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人多不肯空心,恐落於空,不知自心本空。愚人除事不除心,智者除心不除事。
我們一般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感覺,自己的想法,自己的自我意識,或是自己的自尊心,我們都是活在自己的心。整本《傳心法要》當然都在談心,但是不知道生活當中,你有沒有去練習呢?你沒有沒有不斷去練習?當你的心去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,你的心有沒有被影響呢?你有沒有這樣練習?有沒有被影響?你每天做早課、做晚課,最多兩三個小時,你平常打坐最多也差不多兩個小時,縱使你早晚各打一次坐,也差不多四個小時。如果說你誦一部《金剛經》,說不定是半個小時;誦一部《地藏經》,說不定是一個小時;縱使你誦一部《法華經》,說不定六個小時。但是什麼樣的修行,是時時刻刻都在修行?就是生活。生活是二十四小時,而且你每天不斷的生活,會修行的人,每天就是不斷的練習。這樣的修行,比你修什麼都還精進,他時時刻刻都是在鍛鍊這一顆心。
你雖然明白了道理,但是你實踐的功夫不夠;你往往所知道的道理,在生活當中都一無是處,你這樣學,自己挫折感也會很重。明白道理後,你要去練習,練習並不用刻意練習,因為你每天都在生活。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存在,你就有生命,生命的活動,那就是一種生活。所以你時時刻刻都在活動,時時刻刻都是你鍛鍊的境界,時時刻刻都是你修行的道場,你會這樣修嗎?剛才大家坐在這邊打坐,你是有為呢?還是無為呢?假設你不會無為法,你是學不來的,縱使你想要用有為的角度修,你也修不來,因為你沒有領悟,你就沒有辦法無為。
現在你不管有為,也不管無為,你先管什麼?你先觀察在生活當中,你的心是什麼狀態?你可以觀察在生活當中,你的心是什麼狀態?你只要好好的觀察,從眼睛張開一直到睡覺之前,你心是什麼狀態?縱使你睡著了,你也可以觀察。為什麼?睡得好或不好,你今天做什麼夢,其實你自己也知道。如果說你是睡得很好,你內在也會睡得很安穩。你睡得不好或是睡得不安穩,或是說半夢半醒,或是內在有所不安有所恐懼,你都會知道,你不會不知道。你知道眾生皆有佛性,知道什麼?知道自己沒有修,我有說錯嗎?我們知不知道自己沒有修?我相信在座的每個人都知道,我們沒有修吧!
我們為什麼知道自己沒有修?因為我們知道,我們的內心不空。我們內心不空,因為我們不但有心,而且還有很多的心,很複雜的心,所以我們知道內心不空,何以能夠知道內心不空呢?因為你可以知道,你遇到什麼境界,你會起什麼心,其實你知道。譬如說,你遇到別人不服你意的話,你會起瞋心或是不悅的心,你能察覺啊!當你看到別人比你優秀的時候,你會不知不覺生起忌妒心,你也能察覺啊!縱使你沒有生起忌妒心,你有時候也會生起自卑心,因為別人比我優秀。縱使你不生起自卑心,有時候也會生起羨慕的心;一樣是人,我什麼時候,才能夠像他一樣優秀呢!
你時時刻刻,一天到晚生起無數的心。在這麼多無數的心當中,並不是說,你要讀心理學才能知道,也不是說,你要讀了佛法的唯識,你才知道你起什麼心。有時候,我說不用那麼複雜,你自己起什麼心,你怎麼會不知道?我起貪心,我怎麼不知道?我起瞋心,我怎麼不知道?我起貢高的心、起忌妒的心、起恐懼的心,我怎麼會不知道?不知道的舉手。我剛所講的這些的心,不是說你要讀唯識跟心理學才會懂,不需要;或是說平常同學在一起,我們生起爭論的心,我們生起誰對誰錯的心,或是你生起不服氣,其實你都知道。如果其他人說他不知道,還可以接受,但是你們學佛學這麼久了,你不應該講不知道。
你常遇到不同的境界,就生起不同的心,這樣你可以說,你是一個修行的人嗎?可以還是不可以?你就是一般的人,跟沒有修行的人是一樣的狀態。雖然你學佛有來上課,但是你心裡的反應,跟一般沒有學佛的人是一樣的狀態。你是有聽課,但是你沒有修行,這個你要承認吧!可以承認嗎?我不是故意要去打壓,我也不是故意要去貶低,但我也知道大家都喜歡讚美,我好像對我學生的讚美很少。很多人長期聽我的課,聽到我在課堂上讚美學生的很少,大部份都在損學生比較多,為什麼?因為你是一個願意改變的人,所以我直接告訴你「你還有這種狀態」,這樣對嗎?今天不管你聽什麼法都一樣,什麼小乘法、大乘法、最上乘法,現在問題是你的心,還是這種心,這個跟你聽什麼法也不相干;你這樣沒有進步,就是要在這裡修而已,就這麼簡單。
修行不要去找空,修行也不要去找真如,修行也不要去找什麼叫無為,修行只是在境界上修。在什麼境界?在有形有相的境界去修,不用那麼複雜。因為色即是空,面對色,你才會悟到空;面對緣起,你才能夠體悟性空;面對眾生,你才能夠體悟佛性。很多人剛開始學佛的時候,聽到佛法的概念,一直想要摒棄現象,然後去找一個形而上謂之道的東西,卻瞧不起形而下謂之器的東西。謂之器就是色,謂之道就是空;器器有道,色色即空,所以不要捨棄這個世界,去找一個一真法界,你不要這樣修。
你的心不空,問題就是出在這裡而已。因你的心不空,你的心會生起不同的心,會讓你的心生滅不停,會讓你的心很複雜,會讓你的心不得平靜。因你沒有辦法悟到心的本來面目,它就是空。悟到空是什麼意思?悟到空你才有能力不執著,你沒有悟到空,你不執著是騙人的,你會有這樣的反應都是很正常的,為什麼?你沒有悟到心空,你有心,你的心就會受影響;你有心,你的心就會起伏;你有心,你的心就會繼續造無數的惡業,苦的就是你的心在苦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如果你能夠明白這個概念,你的心不會苦。但是你面對境界的時候,你知道你有看到你的心嗎?面對境界,你不要說一下子就看到清淨心,不用、不用,沒有悟的人,那是不會看到什麼叫做清淨心?
你遇到境界一定先看到自己,起什麼樣的妄心,你遇到境界你一定會生起妄心;接著看到這個虛妄的心,它的緣起。這個心不是莫名其妙生起的,是什麼樣的因緣,讓你生起這樣的心?譬如說你生起一個恐懼的心,是什麼樣的因緣,讓你生起恐懼的心?譬如說你處在黑暗,譬如說你看到會讓你恐懼的人或物或事等等,就是會讓你看到恐懼的現象。你首先一定要這樣子看,不可以說我生什麼心,我不知道。因為這個妄心起來,這個心算是粗糙的,很粗糙的,就是說你現在內在的情緒,你內在現在是什麼狀態,你馬上要看到。
有的人一早上睡覺起來,就覺得失落感很重,你們有沒有這個情形?沒有。所以代表你的憂鬱症比我輕,我憂鬱症比你重,我早上睡覺起來就有失落感。一定要先看到你現在生起什麼心?然後它是怎麼生起的?接下來難道你要繼續保持下去嗎?也就是說這樣子的心,難道你要繼續讓它連續的發生嗎?這個連續就叫做相續,你要讓它相續不斷嗎?你要讓它相續不斷嗎?
我們舉一個禮拜天的例子,禮拜天比較接近你們,禮拜天我們聽完一節課後就研討,然後各組都在研討,每個人都在研討。譬如說,你可能就會生起說,這一組有十個人,你覺得你最優秀,你可能會生起很不屑的心,當然我們這一班的人很謙卑,都不太敢生起這種心。譬如說,你提出你的看法,然後有人反駁你,你會不會稍微生氣,會不會?或許我們不講生氣,生氣是強烈的動詞,我用不悅好不好?不悅比較柔和,不要說生氣,若寫憤怒就捉狂了。大家在分組討論時你提出你的看法,問題是有的人不接受你,有的人還在跟你冷笑。不接受你比較憤怒,還是對方嘲笑你比較憤怒?對方跟我嘲笑用鼻子笑我,我很生氣,好像這麼輕視我,所以有時候笑也不能亂笑。
不悅,緣起是什麼?大家都不認同你(緣起),結果呢?研討半個小時,你這半個小時,你三十分鐘都很不悅,氣得要死,後來選擇閉嘴,選擇不配合,最後選擇我不說了,換你們說,有沒有這種情緒反應?都有吧!這種事情時時刻刻都會發生,這樣的事情時時刻刻都會發生。如果你現在就是這種狀態,那你說最上乘法是在上什麼?有意義嗎?有沒有意義?沒什麼意義吧!這樣好了,你們那天在分組討論,有沒有這種狀態,有這種狀態的舉手。一個人而已啊!你最沒有水準了,你們都很有水準喔!你們這麼有水準,你們為什麼不起來發表,為什麼都叫別人起來?為什麼?你是什麼心,你真的比較有水準嗎?這個從頭到尾都不空,就是有。現在問題在哪裡呢?現在問題是你不是在研討時候,才看得到這樣,不是這樣。
你每天都跟這個世界在互動,時時刻刻都跟所有的現象在一起,互相產生不同的因緣、不同的狀態。你時時刻刻沒有一刻離開這個世界。譬如說,你要打羽球,你還要找一個會打羽球的人跟你打;你要打乒乓球,你還要找一個會打乒乓球的人跟你打,還要找一個旗鼓相當的;你要下棋,要找個人下棋,但你會下棋,也不要下了兩三步,對方就棄帥投降了。
修行一樣,修行不用故意找人修,因為時時刻刻你都可以修,沒有錢買蒲團的也不用蒲團;沒有錢買佛珠的也不用買佛珠;沒有錢買經書的也不用買經書;沒有交通工具來聽課,你也可以不用來。現在問題是你會你要會修,因為修行的管道其實很多,真的是條條道路通羅馬。但最明顯的六條道路就是六根,羅馬就是你的心,透過六根接觸六塵的當下,你的心怎麼樣,你看到了嗎?就像你們剛才坐在這邊打坐,你們的耳根接觸外面的聲音,我相信以我們這一班同學,坐在這裡的程度,都不會被外面的聲音影響,我相信,為什麼?因為外面的聲音,你對它已經是無動於衷了。但是如果外面有人在罵某某人王八蛋,他就馬上有動於衷。因為外面的聲音好像跟你不相干,所以你都沒感覺;只要外面的聲音跟你有相干,你有沒有感覺,你馬上就有感覺了,你馬上就會起反應了,這個就是陷阱,也就是說你對聲音的了解不夠。
我們剛才在打坐其實是很多聲音,也有冷氣的聲音,也有電風扇的聲音,也有風的聲音、有車子的聲音,也有救護車的聲音,也有外面人家在吵雜的聲音。但是我們這一班的同學,都不受影響,難道是你的耳根接觸聲塵,不受影響嗎?是還是不是?其實是你接受這個聲音,是你認知這個聲音對你沒有什麼影響,不是你的境界高,你知道嗎?如果這個聲音對你有影響,你的心就沉不住氣了;你有沒有覺得說光從這個角度,你就有很多陷阱。第一、聲音是要清楚的,不是不清楚,我聽到什麼聲音,第一你是要很清楚的;第二、你是不被影響的,清楚叫做智慧,不被影響叫做定力,我清楚不被影響這個叫定慧等持。
你現在注意看,你從早上一起來,沒有耳朵的舉手。你一天二十四小時,你的耳根跟外面的聲音有沒有斷過?沒有斷過,完全沒有斷過,但是你有注意沒有斷過嗎?你是眼根先看到外面的世界?還是耳朵先聽到外面的聲音?還是鼻子聞到外面的味道?是哪個先?耳朵嗎?同時啦。你的六根跟六塵,為什麼我說同時,六根跟六塵哪一個斷過?是不是沒有一根一塵斷過對不對?所以我說同時,你看到嗎?你都沒有斷過。你為什麼會感覺到你耳朵先聽到,或是眼睛先看到或是鼻子先聞到,因為那是你覺得哪一個感官系統比較強烈,然後你就注意哪個感官系統,只是這樣子而已呀!
你最不能接受的是,哪一根接觸哪一塵?你最不能接受的是六塵當中的哪一塵?意根?法塵?你現在開始想想看,你現在每天應該這樣,當你的眼根看到色塵的時候,你看看你的心生起什麼心?早上一起來,譬如說,老公早上一起來,看到老婆飯還沒有煮好,我不知道你有什麼反應?當然,如果這個飯是老公要煮的,反應就不太一樣;如果是老婆要煮的,反應都不太一樣。或者是說,當早上你一醒來,然後就看到滿屋子都被昨夜的狂風暴雨淋濕,有沒有這個情形?有一次晚上,我要去睡覺,我要去關窗戶,就覺得奇怪,為什麼窗戶旁邊有水管?我想了老半天,窗戶旁邊我什麼時候裝了一根水管?再注意看,原來是一條蛇掛著,看到水管起什麼心?看到蛇起什麼心?看到水管生起奇怪的心,看到蛇生起恐懼的心。縱使蛇跑掉了,那個晚上好睡嗎?那生起什麼心,就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。
學佛法就在學這個而已,不然你是什麼心?當老婆的,今天先生不去上班,你生什麼心?先生上班太晚回來,你生什麼心?先生晚上根本就不回來,你生什麼心?哪個東西比較實際?是你來聽傳心法要比較實際,還是你生什麼心比較實際?你生什麼心比較實際嘛,對不對?因為你的心在折磨你,我有說錯嗎?你們上課上這麼久了,我剛才所講的這些心,有沒有二十四小時,時時刻刻一直發生,有沒有?有。
學佛學這麼久有效嗎?有,你說說看怎樣有效?舉個例子啦!反正就是那個情緒比較短是不是?還是那一種不好的心比較難生起?還是已經甘願了?「甘願了」。難怪坐第一排的同學甘願坐第一排,應該是甘願的做最後一排,不甘願的坐第一排才對,說了老半天還不甘願。你一天到晚,你的耳根接觸這個聲塵的時候,你的心就生起了,要在這裡修,你一聽到就在這裡修,看你是什麼心?我現在不講漸修,也不講頓悟,為什麼?很多東西沒有辦法勉強,我怎麼勉強你?有的東西是沒有辦法商量!什麼叫沒辦法商量的?因為你是什麼程度,它也沒辦法商量的。我只跟你講說漸修跟頓悟,我都跟你講,至於你是什麼程度,自己看著辦。
這個只是聲音,問題聲音就會讓很多人很受不了,相當的受不了。當我們聽到別人,講我們一點的壞話,我們就很不舒服。當我們聽到別人在諷刺我們,在糟蹋我們,在反駁我們,在不認同我們,在誤會我們,我們就很受不了。但是這些往往都是透過聲音,什麼聲音最可怕?其實不是卡拉ok的聲音,也不是外面在打雷的聲音,也不是颱風的聲音,那種鬼哭神叫的聲音,不是,我們最受不了的就人的聲音,人在講你話的聲音,我們最受不了。有,還是沒有?有那種吵架不用罵人嗎?你看過吵架不用罵人嗎?你如果不開口如何罵人?那就冷戰都不用開口,冷戰也是經過了熱戰完之後,才冷戰;沒有對你死心要跟你冷戰,反正罵人沒有一句好話,反正只要生氣罵起來,一定是把你美好的回憶,全部都破壞掉。大家都會走到這條路,好奇怪啊!對不對?
這還只是耳根而已,你不一定要去修耳根圓通章,關心不是耳根圓通法門,耳根圓通法門在講什麼?你光看文字你還不一定了解它在說些什麼,你光看文字你還不見得知道它在說些什麼。修你自己會的,修你自己會的就是說,我聽到聲音,我都能平常心,這樣子修,不管你聽到人家跟你說什麼,你都可以「平常心」。剛開始沒有辦法,但最起碼符合第一個動作,師父說生起什麼妄心?你要知道,你這個一定要知道。但是你生起來了你就知道,我們說不對是哪裡不對?折磨自己就是不對,折磨下去之後你也會折磨別人,這樣知道嗎!為什麼以牙還牙,你有嘴巴我沒有嘴巴嗎?我有耳朵你也有耳朵,所以我故意說給你耳朵聽,為什麼有的人會被氣死?為什麼會氣死?如果他耳朵塞起來,他就不會氣死,他耳朵就是沒有塞起來,他光聽你講話就被氣死。所以原則上是你比較可怕,還是你講話比較可怕?你的聲音比原子彈,那個叫做聲波知道嗎?能摧毀人類的善良本質,有夠恐怖!輿論不就是這樣嗎?這樣修行有沒有簡單?其實不簡單。
就是因為聽了很悅耳,所以師父的課人數會越來越多,就是因為聽了不太悅耳,所以人數越來越少。我講課不是要讓你悅耳,其實真正的來講,不是耳朵的問題,是「心」的問題。我講課不是要來滿足你的心,但是偶爾我還是會滿足你。因為不滿足你,我已經知道如是因緣果報,一定會知道結果,其實我也很清楚,你說怎麼辦?一樣沒有開悟的人都受不了,誰受的了。
雖然是六根接觸六塵,我還是會比較鼓勵你,如果沒有那麼利根,你當然不要用六根接觸六塵修。因為你沒有那麼利根,當然你就是用一根修,就用耳根。不論你聽到什麼,看看內心什麼反應,對不對?譬如說,早上起來就聽到小鳥在叫,你就躺在床上笑,好悅耳,好動聽,看到自己的心。結果小鳥叫到一半,你就聽到哪種劃破黎明的電鈴聲。我偷偷的告訴,有一個法師常常去給我按電鈴,有一天我自己就把電線剪掉;後來有一天那個法師來說,達觀法師不好意思,把你的電鈴按壞掉了。我說沒有關係,諸法因緣滅。他說要不要我幫你修?我說我們還是隨順因緣,這樣就好。按哪個電鈴的聲音,好像是無常鬼來一樣,要你的命;聽到按電鈴的聲音,我第一個動作是想說,我這裡失火了嗎?我又沒有失火,電鈴按得那麼急,電鈴有人這樣按的嗎?噹、噹、噹,修行人噹一下就好,等一分鐘再噹就好,如果噹三次三分鐘沒有人,就可以走了;哪有人噹、噹、噹,難怪他會覺得把我的電鈴按壞,因為他太粗魯。
所以,你還是用一根修,縱使你是用眼根,正觀無常的人,當然要用眼根正觀無常,你眼睛常在看,所有的東西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你看到的時候,你有什麼反應?你看到了你有什麼反應?像我們一般人一個反應,實在是很沒有道理,哪一個反應?就是我看你不順眼。其實這個反應很奇怪,為什麼看人家不順眼?譬如說,我看那個人坐沒有坐相,那個人坐一定要跟你一樣的坐相嗎?我看那個人站沒有站相,我看那個人走沒有走相。沒有錯,我們學佛的人要威儀,但是你不要看到別人不威儀,看到別人不威儀,你自己也是有過,自己持戒,但是不要瞋恨別人犯戒,不可以這個樣子。
自己持戒瞋恨別人犯戒,其實你就是犯戒。為什麼?你犯心戒,你的心怎麼可以起瞋恨心呢?表面上都是根接觸塵,但其實作怪的當然就是「意」,因為根塵接觸一定要透過意根,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一個概念,這些一定要透過意根,它會產生你所講的意識,這個叫做「識心」,合起來叫做「意識心」。意識心是什麼心?意識心一定是分別心,所以難怪你會生起瞋愛的心,你一定會生起這樣的心「喜不喜歡的心」。
我們今天講說「轉識成智」,你不要用你的意識來看這個世界。你用你的意識來看這個世界,其實這個就叫多心,這個分別心就是多心,這個多心其實沒有一個心是真的。你如何在這裡轉識成智慧呢?這就是你的功夫,你如何轉識成智呢?就是說不要用你的識心,來看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,當一切因緣面對的時候,你是用意識呢?還是用智慧?你用意識是凡夫,你要用般若智慧。為什麼我們現在在上《金剛經》?你要以般若智慧來生活。
我們一般人不是用心生活,我們是用識生活,我們是用意識在生活。為什麼我們過得不好?所謂不好的意思不是指你的收入,不是指你的身體健不健康,也不是指你到底是有多少福報,而是指你的心。你的心不清淨,其實這叫歹命人;你的生活、你的心只要是不清淨,你就是歹命人,你的生活就過得不好。我們用識心的角度,你的心一定是不清淨;但是你用智慧的角度,你的心一定是清淨的。不清淨分不分別?分別,妄分別;清淨分不分別?分別,善分別。善分別是一種智慧,妄分別是一種意識;清淨的心是真心,不清淨的心是妄心。
「請問師父可以舉一個例子,說明清淨與不清淨,妄分別與善分別,謝謝。」譬如說,人家意見跟我不一樣,然後我就生起妄分別,我就生起很多的想法。我生起說:「這個人怎麼這麼驕傲,這個人怎麼這麼自大,這個人怎麼這麼臭屁,這個人不懂裝懂。」我可不可生起很複雜的心?當我在生起這些心的過程,我的心清不清淨?當然不清淨。那麼這個人意見跟我不一樣,正不正常?正常,這不就是般若嗎?他意見跟我不一樣,正不正常?正常。他的長相跟我不一樣,正不正常?他的壽命跟我不一樣,正不正常?啊!那裡一樣?你告訴我那裡一樣?從現象的角度,他都跟你不一樣。因為人的長相也不一樣,身高也不一樣,兩個同學站在一起,我一定分得清楚誰是誰。
那麼別人意見跟你不一樣,有問題嗎?有什麼問題?為什麼你就這麼受不了,為什麼?你要知道其實每個人,沒有說一出生就要去當壞人,每個人一出生還是希望被人家肯定。所以沒有一個人一出生就想當壞人,被全世界所唾棄,沒有這樣子的人。但因為他對人性不了解,所以漸漸就跟別人疏離產生隔閡,接著造成反人格。
我們跟別人不合,第一個不合的地方從哪裡來?就是彼此的意見看法不一樣,從這裡開始,對還是不對?你跟家人一樣,跟朋友一樣,跟同事也一樣,跟同學也是一樣,只要一開始就跟你不合,要你融入很困難,你為什麼不能夠去瞭解說,世間的差別相呢?它是差別相,所以我可以接受你不同的看法。我們說正人君子有道,小人有沒有道?盜亦有道,譬如說救人有沒有道?有,偷東西還是有他的道,只是這道不循正道。但是凡事都是諸法因緣生,他如果沒有詳細規劃很周全,他也偷不到東西。所以你看待這個世界,不應該有大驚小怪,你生那麼多心到底在幹嘛?
「凡人多不肯空心,」這什麼意思?你有太多的想法,你有太多的知識,你有太多的主觀,但是你可不可以放下所有的成見。這個空它就是一種智慧,這個空展現出來就叫做不執著。你現在會解釋佛經的空沒有意義,你要在生活當中跟空相印,也就是能夠不執著,不然空怎麼表現?你心不空所以你執著,你心空你才不執著。譬如說,你認為什麼是對的,那是你的執著;他也認為什麼是對的,那是他的執著。但是縱使你講的是對的,也是一種執著;會講真理的人,別人一定會聽他的話嗎?會不會?不一定。
為什麼會講真理的人,別人不見得會聽他的話?為什麼不講真理的人,卻很多人聽他的話,為什麼?投其所好,道理很簡單。你雖然了解真理的知識,但是你卻不了解自己,也不了解別人,你只是了解真理的知識。我不是說你了解真理,因為那個了解其實是你不了解,就像說你了解三法印,你依舊執著,對不對?所以佛法妙就是妙在這裡,很多的名相不一樣,它的內涵很多都是一樣的內涵。只是因為不同的名相,來表達某些的狀態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
所以我才會說,你生活當中有沒有體悟到空呢?有沒有體悟到空的意思是,第一個意思是你有沒有智慧呢?第二個意思是說你有沒有執著?一個體悟到空的人一定很有智慧,一定懂得隨緣的人,一定不再執著。那是他懂空,他與空相印,這樣才有意義。不然那個空,去查佛學大辭典,每個人都說一套,有意義嗎?
所以你們七點半在打坐的時候,假設你透過你的耳根,你應該清楚外面是什麼聲音。但是你要用什麼心來坐禪呢?當然是平常心,難道你是用平常心來打坐而已嗎?難道你不用平常心來吃飯嗎?難道你不用平常心來睡覺嗎?難道你不用平常心來講話嗎?難道你不用平常心來做事嗎?難道你不用平常心,來跟小孩子在一起嗎?難道只有讀書要平常心,做生意不要平常心嗎?那你為什麼能夠平常心,平常心是什麼意思?平常心就是代表說,你的心不被影響。你憑什麼不被影響,憑你的般若智慧,它沒有商量的餘地。
如果你沒有智慧,你說不被影響那是騙人的,憑著你的般若智慧。譬如說,人家罵你你也不生氣,包括人家罵你的父母,你都好像還不被影響。如果你常看連續劇:「侮辱我可以,不可以侮辱我父母。」所以如果抓去行刑,我不刑求你,我刑求你的父母跟妻子,他受得了嗎?他受不了,對不對?我們的執著有很多種層次的執著,就像說外面的車聲不能影響到你,並不代表你有功夫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
你不要以為說,每次來師父這邊打坐,我聽那個聲音我都覺得很平靜,你不要誤會,知道嗎?你來這邊聽外面的聲音,實在是不稀奇,這樣知道嗎?實在是不稀奇,你要聽誰的聲音才稀奇?你要在家裡面聽到你那一口子,跟你講了一輩子,這樣才有厲害,這樣才有稀奇!
剛才同學在暗示保仁說,如果過了他媽媽這一關,他就開悟,確實也是這樣,他媽媽是個大菩薩,是一個鍛鍊修行的高手。就好像,同學只要有辦法跟心寬在一起也是高手,她就一直煩你,一直煩你,你有辦法平常心三個月,你差不多也要開悟了。你要知道修行沒有很抽象,也沒有很複雜,老實面對自己,自己沒有辦法就要承認,然後怎麼突破就看你了,然後道理還是要聽。但是,你要知道你的層次,你到底到達什麼程度?就好像來摔柔道摔了二十年,都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幾段的,什麼帶的都不知道。你透過這樣,你就會知道說,實在是很容易被人家考倒,考倒不用問別人,還是那句話,你生起什麼妄心,看到你就知道,你只要一看到你就覺得說,功力這麼差,真的很差。
所以我會建議,在生活當中遇到境界,馬上生起心,馬上看到。看到之後,在最短的時間當中,讓這樣的妄心降伏,希望你能夠在最短的時間,讓這樣的妄心降伏,這雖然是漸修,但是沒有能力就要這樣。如果是頓悟就跟你講得很明白了,就妄心,就妄(五根、五塵),我在幹嘛?就知道是妄,妄就好了,知道嗎?妄就等於忘了吧!心亡,這個心消失了,這顆虛妄的心消失,連降伏的動作都不用。先知道了這個理論不錯,但是做不到,那就看到自己的妄心。所以這個理論可以先懂,這個功夫那就看你自己,有時候這個東西強迫不來,真的沒辦法,真是強迫不來。所以黃檗禪師才會這麼說:「凡人多不肯空其心」。
「恐落於空,不知自心本空。」因為說到空好像什麼都沒有,常常大家都以為這個空,是什麼都沒有的狀態叫做空,是這樣子嗎?空不是什麼都沒有,請回歸第15頁,第15頁的第四行中間,把「不知空本無空」畫起來,你把「空本無空」,這四個字寫來這邊,這個空不是沒有「空本無空」,空不是沒有,請你不要誤會。你的本性是空,但是你有覺性,這裏面黃檗禪師前面,跟你講說不肯空其心,從漸修的人的角度,他應該去空其心,但是從頓悟的角度,下面那一句話就跟你一點出來了,「不知自心本空」,頓悟的角度它根本不用空其心,因為它本來就是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有時候看經典它不是矛盾,而是你要會看,有時候為漸修的人講的,有時候為頓悟的人講的,那是根器的問題,這一句話其實跟我剛才前面講的,那一句話是一樣的。「不知自心本空」就是代表說,知道心妄不就好了,這樣不就得了嗎?你又何必去除這個虛妄的東西,妄心不需要你除。舉個例子,你的憤怒本來就是空,你的憤怒本來就不真實,你總總的心都是不真實,那就要看你,知道心空,但是你現在遇到境界就是不空,這個時候怎麼辦?你要生起般若觀照,來觀照,讓這個妄心,最短的時間消失,讓這個妄心不要停留於現在,更不可以放在過去,存在於過去,或是讓未來再生起,不要這樣,也就是說你要有這個功夫。
「愚人除事不除心,」愚人,一般的凡夫,我們一般的人總認為說,我遇到這個事情,所以它困擾著我的心,所以他希望能夠把這個事情趕快解決,讓這個事情趕快過去,或是說逃避這個事情。但是問題是什麼,我不管你處不處理,事情還是會過去的,從緣起的角度,不管什麼事情,事情還是會過去。但是問題是事情已經過去了,你心有過去嗎?你心有沒有過去?有沒有過去?你心沒有過去啊!如果你心也過去了那就好說,我們現在心就是沒有過去,我們的心把它存在阿賴耶識,我們把它存在一種記憶庫裡面。我們把它存著幹嘛?我們把它存著隨時準備折磨,吵架要不要素材,要或不要?要。吵架都是說未來還是過去?過去,都是說過去與現在。吵架很少問未來的,因為未來還沒有發生,所以他沒有那些資料可以調,吵架時你都說以前怎樣怎樣,都是以前;你的事情已經過去了,但是你的心沒有過去。
為什麼大家心生病,因為大家這個就是不讓它過去,就是不願意讓它過去。為什麼心你不讓它過去呢?為什麼?因為你就是不識本心,因為你不知道這個妄心是生滅法,然後你抓著它不放,難怪阿賴耶識的種子,會存那麼多種子,一直存一直存一直存,難怪你每天都會做夢,因為你就是不讓它過去。
所以不是去解決那個事,我一直在說,事情來了,你要有智慧來處理;如果已經處理過了,它還不能夠如你意,那你就要接受。
「智者除心不除事。」但是現在的關鍵在哪裡?就在這一句話:「智者除心不除事」,這裡現在所講的除心是除什麼心?我講個對你們來講比較貼切的,你要去除所有折磨人的概念,這個人包括自己和別人,你要去除這些概念,你只要存有這些概念,就會很有折磨人。你時刻刻就是不斷的、重複的折磨人,不斷的、重複的折磨你。
舉個例子,我以前讀三民主義,我就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當然這句話不是三民主義講的,這句話是國父講的,都說了這麼白了,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國父事實上他還是有研讀過佛法,他不是沒有。這個意思在講什麼?從人類的角度,這外面的世界,怎麼有可能圓滿?怎麼有可能盡你的意呢?因為外面的世界是什麼世界?外面的世界是變化的世界,只要是變化的世界那就不可能,時時刻刻符合你的意,不可能。這個概念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,然後你要用什麼方法,去推翻這個概念?這個概念需要你推翻嗎?縱使是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前來到這個世界,請問釋迦牟尼佛能改變這個世界嗎?不要說改變世界,釋迦牟尼佛能夠改變印度嗎?可不可以?我不要說改變印度的經濟,改變包括現在印度人,都還對女性很歧視。
你今天在學佛在學什麼?有一些東西是你不可能改變的,就像諸行無常,那是任何誰來都不可能改變的,那才叫做真理。所以你改變的不是要把不如意改變成如意,因為那個不如意跟如意,也是虛妄的,那是按照你的角度在說對不對?是按照你的角度在說的,為什麼按照你的角度在說的?大便是香的還是臭的,你說臭的就是有其他動物說香的,不然牠為什麼去吃,對不對?所以你認為臭的,牠認為香的,這就不是真理,知道嗎?而是說大便是無常的,那對誰來講都是一樣的,不是香臭的問題,它是因緣和合,它是無常的,它的實相是空,這個不管誰來講都一樣。我知道你的內心,一直想要改變什麼?假設你的身體生病是十之八、九,健康只是一二,我假如這麼說,你的家庭不如意十之八九,和和氣氣只是一、二,你的人際關係也是不如意十之八、九,和氣也是一、二。你現在要改變的是把如意跟不如意的概念打破。世間的人我喜歡的很少,討厭的很多,你把這個概念打破,因為你有這個概念,苦不堪言,相當苦。
我再講一個很簡單的概念,世間的人都不愛你,但是你卻愛世間的人,這樣誰比較苦?自己想,這樣誰比較苦?當你的心變了之後,現象會不會變?其實現象也會跟著改變,它不是不會變,也就是它也會跟著改變。跟著什麼改變?愛你的人當然會漸漸的多起來,它不是不變,因為它還是無常法則,它還是會變。所以說不是說心變事不要做,不是這個意思,而是說一個智者去去除他自己虛妄的心,對事情而言,黃檗禪師這裡講說:「智者除心不除事」,你不要誤會,你不要這樣解釋說事情就不管不要做,不是這個意思。把這些虛妄不實的心,這些無明妄想執著的心,去除之後,所有的事情都隨緣盡分,一切無妨,但是你還是要隨緣盡份,關鍵在哪裡?關鍵是你能夠去除這樣的心嗎?這才是最主要的關鍵,下一段我們下節課再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