不用講,這叫做「無復對治」。對不對?這樣就叫做「常住法身」。禪宗所講的佛就是談法身。「無有變異」指的,「無有變異」不是推翻無常,你們不要誤會,「無有變異」是說不被境界影響,再也不被任何境界影響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吾受粲大師頓教法門,今付予汝。我今將頓教法門付予汝,願意接受的舉手,所以好好去體悟吧!

 

閱讀 242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, 07 四月 2016 08:08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