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乃是心礙境、理礙事;但令心空境自空,但令理寂事自寂,勿倒用心也。
「不知乃是心礙境、理礙事;」我們談到人常遇到境界都選擇逃避,或是說摒除了事相,然後去空談那個道理,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。黃檗禪師直接跟我們講,我們一般凡夫不知,我們在學佛法不知,我們一般都用無知,其實就是無明。眾生為什麼這麼苦?因為我們不明白世間的真相,不明白真理為何物?不明白什麼叫做我?不明白心是什麼?不明白生命的真相,一切的問題都是來自於不明白,無知無明,我們今天來聽課就是要明白。
佛法雖然貴在實踐,也就是說佛法的重點要擺在實踐,但是你沒有真懂,你還是沒有辦法實踐。你雖然在做,但是錯在哪裡,自己並不會知道。譬如說,當母親的人一直關心孩子,但是孩子為什麼不聽話?為什麼不高興?為什麼這麼生氣?為什麼起反彈?甚至會離家出走。我這麼關心他,錯了嗎?因為你就是無知,你這個母親無知,你這個母親沒有智慧;都是你自己想,說你這麼關心他,有錯嗎?你對或錯,你看對方的表情,你就知道吧!
一樣的道理,譬如說,你做一個員工,反正你也早到,然後你也晚下班,你也很認真工作,問題奇怪?老闆始終不認同,同事之間跟你相處也不愉快,然後你工作這麼久也沒辦法升遷,難道你錯了嗎?你就是不知道重點,你就不知道老闆到底在想什麼;你就是不知道,什麼是人際關係;你就是不知道,除了你會做事之外,你還要會做人,這些都是因為你無知。
譬如說,你們來當學生,你們就是一直聽課,然後現在現場聽一遍,回去在網路又聽第二遍,說不定下個禮拜,你又再複習第三遍。你一直聽課,聽完課之後,接著你就一直看書,看完書之後,你就每天做早晚課,你錯了嗎?你就是不會開悟啊!為什麼?因為你不識本心,所以學法無益。因為你不知道實相,你都是有心、有為的修行,你不知道你著相修行,不知道你是用有求的心修行,當然不會悟啊!沒有錯雖然你都在做,但是關鍵在真正的道理你不明白,這個就叫做無明。
我們的關鍵在我們要明白,我們明白之後,你怎麼做,你怎麼說,你怎麼應對,那個都是諸佛妙用,那個都是般若的展現,那個都叫做應用無礙。但是你只要不懂,你怎麼做都是會碰壁,你怎麼做都會有障礙,你怎麼做都錯,你怎麼做都別人都不高興,所以這就是關鍵!你不要傻傻的做,不要傻傻的修,不要傻傻的過人生,不是這樣。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智慧,有了智慧才能夠真正的展現出慈悲,有了智慧,有了慈悲,心才能夠真正的清淨,所以這個關鍵都是因為「不知」。
黃檗禪師一剛開始,就給你點出說「不知」,不知道什麼?我們凡夫都以為,因為那個境界礙到我的心,因為那個事情、那個現象障礙到我,我們凡夫都是這樣認為。從這個角度來思考,你就錯了,你就偏差了,不是這樣。黃檗禪師現在很清楚地跟你講,他說真正原因是因為你的心去礙到境界,你什麼心去礙到境界?你這一顆虛妄的心,你生起一個虛妄的心,這個虛妄的心反而礙到這個境界。《金剛經》說生心,但是它生心是無住,它是無住生心,我們是有住生心,當然就一定會礙到境界。
你心可不可以生?當然可以生,但是有沒有條件?有個條件,不管你生什麼心,你應該看穿你的心,這句話怎麼講?我起什麼念,我都應該去看穿,我所有的念頭都不實在,有沒有用?有用,真不真實?不真實。你的念頭請你要百分之百的清楚地看到,它是當處生起,它隨處就滅盡,它一生起當下就滅,表面上叫做生滅,其實就是空,你們真的要好好注意的看。
像那一天我在山上,山上常常會起霧,那是霧不是雲,有時霧跟雲自己還是要會分辨,有的人說山上很多雲在飄,其實是霧氣。我在那邊看山上的霧一個小時,如果我拿快速攝影機來去拍,我相信一個小時當中,至少有六百張變化。我說至少,其實是不止,因為它隨時都在變,你只要去山上,你就注意看,山上的霧氣它隨時都在變,它隨時都在變一直變、一直變。這時候你再看很強烈,它一直變。接著你自己再問你自己一個問題,譬如說之前的那一塊霧氣,它是從什麼地方來呢?接著等一下那一塊霧氣,它又去哪裡了?請你注意看,找得到答案的人舉手,好,說!「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」。不要說這麼快,說這麼快,我很沒有成就感。你現在看你自己,你是很難看的清楚的。
請你直接看那個霧,你會得到一個答案,你說它從哪裡來都不對,你不可以說我知道它從東邊來,它飄向西邊,你不要這樣講,它真的飄向西邊嗎?你睜著眼睛看著它,它經過一段時間它又消失了,它又消失了,請問一下它消失去哪裡?你現在所看到的東西,真的有一個東西叫做從東邊出來,西邊消失嗎?請你眼睛注意看,看你的身體看不準,因為我們太執著了,我說看那個霧,你會有很深的感慨。它突然之間就出現了,它不是從哪裡來,你找不到它的來處。它從哪裡來?它從哪個座標來你都找不到,忽然它就產生霧了,忽然就產生了。經過一段時間,它又消失了,它也沒有去哪裡,它就消失了。
這個忽然,它不是忽然,它是因緣,它是因緣而生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它只是因緣而生,事實上是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,請你認清楚,不管因緣而生,生什麼?生霧氣也好,生盆栽也好,生你這個人也好,你不要說那個霧我看懂,我的身體我看不懂,你不要這麼說,它都是因緣而生,你要看得很清楚喔!它都是因緣而生!所以說它是霧,如果只停留說它叫做霧,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,以為真的有一個叫做霧的東西,所以佛很有智慧才會跟你講:「霧即非霧。」佛很有智慧這樣告訴你。真的有一個霧,有一個永恆不變、真實的東西叫做霧嗎?有嗎?同理可證,有個真實永恆不變的,叫做人嗎?叫做我嗎?請你看清楚。所以它只是因緣而生起,所以以霧的實相,它叫做無生,因為實際上,也沒有這個東西,那你說它去哪裡?它實際上沒有去哪裡,所以霧這個東西,它本身也是無滅。
所以霧的真相是什麼?霧的真相你怎麼說,你只要能夠明白它的意思,你怎麼說都可以。你說霧非霧是名為霧,這樣也可以;你說霧畢竟空也可以;你說霧它其實只是緣起的現象,真實並沒有一個叫做霧的東西也可以。你說霧就霧、花就花、我就我、你就你、他就他,我都不執著也可以,這是從很多種角度去體悟的。因為我明白那個道理,所以我不執著,他沒有悟到實相,他不可能不執著。
在生活當中為什麼要叫你去觀察,然後你要有科學家的精神。你靜靜觀察,而不是書呆子只有讀書,書這樣寫我就這樣念,不對。你去觀察,而不是說搞了老半天,什麼諸法因緣生,緣生實無生;什麼諸法因緣滅,緣滅實無滅,不要停留這個理論,去證明。你可以說我還不能領悟到空,但是你開始起疑惑,起什麼疑惑?你觀察的東西,你真的找不出它從哪裡來,你真的也找不出它去哪裡,這樣對不對?你至少要這樣觀察,你才會有感觸,你的感觸才會很深刻。你說對喔!我看自己好像不容易觀察,你觀察你的身體,好像不容易觀察,因為你的身體變化太慢,所以好像你不能觀察;但是你的心又變化的太快,你又不容易觀察,這樣對不對?一個變得太慢,一個好像變得太快,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,當處生起隨處滅盡,其實沒有快慢,快慢那是一種錯覺。我的心怎麼變,這顆石頭就怎麼變,因為它不可能停在那裡不變,它不是這種狀態。
你去觀察,你去看看,為什麼你總覺得說你有一顆心,然後這一顆心被那個事情,被那個境界所困住,有時候你會覺得很難,為什麼很難?有時候你會覺得你是一顆心,有時候你會覺得你有很多複雜的心,這樣對不對?我問你,你是一顆,還是無數顆?有時候你自己搞不清楚,搞不清楚就回歸一句話-不識本心。你就是不認識自己的心,講了老半天就只有這個樣子。
學佛第一個動作,就是要認識自己的心,學了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學了一輩子,不認識自己的心,拿香跟著拜,拜了那麼久了,自己的心也不認識。一般凡夫為什麼會心礙境?因為他的抓著他的心不放,因為他覺得有一顆真實叫做心的東西,他把它抓住,你都沒有看看你的心。很多經典常常講,用很多的話來形容心是什麼?譬如說「心如工畫師」,有一本大乘經典,它裡面有一段,專門在描寫心是什麼狀態,它用各種方式來描寫心是什麼狀態。心為什麼有時候也像夢、像幻、像泡、像影、像電,像《金剛經》也類似這樣形容。其他經典也都一直講心是什麼狀態,只有一個涵義,什麼涵義?心是虛妄的!
心為何是虛幻的?因為它是隨著各種因緣而生起的變化,所以它是虛幻的,它是不實在的。但是對你來講卻是真實的,為什麼對你來講卻是真實的?譬如說,你過去受到傷害,因為你認為真實,所以過去所造成的傷害陰影,就會造成你心理上的疾病,造成你的障礙,這是過去的。現在只要是有人罵你,有人侮辱你,有人不尊重你,你也真實感受到你的心被傷害了,所以你感覺到憤怒,感覺到痛苦,感覺到失望。你為什麼有這種感覺?你為什麼有這種情緒?你為什麼有這種反應?因為你認為心是真實的,你才會這個樣子。
再來,你為什麼有夢想?不管你叫理想也好,叫做夢想也好,叫做幻想也好,也就是說你對未來充滿了期待,充滿了希望,產生很多的憧憬,然後只要沒有去把它完成,你就會覺得遺憾,只要還沒有達到那個目的,你就會覺得這一輩子,過得很沒有成就感,所以你就鬱鬱不得志、鬱鬱寡歡。因為你認為它是真實的,你今天心裡面所以有那麼多障礙,叫做憂悲苦惱,都是因為你認為有一個真實的心,所以你才會苦啊!不然你苦在哪裡?我們不是苦在嘴巴小,我們也不是苦在單眼皮,也不是苦在鼻孔太大,也不是苦在頭型不漂亮,也不是苦在長短腳,也不是苦在說身高胖瘦美醜,我們也不是苦在一個月賺多少錢,我們也不是苦在你沒有讀到博士,我們也不是苦在結婚,我們也不是苦在單身,我們也不是苦在有沒有孩子,我們也不是苦在生病跟健康。
我問你一個問題,你苦在哪裡?你想過這個問題嗎?你苦在哪裡?你說:「師父,我苦在我還沒有開悟。」那也是心,對還是不對?因為那是你心認為你沒有開悟,不然你們可以講出一個具體的,說你苦在哪裡?你可不可以講一個具體的東西苦在哪裡?上班苦在沒有業績,有業績就不苦嗎?有業績更苦,為什麼你知道嗎?我以前在上班常犯一個毛病,每次換新工作,我就要好好的表現,所以第一個月新人業績常常做第一名。那以後我好過嗎?我一般都做不到三個月,我就辭職,為什麼?因為第一個月我就第一名,接下來我只能往下走,我就很沒有面子,我就離職了,有夠沒有面子的。但是每個月都是最後一名,你也是沒有臉待下去,這樣對不對?
所以苦在你的心,你都沒有看到,你從來都沒有看到。「師父,我最煩惱的是我先生、我老婆、我的兒子我女兒、我媽媽、我婆婆、我公公。」不要說的那麼高尚,說半天我都聽不懂,你就是苦在這一顆心。你現在的心就是苦心蓮,不然是要怎麼苦?「師父你可以證明嗎?」我當然可以證明。譬如說顏回,你比顏回貧窮的舉手,你比顏回不健康的舉手。你今年幾歲?你先告訴我你今年幾歲?四十歲,顏回幾歲就回去了?「三十二」。我剛好講到很熱烈,你就要問問題。好,問什麼問題?「師父,請問一下,像那個失智症,還有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,要如何用佛法幫助他們。」你現在先用佛法幫助你就好,我現在想要幫助你就好,改天你有能力時,你再去幫助別人。我在說東你就想到西了,活在當下聽課,解決現前的問題知道嗎?所以你真的想想看,你現在說的那一些事情,其實就是你心在苦而已。
你心若是不苦,你沒有那麼可憐,你沒有那麼悲哀,你沒有那麼歹命,你沒有那麼倒楣,我跟你說真的。你知道,你們現在還有時間來這邊聽課,有的人這段時間是要去資源回收,是要去擺攤子賣米漿,你們都還可以來這邊聽課,雖然是聽不懂,但是還可以來這邊聽課。你都沒有好好認真去思考去觀察,我現在講的東西不是空談,而是你去觀察,是不是這樣?這世界上的東西是要如何比較?你說的事情跟別人的事情,要如何比較?怎麼比?根本沒有辦法比,現象界的東西根本沒有辦法比,因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,你怎麼比?原則上,就是你的心感覺不好,所以苦;你的心感覺歹命,所以苦;你的心感覺,我這樣的付出很不值得,所以苦;你的心就是認為別人不了解你,所以苦,苦的概念你說抽不抽象?說它抽象也很抽象,問題是一輩子你就快樂不起來,為什麼?因為一輩子你就是執著你的心,所以你一輩子快樂不起來。當然所有的境界,對你來講就是阻礙,不管是什麼境界都一樣,反正就是阻礙。
譬如說,你在散步,看到有一個人讓你看了不順眼,請問一下,那個人有礙到你嗎?你為什麼看他不順眼?有時候你就感覺很奇怪,你看人家不順眼是什麼意思?什麼叫做不順眼,這就很清楚的看到心礙境。所以不明白心的人,一天到晚想辦法讓他的心靜,要讓他的心定。你打坐也好,你念佛也好,你誦經也好,其實你想辦法要讓你的心平靜下來,或是讓你的心得到禪定,我告訴你,這一種只是方便說,並不是真實義。為什麼?因為心了不可得,抓也抓不住,看也看不到,不在東南西北,也不在內外中間,不在過去現在,亦不在未來,只是告訴你心是什麼?心只是遇到境界所產生的作用,心只是諸法因緣生,但是不要去抓著一個叫做心的東西。
不論是心體-就是心的本體,不論是心的現象,不論是心的作用,就是體相用三者皆空。請你注意這個問題,你不要以為說只有心體是真的,其他都不是,不要用真假概念來形容,三者皆空。但是空是有內涵、有妙用,所以你不可以只抓著一個現象不執著,然後心的作用不執著,然後去執著一個心的本體,這個你又錯了,體相用都一如,而不要講說它不一樣,不要這麼講。有的人都把它拆開,都把它分開,最後去執著一個心的本體,不知不覺掉入我執,還不知道,或是掉入叫做自性見,掉入這種執著,掉入有一個真實本體的存在,不是這個意思。
所以我從上節課一直延伸到這節課,一直跟你談這個概念。因為我們這班同學聽過《六祖壇經》,已經聽過很多遍,但是對《六祖壇經》的那個不識本心,還不敢確認,還沒有一兩位同學真正去認識本心,還沒有認識。你們雖然已經聽我講了好幾遍,聽歸聽,認識歸認識,那是不一樣。你要去認識心是什麼?既然你的心是虛妄不實的,你幹嘛在心打轉,你幹嘛在心裡面打轉?譬如,我告訴你,你心中有貪嗔癡,這句話是真實義還是方便說?這句話是方便說。譬如說,我心中有怨恨,這句話是方便說,以實相來講,怨恨找得到嗎?怨恨找不到。阿賴耶識裡面所有的種子,哪一個種子是真實不變的?有的人學佛這麼學,譬如說,他讀《百法明門論》,我們也講過百法裡面有善心所、有不善心所,不善心所就是煩惱的心所,不論是善跟不善都是方便說,為什麼?因為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這是它的實相,它實相是這種狀態。
但是因為眾生就是抓著內心的概念不放,所以才會告訴你,才會用分析的角度分析給你聽,分析我們一般人的內在有什麼想法,透過分析的方式跟你分析「你內在有好的想法、不好的想法。」然後幫你做一個歸類「好的想法大概有幾個,不好的想法大概有幾個。」做這樣的歸類。因為你一直抓著它不放,所以叫你說你應該將不好的想法,好好的去除;然後好的想法令它增長,讓它善念能夠一直起。這個都是因為眾生著相,所以不得已從有的角度說的,從有的角度來教你,教你說你應該要去去除,你應該要去增長。但是從一佛乘的角度,從實相的角度,從最上乘法的角度,那些東西都是虛妄的,這樣可以明白嗎?所以有時候你們在讀經典,它是沒有衝突的。但是你要知道這一本經,它是從什麼角度在講的。
過去有的同學跟我建議:「師父,我們都講般若,我們長期都講般若,都是講一些空的東西,我們是不是可以講一些唯識的東西,然後慢慢來分析。」其實我不是沒有講,我都有講,只是我告訴你,你分析到最後是要幹嘛,分析到最後,就是要告訴你不要執著;分析到最後,就是要告訴你真相是什麼?這樣可以了解了嗎?譬如說,我們一般人,因為他心中有怨恨,所以我們常常勸那個人:「把你的怨恨放下,你應該學習寬恕對方。」這樣的講法都叫做方便。因為他心中有怨恨,所以我們教他寬恕,放下他的怨恨來寬恕對方,這樣講只是方便。但是這樣的方便法其實世間法就有講了,佛法是講得很透徹的東西,但是世間法一般都是停留在相對的概念,所以一般人容易聽懂。
佛法所講的都是超越相對的,打破相對的,所以才叫做入不二之門,契入不二之法。我今天的教法,我不是教你去除你內心的障礙,我是告訴你說把心看清楚,它是虛妄不實的,你那個障礙當下整體就消融了。如果說你真的沒有辦法懂,好吧!你就是一點一點去除心中的障礙,這樣也不錯,對不對?其實我都有講方便的、究竟的,其實我都有講,我都不斷的交叉講,就是要看你的程度,你是什麼程度,你如何才能夠受用。但縱使你是一個一個去除,但是這個道理你要先明白,你所去除的東西也不是真實的,就是你內在哪些問題,其實也不是真實的。
所以我才說你內在的苦,不是真實的,但是你內在之所以會苦的原因,第一個概念是因為你先執著你的心,接著你才去執著那個境,接著你才去執著那個事,所以每個人的心變成傷痕累累。就是因為這樣,一層一層一層的執著,然後執著到最後心中老是鬱悶,內心好像很沉重常常覺得被綁住。你沒有狹心症,也沒有心肌梗塞,為什麼常常覺得被綁住呢?我這樣講有沒有不了解的?還是已經了然於心了?還是說:「師父說的,很有道理」只是這樣子!
學生問:「心要如何用?」「心它本無實體,有如真心有如妄心,那我們如何在世間使用它?」師父回答: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,隨緣應對。學生說:「舉個例子,是吃喝嫖賭殺盜,處處都是佛法處處都是。如果是一個殺豬的屠夫,從小就是被教殺豬,所以他殺豬的時候,也是心無罣礙,那個不會阻礙到他,見豬來就殺,他也沒有痛苦。他這樣子做是對嗎?」
師父答:一個殺豬的人怎麼學佛?或是說一個捕魚的人,怎麼學佛?這是他的工作,工作有工作的因果,對人處事,有對人處事的因果,現在我就要這樣問,你剛才所講的那一個概念是假設,為什麼我這麼說?學生說:「譬如說,師父,他每天在殺豬,但是他都是應無所住的在殺豬。」
師父答:我說他是假設,你了解我的意思嗎?所以有一些的問題是假設問題,他雖然在殺豬,假設他心一有執著,他的果報相對就會很大。我舉個例子,踩死螞蟻,有心跟無心果報不一樣;殺豬也一樣,有心殺跟無心殺果報不一樣。所以如果你無心,無心你就是一個開悟的人,開悟的人怎麼生活,你就不用擔心,他自然會好好生活。學生說:「所以譬如說,軍人他要去前線殺敵,他一直被教育說要殺敵,而且他在殺敵的時候,他確認他是保家衛國,他認為這是一個對的事。當他看到敵人,心無罣礙殺下去,所以這樣子的話,如果是這種狀況下,是不是在的心方面,還是有個真心,還是有個妄心?」
師父答:你剛才那個問題也是假設,你剛才不能講說,心無罣礙殺下去,對不對?一般都是有後遺症的。學生說:「說假設也可以,他不是發生在現象,可是他是發生在我們,在常常在社會上會看到的」。師父答:他是發生,但是他的內在也是執著的。學生說:「可是有時候看,他們的回憶錄上面說,他那個時候都殺紅了眼,他就是用這個名詞來代表,他都殺紅眼,就是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,就是殺」。
師父答:這個就是妄心。學生問:「如何我們去找出真心和妄心?」只要知道那個是仿冒品,你就知道什麼是真品。學生說:「沒有看到真品之前,我也不知道」。師父說:真品無形無相,只要知道什麼是假的就好,只須息妄不用求真。先到這裡,這是一個重點。
你的心有沒有作用?你的心有作用,但是你執著了這個作用,就是不對,你的心有沒有作用幫助別人?「有」。但是你執著幫助別人就是不對,這個就是有住布施,這就是不對。你看,當你的心有作用,連你做善的去執著都不對,造惡就不用談了。所以不管你起什麼心,之所以叫你不要執著,是因為你看到真相,你了解真相,你才可以不執著,不然那是一種口號空談,你做不到,你真的做不到,你怎麼修,怎麼弄,你都做不到。我說禪這種東西,你要好好的體悟。
第二個概念「理礙事」,什麼叫「理礙事」?就是不明理。所有事情的發生,有沒有它的道理?有,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道理,這個「事」就是事相,所有的事相,它都沒有離開一個法則,什麼法則?緣起的法則!所有的事相,都沒有離開一個緣起的法則,沒有一個事情的發生,沒有一個現象的產生,沒有一個東西,沒有一個結果,它不是緣起的法則所形成的。那我們只看到事情,卻沒有看到理,為什麼說群眾總是盲目的?群眾常常看到那個現象,然後就跟著人家很盲從,到底是什麼道理,他知道嗎?他不知道。
再舉一個例子,譬如說旁邊有一家土地公廟,那個人去買了樂透,然後去那個土地公廟拜拜,拜完了之後他就中了頭彩,然後這個消息,大家一知道之後,那一家廟會不會突然很多人來拜?「會」。為什麼他們會很多人來拜?你說說看!「有所求」。有所求,為什麼不要去拜別間?「他跟著人家後面,他可以獲得一樣的成果」。為什麼那麼多人來拜?「希望中獎」。只有拜這一家土地公廟才會中獎?「他看前面那一個中獎」。一個不明白道理的人,你看世間的現象,你不覺得很好笑嗎?你只要靜下來觀察世間的人,你就覺得真的是很好笑。所謂好笑的意思,就是真的很愚癡,為什麼真是很愚癡?因為他們認為拜這一間才中。
所謂真理不可以說適用你不適用他,不可以這麼說;真理不可以說過去適用,現在未來就不適用,也不可以這麼說;真理不可以說在台灣適用,在美國就不適用,也不可以這麼說,那個就不是真理。真理是經得起時間、空間,任何的人都普遍一致的道理,這個真理才能夠確認。如果說去拜這一家會中,為什麼他拜不中?這樣真理有普遍性嗎?沒有。他今天之所以會中,有沒有很多複雜的條件?有,他有很多複雜的條件他才會中,他不是指單一個條件,什麼叫單一的條件?因為我去拜這一家我才中,不是這個意思。但是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概念,從有歷史以來的人類,五、六千年來當中,這樣的概念,始終那麼多人搞不清楚,為什麼?還有因為你的祖墳發生問題,所以才怎麼樣?所以只要祖墳修好之後,從此你們家就飛黃騰達,所以每一個人都是去找理師看風水,這個也是單一的概念。
很多人在看事情都不懂道理,你不懂道理就是迷信。那麼一樣的道理,譬如說,你看到前人有人打坐,坐到最後開悟了,你看到之後,你也跟人家學打坐,然後坐到最後,不是開悟,是誤會一大堆,因為你看前人坐在蒲團上,所以你也跟人家坐在蒲團上,你在幹嘛?或是說前人修行都吃水果,你看到之後,從今以後,三餐都吃水果,你吃水果會變成大師嗎?你應該是會胃出血,還是身體太寒,這樣對不對?
當我在談某些的概念,你會覺得很離譜,但是你注意觀察,你有沒有掉入這個現象?你有沒有掉入這個陷阱?有啦!你有很多的事情,都是這樣在生活的,只是你沒有看到而已。譬如人家告訴你:「你知道,你只要唸唵嘛呢叭咪吽,你知道多有效嗎?一個阿婆唸到都發光,唸錯也一樣發光。」真的,我學佛開始唸六字就好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唸到最後,我不知道你會怎樣?因為你只聽到別人在唸六字大明咒,但是你沒有看到其他的條件。一個孝順父母,友愛兄弟姊妹,尊師重道的人唸「唵嘛呢叭咪吽」;跟你一個散漫不孝,跟別人都不合的人唸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你覺得會怎麼樣?條件不一樣啊!你都沒有看到?所以一樣,你在念佛,跟別人念佛的條件是太不一樣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你就可以看到,我在生活當中,我在修行當中,我在人生處世上,我都常犯這個毛病,你當然常犯這個毛病,你都不知道。看到人家做什麼,就跟著做什麼,也不懂那個道理。它其中這個緣起的道理,你要明白,它是很多個條件形成的一個結果。我也常這麼說,有時候你表面上你是救人,其實你是害人。譬如說,看到一帖秘方專門治肝,剛好你也有肝病,結果你看到那一帖秘方,你吃下去之後,果然三個月你的肝病就好了。接著你就發無上菩提,就拿那一張去書局印一萬張,然後到處張貼,我天天常行菩薩道發傳單,發到最後,你可能要下地獄,為什麼?因為你害死很多人,不過也不會判你十分重的罪,為什麼?因為那些傻人也要承擔,拿到海報,我肝也不好就抓來吃。我現在講的這個事情,你到處都看得到,然後你就不知道世間的人到底在幹嘛?有時候用膝蓋想也知道,這樣對嗎?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,我可以一條一條的講給你聽。所以你不要離開生活,生活所發生的事情,你要好好觀察,這個事是有它的道理的,所以你要去明白它的道理。
你看黑板,我前面寫「事」後面寫「理」,講的就是理跟事是一體的,理中有事,事中有理,兩者是不可以拆開的。所以你要看到那個事情,去悟到那個道理;或者是說你要明白那個道理,以後才知道我應該怎麼做事,你要明白這個智慧才會有,不然空談道理是沒有用的。
我們現在注意看一個事情的發生,那個「生」就是一個事情的發生,一個事情的產生,一個事情的緣由就叫做「生」,所以這個「生」就是它的因緣,它是什麼原因?那個「住」就是形成,這個事情已經發生,已經產生了那個叫做「住」。那個「滅」,它終究會消失,終究會過去。
我為什麼單獨把「異」拿出來,「異」其實就是變,我們說變異,那個變是什麼意思?它不是最後才變,而是它從頭到尾都在變,請你要好好的明白。當然你們常念生住異滅,但是你卻不明白那個異,是從頭至尾都在變,它沒有一分一秒不在變,所以你不要以為滅的時後才還是變,而是同時都在變。
所以它產生一個現象叫做無常,就是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,它都在變,它是無常的。現在問題是大家都常常搞不清楚,常常在問佛性是常還是無常?真的不要這樣子問,這個就好像你在怎麼問你知道嗎?請問一下這個茶杯到底是理還是事?你們不要這樣問,不可以這樣子問,它是理還是事?它是整體的。
無常是什麼內涵?無常就是空,不明白空的人請你從無常去理解。所以它從頭至尾,它畢竟是空寂的,它是空。空的狀態是什麼?空的狀態是寂靜的,叫做空寂。所以你明白這樣的道理嗎?我們講空的道理,空理其實就是空寂,你明白了後面你讀這一段,你才容易懂。
所以你現在有沒有看到,從這個事情的發生形成,一直到結束,時時刻刻都是變化無常的,所以它的真相就是空寂的狀態。所以學佛法要懂入空門,明白這種空的道理,你明白之後後面這一段你讀起來,才能夠真正的受用。不然你後面這一段讀起來不受用。
「但令心空境自空,但令理寂事自寂,勿倒用心也。」這一段就是黃檗禪師他教我們的,他教我們要空其心,這樣知道嗎?你要去空其心,如果你的心沒有事情,境界就無礙,有什麼礙呢?我心沒有事情,這一切就無礙。心空,憑良心講心空不是修來的,我坦白告訴你,心空不是修來的;如果漸修的人,他們就會常常用修來的,或是二乘人就常常會用修來的角度看這個事情。
「但令心空」,在「令」旁邊寫「悟」,但悟心空不就得了。因為那個「令」,好像叫你去做這個動作,你瞭解嗎?好像叫你做這個動作,其實真相不管你有修沒有修,心本來就是空。不管你有修沒有修,不是說你在那邊修得非常認真,修到後面心越來越空,那只是方便說。
譬如說,有人跟我講:「師父,我最近都沒有看電視。」我說為什麼你最近都沒有看電視?因為看電視我的心會被干擾,因為看電視我的心會被那些烏漆嘛黑的連續劇汙染,會被那些政論節目污染,看新聞報導看到最後好恐怖,我都不敢看。因為你心不空,所以你不敢看。那你都看什麼?「師父,我現在每天都閉著眼睛,然後都暗暗的每天都是暗暗的,所以每天晚上做夢,夢到被關在地下室暗暗的。師父,我眼睛睜開都看牆壁,都很乾淨白白的。」看到最後眼睛也會傷害,一片空白,愚痴知道嗎?沒有智慧,一點智慧都沒有。
所以道理沒有透徹的人,其實心是很難修的,我就是跟你講,就是怎麼修就是很奇怪。如何練心空?其實就是要了解,心本來是空,所以要了解求心不可得,就像達磨跟慧可所講的,慧可所悟的「覓心了不可得」,不可得啊!自然你能夠明白求境亦不可得。求心不可得,求境也不可得,這樣自然就心空啊!
萬法本閒人自鬧,更從何處覓心安
「但令理寂事自寂」,有一句話這麼說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你現在看黑板的這個偈,這個偈是寄禪老禪師開悟的時候,講的一段話「萬法本閒人自鬧」。這個世界每天都在運作,大家都是「色類自有道,各不相煩惱」。你過你的生活,你有你的因緣,你有你的發心,你有你自己要走的路。早上的時候,小鳥叫牠的,蟲在那邊鳴,雲自然飄,風自在的吹,草自然的成長,花遍地的開,樹葉該落就落,不該落它就在那邊搖曳,人嘛!買菜的買菜,上班的上班,運動的運動,在家裡面閒閒無事的人,就閒閒在家裡面,你有看到萬法本閒嗎?你有體悟到嗎?早上一定要坐在浦團上打坐嗎?不可以去散步嗎?不可以去打太極拳嗎?不可以帶著小狗去溜狗嗎?學了佛法之後,早上一定要打坐嗎?要誦經嗎?要拜佛嗎?有的修行人從早忙到晚,不是不可以忙,而是要學到閒,事忙心閒。
我過去就講過我們中國字是很有智慧的,一個人坐在門口看月亮(閒),何等悠閒啊!我們現在不是,坐在門口等啊等、望啊望,希望心愛的人趕快回來,站在門口擔心害怕,站在門口東張西望,站在門口心七上八下,你不會有空坐在門口看月亮!不見得一定要搬一張椅子才看月亮,直接坐在地上也可以。這個字(閒)也是閑,這樣比較有意境(閒)。
「萬法本閒人自鬧」,所以萬法本閒知道嗎?都是你自己在亂,你在亂什麼?不要再亂了,你不要鬧了。那裡鬧?當然是你的心在鬧啊!不然哪裡鬧?你的心都怎麼鬧?心想!想得到的,都不是你的;想不到的,也不是你的,這樣有夠忙碌嗎?有夠亂的。鬧鐘我還可以關掉,你心中這顆鬧鐘壞掉都關不掉,我每天要關它都關不掉。
「更從何處覓心安」,你要怎麼心安?難道心安是你修來的嗎?難道你現在心不安,坐在那邊用你的方法,透過一段的時間慢慢心靜下來,這個叫做心安嗎?這只是暫時片刻的輔助而已,那不是真正的心安。心何能安?不明白心是什麼東西,沒有辦法去徹悟真相,不明白真理,沒有辦法體悟真如,你何能安?所以明白道理,「理寂事自寂,勿倒用心也」,就是說大家不要再顛倒,不要錯用心,方向要搞對知道嗎?不要搞錯了。
「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」,就是這個意思,所以今天只有一個重點,請各位你好好的去承認,你的苦就是心,請你百分之百的看清楚,只要你抓著你的心不放,你的苦就不能消失,所以如果你要滅你的苦,你一定要先消你的心,沒有消你的心,你的苦只是會不斷的翻騰,只是這樣子。為什麼會不斷的翻騰?因為你的心就是不斷的生滅,所以你的苦就不斷的翻騰,就是這個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