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二, 04 十月 2016 07:32

傳心法要講記-94

作者  釋達觀/講述 無念齋/整理

菩薩心如虛空,一切俱捨,所作福德皆不貪著。 

         你在看佛經,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觸,你好像怎麼看都很雷同,好像說東講西講它所講的道理,都沒有離開這些的內涵;既然所講的道理,都沒有離開這樣的內涵,為什麼還要繼續說下去呢?因為我們還不能悟,所以我們就還要繼續說下去;但是有的道理,你可能聽一百遍你不能悟,說不定你聽到第一百零一遍,就在那一遍你就悟了。禪宗裡面有很多的公案都是這樣,聽同樣道理在偶然的機會下,他有所領悟。就好像你常常看到空,你什麼時候會領悟到空?不知道!但是還是要繼續講。我們現在來看黃檗禪師他怎麼講? 

        「菩薩心如虛空,一切俱捨,所作福德皆不貪著。」他說菩薩,他為什麼不講聲聞,為什麼不講緣覺?聲聞、緣覺跟菩薩,他們對空的認識並沒有透徹,我常跟大家報告說:「空是有內涵的,空是有很深、很深的內涵的。」我所講的內涵就是代表說:「它是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。」但是你要能夠體悟得到,你要能夠講得出來。當有人問你的時候,你如何將這個內涵,把它講出來呢?而不是只有講說緣起性空,或是一切法畢竟空寂。也就是你怎麼樣透過各種方式,去把空去把它闡述出來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;但是如果你沒有領悟,你是講不出來的。 

         這裡談到菩薩對空的認知,當然就是比二乘人更透徹,這裡講說:「心如虛空」。心像什麼?你去看佛經,它的譬喻,譬喻不完,它有各種的譬喻。這裡黃檗禪師用一個譬喻,他說:「心如虛空」;在《六祖壇經》裡面,六祖解釋摩訶,他說:「摩訶是大,心量廣大有如虛空。」六祖從這個角度來解釋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現在談到空,你現在有感覺到,你的心像虛空的舉手,還是你覺得你的心不是很亂很煩,不然就是覺得心頭悶悶的,有沒有這種感覺?有這種感覺吧!為什麼心沒有像虛空?為什麼從來沒有這種感覺?不然就是說心裡好像很沉重,或是說心裡好像有很多的秘密,或是說內心有很多的苦說不出來,如同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。「心如虛空」這樣的感覺,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覺得到?但是我們看佛經裡面,它常常這樣的形容,但是你就是體悟不到,那又是為什麼呢? 

         譬如說,為什麼別人跟你講話你會生氣,因為你內在不空。因為你內在不像虛空,因為你內在有你個人小小的成見、一點點概念。因為你內在不空,所以你會生氣、你會不悅、你會不滿、你會感覺到你被人家羞辱、你會感覺到別人不尊重你、你會感覺到你很無地自容、你會感覺到你沒有面子;你可以察覺到,你內在不空嗎?你這些的表現,就是代表說你內在有個東西,因為那個東西被動搖了。譬如說,你的自尊心被傷害了,有自尊心,你才會被傷害;有你的想法,所以才會意見不合;有你的觀念,所以別人談的跟你不一樣的觀念,你就不容易接受,這個都是你內在有很多的東西。空不是沒有,但是你那個有,我坦白說,你那個有不夠大,你那個有,沒有辦法大到像虛空一樣大。 

         很多人在讀《金剛經》有一段,他可能很容易帶過去,譬如說,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東方虛空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須菩提!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」很多人《金剛經》這一段都跳過去,好像這一段沒有什麼好解釋,那個就是因為你沒有去參透。你現在看到你的心,像今天大家還沒上課之前,然後同學他們先到講堂,然後我請他們搬一張桌子,搬一張什麼桌子呢?你看我們的佛桌一定有上下桌,我們下桌現在擺在哪裡,我們下桌現在是不是藏住了,下桌是不是塞在佛桌的下面。那個桌子這麼好,然後把它塞在哪邊,然後從買來到現在都沒有用,我覺得很可惜你知道嗎?如果你家用的上,我願意送你,所以我就請他們兩位,先把我的概念拿出來用用看,看看適不適合用。所以在你們還沒有來之前,我們已經,經過第三次世界大戰,已經戰過了。我們三個人在那邊搬來搬去,就是看說,這一張桌子我應該怎麼用?看是要用在當泡茶、還是當餐桌、還是當書桌、還是當什麼桌?但是只可惜我們禪心學苑,小鼻子、小眼睛空間擺不下,不知道它要擺到哪裡是好。所以擺到最後沒有地方,不得已還是歸於原位。 

         這個就是我們內心的感概,什麼感概?有的東西很好,但是不是沒有用,就是你不會用,你家有沒有那個東西?有啊!有的家裡面有很貴重的東西,一輩子都不用,譬如說你家有千萬珠寶,你可能一輩子拿出來耀武揚威一次,娶媳婦、嫁女兒,不然改天你六十大壽,不然夜深人靜,拿出來看一下,那一千多萬的珠寶,你有好好用嗎?其實你也沒有好好用。談到這裡,我們要談到什麼?我要談到我們的心,你有好好用你的心?我們都是用我們的心,來傷害自己跟傷害別人,我們都用我們的心來起煩惱,我都很少用我們的心來起智慧、來生慈悲,很少!所以你只要看到其他的萬事萬物,我就常常很感慨,看到我的生命,我有好好的去用它嗎?它這個無價之寶,我有好好用它嗎? 

         我們的心像虛空一樣,這個虛空是什麼?我做一個形容詞,虛空不是沒有,它能夠含一切萬物,它能生一切萬法;含一切萬物,生一切萬法,卻又不執任何的現象。我再重新講一遍,含一切萬物,能生一切萬法,又不執著一切,這是空的內涵。你可以有很深的智慧,但是真正的智慧,是跟別人不會有衝突的;真正的智慧,是能夠包含別人的思想概念,但是它又不會被扭曲的;真正的智慧,它一定有悲憫。所以它一定能夠包含,每個人緣起現象的概念;也就是它的因緣,它所產生的思想觀念,所以它跟任何人在一起,都能夠相安無事的。就像六祖所講的「色類自有道,各不相妨惱」,我們的心你有看過實驗嗎?你的心是很容易起反應的、你的心是很容易起變化的,你為什麼那麼容易起反應、起變化呢?你就覺得說,你的心量太小,真是太小,從各種角度來說,你會覺得真是如此! 

         所以你應該去認識你的心,如果有這樣的狀況,你應該去改變它,你應該去突破它;如果沒有這樣的狀況,那你應該要更加徹底的,去加以應用,加以發揮。真正知道心的人,真正知道空的人,是運用自如的,而不是空談,不可能。所以我勸你,其實你對空的概念,你還是可以讀《壇經》的<般若品>那一段,就是六祖解釋摩訶的那一段,其實你應該把那一段好好的領悟。我剛所講的概念,還是從《壇經》裡面出來的,就是說它能含一切、能生一切,這樣的概念。 

         現在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一句話,他說「一切俱捨」,關鍵在哪一個字?關鍵在那個字「捨」,「捨」那個字。談到「捨」,我現在先談幾個概念,我先談第一個概念,其實捨本身也是布施,不懂捨的人,是不可能真布施的,你為什麼能夠布施呢?你為什麼能夠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?你為什麼能夠身心內外皆施呢?你為什麼能夠將你最愛、最捨不得的、最難得到的布施呢?我們一般人布施,都是布施他不要的,你布施你不要的,那不叫做布施。孔老夫子說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你摸著良心講,你們布施,都是把最好的東西,布施給我的舉手;你們是把吃不下的東西,布施給別人的舉手。所以你察覺不到你的布施,很難達到我剛所講的那幾點。有時候,當你在布施時候,你不要討什麼福德,知道嗎?你會覺得很困難,你會覺得很難。 

         在大乘經典裡面常常談到,說他布施他的王位、布施他的國家、布施他的妻子、布施他的兒女、包括布施他的身體;在大乘經典裡,你是不是常常看到這樣的話,憑什麼?我告訴你,不悟空的人,他有辦法做到嗎?當你悟到空了之後,那個最喜歡的、最珍貴的、最重要的、最不容易得到的,皆與空相應,你才做得到,不然你根本做不到,我們不要騙自己,你做不到啦!你做不到,就是因為,你沒辦法跟空相應,所以你沒有辦法真正的捨。其實在這裡面的這個捨,它不是布施的意思;這裡面的這個捨,其實就是放下,你在旁邊寫放下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剛才從布施一直談到放下,但是菩薩道,第一個動作都是布施,你看六度波羅蜜,它第一個,就是談布施。《金剛經》它一開始,也談布施,「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,《金剛經》一開始就談這個。這個憑良心講,任何一度,一定是包含其他的五度。我再講一個概念,你真懂一個概念,你真能落實一個概念,其實一個概念,就足以讓你成佛,這是我個人很深的感慨,任何的事情都是一樣,一個概念。但是你自己摸著你的內心說,有哪一個概念是你通透的,有還是沒有?你知道,你現在學佛,不要說你學佛;從以前讀書,讀那麼多概念,哪個概念你通透?譬如說「知足常樂」你通透嗎?譬如說「隨緣」你通透嗎?譬如說「空」這個字你通透嗎?譬如「心安理得」你通透嗎?譬如說「萬法歸一」你通透嗎?譬如說「萬變不離其宗」?我現在講的都是一個觀念,你對這個觀念,徹徹底底的了解,你就可以大徹大悟,我不蓋你!我們俗語講一句話「江湖一點訣」,其實這句話不誇張,我很深刻的感慨到。 

         我以上所講的,你可以一個一個去想,譬如說,「有沒有哪個概念你通透,但是你沒有察覺到?」你沒有一個概念通透,但是你拼命去學習各種概念,對還是不對?對!我知道,因為你會這麼說:「每個觀念都是息息相關的,當這個觀念我不能突破的時候,我可能去讀到其他的觀念,我觸類旁通,所以我領悟了。」有沒有可能?有可能!但可不可以這樣學?不是不可以,但是你要老實面對你自己。如果你都是這樣的學,但是你知道你都沒有通達,這樣學到最後,你就會騙你自己。這就是我們常常所講的「樣樣通,樣樣鬆」,其實就是一竅不通,為什麼?因為,你根本沒有辦法徹徹底底談一個概念。 

         你看整本《傳心法要》,黃檗禪師只談「心」這個概念,有沒有看到?人家通透的人,他從頭到尾就是談「心」,然後他這個主題,不會跑來跑去,不會!所以你要去參透,譬如說,我們這裡談到說俱捨,捨就是放下,放下這個的概念,你能去參透嗎?談到放下,你放得下嗎?你馬上會跟我講說:「師父,我放不下。」放不下,為什麼不要去參透呢?現在不是這個概念不願去參透,現在是任何的概念,都不願意參透,這就是很奇怪的概念,有沒有? 

         我常做一個譬喻:「不管汽球多大,只要拿一根針刺下去就破了」。那個就是參透一個概念,你就會打破所有的謎團。談到「一切俱捨」,一切的東西你都可以放下,為什麼做不到?就是回到前面的那句話,因為你的心不像虛空、因為你的心自私自利、因為你的心只有個人的我,所以你是不願意布施、你也不願意放下,這是真話。有的人很注重錢,所以錢多一點給別人都不行;還有一種人,他很注重,所謂他的智慧財產,他怕把最好的道理、最好的概念、最好的知識、最好的技術給你,他很害怕為什麼?因為他只要給你,他感覺他就會受到挑戰,他就會產生更多的競爭對手,所以他很害怕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內在有很多東西,是不願意給別人的,我不蓋你。有時候,我也常常在看我自己,我會的東西當別人問我,我有沒有藏私?我不是從現在開始看,我是說,從我還沒有出家之前,在教書的時候,我就看我的內在。譬如說,上課收你學費,萬一告訴你了之後,對我的權益會不會受損?其實那時候,我就開始看,那時候我才察覺到一個問題,「把會的東西藏在內心,這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」,為什麼?因為他不會突破,如果我把我會的東西去告訴了對方,我之所以不害怕的理由,只有一個,「因為它根本學無止境」。 

         今天我會的是到這個層次,當我把這個層次的教給他之後,我改天的層次一定會超越現在的層次,所以我不害怕,把我現在我會東西都講完,因為明天我還是會不一樣。這個你們自己在當老師,或者是專業技能的人,你要問問你的內在。很多人很害怕,很害怕他把最後的東西教完之後,他的學生也從此不再繳錢上課了,何況現在的我那更不怕了,為什麼?因為本來就沒有繳學費。譬如說,有很多的精華,我過去利用八個小時,把易經的精華講完,但是那個從我現在的角度來看,那個叫小case,那個叫做小菜一盤,那一樣的道理,我們現在也可以用八個小時把佛法講完,對於還不能夠掌握住的人,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,就能知道什麼是佛法,他會很高興。 

          其實我過去就想過這個問題,為什麼我過去就想過這個問題?譬如說你們來學佛,聽我講一部《法華經》說不定要聽五年,結果五年聽完之後,佛法還是不了解相不相信;聽我講《楞嚴經》,講一本四年半,講完之後佛法也是一樣不了解;現在《傳心法要》本來是沒什麼好講的,現在已經講了兩年多才講幾頁。所以我那時候就有一個很深的感慨,我為什麼不能像以前,像企業上課一樣,兩天三夜就把它上完了,看是要去日月潭、澄清湖、阿里山,兩天三夜佛法包班講一講就好,我曾經有這樣想,但是怕學完之後,這是開玩笑的,縱使有心要這樣講,領悟的東西還是強求不得,你說對還是不對?真是強求不得!譬如說,你禮拜一願意來的時候,如果你願意問我,我願意從早上十點跟你講到下午五點,禮拜一,但是有用嗎?你看這樣子有效嗎?很多人在聊天,講了一整天有效嗎?就是願意跟你講,你也不見得能相應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先談「放下」,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也希望你跟沒有學佛的人,當改天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,請你能夠跟他講清楚說明白,請你能夠循循善誘為他說明,不要兩三句就帶過。我跟人家聊天我從來不會,東聊一個,西聊一個,我不會這樣子。我可以從你一進來跟我坐下,我們就聊一個主題就好,我很喜歡這樣聊天,但是很多人都不想跟我這樣聊,聊兩三句他的問題,他又問,我還沒有回答完,他又聊別的,真是奇怪!你才問,我要開口,你就說你知道了,不用問了,那聊別的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現在談「放下」,首先「放下」的概念很多人是誤會的,所以我們應該把一般人這種誤會的概念,我們要適當的來跟他作修正。像我平常有時候遇到別人,不論是在家跟出家,我都會主動跟他們打招呼,我純粹是打招呼,譬如說:「早」,譬如說:「你在忙」,我從來不會跟他們說教,我從來也不會跟他們講佛法,都不會。除非他們主動問,但是他們只要是主動問,我就會好好的跟他講。所以如果你沒有那麼多時間,你就不要跟我講話,知道嗎?不然我就會好好的跟你講。 

         所謂「放下」,不是放棄,不要用放棄的概念,來解釋「放下」,如果放下是等於放棄,那麼就用放棄這個名相就好了,就不需要用放下這個名相;如同說假設當下是現在,那麼就用現在這個名詞就好了,就不需要用當下這個名相。你要切記雖然名相是假名,但是它有妙用,它有它的妙用。所以,放下當然不是放棄,隨緣當然不是隨便。我們一般人,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,然後把它連在一起,但是今天最可惜的是什麼?我們所有的佛弟子,遇到別人的概念,他針對這個名相講錯了,你也不懂得機會教育,其實你就犯戒。你是一個佛弟子,我不是教你挨家挨戶去傳法,我是說人家主動找你聊天,你還沒有辦法機會教育。如果他講錯了,他之所以講錯,是因為他觀念錯。他的觀念錯,當然是因為他的認知錯。他的認知錯,有可能是因為別人的誤導,所以一傳十,十傳百,錯誤的概念一大堆。所以放下,它不是放棄。 

         你今天來學佛,好像你還可以上班,好像你還可以在家庭;今天談到修行,好像你就要放棄你的事業,好像你就要辭掉你的工作,好像你就要捨親割愛、拋家棄子,好像你就要跑到喜馬拉雅山,好像‥好像,好像你就要住道場。你聽完佛法之後,你是悟到什麼?你是悟到放棄吧!不然你怎麼會放棄你的事業、放棄你的工作、放棄你的家庭、放棄你的一切?你是悟到放棄吧!所以我告訴你,有很多人都是悟到放棄,不是放下。天哪!這樣的人多不多?一大堆!但是他的觀念不正確,他不見得願意承認,更糟糕的是什麼?譬如說,他的觀念不正確,我們出家人,這些的出家人還讚嘆他,這樣對不對?「你要來住道場最好了,你要來跟我出家最好了,我還讚嘆你!」可不可以出家?當然可以啊!可不可以來道場?當然可以呀!你觀念要正確,你觀念不正確你來出家,你是來亂的,不是來出家的,我講話很不客氣,很多人都是悟到放棄。 

         第二個概念,「放下」不是不做。第一個不是放棄,第二個不是不做,放下不是這個意思,放下不是不做。所以有的人越學佛,越學越懶惰;越學越懶惰,什麼事情都不做,問他為什麼不做?他說我就放下。你為什麼不來我家?我就放下了。你為什麼不打電話?我就放下了。你為什麼不去賺錢?我就放下了。你生病為什麼不去看醫生?我就放下,等死就好。你以不做的概念,你會覺得很有問題,你的那些概念,你的認知錯誤,不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如果談到這兩個概念,就有很多人,產生對這些修行的人、學佛、學道的人,產生一種很排斥感,他就會把你們認定說:「你們都在逃避。」 

         這是第三個概念,它不是逃避。所以放下,不是逃避。逃避需要你來上課?你來上課,我教你怎麼逃避,然後你回去,終於悟到逃避了。逃避需要來上課聽嗎?我告訴你們,我們本來都很優秀,我們逃避本來都會,你知道嗎?你也不用聽那麼久,有很多的概念,你根本不用學,你還沒來之前,你就那個樣子。你怎麼有可能學一學,學到變成逃避呢?怎麼有可能呢?有很多的概念是很好笑的概念,我常常用一種極端的矛盾衝突,來跟別人對話,讓別人覺得很好笑,所以它不可能是逃避的概念。 

         最後一個概念,「放下」它一定不是消極,我們今天來學習,我們一定是學正確的、正面的、正向的,合起來就叫做「正見」;正確的、正向的、正面的,它一定是正見。那麼講了老半天,那麼「放下」是什麼?我們先看這個公案,講了老半天先看這個公案,我們再來談放下是什麼。

嚴陽尊者參趙州禪師
問︰一物不將來時如何?
答︰放下著!
問:既是一物不將來,還放下個什麼?  
答:放不下,擔取去!
 

         嚴陽尊者就是嚴陽禪師,之前稱尊者,開悟之後,才稱他為禪師。他有一天,去參趙州和尚,他問趙州和尚一個問題:「一物不將來時如何?」要注意這個問題,修行人,他一定是問修行人的問題;在家人,幾乎問他在家人的問題;家庭主婦,一定是問她家裡的問題。問題不分大跟小,不是說大的不可以執著,小的稍微執著一點點沒關係,不要這個樣子。一個地球不可以執著,同理可證,一粒沙亦不能執著,請你一定要認清這個概念,我們內在常常會把它分層次,你知道嗎?我們也常常會欺騙自己合理化,不然你快活不下去,知道嗎?因為你有貪嗔癡,所以你也留一些,滿足我的貪嗔癡一下,不然我快活不下去了。 

         嚴陽尊者他問這句話的境界,其實是很高,什麼叫做「一物不將來時如何?」嚴陽禪師為什麼會去請教趙州和尚?因為嚴陽禪師是要去請趙州和尚跟他印證,印證說他已經開悟了,嚴陽禪師修到什麼程度呢?他修到「一物不將來」,這是什麼意思?就是一念不生,他已經修到一念不生。在《信心銘》裡面,就有一段話,這麼說:「一念不生,萬法無咎。」所以他修到一念不生的時候,他認為他已經開悟了。這是他的境界,他修行的境界,這個境界對一個修行人來講,他已經是很殊勝、相當殊勝的一個境界。 

         你看趙州和尚怎麼跟他回答,跟他回答說:「放下著!」這個「著」沒有什麼意思,只是加強語氣而已。趙州和尚跟他講「放下」,一個修行這麼高的人,你叫他放下,他服不服氣?有時候,我們跟別人對話,假設對方沒有程度,其實他會笑你,笑你的人,其實是自己他沒有程度。但是問題我們當今這個社會當中已經很亂了,有時候你要點化他,他反而嘲笑你,這個實在是完全不相應,你說怎麼講? 

         現今這個時代,當禪師活不下去,現今這個時代,當禪師沒有人聽得懂,他在講什麼?這個時代,當法師比較有東西可以講,講來講去、論來論去,然後引經據典,反而人家比較容易信服,但是這樣叫做法師,他不叫禪師,為什麼?你問他,他都會,他也講得很好,問題是你不會開悟。比如說,你有問題問他,他給你答案了,你說:「我終於懂了,謝謝你!」但是你不會開悟。你知道答案,你還是不會開悟啊!為什麼你不會開悟呢?因為你的執著沒有破,禪師不是要讓你聽懂而已啊!聽懂,法師跟你講就好。所以趙州和尚叫他放下,他服不服氣?不服氣,相當不服氣! 

         所以接著問,都很高竿,「既是一物不將來,還放下個什麼屁?」那個屁是我加的,放下個什麼屁?沒有東西,你還叫我放下個什麼?如果你這樣回答,你會不會洋洋得意,你會不會覺得,趙州禪師不如你,會還是不會?應該會吧!有的人他不容易,不懂的,也不會醒;懂越多的,也不會醒;普通的,他又不敢確定「你說的對還是不對?」他不敢確定,所以不知道要如何說?不知如何是好! 

         你個人,第一你真的要有程度,第二你真的要有修行,第三你真的要有涵養,就是說你可以接受別人贏你,肯不肯?譬如說,我們在下棋,有的人明明就輸,他已經輸了,他還要在那邊想個十分鐘,他已經輸了,他還想十分鐘,想完十分鐘之後,他還不認輸,叫一個人認輸,這麼困難嗎?但是我發現到,光叫人認輸就很困難。同樣的道理,認錯很困難。再來,認我不如你,更困難,好困難!我不如你,好困難,知道嗎?我們都怎麼說?「你說的都對,你最會了,對啦!對啦!」我們都這麼說。那是自認不如你嗎?那是吵架,吵到最後才用這一招。所以我常常講一句話說,有也魯!沒有也苦!不是魯!就是苦!有跟沒有都(搖頭),有小孩很魯,沒有小孩很苦,怎麼辦?有嫁、有娶很魯,沒嫁、沒娶很苦,你就是跳不開,就是有無,你都被天羅地網,你都逃不開。你沒有領悟到,它跟有沒有,沒有關係,一點關係都沒有。它跟你有沒有孩子、跟你有沒有結婚、它跟你健康生病、它跟你高矮胖瘦,都沒有什麼關係。但是世人就是跳不開。 

         既然嚴陽尊者這樣問了,他以為趙州禪師答不出來了,結果趙州就跟他回答,這六個字很重要,趙州禪師就回答他說:「放不下,擔取去!」簡單這麼講,放不下就承擔起來,就在這一句話,講下去之後,嚴陽尊者開悟了,後來變成趙州禪師開悟的弟子之一。 

         放下不是放棄、不是不做、不是逃避、不是消極。放下是做而不執著,放下是面對它,但不害怕它,但是也不期待它。放下是一種最積極的表現,為什麼?因為他願意承擔。所以「放下提起來」其實就是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生起什麼心?「生其心」就是把它承擔起來,生起慈悲心,生起要救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。而且幫別人,不是幫他急難救助、家庭拜訪或是重陽節送禮物,端午節送粽子,不是人家這樣。 

         《金剛經》說要達到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你幫忙人家,有這樣的舉手,舉手一下,你要幫忙人家,你有這種心嗎?我們會不會幫人家?我們會,但是我們幫別人,幫到什麼程度?我們一般幫別人,徹不徹底?不徹底,為什麼不徹底?因為你一定會打退堂鼓,對不對?因為你一定被打敗,薛仁貴去碰到樊梨花一定被打敗,從任何的角度來看,你就會察覺到,我真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所以我們把這個概念完整談一下,就是放下不是放棄不做,也不是逃避並不是消極,是做而不執著,請你要切記。你來學佛之後,不影響你還沒有學佛之前的樣子,士農工商好好的去做,站在個人的崗位發光發熱,扮演各種角色隨緣度化,我們需要這樣的人。而不是你們每個人都出家,不用這個樣子,不用!也不是說你們每個人都來禪心學苑住,我們這裡不是難民營,我們這裡住不下去。但是人類的內在是什麼?人類的內在,為什麼很多人喜歡住道場呢?是他真的想修行嗎?非也!那是什麼?因為他離開那個不安定、不溫馨、不幸福、不平靜的家,終於找到一位值得他信賴、值得他親近、值得他恭敬的師父,在師父的帶領之下,創造一個祥和的道場,那個叫做夢,那個連續劇看太多。 

          我不瞞你們說,我國中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想結婚,你知道為什麼嗎?因為我看連續劇、看歌仔戲,都會覺得說奇怪為什麼結婚,對方為什麼這麼賢慧,我長大之後,我在外面都找不到一個叫做賢慧的,就是被騙、一直被騙。電視看多,你就一直幻想男主角、女主角,一定是什麼樣子的。學佛也常常得這種大頭病,離開了不如意的地方,突然來到如意的地方,希望能夠像大家提議一樣,不然大家都來住在一起,其實你是一個真的修行人?不見得,你百分之九十九點九,你都不是修行人,為什麼?因為你的內在,不是真正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!」你不是這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因為你終於找到一個可以讓你安身立命的地方,因為這些人都不會欺負你,然後這些人你又很喜歡,你不要傻了!為什麼?有這種幻想的人,我會先建議你,到幾個道場住一住之後,我保證你的幻想馬上就會破滅。我不是說道場不好,我是說你不好,因為這種想法你不是修行人,你只是凡夫,你只是一隻小蝸牛,以後要變成一隻大蝸牛而已。問自己的內在,你就知道,你完全不是修行人、你完全就是攀緣、你完全就是逃避,你要逃到比較好的地方,你只是這個樣子而已。在天堂一般都修不了行,但是我講的天堂,事實上,你找不到一個叫天堂的地方。我的意思是說,你找不到一個天堂的道場,我的意思是這個意思。 

         你叫一個人布施,叫一個人放下,你一直用這種角度來催眠他,有用嗎?有沒有用?沒有用!你這樣一直跟他講,這個沒有用,他的關鍵在哪裡?他的關鍵在他執著,執著一定是不捨,一個不捨的人,他怎麼有可能捨,他為什麼會不捨?因為他人生沒有看透,他的生命沒有看明,所以他根本做不到。 

          有一天我口很渴,然後就看到旁邊有薄荷,我就摘幾片薄荷來沖熱茶,一個法師看到就說:「達觀師父,薄荷有毒你不能吃。」我說:「有毒我不能吃,我怎麼沒有聽人家說,薄荷有毒呢?」他說:「不相信,我證明給你看。」我就很好奇:「你怎麼證明,你以前是衛生署出來的嗎?還是食安局出來的,還是以前你專門在做實驗室工程師?」法師說:「不是,我只要拿個東西在薄荷上面,它只要是逆時針,這個東西就不能吃。」只要是放著逆時針,這個東西就不能吃,我就問他說:「你現在,你每天三餐都吃什麼?」「當然吃蔬菜」,我說:「你都吃什麼蔬菜?」他說:「很多的蔬菜,所有的蔬菜我都吃啊!」我說:「你吃之前,有沒有拿來看看,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?」他說:「有啊!」我說:「這杯茶請你,你要喝之前,你要拿來量看看,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?我泡茶請你,你每一樣東西都要試,試完之後,你才可以能吃,知道嗎?」我說:「法師,你最喜歡什麼法?」「我最喜歡跟般若相應,與空相應的法。」我說:「喔!」你知道,我在說什麼嗎?天啊!我快活不下去,講完之後,我就手伸出去,他說:「達觀師父,你幹嘛!」「你幫我測一下,看我是順時針,還是逆時針?如果我是逆時針,我趕快跑,我以後不要再來糾纏你了,以後看到我,你要趕快跑。」我假裝給他試,他果然給我試,他說:「達觀法師,你是順時針。」「我是順時針,這樣我的手,要剁下給你吃,因為沒有毒,所以可以吃。」我就在跟那法師說:「你這樣講不對,我這個手一定有毒,哪裡最毒?我們身體最毒,奇怪!我的手會順時針?我可以百分之百證明,我的手一定有毒,為什麼?要不然我為什麼會死?我為什麼會老?」我適可而止,不再說下去,不可以再講了,我只是用半開玩笑的方式,消遣聊天而已。所以人生你有看透嗎? 

古德︰從來富貴都是夢,未有聖賢不讀書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看古德講的這一句話「從來富貴都是夢,未有聖賢不讀書」,這句話有很多種解釋。因為你們程度很不錯,我用你們的程度解釋,前面這句話談空,後面這句話談有,這兩句話就是中道。你認同「從來富貴都是夢」嗎?認不認同?你認同!我手伸出來了,你知道意思嗎?施主啊!施主啊!你不是認同「從來富貴都是夢」嗎?「放下,不是放棄」。「師父,有欠嗎?」欠很多,什麼都欠!古人常常喜歡用富貴兩個字來包含,或是用名利這兩個字來包含,「富」指的是物質,「貴」指的是精神;「富」偏於利,「貴」偏於名;「富」是指金錢,「貴」是指地位,這個人的身份跟地位,所以其實富貴就是名利,其實富貴就是物質跟精神。但是我們都執著,所以用富貴來包含,一般人追求的終極目標在談富貴。但是「富貴都是夢啊!」很多同學常常私底下關心我、安慰我、鼓勵我說:「師父,您怎麼都散散,也不好好的表現一下、也不振作。」意思就是說,我不夠積極,也不願意主動,然後也不想怎麼樣,然後也不願意擴大,然後也不願意招生,又沒有學費,我招生那麼多,幹嘛!其實富貴,現在不是只有富貴都是夢,現在連做佛都是夢,你知道嗎?就像杜甫寫的一首詩:「丹青不知老將至,富貴於我如浮雲。」有的東西不是只有說一說,有的東西是你要深深地去體悟。但是今天時間不夠了,我們先回家做夢再說,先回家確認你在做夢再說。這個我們下節課再從這個角度,好好的來談。

 

閱讀 162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二, 04 十月 2016 07:50
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