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13 九月 2016 21:21

傳心法要講記-89

作者  釋達觀/講述 無念齋/整理

 

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,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。若不向自心中悟,雖至成佛,亦謂之聲聞佛。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,不於心法上悟,雖歷劫修行,終不是本佛。若不於心悟,乃至於教法上悟,即輕心重教,遂成逐塊,忘於本心。故但契本心,不用求法,心即法也。

         「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,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。」你們現在在上課,就是聽到我講話的聲音,所以你們會從現象、聲音的角度來切入佛法。如果說你們在家裏面自己看經典,你是看到文字,然後從文字的這些經文的解釋,你來領悟佛法。如果說,你現在在樹下看到落葉飄零;在花園看到花開花謝;觀賞日出日落;或是在海邊看到潮來潮起,這叫做現象。有很多緣覺,他因爲觀察了現象而領悟了佛法。我剛才所講的這幾段話,不論你是從文字,還是你是從語言,還是說你看到自然的現象,然後你對佛法有所感觸,有所感悟,沒有錯,那也是一種領悟。這種領悟的層次,有可能是聲聞,也有可能是緣覺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雖然有這樣的領悟,但是你對你的心並沒有辦法百分之百徹底地瞭解,這點你要明白。我們上《金剛經》有三個重點:一個是文字般若;一個是觀照般若;但是最重要的是實相般若。以上我所談的,其實就是文字般若,言語、文字、現象,其實都叫做文字般若。有的人有文字般若,但是他還沒有辦法看到實相,他還沒有能力真正地見到實相,他還沒有能力真正地了解他自己。他只看到一切是緣起的現象,一切有因必有緣,所以必然有果有報,他都看到了這一些。但是問題他對自己呢?憑良心講,還不透徹,還不瞭解。 

         「若不向自心中悟,雖至成佛,亦謂之聲聞佛。」如果你對你的心沒有徹底地瞭解,(這裏面講說雖至成佛,其實並不是我們所講的大徹大悟),你雖然有所覺悟,但是你還是停留在我們剛才所講的這些緣起的現象上,你對你的自心,沒有很徹底地了解。 

          當今學佛的人,也是九成都在這邊下功夫,很少有人直接從心徹徹底底地下功夫,縱使從心上去了解,也了解得不夠深入。就像說我在剝高麗菜,一層一層這樣地剝,假設我沒有剝到最後,我也不知道它的核心是什麼。你剝過洋蔥,也是一層一層地剝,但是邊剝邊掉眼淚,太過嗆了,太過辛辣了。不論你是剝洋蔥還是剝高麗菜,有的東西假設我們沒有一層一層地剝,我們不能夠了解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對你的心有這樣一層一層地剝嗎?有還是沒有?有沒有對心一層一層地剝?還是每次剝都是外面那幾層?有的人是不會剝,但是有的人他再怎麼剝,就是1、2、3就停在那邊,就卡住了,就沒有辦法再深入地,去了解自己的心。他始終就是搞不清楚他的心,但是問題是,他卻知道,他這一輩子心都沒有安住過;也知道這一輩子的心沒有平靜過;然後他也知道他日常生活,也沒有辦法平常心;他更知道他的心時好時壞,偶爾有一點安定,但是大部分都是躁動不安的;然後他的心又常常有喜怒哀樂。他雖然沒有剝他的心,雖然沒有深入了解他的心,但是他卻是察覺到,這一輩子的心是不能夠處在一種平靜的狀態。不管你有沒有觀察自己的心,因爲你是有覺性嘛,所以你總是知道你心是這種狀態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今天爲什麼來學佛呢?學佛是爲了開悟嗎?學佛是爲了成佛嗎?學佛是爲了往生淨土嗎?學佛是爲了不再輪迴嗎?以上所講這些概念都很抽象,爲什麼都很抽象,你到過極樂世界嗎?你也沒去過嘛,對不對?開悟是什麼狀態,你也沒開悟嘛。涅槃是什麼狀態?你也不知道嘛,這樣對不對?下輩子你會輪迴到哪裏?你也不知道嘛,這樣對不對?所以學佛你不要擺在抽象的概念,你應該活在當下。你不要想到一些八萬四千里,很遙遠的地方去,你常常會跟現實脫節。所謂現實脫節,就是說你常常會離開當下,去想一個你也不知道的概念。那個概念是什麼?你也不知道嘛,你也是從書本上看來的,然後從師父這邊聽來的,但是是各自解讀啊!你先都把這些概念都放在旁邊,爲什麼?因爲這些概念到底是什麼概念,你也不知道嘛!因爲你也是一種妄想,全憑你個人揣測啦!你何不把這個概念先暫時放下。 

         你能夠感覺到,你的心卻是沒有辦法,二十四小時活在一種很安定平靜的狀態,這一點你可以確定嗎?這種感覺你有沒有嘗試過?你二十四小時都活在不平靜的狀態,這種感覺你有沒有嘗試過?你還要想這麼久,每天都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你們已經一輩子都在這種狀態啊!你還要考慮那麼久?你們是不是已經是過來人,我剛才所講的這些經驗,是你猜的還是你經驗過?是不是你親自證明的經驗?這叫做親證知道嗎?你有沒有親證你的煩惱?有嘛!你有親證你的煩惱嘛!你還在想老半天!已經有證明過的,你還在懷疑!沒有證明過的,你在那邊妄想說,你要達到那個境界,那是什麼你也搞不清楚。所以學佛就是要清楚,把搞清楚的先做好,搞不清楚的先丟在旁邊。什麼叫搞清楚?因爲你心是這種狀態,你確實這一輩子,深深的體驗就是這種狀態。 

         我現在怎麼去把它擺平?你想要去把它擺平,假設你沒有認識它,你是不可能擺平它的。擒賊先擒王,連賊都不認識,那個賊頭你會知道他是誰哦?所以你不認識他,怎麼擒賊?你沒有認識你的心,你怎麼降伏你的心?這樣的概念簡不簡單?這樣的概念是很清楚的嘛,你去認識它,你沒有認識它,你根本對它沒有辦法,你一點皮條都沒有啦,我就這樣跟你講啦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常常本末倒置,譬如說,你隔壁的那一位是誰?這位是誰?做人怎麼樣?那是你的事,跟我不相干。你旁邊的人怎麼樣,你會覺得我們反而比較認識旁邊的人,然後對自己始終搞不清楚。我們始終比較認識身外的東西,然後講到身外的東西,可以講一輩子。但是講到自己的心,有時候連一句話都講不出來,甚至嘴巴閉起來。甚至當別人問到他的心,他內心就會產生一種,很強烈的反應,好像別人要去窺探他的內心在想什麼,趕快把他的心保護起來。你們在幹嘛?你們的心是怎麼樣?你們害怕別人了解你的心哦,這樣的動作,我們一般人都很敏感。代表說,第一、我們自己不習慣了解自己的心;第二、我們也害怕別人了解我們的心,然後我們用錯誤的概念,把自己保護起來,把自己鞏固起來,把自己包裝起來。這個很奇怪,所以你越來越不了解你的心,但是你的心到底是有什麼東西呢?你的心裏面到底是有黃金還是牛糞?剝到最後有什麼東西?你的心到底有什麼東西可以好偷,你在保護你的心,你在幹嘛?你的心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,我要偷什麼?你又要保護什麼? 

         我們這一輩子做很多的事情,有的東西是很容易觀察到的。比如說,你二十年前看到我,跟現在看到我就不太一樣。我記得以前我四十歲的時候,人家看到我都覺得我小孩子,都覺得我是三十歲,但是經過二十年之後,我今年才五十歲,很多六十幾歲的看到我,都把我當成同齡的,爲什麼?因爲我屬虎,他也屬虎,不過我們屬虎差十二歲。所以我如果跟別人說,我是一九六三年出生,他說:「啊!你那麼年輕,不好意思,我把你當作是一九五一年出生。」你真的看得出來別人的外表啦,怎麼樣啦,你很容易就看出來,但是問題是你的心卻看不出所以然。那麼一樣的概念,你們回想一下你們,比如說你們學了《六祖壇經》,你們可能會拼命地讀《六祖壇經》;你們學了《法華經》,你們可能會拼命地誦《法華經》,甚至會抄《法華經》,拜《法華經》;你們讀了《傳心法要》,你們也會不斷地去聽師父《傳心法要》到底是怎麼說。你想想看,剛才所做的東西都是在相上,而不是說我在讀《六祖壇經》的時候,我每天不斷地觀察我的心;我在讀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我深入我的心;我在讀《傳心法要》的時候,我終於能夠認識我的心。很多同學在用功,其實憑良心講,從這個角度用功的同學很少,對不對?都是剛才我所講的在那些用功,你們現在早課晚課,是什麼事都沒有做,然後坐在那邊認識自己的心的人舉手,我相信應該沒有人。但是我相信卻有人早課誦一本經,晚課誦一本經,我相信有這樣的同學。我也相信有人早課在那邊誦經,在那邊拜佛,在那邊靜坐,然後在那邊念佛,在那邊觀呼吸,我相信有這樣的同學;但是純粹早課晚課,坐在那邊觀心的同學,應該沒有人吧?有沒有人?如果我冤枉你,趕快舉手,快點澄清一下,爲什麼? 

          假設沒有拜佛,假設沒有誦經,假設沒有燃香供佛,純粹看我的心,我會覺得很受不了,我會覺得很無聊,我會覺得這樣不知道要怎麼修,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?

          比如說,誦一部《地藏經》要多久?「快的話一個小時」。你這一個小時就只有坐着觀察認識自己的心,你覺得哪一個比較好過?「誦經比較好過」。因爲比較有進度啦,知道嗎。上卷誦完了,中卷誦完了,下卷誦完了,啊!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,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,這樣對不對?如果觀心一小時之後,要迴向也不敢迴向,為什麼不敢迴向?你們怎麼迴向?你們怎麼不敢迴向?「講不出有什麼功德」。觀心沒有功德,誦經有功德?所以這樣就是鼓勵你們,沒有多少人要真正觀心。你們都朝向你們認爲有功德的,認爲有階段性的,認爲有目標的做,比如每天在日歷上都劃正負,誦一部經就劃一個「一」,誦兩部經就劃一個「二」,然後一年就三百六十五部經,十年就三千六百五十部。縱使往生好像憑這樣閻羅王,就不敢給我怎麼樣。爲什麼憑這樣閻羅王就不敢給你怎麼樣?因爲很多感應錄就這麼說啦,很多感應錄都說只要誦一部經,閻羅王問我:「你生前都在做什麼?」「我生前只誦一部什麼經。」說完,閻羅王跟我說你回去,你們感應錄是不是常看到,是還是不是?「是」。所以誰願意自己觀心?說穿了就是說,你們世間法是在保護自己的心,然後學了佛法之後,在觀心也沒感覺到自己有什麼功德可言。所以觀了幾次也不再觀了啦,好像觀心是不踏實的,好像誦經念佛比較踏實,因爲它好像有數量化。 

         其實你內在有很多的概念,都是有形有相的概念,都是著相的概念,很強烈。你們去觀察你們自己,你們修行的方式真的是這個樣子。在生活當中,把修行當成生活的一部分,這樣的概念,你覺得怎麼樣?把修行當成生活的一部分,這樣的概念對還是錯?「對」。大部分你都在做什麼?把修行當生活的一部分啦,我重新問你:「大部分你都在做什麼?」應該怎麼回答才對?「生活就是修行,修行就是生活。」但是事實上有很多人,他認爲說:「修行只要撥一部分的時間,來修行算是不錯了」,對不對?我們一般人說,你只要願意,每天撥出十分鐘來打坐,這樣就算是不錯了,或是說你只要每天願意念三千句佛號那就算不錯了,或是說你每天願意誦一部《金剛經》那就算不錯了。這樣的話是可以對初學者講,是鼓勵他。對初學者可以這麼說,對你們這一班同學,我可以這麼說嗎?我可以嗎?我可以說第一排的同學,你們的功課就是每天坐一柱香;第二排的同學,你們就是念三千句佛號;第三排的同學,你們每天就是拜八十八佛一次;然後第四排的同學,你們每天就做什麼。我課講到今天,我可以這樣跟你說嗎?我沒辦法這樣跟你說。 

         你有沒有喝過鹽水?「有」。你喝鹽水都是怎麼喝的?「很鹹的話就捏著鼻子」。你喝鹽水是一口鹽巴一口開水嗎?是不是這樣喝的?不然都怎麼喝?「鹽放在水裏面攪一攪」。鹽溶在水裏面才叫做鹽水,對不對?有沒有說鹽跟水分開的?「沒有」。你們修行有沒有鹽跟水分開?「大部分都是」。你知道我在說什麼嗎?你們修行都是鹽跟水分開,就是修行跟生活都分開,有人這樣喝鹽水的嗎?我現在講的都是關鍵!一個人在生活,能夠在生活當中找時間修行,這樣算優不優秀?這樣算優秀。但是這樣了不了解真相?不了解。真相不是這樣,真相是生活的全部,「即」就是「就是」,生活的全部就是修行(生活即修行),不是在生活當中,找個早課、午課、晚課,甚至半夜起來再做個課,叫做點心課。表面上很精進,做了好幾課,但是還是有所閃失,爲什麼有所閃失?因爲他不明白「即」,因爲色即是空,因爲空即是色,因爲一切法都是佛法,佛法不是只有三藏十二部經典有。 

          這盆蘭花也有佛法,這一盆誰插的?這個是新插的,今天才插的,你說它有沒有法?「有」。你如果學佛法這樣學,你早就開悟了。因爲我看它妙不可言,就叫妙法。哪一法不是佛法?哪一法不能修行?刷牙算不算修行?「算」。一般人有沒有刷牙?他算不算修行?像我們不會刷牙,都刷到蛀牙,刷到牙周病,刷到牙齒掉光光,我們這個就是不會刷牙,不會刷牙就是不會修行,這樣知道嗎?也就是說因為你刷牙不用心,用心才是修行嘛,對不對?你不用心,當然你就不是修行人。一天到晚,從早上起來,刷牙洗臉上化粧室、煮飯、吃早餐、洗碗、去運動、看書、看電視、睡午覺、喝下午茶,去操場跑了一圈,吃晚餐,吃完晚餐洗完澡,打個坐,看個書,一直到睡覺,都是修行,你會嗎?你不會這樣修的人,你永遠不會開悟。你只會做早課、晚課,不錯!你有善根,但是你還不會開悟,爲什麼?因爲你脫節,因爲你還沒有達到「生活即修行,修行即生活」,你沒有打成一片,這個你做得到做不到?其實你自己很清楚,你現在可以在生活當中,都是修行的同學,現在會的同學舉手,你想想看,你不見得會哦;你想想看,你真的不見得會哦! 

          坐在馬桶怎麼修行?你會說:「師父,我知道坐在馬桶也可以念佛。」我不是這個意思,我不是叫你坐在馬桶念佛,我現在的意思是,我在大小號就是修行!不是你在大小號,然後你在那邊坐在馬桶也觀呼吸,然後坐在馬桶也念佛,叫做修行,我不是這個意思哦!如果你坐在馬桶上念佛,你還是馬桶歸馬桶,念佛歸念佛哦,你沒有達到我剛才所講的「即」的那個內涵哦!佛法是不二之法。我問你一個問題,如果你不會坐在馬桶修行,當然你就不會吃飯修行,我有沒有說錯?當我們吃午齋進入五觀堂的時候,算不算是修行?算不算是一堂功課?你回去寮房、淨房,你就不會修行,進五觀堂你才會修行,爲什麼?因爲五觀堂那裏有寫,所以你才會修?或是說因爲在那邊吃飯,因爲法師有放錄音帶,我邊吃邊聽錄音的開示,這樣才修行。 

          我現在所講的是,我正在小號,小號就是修行,我會修行;我正在大號,大號就是修行。而不是說做什麼事情我都觀呼吸;或是我做什麼事情我都念佛,我不是這個意思。如果我說,打坐就是修行,依同學來講比較會,這樣對不對?爲什麼比較會,因爲你們過去已經把它定位說坐在蒲團上就是修行,這個概念,因爲你們過去已經把它定位了,所以坐在蒲團上就是修行,這樣會不會修?你一定跟我點頭說:「師父,我這樣會。但是坐在馬桶上,我實在是不太會,因爲以前辦禪修,師父你並沒有說,坐在馬桶上一個小時,然後起坐。」這樣對不對?我們的概念是不是一直限制說,我做這個事情比較習慣,當你在做不同事情的時候,其實你的心態是有差異性的,有還是沒有?有!怎麼會沒有。 

         你沒有辦法融入整體的修行,一個人沒有辦法融入整體的修行,就代表他是沒辦法悟到實相的,是沒辦法悟到真理的。因爲真理沒有斷層,也不是四分五裂,然後它也沒有上課,也沒有下課,它也沒有分說是睡覺或是醒來,都沒有。然後真理也無所不在,它沒有時間限制,沒有空間限制,也沒有做任何什麼事情的限制,所以禪師才會這麼講「動靜語默,體安然」。它是沒有限制的,它全部都是!哪像我們去把它撕裂了!哪像我們去給它區別了!哪像我們去跟它分貴賤了!我講到這裏你體會一下,你思考一下,你會不會修?不會修的舉手,應該是全班都要舉手啊!爲什麼不舉手?因爲我說會修的舉手,一定是全班沒有人會舉手,我知道嘛!所以我才問說不會修的舉手,應該全班都舉手嘛,還考慮啊!所以光是叫你們舉手,你們都不太如實。我講的這一段話你不用翻經典,因爲經典並沒有教你說,坐在馬桶怎麼修啦。 

         你的腦袋到底在想什麼?如果你不明白怎麼修,就代表你本來以爲你了解了,我一講,你又不了解,因爲事實上你不會。它這麼難嗎?我跟你提示一下,因爲你二十四小時都有心,談到有心你就懂,不論做什麼事情我都有心;坐在蒲團上我有心;坐在馬桶上我也有心啊。對、對、對!沒有錯,當然是這樣啊,沒有錯啊。你不應該認爲,坐在蒲團上比較高貴,然後坐在馬桶上比較卑賤。你也不要說坐在蒲團上,就提起正念想要修行,然後坐在馬桶上,就可以暫時放鬆,坐一下放個屁,但是你的心卻是這樣子。你的心平等嗎?你的心不平等,你現在不是只有對人不平等,你對很多東西都是很不平等,你的內在分別心是很重的,然後差異性是很強的。我們怎麼有辦法平常心?沒辦法,因爲你沒有悟道,沒有悟到那個真理,你怎麼平常心? 

         我剛才講的這些概念難嗎?我剛才講的這個概念不難,但是你卻能夠察覺到,你的心真的是這樣,我只是描述你的心給你聽而已。你的心爲什麼起這樣的概念,爲什麼?當我在問爲什麼的時候,你就要問你自己,你就要很清楚地告訴我:「師父,我知道爲什麼,因爲我不了解我的心。」沒有錯,你就是因爲不了解你的心,你的心才會這種狀態,只是你都不知道。你永遠都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,一定要別人跟你講嗎?我也講了一、二十年了,不信我跟你講,我已經講了一、二十年了。但是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你沒有認識你的心,你永遠搞不清楚,爲什麼你的心會這種狀態,好奇怪!爲什麼會這樣子?你也不知道爲什麼,反正你就是習慣這樣子,反正你這一輩子就習慣性這個樣子。但是你只能夠活在一種習慣,活在一種慣性,或是學了佛法之後,人家告訴你說這叫習氣,或是人家跟你講說這叫種子,或是人家跟你講說這叫業力,你就照單全收就把它聽進來,以爲就沒事嗎?你還是要去了解你的心啊!你不可以說這樣是沒事,因爲你還是搞不清楚它,它爲什麼會這樣?它爲什麼會這個樣子?你也是搞不清楚,你搞得清楚嗎?「師父剛才講的是指說,要教我們當下即修行,修行即是心」。你知道你的心,爲什麼會這樣了嗎?「因爲剛剛師父講了,我才知道」。你知道,回去要不要剝洋蔥?「不用,我老婆會幫我剝」。高麗菜誰剝?高麗菜我替你剝哦! 

       我們的心,我們自己要去了解,你不要爲你自己找任何的藉口,你真的不要爲你自己找任何的藉口。你不了解,是因爲你不關心它,你當然不了解它。你越關心它,你不就會越來越了解它。你有沒有LINE?你LINE裏面有幾位好友?你不會把你的心加入好友?你不會每天跟它LINE來LINE去,都會跟別人LINE來LINE去,就是跟自己的心不LINE。每天都跟人家講一輩子,就是跟自己的心不講話,像啞巴。有時候你就覺得我們自己看都是看外面的,自己的心不會看看。每天跟它接近多關心它,事實上你從來都沒有離開過,但問題是你對它漠不關心嘛!關鍵在這裏,你對它漠不關心!所以我們對自己很殘忍,就是這麼殘忍,因爲我們對我們的生命漠不關心。但是我們所關心的,反而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,關心八卦,關心別人的是是非非,關心這世間的愛恨情仇,但是最可貴的東西卻漠不關心。 

       「師父,請問一下,觀心有功德嗎?」我很想給你扔過去(手拿毛巾),哎!真是的!《六祖壇經》讀過幾遍?「三遍吧」。六祖惠能大師怎麼說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」,有沒有功德?「有」。說你會看書,你還這樣問我?你自己都不知道,此真功德也,此是無漏。你剛才講的那些功德是有漏啦,要不要迴向隨便你。如果你不這樣,如何功夫自得?你要知道啊,觀自在菩薩是因位的菩薩,他透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也就是說他透過他觀照身心五蘊,他才能夠自覺,他「照見五蘊皆空」就是自覺的結果;「度一切苦厄」就是覺他,《心經》講完了。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就是觀照啦,就是觀照自己的心,就是深入了解自己的心哪,直到察覺到它的真相啦,這不是真功德嗎?自己能自覺,又能夠度一切苦厄,不是又覺他嗎?你們雖然喜歡看經典,但是對經典都沒有融會貫通。 

        「師父,你功德無量!」我本來功德真的是無量,被你一說了就有量,被你一說了就量化了,所以你害我。我所講的心,你們常常會誤會我,說我講的心是抽象的,其實你們真的是大誤會。我講的心不是抽象的,我講的心是具體的心,如何把生活當中,全然地變成是一種修行。假設你沒有用心展現出生活,生活怎麼會變成是修行?哪一項不是很具體的東西?我們常講說用心生活,用心生活不是口頭禪,也不是口號呢。而是一定要變成具體的東西,展現出來,才叫做用心。 

         我舉個實例給各位聽,比如說,全世界有七十億人口,你覺得誰最重要?你覺得現在誰最重要?「自己」。自己啊!全世界只有兩個人口,你覺得誰最重要?兩個人,你覺得誰最重要?「我不知道」。我講七十億你就懂,我講兩個人,你就不知道了。誰最重要?現在誰最重要?「現在你跟我」。爲什麼?我現在說全世界有七十億人口,不是兩個人口,全世界有七十億人口現在誰重要?就是此時此刻誰最重要?不能這樣講,但還是要講啊!佛曰不可說,還是要權巧地說啦,答不出來對不對?誰最重要?「自己最重要」。你太自私了。來,換你問我,完整地問我。「請問師父,全世界七十億,你認為什麼最重要?」不是我認爲什麼最重要啦,全世界有七十億人口,我都愛、都關心他們,我都平等對待他們,但此時此刻,你們最重要。 

         你一個人下班在整理花園,你在照顧那一顆樹啦,此時此刻誰最重要?「那一棵樹最重要」。但是當你在照顧那一棵樹,照顧了十分鐘,你心愛的老婆走到你的旁邊,此時此刻誰最重要?「我最重要」。難怪疼不下心,為什麼老婆走到你身邊,此時此刻,爲什麼你最重要?「她是她,我是我啊!」既然她是她,你是你,爲什麼樹最重要?「其實樹也是它是它,我是我。其實我剛才回答我最重要,要先有自己的觀念,然後才展現出來」。你現在講的是智慧還是慈悲,還是你已具足悲跟智?「都有」。你在刷牙的時候誰最重要?「牙刷最重要」。不知道在講什麼?你的答案,你的核心都沒有抓到。 

         我講一段給各位聽,好好聽,當我一個人來到講堂的時候,然後桌上有一個茶壺,我拿起那個茶壺在看的時候,此時全世界雖然有無數的茶壺,但是此時現前的因緣,這個茶壺最重要。我講的最重要是具體的東西,如果我此時拿了茶壺,我認爲我的兒子最重要,其實這個是虛幻的概念。當我拿了茶壺,我認爲我的兒子最重要,爲什麼說它是虛妄的概念?因爲你現在能夠爲他做什麼?我認爲我父母親最重要,你現在能爲他做什麼?所以我說此時此刻現前的因緣,這一只茶壺最重要。但是我所講的這一只茶壺最重要,不是我獨愛這只茶壺,你不要誤會。而是現前的因緣,就在當下,就在現前,我說它最重要,是因爲此時此刻,我要把握住這樣的因緣,其它的因緣還沒現前,所以此時此刻,這只茶壺最重要。但是當我現在決定,我要泡茶的時候,此時就是茶水最重要,因爲當我想喝茶的時候,是品茶最重要,我現在要品茶,是品茶最重要。當我喝下這一杯之後,你突然進來了,此時你最重要,這樣明白我意思嗎?來,悟到什麼?「活在當下」。 

         我現在所講的當下,講的就是有平等智跟差別智。所謂平等智就是說,所有的東西都是平等的,但是你不要只有平等智,卻不懂差別智。現前的因緣就是差別,就是你要善分別你現在在做什麼。現在坐在馬桶上怎麼修行,你會了嗎?你說說看。「只管上」。對,所以早上起來的時候,當你在刷牙的時候,刷牙最重要;當你在洗臉的時候,洗臉最重要;但是講的就是全部都是重要的,只是現前的因緣在做什麼。我所講的最重要的意思是,是因爲你能夠善於分別,善於觀察,你現在應該怎麼應對?應該怎麼用心在生活?我所講的用心的用心是具體的,這樣你瞭解意思嗎?不是抽象的,不是你講的那個抽象的。什麼叫抽象的?「師父,我知道啦!在生活當中,時時刻刻保持正念。」我不要聽這個啦,那是你看書來的,這樣對不對? 

         我現在講這一段不是上課,你不要掉入聽聞,而是說你領悟了,從此時此刻,你就知道,啊!我會了,我終於會了!我終於知道什麼叫做生活禪,我終於知道什麼叫做生活即修行,修行即生活。而不是在生活當中,有空掃地,然後有時間修行,不是這種概念。這樣會在生活修行的具體概念,了解的請舉手,好,放下。你剛才有沒有舉手?「有」。你舉個例子我聽聽看,就是在生活當中做任何事情,都是很用心,不會離開當下的事情。我請問你一下問題,你希不希望我偶爾到貴舍去走一走?「可以,歡迎!」如果我帶一個同學去你那邊走一走,那個同學跟你比較沒有話講,跟你比較不合啦,因爲他的眼睛是白色的,知道嗎?白目的那種,很白目的。他看到你就說:「你怎麼那麼老!」看到你就跟你問說:「你怎麼不嫁?」看到你就問說:「你怎麼不住在你家?」這種白目的同學有好幾個,我不是跟你開玩笑的,你不要想說我隨便說說的,你如果不相信,我找一個人去讓你見識看看。那樣你說說看看,我們倆個人去你貴舍拜訪你,什麼人比較重要?「平常心,來者是客啦」。不簡單呢,你不相信問同學看看,不簡單啦。客人很多種,有時候人家來這邊,對他的感覺也不見得每個都會恭敬啊,或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想跟他聊天。不是說每個客人來,我們都喜歡跟他說。我們每天早晚三柱香,希望說他三年來一次就好了。三年來一次,你知道我意思嗎?如果都不來也不要緊。 

         你聽我這樣講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現在做不到並不可恥,你可恥的是你沒有察覺,你沒有察覺你現在已經不是那種狀態了。你現在可以做不到,但是你不可以不察覺,爲什麼?因爲你聽我的課聽那麼久,你不可以不察覺,這樣知道嗎?你要察覺你自己,我的心真的沒有辦法對待每個人都一樣,我的心真的還是有輕重,我的心還是有談得來、談不來,爲什麼?因爲你察覺,接着你自己再慢慢突破,但是你一定要察覺,爲什麼?因爲這也是修行啊!你至少能夠察覺說,現在這個你沒辦法,但是你知道,我要求不高,知道嗎?我只要求你察覺,只要察覺,其實察覺就是一種正念啦,啊,我察覺到了,所以這是我的功課,我還要繼續修煉,我還要突破。 

         從開始講到現在,我一直只在談說要對心,不是只有停留在語言、文字、現象,然後你的修行,你的學佛,你自己用功方式,都常常停留在這個樣子。這樣,你縱使是覺,也只是聲聞而已,也就是說你對你真正的心,真的還是不了解。你不了解啦,某些的概念你能夠過關,比如說某些的概念你可以不執着,但是你對自己還是不夠了解。 

        「學道人多於教法上悟,不於心法上悟」黃檗禪師這樣講,你過去有沒有這個樣子?你過去有沒有把重心都是擺在經教上,有還是沒有?「有」。或是擺在你所謂修行的法上,但卻沒有從自己的心下功夫。古大德講一句話,他說: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。」也就是說,「若人識得心」認識自己的心,「大地無寸土」這句話就是說,假設你能夠徹徹底底地,了解你的心,你就會知道這一切一切,都是你內心所創造、所產生。這個創造、產生,會產生種種的解讀,來看這個世間。假設你是有做早晚課,我現在給你建議,你早上是可以誦一部經,你晚課可不可以看自己的心,稍微調整一下可以嗎?我講這一句話還是方便說,知道嗎?我這樣講,你就誤以爲說,師父這樣教,我就這樣做,我是不得已才這樣講,知道嗎?我是希望我這樣講,看看你會不會當下就回頭,啊!我應該二十四小時都認識我自己的心,我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,只是說,如果你真的是不習慣,那你就先刻意撥個時間,好好地認識一下自己的心。 

        「雖歷劫修行,」是說如果你重點擺錯,擺在心外的這些經教、語言、文字、現象界,縱使你三大阿僧劫那樣修啦,「終不是本佛」,也就是說你還是沒辦法了解自己的心,不能夠了解自己心中這一尊佛,這一尊清淨法身佛。請教心不在內對不對?心不在外對不對?心不在中間對不對?那心在哪裏?換你問我,「師父,心不在內是不是?心不在外是不是?心不在中間是不是?那心在哪裏?」心就是宇宙,所以談什麼內、外、中間呢?宇宙就是法身,心就是法身佛,以法界爲身叫做法身,講完了,領悟到了嗎?你們不要摸鼻子,托下巴好不好?我問你領悟到了嗎?你都領悟到鼻孔跟下巴,知道我意思了嗎?「即心即佛,唯證者方知」,沒有證者他能知嗎?唯證得他能知,他能知心不安定,我有說錯嗎?所以能不能知?可以,可以知,知心不安定。 

        「終不是本佛。」所以「終不是本佛」,你沒辦法徹底去了解,但是如果你能夠徹底去了解,你可以慢慢去體悟,我剛才所講的那一段話,我講的那一段話不誇張,但是如果你沒有辦法領悟到,這樣的一段話,你就不能夠真正去體悟到「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如果心是法身,法身是宇宙,是法界,「本自具足」應該你不會懷疑了吧。 

        「若不於心悟,乃至於教法上悟,即輕心重教,」遂成逐塊,忘於本心。」所以心悟啊!我說你的名字取得很好,知道嗎?其實不是你的名字取得很好,每個名字都取得很好,我自己也感覺取得很好。假設你學佛不從心上悟,你一直在研究經教、教理、文字,《金剛經》在說什麼,《法華經》在說什麼,你都會說,但你就是不明白你的心,有用嗎?書讀得那麼多,都會說,都不了解自己的心也沒有用啦。如果你是這樣學佛法,你就掉入一種狀態,叫做「輕心重教」,就是你忽略了你的心,然後你重點都是擺在經教上,這樣就會產生「遂成逐塊」,什麼叫做「遂成逐塊」?你先旁邊寫四個字,本末倒置。 

         我節錄《涅槃經》的一段話來解釋這句話。這一段話是《涅槃經》佛講的一段譬喻,「佛說一切凡夫唯觀於果,不觀因緣,如犬逐塊,不逐於人。」就是我們所有人都看到那個現象,「不觀因緣」不去認識、去明白它真正的原因,我們就是見那個相就着那個相,不明白它真正原因。所以佛做一個譬喻「如犬逐塊」,這個「塊」就是土塊,或是石頭的意思。比如說,你拿一個土塊丟一條狗,結果那個狗「如犬逐塊,不逐於人」,結果狗去追土塊,卻沒有追丟它的人,這樣對嗎?人家拿石頭丟你,你應該是找石頭還是找那個人?當然是找那個人啊!你怎麼去找那個石頭?但是有時候狗是這樣的,你明明拿一塊木頭丟過去,它以爲是一塊雞腿,等到它走過去聞一聞之後,才知道原來被你騙了。這個就是本末倒置,你重點擺錯了,我們應該去追人,不是要去追那個土塊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學佛應該是要去認識自己的心,不是認識那個文字,結果拼命認識那個文字,一直讀,這個叫做「遂成逐塊,忘於本心」,你反而忘記了。這一次去台北上課,有一個新同學,他拿了我一本書,他下課跟我說,「師父,你可不可以跟我簽個名,幫我寫一句話給我?」我就幫他這樣寫「自心是佛,莫忘初衷」,就這樣子,你不要忘記,我就這樣子跟他講,莫忘初衷啊。你學佛學了老半天,莫忘本心哪。學佛學了老半天,一天到晚在研究文字,文字不是不可以研究,但是要回頭看看心,只是見文字要觀自己的心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不要忘了觀心,專門研究文字,這樣不是「遂成逐塊」嗎?所以這個典故你要明白。 

         「故但契本心,不用求法,心即法也。」要注意聽,「不用求法」心就是法,不用求法,聖人求心不求佛啦,凡夫求佛不求心啦,要求自己的心啦,自己的心就是法。改天你要搭自強號兩個小時坐到台北,你不要說什麼,啊,我忘了帶《傳心法要》。你不要那樣說,知道嗎?《傳心法要》就是你的心哪!以後你如果去辦事情,忘記帶書,你不要感到很遺憾,很悔恨,很無聊好不好?利用機會看看自己的心。心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,心有無量無邊的妙法,好好看心啦,會看了嗎?會了嗎?那你們現在七點半到八點打坐,有聊還是無聊,會無聊嗎?好好看看心,我講的每節課都很重要,你知道嗎?我不知道你到底有沒有領悟到啦?好啦,反正你就是回去體悟,生活當中怎麼修行?看你會還是不會?如果真的不會,看到我就趕快問我,如果你真的不會,不要裝會。

閱讀 191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, 16 十月 2016 19:38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