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欲逃境以安心,屏事以存理,
個人主觀的認知
心 ——————> 境
妄 想 分 別
「常欲逃境以安心,屏事以存理,」黃檗禪師談出我們一般人的心態,一般人常常都是什麼狀態呢?就是遇到任何的境界、遇到任何的困難、遇到任何的瓶頸,一般都是選擇逃避,對不對?之前有逃避過的舉手,應該不用舉手,像這種問題幾乎全班都一樣,我們內在勇敢的人不多,大部分都是怯懦的人。只要是怯懦的人,他一定會有逃避的動作、他一定會有逃避的行為、他一定會有逃避的心態,很少有人不會去逃避。
我們學苑,因為我們的地方不大,我們的地方這樣看起來五、六十坪不大,所以請你來出坡應該好像也沒有什麼好出坡的。但是並不代表五、六十坪你們打掃得很乾淨,我有說錯嗎?我有沒有說錯?雖然只有五、六十坪,但是你到處可以看得到,哪裡有問題;哪裡有問題,或許誰會比較敏感?我說雖然五、六十坪,但每個地方不見得打掃的到,你知道什麼人會比較敏感嗎?什麼人會比較敏感?你們值班的人會比較敏感,但是這是值班人的事嗎?是還是不是?當然不是!我現在要講的不是這個事,我現在要講的是說,這裡面沒有多少工作,但是如果你要做工作,有很多很多的工作需要你做。
你在上班對不對?所以你不來值班正不正常?他們退休不來值班正不正常?正常!你說正不正常?我問你們,我現在講的不是說什麼事,我只是說光來這邊值班,泡茶喝咖啡吃點心配下午茶,都有問題了,對不對?我不要講其他的東西。如果我把工作交代給你,你願不願意承擔?我們不見得願意承擔。你說禪心學苑這個道場,又沒有雜草可以拔,然後也沒有戶外的空地,好像禪心學苑沒有什麼事情。我們禪心學苑是文教機構,知道嗎?行政事務很多,你要幫忙做嗎?我不要常問同學,同學已經很可憐,被我問到好像所有倒楣的事情,都發生在她身上,對不對?譬如說,我說的課都把我翻成文字稿好不好?翻成文字稿還要上電腦,還要跟我上課的還要上字幕,這樣好嗎?「這個要學我不會,我不會做」。不會做喔,換你問我,假設我是心芳,你是師父,換你問我。「把師父講的翻成文字稿,你願意承擔嗎?」只要是師父交代我的,我都願意,所以師父請你放心。我現在講的不是笑話,為什麼我講的不是笑話?
我也不瞞你說,我也常常看電視,很多人都以為說,師父一天到晚都在看書,一直看,一直看,都叫我們不要看書,我不是,我也常常看電視,但是我看電視跟看書是一樣的。你看那個電視劇,尤其你注意看兩個人,一個人叫做太監,一個人叫做丫鬟;那個娘娘只要使個眼色,那個丫鬟都怎麼說?「娘娘只要你點頭,請娘娘放心,一切奴婢來處理。」電視有這樣演嗎?有沒有說:「娘娘奴婢不會」,有這樣說嗎?娘娘奴婢不會武功、娘娘奴婢不會毒藥、娘娘奴婢不會暗器、娘娘奴婢不會政治、娘娘奴婢不會寫書法。他為什麼說:「只要娘娘你點頭,請娘娘放心,一切交給奴婢。」你知道他在說什麼嗎?難道要奴婢負責去殺人嗎?他不會叫別人去殺人嗎?奴婢不會寫模仿王羲之的字,他不會去叫會寫模仿的人,去模仿嗎?電視劇有這樣演嗎?我有亂講嗎?
你在看一件事情你要會看,我在看跟你們看的概念不太一樣。我願意承擔,你交給我我處理,這個我處理並不是說每一件事情都要我自己去做,不是。我知道我應該怎麼處理、我應該去找誰幫忙、我應該去找誰來溝通、我應該借助誰、透過誰去處理這件事情,他都知道。你為什麼不知道?這個就是你所學到的般若智慧嗎?你學到的般若智慧就是我不會,我不懂,這個找山育知道嗎?所有的行政工作都找山育知道嗎?
我們一個人是這樣,現在問題是大部分人也是這樣,因為大部分人都是這樣,變成無形當中達成了一個共識,這種共識反而變成一種正常。你卻沒有看到你在逃避,你逃避久了變成正常,你自己不知不覺。你的孩子,你的晚輩,你身邊的人,他跟你在一起久了之後,他也養成這樣的心態,他也不知不覺,他也沒辦法察覺到,他到底那裡錯?
譬如我這麼說,我跟同學講說,我最近胸口悶悶的,同學就跟我講說:「師父你悶悶的,我去西藥房買一瓶鐵牛運功散給你吃。」他都沒有聽懂我的意思,我的悶悶的意思,是說你都沒有找我出去玩,你都沒有約我去玩,你知道嗎?我悶悶的是這個意思,不是說你買鐵牛運功散給我吃,當我跟他講白了說:「難得四月份台北班剛好沒有教室,剛好停課,我們是不是出去走一走?」你知道同學多麼貼心,你知道他怎麼說?他這麼說:「師父,您去安排我來配合。師父,您去安排怎麼玩?我來配合。」這樣說他體貼,你知道嗎?你去安排,我來配合,是我體貼你。為什麼?因為我都沒有意見。「師父,你想要去哪裡玩,都師父你安排。」這是體貼,還是善解人意?還是所有的事情都推給我?但是我跟你講,他一輩子都這樣講,他跟他的女朋友也是這樣講。
他女朋友講說:「親愛的保仁,情人節快到了,你想帶我去哪裡玩?」結果這個親愛的保仁,你知道怎麼說嗎?「老婆大人!你安排,我都配合你。」這樣她交這個男朋友要幹嘛!嫁這個老公要幹嘛!表面上叫做體貼,其實叫做逃避。應該怎麼說?來,換個立場,你現在是師父,我是你,你現在約我,你告訴我,講啊!不要拖時間,來,約我去玩,我叫保仁啊!不要拖時間。「親愛的保仁,情人節到了,我們要去哪邊玩?」我不是叫你問這一段,連演戲都不會演。我是說你是師父,師父要去走一走,你是師父,我是保仁,來,約我啦!「剛好我們四月台北停課,我們可以出去走一走。」「好!師父,我知道師父你的心意了,師父您放心,師父你只要好好的專心修行就好,一切都我來安排,該帶什麼,該準備什麼,該走什麼樣的路,包在我身上。所以師父,你只要好好的修行,好好的教書,一切包在弟子的身上。」你一定幫我按讚。「不是,師父你去安排,你去找,你去找。」
我從這個事情,我在跟你講什麼?表面上你們在處理一件事情,但是誰在處理事情?是你的內在在處理這件事情,但是你的內在在想什麼?有的逃避是你可以察覺的,是很明顯的,什麼叫有的逃避是很明顯的?譬如說,你很不喜歡這個地方,所以你是只要來到這個地方,你就會不舒服,你就選擇不來這個地方,這個是很清楚的,你也知道;或是說你很不喜歡做某些事,譬如說,有的人很不喜歡煮菜,有的人很不喜歡洗碗,有的人很不喜歡拔草。你每次叫他做這個事,他就會找各種理由跟藉口,這是很明顯的,你在逃避你也知道。譬如說,我們下節課不上課,我們下節課,每個同學都要起來發表心得半個小時,就有同學選擇不來了,這種逃避他很清楚,清不清楚?他也很清楚,但是有的逃避是很細微的,是你不知道的。你只要遇到你怯懦的、你害怕的、你沒有把握的、你沒有學過的、你沒有接觸過的、你不會的、你不熟悉的、你不精專的,你就會選擇逃避,這有時候是很細微的,你沒有察覺。我們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複雜!很複雜,相當的複雜。
你沒有善觀你自己的內心世界,憑良心講你只是不斷的在欺騙你自己,但是我們覺得別人不知道,其實別人也很清楚。別人也很清楚看到你在逃避,看到你不願意承擔,看到你找理由,看到你找藉口,別人其實也很清楚,沒有人不知道。但是看到很清楚的人,當這件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,他一樣選擇逃避,接著換成你看他很清楚。
你看開悟的人,有開悟的特色;迷的人,也有迷的人共同的樣子,不然怎麼叫做迷呢?我們想逃避那個境界,然後好像會讓自己心能夠安,根本就了不可得。離開不喜歡的境界,暫時讓自己稍微放鬆,了不可得!有的人看到我,很羨慕,他羨慕我,不是因為我出家,而是因為我不用去上班,他不是羨慕我出家,他是羨慕我不用去上班。羨慕我不用去上班的人,其實他就是很不喜歡上班,很不喜歡去工作,所以想盡辦法不要上班。
我記得國小的時候,我第一次不去學校的原因是什麼呢?很簡單,我第一次沒有去學校的原因,就是因為明天學校要打預防針,我就想盡辦法裝病躲在家裡,第一次,我還記得很清楚,國小幾年級要打預防針?那一年級都要打,有分幾年級的嗎?我國小一年級就知道,明天要打預防針,所以我就不去。但是我能夠逃過一針,其他的針,我還是逃不過。剛開始只要是打針,我就選擇裝病不要去學校;再來已經沒有辦法了,我就選擇盡量往後面排。到最後,我覺得這樣更痛苦,以後打針,我盡量都往前面擠,為什麼?少一點折磨,對不對?然後小孩子都怎麼樣?只要是看到前面打完針走過你旁邊,都會問他,會痛嗎?真的是白問的,是在問什麼?最後我領悟到一個道理,為了減少內心世界的折磨,我都跟前面的說,我排第一個。那時候要排第一個,都沒有人跟你爭;如果下課玩躲避球,那個球是誰的,大家都爭來爭去,打針沒人要跟我爭。你說我離譜嗎?我姐姐更離譜,每次只要到醫院打針,那個醫生一定要鑽到桌子底下去打針,那個更離譜。
我們想要離開那個境界,然後你想要得一個安心,了不可得,你想離開那個境界?一般人才會勸我們,在哪裡跌倒,就從那裡爬起來。一樣的道理,幸福要在哪裡找?幸福,要在痛苦裡面找!這句話不難懂,菩提要在哪裡覓?要在煩惱中!
今天最主要是要安你的心,原則上你還沒有安心之前,你的內心就一定先不安,其實心沒有所謂安跟不安,是因為你先讓你的心不安,才需要安心。如果一開始我心沒有不安,我不需要安心。你以為這個境界讓你心不安,你想離開這個境界,來求個心安,這樣對嗎?你去思考一下,這樣對嗎?這個境界真的這麼可怕嗎?可怕的不是這個境界,可怕的是你的心。
古時候,有一個畫官,他很會畫畫,他任何畫都會畫,有一天,皇帝召見他說:「你任何畫都會畫嗎?」他說:「報告皇上,不論畫山、不論畫水;不論畫人物;不論畫飛禽走獸,這個臣子只要皇帝講得出來,都沒有問題,臣子只有一項沒有辦法畫出來。」皇帝就問他說:「是什麼?」來猜猜看!「皇帝的心」。就是心畫不出來。
其實你不是害怕那個境界,你也不是害怕那個事,你也不是害怕那個人,其實你在害怕你的心,為什麼你要害怕你的心?因為你的心太沒有保障,因為你的心善變,因為你的心怯懦,因為你的心常常遇到事情就會選擇逃避,因為你的心會散亂,你的心沒有辦法專注,因為你的心沒辦法讓你持續,你很害怕你的心,做什麼都害怕,為什麼?因為你不相信你的心,因為你的心常常背叛你本來的意志,有沒有?你說怎麼辦?
為什麼黃檗禪師一直談無心?為什麼六祖說無念?你對你的心沒有辦法透徹,我告訴你:「你怎麼修,都會被你的心取笑。」你不要一直誤會那個境界,我是直接跟你講,就像《八大人覺經》裡面講的一句話:「心是罪源」有沒有?你會造各種罪,它的源頭還是你的心;相反的你會造各種善,源頭還是你的心。你沒有辦法把握你的心「一直堅持造善,一點惡都不造」,你沒有辦法把握,為什麼?因為你的心是抓不住的,你去抓它是不對的,它是抓不住的。抓它也不對,不管它也不對,我該怎麼辦呢?這不是你該怎麼辦?其實心本來不是用降伏的,我要用什麼方式,把我的心降伏下來?其實不是這種狀態。我的心是要用什麼方式,把它安定下來?其實也不是這種意思。
因為你的心,根本沒有辦法用你的心,注意聽喔!因為你的心,根本沒有辦法用你的心,叫它怎麼樣。你想要把它降伏下來的心,是不是另外起一個心,是還是不是?是啊!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。假設你不懂禪,你根本不了解,我現在講的這個意思,你唯有懂禪,你才能夠知道,我現在到底在講什麼?
什麼叫做心不是用降伏的呢?明明《金剛經》講說:「云何降伏其心?」為何師父您說:「心不是降伏的呢?」那是因為《金剛經》你沒有讀通透,你才這麼說的。心不用用方法,也不用用技巧,也不需要一個法門來降伏它,來安住它,來擺平它,都不用,只因為你不了解它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只是因為你不了解你的心,所以你才想盡辦法,想要去安撫它,這個動作是什麼?這個動作就是說,你認為有個心,有個擾亂你的心,你才需要想盡辦法安撫這個心。就好像說,你認為這個房子裡面有孤魂野鬼,所以你找道士找法師、找神父,然後利用各種的東西,想要來降伏裡面的鬼魂,那是因為你認為有,你才需要這個動作。如果你知道沒有這個事情,這個動作你需要做嗎?你不用!
你說心是什麼呢?我跟你透露兩個秘密,兩本經典裡面各談一段話,第一本叫做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世尊為阿難開示,阿難在前面找心找不到,七處徵心在那邊找心找不到,世尊跟他開示一段話:「心不在內,心不在外,心不在中間」這是什麼意思?講的內、外、中間,講什麼?講的是空間。你不需要在任何空間,想要找去你的心在哪裡?你不要這樣子找。第二本經就是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講一段話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講的是時間。你不要一直想說:「你要在哪一個時間,去找到你的心。」這是在講什麼?這譬喻什麼?這二段話在講什麼?「覓心不可得」。那是什麼?既然覓心了不可得,你心還需要處理嗎?「就像達摩祖師跟慧可的一段對話」。是!現在我不管誰是達摩,誰是慧可?我現在只管你跟我而已,所以你有什麼心要處理嗎?還生出來,了不可得,還有生出來,你怎麼這麼會生呢?「沒有那個境界生出來」。又生出來、生出來,你沒有那個境界,誰有那個境界?我們講話要一視同仁,這兩段話是什麼意思?「既然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了,就不要理會它」。你講不要理會它這一句話,是不是多餘的?「閉嘴!」你說說看,你覺得這兩句話什麼意思?「本來就沒有事啊!」本來沒有事,那裡沒有事?「一切都是空」。
事是有,境是有,是有世界,是有一切的人事時地物,身心世界,一切都有,只是我無心而已!當我的心,去看到任何的境,只要我的心不生起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都沒有事情。只要我的心一生起,你就苦不堪言!所以有心,境就有了,而不是有境,心就有了,心有沒有反應?有!反應過了,只是這樣子而已,沒有什麼?不留下一物,不留下任何的痕跡,不留下一點塵埃,都不留,所以很多人他不了解他的心。
我們現在往回講,你的心去看待任何的境界,不管你遇到什麼境界,都是你的心在主導,你的心在決定你對這個境界的反應、的認知、的判斷,你很清楚的看得到,這叫做個人主觀的認知。假設個人,其實在佛法裡面就是我,假設有我的概念,有我的概念必然就一定會有我的知見。那麼這樣,你所看到的境界,必然是扭曲的失真,不管你看到什麼境界都一樣,必然是失真。
什麼叫做扭曲的呢?我舉例說明,這盆花是漂亮的,這個也是失真;這盆花插得不好看,也是失真;這朵花是普通的,也是失真。你對這朵花,因你的角度,再加上個人的知識經驗,或是你自己的想法,或是你的審美觀,你來判斷它的好不好,都是失真的。失真的意思就是說失去真相,失去真如,失去本來面目,你怎麼講它都不對,那都是你的看法,都是你自己的妄知妄見。你這樣看這朵花是不對的,你這樣看一輩子都是不對的,因為你怎麼看都是失真的。
但是現在糟糕了,現在變成這樣,認為它好看的說不定有十個人,說不定有十個人認為它好看;說不定有十個人認為它不好看,然後大家就講一句話,哎呀!那我們就志同道合吧!我們好看的一群,認為不好看的一群,問題是這邊也不對,這邊也不對,你們的共識也不對,他們的共識也不對,因為你說好看不好看,就是失真,你說我該怎麼看呢?你該怎麼看?「看它的緣起」。看它的緣起,然後呢?「它的本性是空的」。花不是花,花非花,花不是花,是名為花。
其實《金剛經》那三段式,你要真的懂,你要真的懂,看世間你才能如實看,不然你看不懂世間,花它是花嗎?你們都說它是花,好,我就說它是花,但我從來都沒有說它好不好看,對還是不對?我都沒有這麼說。但是我也知道,一個開悟的人也知道是花;一個迷的人也知道是花。但是迷的人跟開悟的人不一樣,開悟的人看到花它還是花,它也是很平常的;但是迷的人就不一樣,認為它好看貪心就會起,認為它不好看嗔心就會起,好看、不好看都看不懂與愚痴相應。
《金剛經》不是叫你拿來唸的,《金剛經》是叫你拿來生活的,我在生活當中要看《金剛經》,當我在看花的時候,我就在讀誦《金剛經》;當我按照《金剛經》的方式生活,我就是受持《金剛經》。這個境界概念被我打破,但是這個心也被我打破,為什麼這個心也被我打破?有一個叫做心的東西嗎?有一個叫做心的東西嗎?非實非虛,說它沒有,但是它有作用;說它實際存在,它在哪裡?所以你們今天的重點,不是擺在這個境界,你的重點是要擺在這裡心,是擺在這裡。但是擺在這個心,心了不可得,不是擺在這一顆心,然後有一顆心讓你抓?或者說是有一顆心讓你修?我們說修行修心,然後你就以為有一顆心讓你修,是這樣子嗎?你的心好像甘蔗一樣用削的,聽懂嗎?「懂」。為什麼懂?「就是學習無心」。學習這兩個字多餘的。「體會無心」。本來就無心!這裡面的無心,不是有心跟無心的,這裡面無心不是有跟無的無,而是超越對待的無,這樣會嗎?是超越有無,那個無的意思,就是無一切分別對待,超越的意思,不是有跟無的對應,不是這個概念,是超越的。《金剛經》所講的話,它告訴你就是要超越。你不要逃避境界,不是這個境界讓你在逃避,是你的心不安定,你不要怪境界,是你的心不安定。
你的心為什麼不安定?因為你不了解心是什麼東西,你會說:「師父,我知道,因為我沒有修」我可以這麼跟你講:「不需要你修」,只要你認識它,不需要你修它,你的關鍵就是不認識它。你不認識它,你怎麼修?你也沒有辦法修。反正就是時好時壞,時定時亂,時善時惡,就是變來變去,你告訴我,怎麼修呢?黃檗禪師一直告訴你這個(心,境)。我們世間的學問常常是教你這個(境),那麼心理學教你這個(心),它教你一個方法,佛教的漸修也是教你方法,西方的心理學也是一樣,它教你說怎麼情緒管理?怎麼去管理你的情緒?再來跟你談EQ,你如何去管好你自己的EQ?這個都是方法,都是技巧,都是法門,心不需要你這個樣子。因為如果你的心,用技巧、用方法來修它,我可以告訴你,你怎麼擺都擺不平,縱使你暫時定下來,也只是暫定,暫時把它壓抑,暫時把它伏住,暫時叫它不要動,暫時叫它靜下來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但是你沒有辦法徹底的去擺脫它。
「屏事以存理」「屏」就是屏除,屏事就是說離開這件事情,還有什麼真理存在呢?我講一句比較簡單的概念,這個事就是色,這個理就是空,離開色談什麼空?離開空談什麼色?《心經》告訴你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所以它不能夠離開那個事情,不能夠離開任何的事情、任何的現象,然後你去談一個什麼叫做真理,這了不可得。你用這樣的角度去認識真理,事情我一直跟你強調,我們一般人只會講生活禪、生活禪,把生活禪變成一句口頭禪。六祖慧能大師,他的禪法其實就是生活禪,真正的生活禪,也就是說生活就是禪的全部;生活中裡面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禪,家事、佛事;私事、公事;有事、無事;好事、壞事,事事皆禪,你會嗎?會不會?離開這個就不懂禪,更不需要去談曹溪,很多的概念大家表面上懂,遇到境界又不懂;表面上聽懂,回家生活就不懂,那到底是懂還是不懂?就是不懂!
一個概念真正懂,百分之百的懂,就可以到達羅馬了。古時不講羅馬,古時候都講長安,條條大路通長安。一樣的道理,你一個道理懂,你就可以開悟了。就好像你知道,那個氣球不管多大?你只要拿一根針,把它刺下去,它就會破,你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好。你不需要手上拿十根針,你不需要,只要拿一根針刺下去就會破。一個道理,你百分之百的懂,你就會開悟,你根本不用懷疑。你今天不是來這邊學很多道理的,那些道理,只不過是叫你開悟。如果你都不悟,你學一萬個道理,也是形同沒有用的東西。
你不要離開事情、現象,然後想要去找個真理。我們過去不是有做一、二百件的衣服嗎?我們前面裡面寫兩字,寫哪兩個字?「尋理」,我們前面是不是寫這兩個字尋理?這首偈這樣有沒有很清楚?尋理。我們過去的衣服兩個字尋理,尋找真理。現在我問你,真理到哪邊找?真理是在大藏經裡面找嗎?真理是在佛堂裡面找嗎?真理是在圖書館裡面找嗎?真理是在蒲團上找嗎?真理是跪在這邊拜佛找嗎?你都怎麼找真理?還是說你從來沒有想找真理的概念。一個真正修行人,他們一定有志在尋理,這叫慕道。他一定是立志慕道,發下志願羨慕大道,朝著大道的腳步去行走。
終日尋春不見春,芒鞋踏破嶺頭雲;歸來偶把梅花嗅,春在枝頭已十分。
我們也都知道無盡藏比丘尼,因為六祖大師點化開悟的,所以無盡藏比丘尼寫出這一首偈,這一首偈我們也講過。雖然我們過去講過這一首偈,但是你真的會這樣子生活嗎?會還是不會?你說師父我會解釋,你會解釋有什麼用?為什麼解釋沒有用?因為你不會用出來呀!所以我說你沒有用,因為你用不出來,所以沒有用。學佛法不是來學解釋的,你解釋它幹嘛!所以有很多的概念,你不要一直說:「我看過」,你就閃過,《心經》多少人唸過好幾萬遍,他不是唸過嗎?為什麼唸過,還要再唸呢?縱使這首偈,你知道他的意思也沒有用,如何有用?就是說:「師父我已經會了,因為我每天都是這樣生活。」這樣就對了,這樣就是你會。
「終日尋春不見春,」這一首偈我們再稍微用各種角度來分享一下,第一你有終日的人舉手,你修行有這種精神的人舉手,一下子你就漏氣了,你也沒有終日,也就是說你根本沒有時時刻刻。雖然道不屬修,但它卻是很嚴謹的,它不是一個很散漫的人,可以領悟到的。「終日」這裡面有兩個意思,一個意思代表他的精進,第二個意思代表他的內心時時刻刻,就像一個沒有開悟的人,他如喪考妣,一個沒有開悟人的心態,他就好像死了父母一樣這種心態,這麼傷心這麼難過,因為他還沒有開悟。無盡藏比丘尼她也不是隨便就開悟的,她也不是。你真的是一個想修行的人,他一定是「終日」,一定是時時刻刻。
「終日尋春」,「春」是一個象徵的代表,就好像說我們常講說,唉呀!我重啟人生的春天,或是說我期待春天將來臨。這個春天就是道,就是你所追尋的道,這個春天,就是你的本來的面目,你想要明心見性,用春天來做譬喻。「終日尋春」就好像一個人,時時刻刻在追尋大道,時時刻刻,如何才能夠明心見性,這叫做「終日尋春」,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?很多同學是終日讀書,要不要讚嘆?其實是要讚嘆,為什麼?因為他終日就不簡單了,這樣對不對?譬如說,我要知道真理,我真的想要知道真理,我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,都泡在圖書館裡面,雖然他還沒有悟道,但是他的精神是可取的。假設,我是一個出家人,我終日躲在藏經閣裡面看佛經,我除了睡覺吃飯拉屎,我時時刻刻都在藏經閣裡面看佛經。坐禪的人呢?不管好也坐蒲團,不好也坐蒲團,身體健康生病,都是坐蒲團,寧可坐在蒲團上死,也不願意絲毫的放棄,他追求真理的決心,這些都是可取的。很多人還沒有開悟之前,都是這種狀態,你有嗎?很多人沒有開悟之前,都是這種狀態。所以這個是他的狀態「終日尋春」。
「不見春」,但是問題是什麼?他不見春,他不見性。他怎麼修,他書怎麼念,他怎麼參,他怎麼請教別人,他都見不了性,折不折磨人?很折磨人。放不放棄?不放棄。所以前面這四個字是值得你讚嘆的!「終日尋春」是值得你讚嘆的!但是「不見春」,因為他方向搞錯了。就好像說心光,你終日尋春,尋幾年?這樣知道我意思嗎?所以「終日尋光不見光」,心光在說你,知道嗎?這個意思都一樣,不見,是你的方向擺錯地方了。
「芒鞋踏破嶺頭雲;」穿著草鞋翻山越嶺,參禪訪道拜師求法,披星戴月,風餐露宿,你看這種精神都是值得你讚嘆。所以天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,不經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?無盡藏比丘尼,我相信她一定是一位老比丘尼,她不是少年的比丘尼,因為她是一個居士的姑姑,然後每天自己在那邊誦《大般涅槃經》,直到遇到六祖才開悟的。
「歸來偶把梅花嗅,春在枝頭已十分。」「歸來」繞一圈到頭來,你好好讀,你什麼課都去聽,你什麼書都去讀,什麼道場你都去,你都去打禪七、念佛七,去參加什麼放生、拜懺,隨便你,你通通都去,你去轉了一圈。但是人生無常、人生短暫,有時候,你還沒有轉回來就已經往生,不要說去談悟道、見性。你要想一想,「歸來」還有一個意思「回來」,知道嗎?回來啦!回來哪裡?說回來你的心,很抽象。我用一個概念比較不抽象,請你回到當下,說當下又很抽象。我再講一個更具體一點,請你活在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,會不會?不論是大小事不論是什麼事,一切都是,你回來吧!回來!歸來!
「偶把」,前面這個叫做有為,「偶把」這叫無為。轉了一圈都累了,繞了一圈很累了,就好像爬山爬到盡頭,以為去看到台灣黑熊,結果只有看到黑松沙士的瓶罐;以為爬到深山可以遇到神仙,結果爬到上面只看到一群遊民。「偶把」,在當時,什麼都放下,很自然地放下,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面,那個不叫做刻意邂逅,所以「偶把」是無為。有一天在不經意,因為看到梅花開,就聞一下梅花,就做這個動作,這就叫做「偶把梅花嗅」。
「春在枝頭已十分。」要說真正的關鍵就在這裡,春天要去哪邊找?要在哪邊找?春天要在哪裡找?春天就在百花盛開處找,春天是有形有相,還是是無形無相?春天是無形無相、道是無形無相、你的佛性也是無形無相,那要去哪裡找?既然是無形無相那要去哪裡找?看到梅花綻放在所有枝頭,已經是滿山遍野的盛開,就在這個時候開悟見性,春天在哪裡找?就在這裡找。
幸福在哪裡找?我說在痛苦當中找,這樣你領悟到了嗎?夏天在哪裡找?秋天在哪裡找?冬天在哪裡找?看到下雪就看到了冬天,這句話很難嗎?這一句話有沒有很難?還是很簡單?「很簡單」。你們覺得那麼難嗎?你們覺得真理那麼難嗎?「師父,冬天不一定會下雪」。冬天當然不一定會下雪,春天也不見得可以看到花開,我有說錯嗎?所以你會開悟嗎?你只可以去寫腦筋急轉彎,你不會開悟。難道冬天只有雪嗎?所以我講雪,你以為冬天只在雪中嗎?冬天沒有在寒風徹骨中嗎?我說冬天沒有在寒風徹骨中嗎?有沒有?冬天沒有在火爐旁嗎?你怎麼這麼老實啊!我不跟你玩腦筋急轉彎,我是告訴你,我說這個東西,就是代表它全部。
當冬天來臨的時候,萬物大地是什麼景象?你只要看到那一草一木的景象,你就悟到了什麼?冬天!這樣會嗎?我現在說的是春天,你不要一天到晚說:「我悟道,要春天才有機會悟道,然後夏天、秋天、冬天都沒有機會。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悟道要在哪裡找?道要在春夏秋冬哪一季找?「隨時隨地」。悟道跟季節有沒有關係?「沒關係」。這是一個譬喻。悟道當然要在每天找,悟道當然要時時刻刻找,有沒有道?時時刻刻都是道,什麼時候沒有道?是你眼睛戴墨鏡看不到而已,你自己好好的體悟。
我看到百花盛開,我就看到了春天,就這樣悟道。一樣的道理,你想要悟道,在時時刻刻當中,你看到,你就悟道了。這棵花沒有道嗎?這個毛巾沒有道嗎?這枝粉筆沒有道嗎?我這一隻手沒有道嗎?我的鼻子沒有道嗎?我的鼻屎沒有道嗎?道是什麼東西?你自己不明白,道是什麼東西?你要修什麼道?你要悟什麼道?你不明白心是什麼東西?你要明什麼心,見什麼性?你沒有了解,你如何明心見性?
當你在修一個你不懂的東西,你在修什麼?極樂世界你也不懂,天堂地獄也沒有觀光過,說心不知道,說佛性不知道,說真如都是名相,你說你怎麼悟道?不可以摒棄所有的事,然後想要去找尋一個叫做真理,不可能;事中就有理、理中就有事,理事是圓融的,色空是不異,這個道理,你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懂。如果這個道理都沒有辦法懂,怎麼去悟道?你怎麼去尋春?你根本沒有機會去尋春。你不要抱持一個概念,逃避境界想要去安這一顆心,然後所有的事都不管,所有的事都不做,想要去悟到真理,真的是笑死人,笑掉大牙。
最後的結論就是這樣,有一句成語這麼講「心安理得」,心要安,就一定要明理,假設不能明理心何能安?所以不懂真理的人,沒有辦法談什麼修行;不懂真理的人,覓無上法門,了不可得,都叫做門外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