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原文 《愛發脾氣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過去有人,共多人眾坐於屋中,嘆一外人德行極好,唯有二過:一者喜瞋、二者作事倉促。爾時此人過在門外,聞作是語,更生瞋恚,即入其屋,擒彼道己過惡之人,以手打撲。旁人問言:「何故打也?」其人答言:「我曾何時喜瞋、倉促?而此人者,道我恆喜瞋恚、作事倉促,是故打之。」旁人語言:「汝今喜瞋、倉促之相即時現驗,云何諱之?」人說過惡,而起怨責,深為眾人怪其愚惑。 譬如世間飲酒之夫,耽荒沉酒,作諸放逸,見人訶責,反生尤嫉,苦引證佐,用自明白。若此愚人,諱聞己過,見他道說,反欲打撲之。 |
◎白話 |
譬如世俗好喝酒的人,沉溺在喝酒作樂、放蕩荒逸中,如果有人責罵、規勸他,反而引起他的痛恨,極力找各種理由為自己放蕩的行為辯護。就好像這個愛發脾氣的人,不能接受別人說他的缺點,有人說他的過錯,反而要打人一樣。 |
◎意涵 |
一般人通常是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,而看不到自己的過失;好一點的是把別人的行為當作自己的借鏡,警惕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錯誤,修行當「只見己過,不見人非。」 覺性高的人,能夠分分秒秒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。若有人指正自己的過失,當虛心受教,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善知識。至於別人,我們尊重每個人內在的佛性,行為上有善有惡,當善於分別,看到好的行為,隨喜讚歎、互相成就;看到不對的行為時,只要去了解對方的成長背景、家庭狀況、自我保護的心態……就能夠包容對方,也不要想去改變別人,更不需要說人是非,只要每個人都能做一個好人,這樣世界就和平無諍了!
|
◎原文 《磨石作牛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譬如有人,摩一大石,勤加功力,經歷日月,做小戲牛。用功既重,所期甚輕。 世間之人,亦復如是。磨大石者,喻於學問精勤勞苦;做小牛者,喻於名聞互相是非。夫為學者,研思精微,博通多識,宜應履行,遠求勝果。方求名譽,驕慢貢高,增長過患。 |
◎白話 |
世間的凡夫也是這樣,磨大石頭所下的功夫,就好像精進、勤苦的做學問,得到的卻只是名聞利養或是小是小非,好像小玩具一樣沒多大用處。 學佛的人應該精細、微妙的去思索探究生死大事,廣博的觀察、多方面的學習,並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之中,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一步一步的完成遠大的、究竟圓滿的理想。如果驕傲自大、貪圖虛名,只是增長罪惡,最後會釀成災禍啊! |
◎意涵 |
大部分的人,終其一生、數十寒暑的孜孜營營,不過謀得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的滿足而已,甚至還因此造作惡業,落得生生世世輪迴。 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。」既得人身、又聞佛法,當珍惜此因緣,當確定這一生最重要的功課是修心、修行,在圓滿世間法當中成就佛道,才是本輕利重的好事啊! |
◎原文 《索取無物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昔有二人,道中共行,見有一人將胡麻車,在嶮路中不得前。時將車者語彼二人:「佐我推車,出此嶮路。」 二人答言:「與我何物?」 將車者言:「無物與汝。」時此二人,即佐推車,至於平地。 與將車人言:「與我物來。」 答言:「無物。」 又復語言:「與我無物。」 二人之中,其一人者含笑而言:「彼不肯與,何足為愁!」 其人答言:「與我無物,必應有無物!」 其一人言:「無物者,二字共和,是為假名。 世俗凡夫,若無物者,便生無所有處,第二人言無物者,即是無相、無願、無作。 |
◎白話 |
推車的人對他們說:「請幫我推推車,通過這段坡道吧!」 他們二人問說:「要給我們什麼報答啊?」 推車的人說:「沒有東西給你們啊!」 當時這兩人就幫他把車子推到平地,跟他說:「給我們東西吧!」 推車的人說:「沒有東西!」 其中一個人又要求:「那就給我們沒有東西吧!」 第二個人笑笑著說:「算了吧,他沒有東西給我們,也沒關係啦!」 第一位堅持說:「他說沒有東西給我們,就應該有『沒有東西』這個東西!」 第二位就說:「所謂『沒有東西』不過是幾個字合起來的一個名詞,只是一種假名而已,不表示有個什麼東西啦!」 世俗凡夫若執著於「沒有」這個假名,以為必定有一個相應的實物,就會追求「無所有」的境界,反而執著於這個「無所有」。第二個人所說的:「沒有東西」指的就是「無相」、「無所願求」、「無所造作」。
|
◎意涵 |
佛法建立在「因緣」的基礎之上,所謂「因緣生故有、因緣滅故無。」萬法都沒有真實的存在、無自體性、都是因緣和合而成,所以說是「無相」,但是又不能執著這個「無」,所以「無相、無不相」才是諸法真實之相。明白了這一點,對一切事物就能無所願求、不強求、不執著,也就不造作生死之業。 但是「無願」、「無作」並非無所作為,《金剛經》說的「無所住」,還要「生其心」,所以於六度萬行,要一一如法精進修行,然而心中若無其事,一切事來則應、物去不留,才是「無相」、「無願」、「無作」的真實義。 |
◎原文 《醫治駝背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譬如有人,卒患脊僂 ,請醫療之。醫以酥塗,上下著板,用力痛壓,不覺雙目一時併出。 世間愚人,亦復如是。為修福故,治生估販,作諸非法,其事雖成,利不補害,將來之世,入於地獄,喻雙目出。 |
◎白話 |
世上愚癡的人也是一樣:為了追求世間的快樂、幸福,從事種種營生買賣的工作,在有意、無意中造作了不正當的行為,雖然是得到了利益,但是實際上失去的比得到的多,將來死後下地獄,實在是比雙目迸出還要痛苦啊! |
◎意涵 |
世人為了這短暫的自我麻醉,不惜心機算盡、巧取豪奪、爾虞我詐…,造作種種惡因,結成日後痛苦的果報,實在是得不償失啊! |
◎原文 《渴不飲水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過去有人,癡無智慧,極渴須水,見熱時焰,謂為是水,即便逐走至辛頭河,既至河所,對視不飲。旁人語言:「汝患渴逐水,今至水所,何故不飲?」愚人答言:「君可飲盡,我當飲之,此水極多,俱不可盡,是故不飲。」爾時眾人聞其此語,皆大嗤笑。 譬如外道,僻取其理,以己不能具持佛戒,遂便不受,致使將來無得道分,流轉生死,若彼愚人,見水不飲,為時所笑,亦復如是。 |
◎白話 |
就像一些外道的修行人,對於義理缺乏正確的知見,由於擔心不能完全的堅持佛家的戒律,所以就不受戒,以至於將來不能證得解脫的佛道,而墮入生死輪迴。這就像那個傻子,雖然口渴,看到了水卻不喝,被大家所譏笑一樣,那些外道修行人,也是沒有智慧啊!
|
◎意涵 |
就像三藏十二部經典、八萬四千法門,我們窮畢生之力,也無法盡窺全貌,唯有一門深入、一經深入,甚至於只受持四句偈、一句…藉由文字般若的啟發,真正進入內在,讓你本來具足的自性自然展現,不就能解脫自在了嗎! 至於有關身、口、意的戒律、規範,都是為了保護自己不逾越,能謹守一分、就得一分的利益,謹守多分、就得多分的好處,不能因為已經有缺失而放縱自己啊!
|
◎原文 《積存牛乳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昔有愚人,將會賓客,欲集牛乳,以擬供設,而作是念:我今若預於日日中汲取牛乳,牛乳漸多,卒無安處,或復酢敗。不如即就牛腹盛之,待臨會時,當頓汲取。作是念已,便捉牳牛母子,各繫異處。卻後一月,爾乃設會,迎置賓客,方牽牛來,欲汲取乳,而此牛乳即乾無有。時為賓客或瞋或笑。 愚人亦爾,欲修布施,方言待我大有之時,然後頓施,未及聚頃,或為縣官、水火、盜賊之所侵奪,或卒命終,不及時施,彼亦如是。 |
◎白話 |
一個月之後,他請來賓客,牽牛過來,要擠牛乳時,才發現母牛的乳房乾癟癟的擠不出牛乳來。賓客有的生氣,有的笑他愚癡。 其他的愚人也是這樣,想要布施做功德,又想等我有更多的財富時,再來做大布施。可能還來不及積聚財富,便被貪官、水災、火災或是盜賊給奪走了財富,或者是忽然間命終,而來不及布施。這些人也和集牛乳的人一樣的愚癡! |
◎意涵 |
|
◎原文 《傻子吃鹽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昔有愚人,至於他家。主人與食,嫌淡無味。主人聞已,更為益?鹽。既得鹽美,便自念言:所以美者,緣有鹽故。少有尚爾,況復多也。愚人無智,便空食鹽。食已口爽,反為其患。 譬彼外道,聞節飲食,可以得道,即便斷食,或經七日,或十五日,徒自困餓,無益於道,如彼愚人,以鹽美故,而空食之,致令口爽?,此亦復爾。 |
◎白話 |
譬如一些外道的修行人,聽說節制飲食可以幫助修行,便實行斷食,有的斷食七天或十五天,把自己餓得形銷骨立、奄奄一息,其實對修行是一點幫助也沒有,這就好像那個傻子,因為鹽能增加食物的美味而空口吃鹽,以至於傷到自己的味覺一樣,外道修行人也是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啊!
|
◎意涵 |
|
◎原文 《僕人守門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譬如有人,將欲遠行。敕其奴言:「爾好守門,并看驢索!」其主行後,時鄰里家有作樂者,此奴欲聽,不能自安。尋以索繫門置於驢上,負至戲處,聽其作樂。奴去之後,舍中財物,賊盡持去。大家行還,問其奴言:「財寶所在?」奴便答言:「大家先付門驢及索,自是以外非奴所知。」大家復言:「留爾守門,正為財物。財物既失,用於門為?」 生死愚人,為愛奴僕,亦復如是。如來教誡,常護根門,莫著六塵,守無明驢看於愛索。而諸比丘不奉佛教,貪求利養,詐現清白,靜處而坐,心意流馳,貪著五欲,為色聲香味之所禍亂,無明覆心,愛索纏縛。正念覺意道品,財寶皆悉散失。 |
◎白話 |
主人回來以後,發現財寶物品都不見了,問僕人:「財寶那裡去了?」僕人說:「老爺您只吩咐我看守門、驢子和繩索,別的東西我可不知道啊!」主人說:「留你在家,就是要守好財物,現在財寶物品通通弄丟了,門有什麼用呢?」 流轉生死的世人和那個貪愛聲色的僕人一樣。世尊經常教導告誡我們,要時時守護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六根,就好像守住門戶一樣,不要去沾染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這六塵;看守好這頭無明、愚癡的驢子,以及會綑綁人的貪愛的繩索。 但是有一些出家人,不能奉持佛所教的法,一味貪圖物質的供養,雖然裝模作樣的在靜處坐禪,實際上是心猿意馬,向外攀緣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被六塵所擾、被愚癡蒙蔽、被貪愛的繩索糾纏著不得解脫。佛所教的誠意、正心、覺知、護念這些修行的方法,都像珍貴的財寶一樣喪失了。 |
◎意涵 |
世尊教導我們了生脫死的方法,就是還你自己的本來面目。 人人都有自性靈山,本自俱足、本來清淨…只要掃除垢染,守護根門、莫令放逸,清淨智慧自然展現,這才是珍貴的寶藏啊!
|
◎原文 《頭尾相爭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譬如有蛇尾語頭言:「我應在前。」頭語尾言:「我恆在前,何以卒爾?」頭果在前,其尾纏樹不能得去。放尾在前,即墮火坑,燒爛而死。 師徒弟子,亦復如是:言師耆老,每恆在前,我諸年少,應為導首,如是年少,不閑戒律,多有所犯,因即相牽,入於地獄。 |
◎白話 |
師父跟弟子之間,也可能有這種情形:有的弟子說,怎麼老是師父在前面呢?我們這些青年才俊,也該學著做個領導者啊! 像這樣的初學比丘,對戒律並不熟稔,粗戒易守、細戒難察,往往容易觸犯戒律,如果任由他們自行其是,或者相因成習,難免最後造成共同入地獄的惡果! |
◎意涵 |
但是有的初學者難免年輕氣盛,或者半瓶水響叮噹,不懂得沉潛、謙讓,強出頭的結果,必定是毀犯連連、錯誤百出,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惡果。 |
◎原文 《百喻經緣起》 |
撰集/天竺‧僧伽斯那尊者 譯/南齊‧求那毗地法師 聞如是:一時,佛在王舍城、在鵲封竹園,與諸大比丘、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。 是時,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,俱從座而起白佛言:「吾聞佛道洪深,無能及者,故來歸問,唯願說之。」…… 五百梵志,心開意解,求受五戒,悟須陀洹果,復坐如故。佛言:「汝等善聽,今為汝廣說眾喻。」
|
◎白話 |
以下這些是我親耳聽聞佛這麼說:當時,世尊和他的弟子們在王舍城的鵲封竹園裏集會,座中有諸大比丘、諸大菩薩,以及天龍八部……等三萬六千人。 在這個盛會中,有外道婆羅門五百人,當世尊坐定後,他們便站起來說:「我們聽說您說的法非常廣博和深遠,沒有人能比,所以特地來請教,請為我們演說妙法。」
|
◎意涵 |
世尊善於藉著故事、例子或譬喻的方式演說妙法,《百喻經》是世尊在王舍城鵲封竹園為五百婆羅門說法,藉「愚人」的故事,將佛法要旨含納其中,契理契機、平實易解又發人深省。 《百喻經》全名為《百句譬喻經》,原名《癡華鬘》,是古印度尊者僧伽斯那,在天竺國從修多羅藏(即契經藏,為佛滅後阿難尊者所結集。)中抄出精要貼切的譬喻編纂而成的。漢譯者為南齊的西域和尚求那毗地。全書包括九十八個故事,連前面的引言和最後的偈頌共一百篇;每篇故事有兩個部分,前面是關於愚人的譬喻,後面是藉譬喻來闡述佛陀的教誨。 《百喻經》的成書年代大約是在公元二、三世紀之間,而此時正是部派佛教衰落,大乘佛教興起的時期,由故事中可看出大乘佛法對小乘佛法的排斥和批判,以及小乘佛法對大乘佛法的懷疑和否定。 但他們也了解,這樣互相排斥只會損害佛教的發展,因此後來就不斷調和大、小乘佛教之間的矛盾,採用兼容並蓄的方式,把小乘佛學吸收到大乘佛學的思想體系中來。因此《百喻經》的故事中涵蓋了原始佛教的四聖諦理論、部派佛教的三法印思想以及龍樹菩薩的大乘中觀般若思想。撰集者當時是傾向於中觀思想的,因此認為執著於心識為常的是外道邪說。 《百喻經》中有很豐富的佛教思想,它以淺白平實的語言、生動深刻的人物形象、樸實又生活化的故事、深入淺出的闡揚佛教的基本教義,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,它除了具有端正風俗、教化倫理的功能,更讓人在實踐佛法當中除愚癡、開智慧,進而自淨其意、了生脫死,實在是大智慧、大慈悲的佛陀方便說法啊!
|