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14 十月 2016 19:23

傳心法要講記-96

作者  釋達觀/講述 無念齋/整理

菩薩心如虛空,一切俱捨,所作福德皆不貪著。然捨有三等:內外身心一切俱捨,猶如虛空無所取著;然後隨方應物,能所皆忘,是為大捨。

         「菩薩心如虛空,」我們還是從這個角度開始來說。其實一個概念可以講很久,假設這個概念你沒有講開,憑良心講,再講下去後面的概念還是一樣。一般人對「空」的概念很難理解,但是空它不是單一的概念。什麼叫做單一概念?空不是只有「空間」的意思,空也不是只有「時間」的意思,也非沒有,其實空它有很多種意思。它的意思是說:「一切萬有皆是緣起畢竟空寂。」再來因為萬事、萬物的真相是空相,你對所有的一切萬事、萬物,你皆當不可以執著,所以空本來就是有「不執著」的意思。就是因為你不執著,你反而會變得更活潑,變得更有智慧,你會充滿了包容力。然後,你會充滿了所有啟發性的東西,所以空它有很深的涵義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對佛法的認知,就是一句話,你一定要把他進入骨髓,就是要對這句話很通透。佛門又叫做「空門」,很多人對空,始終不能契入,大乘佛法都是在談空的智慧。我們現在可以具體這麼樣的來說,菩薩就是一位已經覺悟的人,他有能力幫別人覺悟,這種人就叫做菩薩。我們一般叫做好人,好人可以幫忙別人,他可以幫你忙,他可以幫你物資,他可以幫助你金錢。但是好人他沒辦法幫助你覺悟,自己要覺悟都很困難,你去想想看,你要幫別人覺悟,那多難啊!我們成立一個慈善團體,然後我們勸大家,來跟我們做好事比較簡單,對不對?如果你去內政部查慈善團體,應該有好多慈善團體,對不對?不管說是慈濟啦,或是什麼行善團啦,專門在造橋鋪路蓋房子啦,這樣慈善團體很多,就是說你鼓吹別人來做好事、來救濟是比較簡單的。但是你要幫助一個人教他覺悟了,什麼叫覺悟?也就是說他再也不執著了,他再也沒有憂悲苦惱了,那多難啊! 

          我常會跟各位說,尤其你們當父母的,一定要先學會教你自己,你教你自己什麼呢?你雖然是當人家的父母,其實你也是別人的子女,所以你要先學會教自己當一個孝順的子女,接著你再去學習,自己當一個有智慧又有慈愛的父母。你要好好思考一下,你有能力教你自己嗎?不要老是想要教別人啦,也不要老是想要去管別人。你管好你自己這叫做「持戒」,你有能力教你自己那叫做「定慧」。如果說你明明知道,你都沒有能力教你自己了,你還有什麼能力去教別人?這個概念有時候不難懂,但是很多人,包括很多父母,他們是懶得去教,他們是希望別人來教,這樣對不對?你的問題別人教不得啦,我坦白跟你講,你的問題別人教不得啦。你希望請別的老師來教你的子女,那麼我問你,你希望誰來教你呢?然後又想教你什麼呢?是教你投資理財呢?還是教你跳土風舞呢?還是教你插花呢?我怎麼知道你想學什麼,但是有的東西是必學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什麼叫有的東西必學的?我們每個人的興趣,可以都不一樣,比如說,你可以興趣書法、繪畫、下棋、藝術、陶藝,其實都可以,每個人的興趣不見得要一樣。但是有一點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,那是什麼呢?你要幸福啊!我們常在講說幸福指數,它沒辦法衡量,它也不是一個數據,這叫做「必修」。那「選修」呢?你興趣什麼都沒有關係。現在老年的人口越來越多,有時候我們常常看到老人家,你會覺得說他們很可憐。老人家最可憐的並不是沒有伴,也並不是兒女不在他身邊。老人家最可憐的是,他沒有任何的興趣。他雖活著,但是整天就是很無聊,就是發呆。他有沒有興趣?沒有一點興趣,我們也常常看到啊! 

         我們現在捫心自問,你有什麼興趣呢?其實大部份的人,都沒有很專業或是很深入的興趣,你有嗎?「有一點」。有一點,那一點?「寫寫書法」。有一點而已還不夠。什麼叫興趣?就是說只要有空,你就想做那一件事。比如說,早上吃飽,你就想寫書法,一直寫、一直寫然後樂在其中,寫到一半朋友來找你了,就跟朋友聊天,朋友走了之後,你又繼續寫書法,樂在其中。生病的時候,你還是會爬起來寫書法,不然躺在病床更累。我不是說生病的時候,你要起來拿關刀啦,拿鋤頭啦,你拿那隻筆還是拿得動,因為你樂在其中。假設你沒有寫書法,你的身體會更不舒服。我講這些就是說,你自己假設沒有一個興趣,其實你未來的人生,會過得很空虛、很孤獨、很寂寞。其實能陪我們的不是另一半,也不是我們的兒女,能陪我們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心,是自己的心才會陪你。但是不可以只談心而不談事,你的興趣就是一件事,所以你的心照顧你自己,然後你專心在做那一件事,讓你的後半輩子過得很充實,不孤獨不寂寞。 

         有很多老人家每次走到榕樹下,過去還有三、五好友。現在走到榕樹下,三五好友早就不見了,就是大家都走了,只有你還活著。所以誰可以陪你天長地久?誰可以陪你一輩子?所以我才說有一件事情是必修的,那是你的幸福,另外一件事情,就是有你的興趣。但是這兩點原則上是不衝突的,其實這兩點本來是結合的。其實幸福感越重的人,他的專注能力越強;然後幸福感越重的人,他的心不容易散亂。我現在講的這個東西,是很現實、很實在的東西。但是我觀察一般的人,這兩件事情很少人去做到,光是興趣這一點,百分之九十九的老人都沒有。你到處看,有沒有?真的是這個樣子。但是我們不要看別人,因為等一下就我們老了嘛,說不定現在這已經有老人了,對不對? 

         因為做那件事情讓你得到幸福感,有幸福感,做那件事情才能夠長久。有時候,我們在學佛是在學禪定,要有定力。那個定,有的時候,那是抽像的,那具體的是什麼?具體的,就是你願意安住在那個事情,這個很具體。要人對世間產生興趣,我們說眾生真是很奇妙,眾生對這世界是執著的,但是對這個世界又常常容易變心。他雖然執著這個世界,但是他很少對一個東西從一而終,所以他是很容易善變的。 

         興趣也是一樣,很多人為什麼他沒有辦法,生起一個很大的興趣,為什麼?因為他的內心也是變動不安定的,因為這個變動不安定,所以讓你對世間沒有一項的東西吸引你。坦白說,沒有一項東西吸引你,為什麼那麼多人在看電視?其實我們年輕的時候,是在看電視,年紀大的時候我們是被電視看,到底在演什麼都沒有關係,只要是有聲音陪伴我就好。你看電視看到最後,已經是有魂無體,像是稻草人,只要有聲音就好。為什麼只要有聲音就好?因為他空虛寂寞,所以他需要電視聲音來陪他,演什麼已經不重要了。為什麼演什麼已經不重要了?因為他也沒有精神去看,他也沒有體力去看,他也心不在焉的在看,他也了無生趣的在看。了無生趣在看,你說他會好好用心去看它的內容?然後體悟到什麼嗎?已經身心差不多分離了,我講這句話都不過份,我雖然是還沒那麼老,但是我已經未老先衰了,所以那感覺我很清楚。 

         修行這麼好,為什麼大家沒辦法上手?因為你沒辦法把修行變成一種興趣。代表你對修行不夠有興趣,知道嗎?不夠有興趣!一件事情,假設沒有真正的興趣是學不好的。我過去也常常在看我自己,世間的東西讓我喜歡的,我也想很久,想說到底什麼東西是我很喜歡的?當你察覺到,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你會喜歡,其實你很危險。很多人學佛學到最後,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他喜歡的,這樣的人也很危險,為什麼?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掉入消極,然後掉入一種了無生趣的狀態。這樣的人連解脫都沒辦法,何況行菩薩道? 

         菩薩假設對眾生沒有興趣,菩薩道能實踐嗎?菩薩道就沒辦法實踐了。對眾生沒有興趣,他怎麼世世常行菩薩道,他怎麼聞聲就苦?對眾生沒有興趣是什麼意思?就是討厭人群,討厭人群是什麼意思?其實內在對別人是疏離的,是漠不關心的。很多人學佛,學到最後他會這種狀態。 

         你是可以有興趣,但是你不要執著。我們常常在講無常、無常,無常不是消極的,無常是充滿生機的。你沒有興趣,你的朝氣怎麼生起?你有沒有觀察到?我對什麼都沒興趣,要不然你對什麼有興趣?他會怎麼回答?我也不知道。但是大部份的人真是這種狀態,你觀察真是這樣的狀態。 

         如果說你真的很愛錢的話,你可以立志要好好賺錢,你也應當立志教別人怎麼賺錢。你對賺錢很有興趣嘛,就應該好好研究,你為什麼不好好研究?其實代表你也沒有興趣啦,對錢你也不太有興趣啦。比如說,我現在這麼問好了,你現在對什麼有興趣?你不要說對佛法有興趣,你什麼興趣都可以說。「大自然」。你興趣到什麼程度?是不是只要大自然的現象,我不懂的,我問你,你都懂。「可以試試看」。聽說中寮的石頭很不錯,是不是?我可以去撿嗎?「可以」。你就應該說:「師父不可以,那犯偷盜」,知道嗎?那是大自然的財產,那不是我們的。 

         我才說你一定要好好體悟到幸福,在幸福當中去培養出你的興趣。當在談菩薩心要像虛空一樣,他不是一種了無生趣,他不是這種狀態。他是這種狀態就沒有熱忱,他就不可能無私的奉獻,這種心力他提不出來,所以他不是那樣的人。因此我才會說「空」,不是像你想像的那個概念。不捨眾生又不執著眾生,你要好好的去體悟這樣的意境。 

         「一切俱捨,」這一切俱捨的意思,更能夠顯出菩薩那個空的意思。那是一種不執著的狀態,他不執著什麼呢? 

         「所做福德皆不貪著。」福德是一種結果,他做什麼事情,他得到這樣的福德呢?就是說他種什麼因,才能夠得到這樣的果呢?這裡面的福德,指的是他所做的事情。所以你在福德旁邊,寫兩個字「事相」,事情跟現象。他這輩子所做為別人付出的,不論是從金錢,不論是從物資,不論是從精神,或不論是從教化的角度,他完全不貪著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想想看,我們一般人有沒有這麼熱忱?一般人雖然有這麼樣的熱忱,但是他的熱忱常常會被傷害。我相信你身邊應該有熱忱的人,但是這樣的熱忱的人,他往往會被傷害。因為他沒有充滿智慧,而且他的熱忱是充滿執著的,這個執著就含蓋他個人內在的期待。也就是說,他幫助你,他希望得到什麼、獲得什麼或改善什麼?你要想想你的內在啦。不論你做什麼事情,你內在多少有這樣的期待。就像說你做這件事情,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成果;或是說你幫助那個人,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回饋。這是我們潛意識的東西,你應該可以一點一點的檢測。我先做一個調查,你覺得你熱忱的舉手?我認同你真的熱忱,那有沒有智慧? 

          我們一般人,第一點就不具備有熱忱。往往熱忱只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,有的人他天生就很熱忱,有的人就是沒有辦法,但是那是可以培養的。一個行菩薩道的人,他要有熱忱也要有智慧、要有慈悲,那就不簡單了,還要加上一個耐心。這樣的人,他這一輩子的付出、的奉獻,在佛法裡面有因就必然有果,他必然有很多的福德。但是他不是凡夫,他是個覺醒的人,所以他不執著。他也不執著,這個好的善有善報的這個結果。因為這個結果不是他的重點,他的重點是希望幫助別人。

          他幫助別人,他憑什麼幫助別人覺醒?要注意我這句話,他憑什麼幫助別人覺醒?比如說,尼泊爾大地震,叫你捐一千塊應該沒什麼問題,叫你捐一萬塊也沒什麼了不起。你自己捐一千塊,也找幾個朋友,共同捐一千塊,也沒有什麼難事,這些沒有什麼難事。然後你說那我到家樂福,買些毛毯寄過去,你募集到一個貨櫃,然後空運到泥泊爾,我覺得也不難。你說我們現在親自到災區,應該就困難了吧,是還不是?你說這樣直接到災區,而且去災區,原則上你是要去多久,你是去沾醬油的嗎?去那邊一個禮拜就回來,能夠幫什麼忙?一個禮拜就回來,你能夠幫什麼?你說我們來那邊蓋房子,我看你至少要好幾年。你說我們到那邊,重建他們的心靈,教育的事情是百年大計,你看需要多久?你就會察覺到困難度越來越高,好像不是像你想像的那個樣子。 

          但是你不要忘記了,不是那個地方發生災難,你才生起善心想要去救度別人。然後你身邊的人都沒有發生災難?你漠不關心他,我們都沒有發生災難?漠不關心,我們的災難是在內心世界。我們的內心世界常常大地震,你今天心有沒有地震?對啦,時時刻刻都在地震,為什麼?就是不安定!時時刻刻心都不安定,有時候兩、三級,有時候都八級以上。並不表示說,你行菩薩道一定要去災區,其實你眼前所看到的人,你眼前所看到所有的人,你都可以幫忙。但問題是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,對不對?你自己是泥菩薩嘛!因為你自己也多災多難!你明明知道,我跟一群不快樂的人在一起,但是我本身也是其中一份子,而且我是終生會員,知道嗎?你有能耐嗎?這個學分不修,你要修什麼? 

          一個不幸福的人,有沒有資格去宣揚幸福?他連這個資格都沒有,不快樂的人,怎麼去教人家快樂?不會笑的人,怎麼去教人家如何微笑、哈哈大笑?所以你有看到嗎?這麼重要的事情,你當學!而且你必學,而且你要趕快學,這個沒有商量的餘地!你也不須要找任何理由跟藉口,找你的業障啦,根器啦,智慧啦,你不要找這些藉口,因為那是你的事,你的事是個很重要的事! 

          「然捨有三等:」菩薩雖然能夠一切俱捨,捨分三種層次,我們先看第一種層次,先談「捨」的概念。我們要將好的給別人,還是不好的?好的,這是最起碼的概念。你應該將好的給別人,對不對?所以從此之後,不可以跟人家相罵知道嗎?跟人家相罵,就是把不好的給別人,對不對?再來不要亂訴苦,知道嗎?訴苦是一個很毒的毒素,知道嗎?不要看到別人,你就散撥病毒,挨家挨戶散播病毒,難怪你們的社區都沒人敢去。所以不要將你的不滿、你的不如意或是你的八掛,或是是非的概念帶給別人。其實這個是把不好的概念給別人,這個概念算是最簡單的。我們都該知道,我們應該把好的東西給別人。我請教各位一個問題,那不好的要留給誰?我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,那不好的東西留給誰?說說看?「自己解決」。不是自己解決啦,這樣就很苦知道嗎?不好的應該怎麼樣?「沒有不好的吧!」也沒有好的吧,對不對?我一層一層來說。 

         我們把好的物質,把好的精神,我們應該散播給別人。你心中有不好的東西,你應該放下。「捨」就是有布施跟放下的意思。但是一般人學習布施,他只是會給人家,但他卻沒有研究過不好的東西。不好的就是你內在的貪嗔痴嘛,對不對?不好的就是你這一輩子的抱怨,你這一輩子的委曲嘛,或是說你內在的陰影嘛,你說這些東西怎麼辦呢? 

         所以布施不可以學習單方向的布施,你也要為自己布施,為自己布施就是放下。我願意放下,我不要一直把那些東西,那些貪嗔痴,那些的不好的概念,那些會折磨我的概念,那些讓我對人性產生排斥,產生怨恨的概念,我都一概要放下。有的人雖然是好人,但是他常常是痛苦的好人,他人前一個樣子,人後一個樣子,這樣身心不如一,我們不要做那樣的人。但是這個問題你要去研究,這兩個角度你都要去研究,我對外怎麼布施?我對自己怎麼放下? 

         我們常常看到連續劇,常常有些被遺棄的小孩子,他對父母親的不諒解,這個不諒解就是他心中永遠的痛,或是說當我們被我們信任的人所背叛,被我們所愛的人所拋棄,那種心中的恨若沒有化解,你外表光鮮亮麗都沒有用,為什麼?因為你沒有真正的快樂,還有很多很荒謬的概念,他是帶著仇意,他是帶著恨意而打拼的,他心中有恨才是他活下去的動力。你們有沒有常看到一些武俠片,一些武俠片的開場,就是他的父母、師父被殺了;從此之後他就拜師學藝,後來到最後那一幕就是把仇人殺了,或是原諒他。到那一幕才原諒他也沒用,為什麼?已經氣了一輩子才原諒他,怎麼那麼傻?武俠片都是這樣拍的,要不然就是活在以牙還牙,一報還一報的這種輪迴的模式。 

         這一輩子,沒有比你的幸福更重要的事?你不要拿一生的幸福開玩笑,你知道你最愛誰嗎?你最愛你恨的人,我們這一輩子最愛我恨的人,為什麼?因為你片刻都忘不了他,我也覺得很奇怪,你到底在愛什麼,我也搞不清楚。既然這麼恨他,還時時刻刻忘不了他。你現在要學習,黃檗禪師他現在要教我們,怎麼徹底的捨? 

        「內外身心一切俱捨,」你要注意這句話,身外之物要捨簡單,其實身外之物要捨並不困難,像剛才所講的這些物質的東西,其實你要捨並不困難。比如說拿錢來布施別人,來幫助別人,其實我覺得這都沒有很困難,這概念沒有很困難,或是拿好的衣服,拿一些糧食給別人,我覺得這些都不難,我真的覺得這些都不難。 

          今天最難的,不是外面的捨,而是你內在的捨,最難的是這個。什麼叫做內在的捨?最難捨的就是你的想法、你的思想、你的觀念、你的自我意識、你的成見,這個東西好難捨!因為這個東西好像就是我,當你在談我的時候,好像就是這個東西,就是你內在心裡面,所謂的思想觀念的問題。你愛一個人也是你的思想觀念,你恨一個人也是你的思想觀念。愛也是你想的,恨也是你說的,那有道理嗎?一點道理都沒有,一點道理都沒有。因為他對我好,所以我就愛你,因為他對我不好,所以我就恨你,一點道理都沒有。 

          你的愛恨,原則上就是決定於別人,對你好或不好。如果別人,是你心目中那個可惡的人,難道你是別人心目中可愛的人嗎?你還不是別人心目中,那種可惡可恨的人。你用你的心去看這個世界,別人也是用他的心看世界,你說誰比較清高?沒有一個人清高的,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善良,別人邪惡,你不要動不動,就掉入這個陷阱。 

          今天學佛最難的,就是捨棄他內在的想法,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!因為你今天之所以活下去,就是因為你有你的想法,所以你才活下去。但是又叫人家捨棄我的想法,你說那是什麼狀態?你有時候不要理論歸理論,生活歸生活,不要這樣。而是你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悟到,我是不是這樣過的?我有能力這樣過嗎?我可以嗎?其實你是可以的,但是你沒有察覺到。為什麼我這麼說呢? 

         一個人帶著包包,這個包包裡面有越多東西,這個包包就越沉重。你的包包裡面,裝一百公斤的石頭,跟裝一百公斤的黃金,那一個比較輕?「都很輕」。那一個比較輕?一樣重嘛!但是世人卻寧可去提一百公斤的黃金,因為他說這叫甜蜜的負擔。當地震的時候,牆壓下來會壓死人;當地震的時候黃金掉下來,也會壓死人。 

         有一次,一個新聞說,一個銀行的行員被鈔票壓傷,你有沒有看過這則新聞?鈔票也會壓傷人,你內在有東西,你不覺得很沉重嗎?你的思想、你的觀念,其實你吸收了很多東西。這些東西原則上,當你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,其實一般人跟你在一起,是有壓力的。尤其一些有學問的人,我們跟他在一起是有壓力的,有一些人不喜歡跟教授在一起。你想想看,你內在有很多東西,當別人跟你在一起舒服嗎?不舒服,有的人不明白這個概念,他用一個名詞來解釋,他說磁場,我跟這個人在一起磁場很好。什麼叫磁場,你知道嗎?你內在看到別人就想教別人,這樣的磁場很差,你知道嗎?看到人就想教人家,就想指點人家:「你不懂啦!你要多看書啦!你不懂啦!」這樣的人,還沒開口就讓人家覺得咄咄逼人,就會覺得說,我跟這樣的人在一起很痛苦,相當的痛苦! 

         你是個怎麼樣的人,你可以去試一種動物,什麼動物?現在假設路邊有一隻狗,你走過去,狗的警覺性高還是不高,高還是不高,高嗎?再來路邊有一隻貓,你走過去,你覺得貓跟狗對你的防衛心,誰比較重?貓,你有觀察過嗎?是不是貓?現在的狗已經很不屑我們了。比如說,郵局銀行的門口,牠大搖大擺的趴在那裡吹冷氣,進進出出的人牠也不擔心,牠的耳朵太長被踩到,牠的尾巴太長被壓到,懶洋洋的趴在那裡,都不理人的。動物雖然都有警覺性,但是你可以感覺到那個貓,除非那隻貓是你養的,若不是你養的貓,你走過去,牠對你的警覺性,我常觀察牠對你的警覺性很高、很高。所以你要修到你走過去,貓對你都不防備,你可以透過動物,來看看你個人的修持。 

         這個慈磁場是什麼?這個磁場就是你的心念。有的人比較敏感,有的動物比較敏感,牠就感覺到,哇!你這個人。一樣的道理啊,難道我們會比貓差嗎?我們號稱萬物之靈,怎麼大家傻乎乎的!別人來找我們,別人坐在一起跟我們聊天,我們都沒有感覺到,我跟這個人在一起的感覺,輕不輕鬆,自不自然?如果你感覺到不輕鬆、不自然,你感覺到有壓力,當別人感覺到你有壓力,你是要檢討的啦!我現在在講什麼?我現在在講說,透過這樣的方式,你可以看得到你的內在。你的內在有很多想法,是不願意捨下去的。要把所有的概念捨下去,你不是白痴,你不要誤會。 

         生命是相當的奧妙!它為什麼很奧妙,你知道嗎?它表面上什麼都沒有,但卻什麼都有,妙就妙在這裡!當他要用什麼都有,但是當你去找,什麼都找不到。所以你不執著你的思想,並不代表你沒有智慧,你不要誤會,這個要從那裡修?這個要從日常生活,你跟別人在一起,你應該直接看到自己的內在,你的內在有沒有東西?有,你要察覺到你有東西,你有那些東西,你就隨時隨地想要拿出來教人,想要來教訓別人,想要來指責別人,想要來證明你比別人優秀,比別人強;你要好好看看你的內在,不要這個樣子。我們內在不需要有東西,就是內在不需要有東西,所以你跟任何人聊天都可以聊。 

         一個懂真理的人,不是說因為我懂真理,所以只有懂真理的人,跟我聊天才聊得來,其他都聊不來,很多人學到最後是這樣,知道嗎?我越學越厲害,知道嗎?我本來沒那麼厲害,我越學越厲害,武功越來越高強,知道嗎?所以沒有跟我一樣同等級的人,我還瞧不上他呢!這樣不就糟糕了!你已經學錯了。 

          就是因為你懂真理,所以你才知道他在講什麼,他雖然是邪知邪見,他雖然是胡說八道,你也很耐心、很尊重的傾聽他講。因為你的耐心,因為你的傾聽,反而獲得他的認同,他也才願意有機會聽聽你講,他也才有機會。不要學完佛法之後,一回到家,看到媽媽就罵為什麼這麼愚痴,看到爸爸就說為什麼這麼迷信;學完佛之後回到家就罵人,大大小小都被你罵,那你是什麼人?不是這樣學的,學東西不是這樣學的,完全不是這樣學的! 

          我所聽到的道理,我已經消化了,這樣叫做消化正常,你們今天晚上有沒有吃晚飯?有沒有消化?這叫消化正常,吃下去就沒有了知道嗎?不是吃下去就留住了,這樣就嚴重了。所以有時候,看看你吃東西,跟你在學習,你就看看,一個有消化,一個沒有消化,沒有消化一定不對。不是留在你心中,不須要留在你心中,菩薩要這樣捨。 

          剛才講一個捨的概念,只是講什麼概念?是說把好的布施給別人,不好的你要把它放下,我現在講的這個捨的概念,是心中的好跟不好都應該放下。現在不是只有邪見要放下,連正見都要放下,兩個都要放下,為什麼?不放下就沒辦法心如虛空,你就沒辦法跟空相應。沒辦法跟空相應,那你就是不空,你不空那就是你的障礙。所以啊,難在這裡!難在我們内在的東西放不下,太難了,太難了!放不下! 

         不從這個角度來談,直接談「諸法無我」,一般人做不到。假設你不能從這個角度,一一的去體會,體會久了自然會無我,體會久了自然你會是那樣的人。我們不是帶著「我」在跟別人講話;我們不是帶著「我」在幫助別人;我們也不是帶著「我」在過人生。這種道理你才有辦法更深的體悟,不然很困難。先從你察覺到的道理看到,你就會察覺到你好執著,然後你會發現你好有你的想法。 

         常常看到有一些人,比如說,你隔壁搬來一戶新鄰居,搬來之後,有時候,你會過去跟他指導應該怎麼排比較好看,會還是不會?不但裡面指導人家怎麼排比較好看,連外面人家的花園,你都要指導他怎麼種比較好看,你會覺得說,有這麼離譜嗎?我告訴你,問題是時時刻刻、有意無意,你都會看到這樣的人。但是問題是每個人審美觀念不一樣啊,對不對?如果審美觀念是一樣,那現在每個家庭裝潢都一樣,但是你只要到一個社區,家家戶戶裝潢都不一樣。由此可證明,每個人的內在都不一樣,所以裝潢都不一樣,都不一樣;但是我們不需要講說,哪一間比較漂亮?我們應該來傾聽,說這個東西,你為什麼要這樣擺呢? 

          因為每一個人,每個家庭,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,有沒有?有沒有故事?你會不會聽故事?你會不會挨家挨戶,聽他們講故事,會不會?但是如果用美不美,你什麼都得不到;你只會活在一種批判,「那麼沒水準、沒眼光,這麼醜,眼睛不知道長在哪?」你聽不到每個人成長的背景,每個人的過程,你聽不到。你也沒有辦法,真的去深入人心,去關心別人;所以你不要動不動就用你的想法開口。 

          比如過去,我在教易經,常常有人教我,該怎麼擺,我也是笑一笑。只是我會問人家說,這樣擺的理由是什麼?你可以學習,不管他有沒有道理。你學到什麼?你學到他怎麼說,「他竟然這麼說,好奇怪!真是好不可思議!」有一個法師,他家的門口種一棵橘子,很多法師說:「哎呀!法師你真會種,大吉大利!」人家問我:「達觀法師,你有種嗎?」我說:「有,我都種檸檬,難怪我這麼懵懂無知!」他大吉大利,我懵懂無知,笑一笑就好。「那個門口,不要種有刺的東西」,但是從來都沒有察覺到講話有刺,都只管門口不要種有刺的東西,知道嗎?不要種有刺的東西,有刺的東西不好,但是講話這麼多刺。 

         你度讀書人,你要跟讀書人在一起,聽他們的想法;你要度一般人,你還是要跟他們在一起,聽他們的想法;你要度邪知邪見的人,你要跟他們在一起,聽他們怎麼邪知,怎麼邪見?不然你都不知道,他們在想什麼?你都能聽得下去,憑什麼?你只要執著,你就聽不下去。我們只要是聽不下去,我們的內心自然會把門關起來,很快就會關起來,接下來他講什麼,你都聽不到他講什麼。 

         在研讀經典時,你不是只停留在解釋它,而是要問你自己,你如何才能夠做到?做在哪裡做?一定是在生活當中做,你不用刻意去哪裡做,就在生活當中做,時時刻刻都可以做,時時刻刻自然有人出來跟你共修。注意我這句話,跳出來跟你共修,知道嗎?他跟你講話就是跟你共修啦。有時候,一個人不知道要怎麼修,知道嗎?人家沒有講一些聽不下去的話,你就不知道你的程度。 

         「猶如虛空無所取著;」沒有錯,一個人能夠把身心世界,徹底不執著,願意布施的人,他一定是了無執著的。 

         「然後隨方應物,」「隨」就是隨緣,我說一般的人他不隨緣,他隨他喜歡的,他不隨緣。喜歡的人找你喝茶,你才願意跟他喝,討厭的人都說沒有空;喜歡做的事你才會高興,不喜歡做的事情你就擺臭臉。 

          我以前小時候,最不喜歡做貼紙牌,外面的小孩子都在玩,只有我在裡面貼紙牌,我最不喜歡貼紙牌,但是沒有辦法,我媽媽說貼紙牌貼完五千張,我就可以跑出去玩了,但是我還沒貼完,那些孩子都跑回家睡覺了。心沒有空,一定不可能隨緣,你心一定有喜歡跟討厭,這叫不空的人;你會相應喜歡的,你會排斥討厭的,你內在放著喜歡跟討厭,不空,所以不可能隨緣。 

          這個「方」就是方便,方便是要有智慧的,這叫做方便智慧。「隨方」就是隨緣生起方便智慧。跟有程度的人講話,我們也可以隨緣請教他,我們也可以隨緣啟發他;跟沒有程度的人,我們可以隨緣了解他,我們也可以隨緣關心他;更有能力而隨緣度化他,那就看你的能耐了。但是建立在哪裡?都是建立在「空」,沒有「空」你沒有這個能耐。有的人他是跟某些人談得來,他跟某些人是談不來的。跟小孩子談得來的舉手,跟黑社會老大談得來的人舉手。「沒遇到過」。你要察覺到,你問你自己就好了,你心中很討厭他,或是說你心中很怕他,你試著說,你跟他談談看,你就能察覺到,你跟他講話都需要勇氣,沒有那個勇氣,有時候真的還沒辦法講。你就會知道說,因為你心中有東西,所以你沒辦法跟他好好談。 

          我們大人都會講說,小孩子難溝通,有沒有?大人好溝通嗎?好不好溝通,跟大人小孩有關係嗎?沒有關係吧。不是大人跟小孩的問題,難溝通就是難溝通,你說這個人根本不能溝通,那就不要跟他溝通,好好聽他講話,可以嗎?這樣會了嗎?這個人很難溝通,你就都不要跟他溝通,知道嗎?你就好好的傾聽他、尊重他、微笑面對他,然後接著按照他講的話,再來細細的看他怎麼說,會了嗎?沒有那個難溝通的,難溝通的去遇到我不跟你辯的人,他反而辯不了,他會變得好溝通,好奇怪喔!難溝通,為什麼難溝通,因為他想溝通你,你想溝通他,所以叫做難溝通,知道嗎?要學習什麼?你要溝通我,我願意讓你溝,知道嗎?那就好通了,對不對?這個概念說難很難,說簡單很簡單。 

          如果你已經是習慣,沒有任何想法跟別人在一起的人,其實你會漸漸體悟到那是輕鬆的,那是活潑的,那是自在的。但是你只要是遇到人,就想表達你的想法、你的看法、你的論點,其實你就會察覺到,你跟某些人才合得來,絕大部份是合不來的。 

          我以上所講的概念,它不可以是一種理論,而是你應該去實踐,對不對?你應該去實踐去體悟,個中的方便智慧,你去試試看是不是這樣子?是,是這樣,試試看!我不行;你不行,你馬上就察覺到,你自己內在有想法,所以不行。你可以看一下,看看是不是這樣?我說別人內在有想法,我准許別人內在就想法,為什麼?因為別人沒有學過,你有來學過,別人不見得知道這個道理,但是你要深知這個道理,所以能夠隨緣方便。 

         「應」就是順應,「物」就是事物,就是隨緣生起方便的智慧,來隨順各種的變化,這就是智慧。憑什麼有智慧?憑他的心與空相應,才有智慧,不然智慧怎麼產生? 

         「能所皆忘,」「能」是自己,「所」是對方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講的,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的境界。不執著自己,也不執著對方,這叫做能所皆忘。這樣的意境,一定要從自己破,當你自己「能」能破,「所」自然能破,因為這是相對的概念,只要我沒有問題,我看他就沒有問題;只要我心平靜,世間還是清淨的。 

         「是為大捨。」能夠做到這樣,是為大捨。好好學這個啦,好好學這個大捨,希望大家回去好好的運用,知道嗎?要共修不用到道場,要共修自然有人會找你共修,知道嗎?所以不用那麼急。

閱讀 1704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六, 15 十月 2016 06:30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