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明
週五, 28 八月 2015 15:27

普門品講記(06)-持名解脫

作者  釋達觀 / 講述  心誠 / 整理

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

            「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:當眾生受諸苦難,靜下心來,一心稱名南無觀世音菩薩,此時觀世音菩薩會尋聲救苦,以觀世音菩薩的願力、神力、功德力,會感應道交,皆可以得到解脫。

            「一心稱名」不但是自力,也是佛力,所以稱為他力。所謂「自助才能天助」,是要先有自力,然後借助他力(佛力)。這段所說,自力是自己的心力,他力是觀世音菩薩的威神力,我們寫個公式:心力+神力=解脫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是你的心在念佛,是你的心在稱觀世音菩薩,是你自心的力量,因為你念念觀世音菩薩,當你「一心稱名」,越專心的時候,那個力道就越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比如說特異功能,有人是天生,有些人是經過訓練。只要你相信心的力量,專注於心念,就會有不可思議的事情會發生,例如移動物品等等…但我們學佛不是要學神通,或特異功能,而是知道一切「唯心所造」,所以要「識自本心」認識心的本體、現象、作用,才能自覺覺他,自利利他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其實我們的念力是很強的,那為什麼說一般人沒有那個能力呢?因一般人的心散亂,心力不能集中,這個理論只要透過訓練,力量會很強。但是我們常常在起煩惱,等於在訓練煩惱,而且已經訓練了多生累劫了,時時刻刻都與煩惱相應,所以我們心中煩惱的力量很強大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不習慣跟佛、菩薩相應,習慣跟煩惱相應,習慣跟貪瞋癡相應,所以永遠輪迴不停。為什麼永遠輪迴不停?因為從來沒有斷過那種貪生怕死。既然貪生怕死,就是要生,既然要生,就要投胎,就要輪迴。若沒有生,怎麼會有老死呢?十二因緣我們不是常常在談嗎?看誰有能力將煩惱的念頭那種力量把它斬斷,然後才有機會跟佛相應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若能像大勢至菩薩所講的「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就開悟了。這一句話就是訣竅。「不假方便」,注意這一句話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這叫頓悟,這叫做直接了當。就像「壇經」裡面所講的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意思是一模一樣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但用此心,是用什麼心?你一定跟我講說,師父但用此心,一定是清淨心嘛!開悟的人才有辦法用清淨心,我們沒有開悟,我們有辦法用清淨心嗎?既然我們沒有開悟,我們沒辦法用清淨心,那怎麼「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呢?那我就丟個課題給你,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有,你不是讀過很多遍了嗎?自己去找答案…
這個心力,你要培養,要培養你這個念佛的心力,不論是念佛也好,不論是持咒也好,還是念「摩訶般若波羅蜜」也好,都沒有關係,這個心力,平常就要練習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平常在念佛也好,念觀世音菩薩也好,現在要訓練到身心在任何狀況,想念佛就可以念的很得力;現在就要練習,坐著可以念佛,不論是站著、坐著、躺著、散步、工作、身體健康或是生病、順境或是逆境、心情好或壞、如意或不如意,還是可以提起一句觀世音菩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當你往生的時候,一般的身心都沒辦法做得了主。不要說我沒跟你講,如果沒說便是我的過失,如果我跟你講了,就是你的責任,你自己做不到,我就沒辦法了。一心稱名,就是要老實修行、老實念佛,不論是你念念觀世音菩薩,或是念念阿彌陀佛,就是透過這種方式,才能念念自淨其心。
一心稱名南無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會尋聲救苦,以觀世音菩薩的願力、神力、功德力,他就會感應道交,皆可以得到解脫。這三種力:

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一個是願力。比如說,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,藥師佛有十二願,觀世音菩薩也是十二願,地藏王菩薩一個願就不得了了,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這是菩薩的願力。但是他們現在已經成佛了,阿彌陀佛早已成佛,已經十劫了,觀世音菩薩早也成佛了,叫做正法明如來,這些人早就成佛了,所以代表說他的願力是可以信的,若他沒有滿願,他就不能成佛,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願力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第二個是神力。「圓覺經」裡面有記載,說這個世界下多少滴雨,佛都知道,這是佛的神力。而且佛的神力,不可思議在那裡呢?比如說,「觀無量壽經」有說念佛一聲,滅八十劫重罪,古德講:「念佛一句,福增無量;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。」經典中都有說可以滅罪,可以增福,但是你也不見得會做。真的是這樣,為什麼不會真的做?就代表說你根本不相信。如果世間有這麼好的事,你為什麼不會去做?就代表你的內在是不會相信的。你不要騙你自己,你是不相信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第三個是功德力。「法華經」前面,釋迦牟尼佛眉間放光,只要被照過的眾生,皆得解脫,那我們有沒有被照過?有。但是你為什麼沒有解脫,那是經典騙我嗎?為什麼佛光不能照射我?為什麼不能開智慧?因你就沒有相應,怎麼開智慧?像這樣的句子,你們在看經典,不要輕易帶過,而認為不重要。因為你沒有深入去了解,佛不打妄語,怎麼會隨便說說,不可能啊!不是沒有太陽,而是眼瞎不見日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為什麼我們會「受諸苦惱」,是自己造的惡業,造的惡業產生的這個業力。造惡因必然得惡果,必然不會離開因緣果報。為什麼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你就能解脫呢?那我問你,難道不用受果報嗎?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?佛家最講究深信因果,那怎麼說造了這麼多的罪,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解脫嗎?這個理論是什麼?我跟各位說明一下,我們所造的業,有分定業跟不定業,定業就是一定受報,不定業就是不一定。舉個例子來說,殺父母,必然下地獄,這叫定業。你偷一個橘子,不一定手會被人家剁起來,只要真誠懺悔,業就轉了,或是說那個因緣果報的緣改變,果就變了,重點在定業。為什麼很多人學佛學到最後,假設他自己曾經犯錯,他為什麼不能在短時間改變呢?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常講說有佛法就有辦法,你明白了,就要知道這個道理,所以定業亦可轉,不是不能轉。怎麼轉呢?《法華玄贊》講的一句話:「未悔未對治,名決定業;已悔已對治,名不定業」,未悔就是沒有懺悔,你現在做錯事,也不懺悔,一個人不懺悔,就不肯改過,對治就是改過,不懺悔就是執迷不悟,當然就是定業,難轉,怎麼轉?根本沒有轉換的餘地跟空間。因為你不懂得懺悔啊!你看後一句,就從這裡轉,從定業變成不定業。透過你已後悔,不是只有停留在後悔,而是你該懺悔,懺悔之後,該去對治。要將貪瞋癡變成戒定慧,要將瞋恨變成慈悲,要將惡念變成善念,要將邪見變成正見。要這樣轉啊!所以佛家才有講那句話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。要對你自己很有信心,明白了這個概念之後,定業亦可以轉。

            為什麼稱念觀世音菩薩,就可以解脫呢?從願力、神力、功德力,講的是他力,是觀世音菩薩的力量。但是從個人的角度,怎麼解釋呢?能夠一心稱觀世音菩薩,就代表說你念念觀世音菩薩,一直念,念到功夫行深,念到由淺至深。這個時候,一定可以從「至誠心」念到「深心」,再從「深心」念到「回向發願心」,這叫念佛的三心。

            也就是說,你在念佛,事實上,你在薰陶,你念佛,事實上就在改變你自己,改變你自己的內在。在念觀世音菩薩,漸漸自然就會慈悲,自然就會柔順。在念觀世音菩薩,自然心地會善良,自然心情會寧靜。當心寧靜的時候,自然智慧就現前了。六祖說:「若無塵勞,智慧常現」,你的智慧不就現前了嗎?雖然智慧現前,但錯已經做過了,那怎麼辦呢?看最後那一句話,這一句話很重要,一定要背起來,「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一切都是從心生起的,福跟罪都是從心起,心起惡念,才造惡業,擒賊先擒王。

            懺悔從那裡懺?就是從心懺嘛!「將心懺」就是從你的內在,將這些無明的種子,一切煩惱的種子,這一切塵沙根本的種子,一一轉識成智嘛!轉阿賴耶識為如來藏,轉妄心為真心嘛!轉人性為佛性嘛!轉嘛!那裡懺?從心懺。

            你從這裡懺,必然生起般若智慧,故能照見五蘊皆空。故說「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如還執著有個心,永遠都會帶著罪過,帶著內疚過一生。我已經講過了,你不需要帶著內疚過一生,過去就過去了,不需要這個樣子。

            開悟的人不是「不落因果」,而是「不眛因果」。像安世高一代的高僧,過去殺人一命,開悟之後還是去償命,不是果報就消失了。而是說,一個大徹大悟的人,明白生死即涅槃,當他在承受果報的時候,不以為苦。這樣才能夠明白「諸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這樣才能夠理事圓融。

            要懺悔,一定要懂這一句話,這一句話是心法,很重要的概念,而且當下懺悔,當下清淨。透過這樣的概念,就能夠漸漸的完全知道,為什麼稱念觀世音菩薩!但不願意稱念,那問題就來了,為什麼不稱念呢?事實上,你是不願意改過的,也不相信因果,接著「不思議業力,雖遠必相牽,果報成熟時,求避終難脫」。

          「不思議業力,雖遠必相牽」所造的惡,所造的善,所形成的一股力量就叫做業力。這樣的力量不可思議,為什麼不可思議呢?就像一個雷達一樣,現在衛星很方便,甚至你跑到那裡它都知道。業力就是這樣子,不管你怎麼投胎,都知道你,比電腦還厲害,都可以追蹤的到。縱使多麼會變臉也沒有用,就是可以追蹤到你。故說「雖遠必相牽」,一件事情可能幾千輩子之後才發生,他就追到那裡才發生,太可怕了,太不可思議了。今天之所以會投機取巧,不願懺悔,不願改過,就是不見業力直接現前,如見業力直接現前,就不敢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「果報成熟時,求避終難拖」不是不報,而是時機未到,時間到了,看你要逃到那裡去,一定要報,一定要找你算帳。稱念的時候不要單純只有在念,真的一定要憶念,念念清淨,淨念相續,念到生起慈悲,生起智慧,雖然生心,但還要無住。念佛可以見佛,念佛也可以開悟,念佛也可以成佛,就要這樣念,念到自己得力,功夫就會現前。明白了這個理論之後,就可以進入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叫做救苦救難,為什麼叫做靈感觀世音菩薩!

 

閱讀 2745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五, 28 八月 2015 16:26
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